《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一、介紹了六經與月份的配合以及相應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脈解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脈解

【本章要點】

一、介紹了六經與月份的配合以及相應的月建。

二、分析了四時一陰一陽一盛衰與六經病變的關係。

三、詳細解釋了六經病變的機理。

【原文】

太一陽一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一陽一寅,寅太一陽一也。

正月一陽一氣出,在上而一陰一氣盛,一陽一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一陽一氣凍解,地氣而出也。

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所謂強上引背者,一陽一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所謂耳鳴者,一陽一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所謂甚則狂癲疾者,一陽一盡在上而一陰一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癲疾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一陽一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1,此腎虛也,少一陰一不至者,厥也。

少一陽一所謂心脅痛者,言少一陽一盛也。

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一陽一氣盡而一陰一氣盛,故心脅痛也。

所謂不可反側者,一陰一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一陽一而之一陰一,氣盛而一陽一之下長,故謂躍。

一陽一明所謂灑灑振寒者,一陽一明者午也,五月盛一陽一之一陰一也,一陽一盛而一陰一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一陽一之一陰一也。

一陽一者衰於五月,而一一陰一氣上,與一陽一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一陰一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一陰一氣也,一陰一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一陽一氣與一陰一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一陰一陽一相薄也,一陽一盡而一陰一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一陰一陽一復爭而外並於一陽一,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一陽一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一陰一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太一陰一所謂病脹者,太一陰一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所謂上走心為噫2者,一陰一盛而上走於一陽一明,一陽一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一陰一氣下衰而一陽一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少一陰一所謂腰痛者,少一陰一者,腎也,十月萬物一陽一氣皆傷,故腰痛也。

所謂嘔、咳、上氣、喘者,一陰一氣在下,一陽一氣在上,諸一陽一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所謂色一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者,萬物一陰一陽一不定未有主也。

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一陰一陽一內奪,故目疏疏無所見也。

所謂少氣善怒者,一陽一氣不治,一陽一氣不治,則一陽一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3。

所謂恐如人將搏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一陰一氣少,一陽一氣入,一陰一陽一相薄,故恐也。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所謂咳則有血者,一陽一脈傷也,一陽一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厥一陰一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一陰一者,辰也,三月一陽一中之一陰一,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腫也。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謂癃疝膚脹者,曰一陰一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癃疝也。

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一陰一陽一相薄而熱,故嗌干也。

【註釋】

1喑俳:指瘖啞不能說話,四肢癱瘓不能活動的病變。

多由腎一精一虧虛,導致腎氣厥逆所致。

2噫:指噯氣。

3煎厥:是一陽一氣亢盛,煎熬津一液,使一陰一精一耗竭而導致的氣逆昏厥的病症。

【譯文】

太一陽一經有所謂腰腫和一臀一部疼痛的,是因為正月屬於太一陽一,而月建在寅,正月是一陽一氣升發的季節,但一陰一寒之氣尚盛,一陽一氣未能依正常規律,逐漸旺盛,當旺不旺,病及於經,故發生腰腫和一臀一部疼痛。

病有一陽一氣不足而發為偏枯跛足的,是因為正月裡一陽一氣促使冰凍解散,地氣從下上出,由於寒冬的影響,一陽一氣頗感不足,若一陽一氣偏虛於足太一陽一經一側,則發生偏枯跛足的症狀。

所謂頸項強急而牽引背部的,是因為一陽一氣劇烈地上升而爭引,影響於足太一陽一經脈,所以發生頸項強急。

所謂出現耳鳴症狀的,是因為一陽一氣過盛,好像萬物向上盛長而活躍,盛一陽一循經上逆,故出現耳鳴。

所謂一陽一邪亢盛發生狂病癲癇的,是因為一陽一氣盡在上部,一陰一氣卻在下面,下虛而上實,所以發生狂病和癲癇病。

所謂逆氣上浮而致耳聾的,是因為氣分失調,一陽一氣進入內部不能言語的,是因為一陽一氣盛極而衰,故不能言語。

若房一事不節內奪腎一精一,一精一氣耗散而厥逆,就會發生疳痱病,這是因為腎虛,少一陰一經的一精一氣不至而發生厥逆。

少一陽一所以發生心脅痛的症狀,是因少一陽一屬九月,月建在戌,少一陽一脈散絡心包,為心之表,九月一陽一氣將盡,一陰一氣方盛,邪氣循經而病,所以心脅部發生疼痛。

所謂不能側身轉動,是因為九月一陰一氣盛,萬物皆潛藏而不動,少一陽一經氣應之,所以不能轉側。

所謂甚則跳躍,是因為九月萬物衰敗,草木盡落而墜地,人身的一陽一氣也由表入裡,一陰一氣旺盛在上部,一陽一氣向下而生長,活動於兩足,所以容易發生跳躍的狀態。

一陽一明經有所謂灑灑振寒的症狀,是因為一陽一明旺於五月,月建在午,五月是一陽一極而一陰一生的時候,人一體也是一樣,一陰一氣加於盛一陽一之上,故令人灑洒然寒慄。

所謂足脛浮腫而腿弛緩不收,是因為五月一陽一盛極而一陰一生,一陽一氣始衰,在下初生之一一陰一,向上與一陽一氣相爭,致使一陽一明經脈不和,故發生足脛浮腫而兩一腿弛緩不收的症狀。

所謂因水腫而致喘一息的,是由於土不制水,一陰一氣自下而上,居於臟腑之間,水氣不化,故為水腫之病,水氣上犯肺臟,所以出現喘一息的症狀。

所謂胸部疼痛呼吸少氣的,也是由於水氣停留於臟腑之間,水液屬於一陰一氣,停留於臟腑,上逆於心肺,所以出現胸痛少氣的症狀。

所謂病甚則厥逆,厭惡見人與火光,聽到木擊的聲音則驚惕不已,這是由於一陽一氣與一陰一氣相爭,水火不相協調,所以發生驚惕一類的症狀。

所謂想關閉門窗而獨居的,是由於一陰一氣與一陽一氣相爭,一陽一氣衰而一陰一氣盛,一陰一主靜,所以病人喜歡關閉門窗而獨居。

所謂發病則登高處而歌唱,拋棄衣服而奔走的,是由於一陰一陽一之氣反覆相爭,而外並於一陽一經使一陽一氣盛,一陽一主熱主動,熱盛於上,所以病人喜歡登高而歌,熱盛於外,所以棄衣而走。

所謂客於孫脈則頭痛、鼻塞和腹部腫脹的,是由於一陽一明經的邪氣上逆,若逆於本經的細小絡脈,就出現頭痛、鼻塞的症狀,若逆於太一陰一脾經,就出現腹部腫脹的症狀。

太一陰一經脈有所謂病腹脹的,是因為太一陰一為一陰一中之至一陰一,應於十一月,月建在子,此時一陰一氣最盛,萬物皆閉藏於中,人氣亦然,一陰一邪循經入腹,所以發生腹脹的症狀。

所謂上走於心而為噯氣的,是因為一陰一邪盛,一陰一邪循脾經上走於一陽一明胃經,足一陽一明之正上通於心,心主噯氣,所以說上走於心就會發生噯氣。

所謂食入則嘔吐的,是因為脾病,食物不能運化,胃中盛滿而上溢,所以發生嘔吐的症狀。

所謂得到大便和矢氣就覺得爽一快而病減的,是因為十二月一陰一氣盛極而下衰,一陽一氣初生,人一體也是一樣,腹中一陰一邪得以下行,所以腹脹噯氣的病人得到大便或矢氣後,就覺得爽一快,就像病減輕了似的。

少一陰一有所謂腰痛的,是因為足少一陰一經應在十月,月建在申,十月一陰一氣初生,萬物肅殺,一陽一氣被抑制,腰為腎之府,故出現腰痛的症狀。

所謂嘔吐、咳嗽、上氣喘一息的,是因為一陰一氣盛於下,一陽一氣浮越於上而無所依附,少一陰一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出現嘔吐、咳嗽、上氣喘一息的症狀。

所謂身一體衰弱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眼花繚亂、視物不清的,是因為七月秋氣始至,微霜始降,一陰一陽一交替尚無定局,萬物因受肅殺之氣而衰退,人一體一陰一陽一之氣衰奪,故不能久立,久坐乍起則兩目視物不清。

所謂少氣善怒的,是因為秋天一陽一氣下降,失去調氣作用少一陽一經一陽一氣不得外出,一陽一氣鬱滯在內,肝氣鬱結不得疏洩,不能約束其所管,故容易發怒,怒則氣逆而厥,叫做「煎厥」。

所謂恐懼不安好像被人捉捕一樣,是因為秋天一陰一氣始生,萬物尚未盡衰,人一體應之,一陰一氣少,一陽一氣入,一陰一陽一交爭,循經入腎,故恐懼如人將捕之。

所謂厭惡食物氣味的,是因為腎火不足,不能溫養化源,致使胃氣虛弱,消化功能已失,故不欲進食而厭惡食物的氣味。

所謂面色發黑如地色的,是因為秋天肅殺之氣耗散內臟一精一華,一精一氣內奪而腎虛,故面色變黑。

所謂咳嗽則出一血的,是上焦一陽一脈損傷,一陽一氣未盛於上,血液充斥於脈管,上部脈滿則肺氣不利,故咳嗽,絡脈傷則血見於鼻。

厥一陰一經脈為病有所謂疝,及婦女少腹腫的,是因為厥一陰一應於三月,月建在辰,三月一陽一氣方長,一陰一氣尚存,一陰一邪積聚於中,循厥一陰一肝經發病,故發生一陰一囊腫大疼痛及婦女少腹腫的症狀。

所謂腰脊痛不能俯仰的,是因為三月一陽一氣振發,萬物榮華繁茂,然尚有餘寒,人一體應之,故出現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的症狀。

所謂有癃疝、膚皮腫脹的,也是因為一陰一邪旺盛,以致厥一陰一經脈脹閉不通,故發生前一陰一腫痛、小一便不利以及膚脹等病。

所謂病甚則咽乾熱中的,是因為三月一陰一陽一相爭而一陽一氣勝,一陽一勝產生內熱,熱邪循厥一陰一肝經上逆入喉,故出現咽喉乾燥的症狀。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