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同「一陰一陽一別論」一樣,本篇所論述有關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

別,另外的。

同「一陰一陽一別論」一樣,本篇所論述有關臟腑的內容與其它篇章不同,自成一家之言,所以篇名為「五臟別論」。

本篇著重討論了奇恆之腑、傳化這腑的概念、功能特點,以及五臟六腑的總體功能、功能特點。

同時討論了切寸口脈診病的道理,診斷疾病的一般方法,並指出了信巫不信醫的危害一性一。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一陰一而像於2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34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謂五藏者,藏一精一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5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一陰一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故五氣入鼻,藏67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1方士:懂方術之人,即醫生。

2奇恆之府:高士宗註:「奇,異也;恆,常也,言異於常府也」。

3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王冰註:「言水谷入已,糟粕變化而瀉一出,不能久久留住於中,但當化己輸瀉令出而己,傳瀉諸化,故曰傳化之府」。

4魄門:魄,通「粕」。

魄門,即一肛一門。

5實而不滿,滿而不實:滿指一精一氣,實指水谷。

五臟主藏一精一,宜保持一精一氣盈一滿;六腑主傳化水谷,宜保持水谷充實。

6察其下: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

7志意:即一精一神狀態。

黃帝問道,我聽懂得醫方的一些人說:有的把腦髓作為髒,有的把腸胃作為髒,有的又把腸胃作為腑。

他們的看法完全相反,但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我不知道他們誰說的正確,希望聽您談一下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宮,這六種臟器是稟受地氣而生的,它們功能特點都是藏蓄一陰一精一,就像大地藏載萬物一樣,宜蓄藏而不妄瀉,名叫「奇恆之腑」。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一胱,這五種臟器是稟承天氣而生的,它們的功能特點就像天體一樣運轉不息,所以只輸瀉而不蓄藏。

它們將水谷一精一氣傳授給五臟,名叫「傳化之腑」,飲食物不能在此久久停留,經變化後一精一華的吸收,糟粕排一出體外,一肛一門也為五臟役使,使飲食物不能在此久藏。

我們所說的五臟,它們的功能特點是藏蓄一精一氣而不妄瀉,所以只為一精一氣充滿,而不為水谷充實。

我們所說的六腑,它們的功能特點是傳導變化之物而不蓄藏,所以只能為水谷充實,而不能為一精一氣充滿。

致所以是這個樣子的原因,飲食物從口進入胃以後,這時胃是充實的而腸道

是空虛的;當飲食物從胃下行到腸道以後,這時胃是空虛的而腸道是充實的,所以說六腑是「實而不滿」,五臟是「滿而不實」。

黃帝問道,診察寸口的脈為什麼能診斷全身五臟六腑的疾病?岐伯回答說,胃是人身水谷匯合之處,是六腑的最大源泉。

飲食五味進入口,貯藏於胃,化生一精一微物質,充養五臟,寸口屬於太一陰一肺經部位,手太一陰一肺經起於胃中,因為這樣,所以五臟六腑的一精一氣來源於胃,而從寸口上表現出來。

臊焦香腥腐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二髒,心肺發生病變,鼻孔就不通利。

凡是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問清病人二便的情況,辨別脈搏的變化,觀察病人的一精一神意識變化及與疾病有關的其它一些情況。

拘泥於鬼神的的人,無法同他講述高深醫學理論;害怕針刺砭石的人,無法同他討論醫治的技巧;不願意治療的病人,不必勉強地去給他治療,勉強地治療是收不到好的治療效果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