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黃帝問曰:少一陰一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

【原文】

黃帝問曰:少一陰一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一陰一也;至一陰一者,盛水也。

肺者,太一陰一也,少一陰一者,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浮腫。

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一牝一藏也。

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一陰一。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浮腫。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譯文】

黃帝問道:少一陰一為什麼主腎?腎又為什麼主水?

岐伯回答說:腎屬於至一陰一之髒,至一陰一屬水,所以腎是主水的臟器。

肺屬於太一陰一。

腎脈屬於少一陰一,是旺於冬令的經脈。

所以水之根本在腎,水之標末在肺,肺腎兩髒都能積聚水液而為病。

黃帝又問道:腎為什麼能積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說:腎是胃的關門,關門不通暢,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

其水液在人一體上下泛溢於皮膚,所以形成浮腫。

浮腫的成因,就是水液積聚而生的病。

黃帝又問道:各種水病都是由於腎而生成的嗎?岐伯說:腎臟在下屬一陰一。

凡是由下而上蒸騰的地方都屬於腎,因氣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一陰一」。

呈勇力而勞動(或房勞)太過,則汗出於腎;出汗時遇到風邪,風邪從開洩之腠理侵入,汗孔驟閉,汗出不盡,向內不能入於臟腑,向外也不得排一洩於皮膚,於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膚之內,最後形成浮腫病。

此病之本在於腎,病名叫「風水」。

所謂玄府,就是汗孔。

【原文】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一穴一,積一陰一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一尻一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

故水病下為浮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三一陰一這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

凡五十七一穴一者,皆藏之一陰一絡,水之所客也。

【譯文】

黃帝問道:治療水病的俞一穴一有五十七個,它們屬哪髒所主?岐伯說:腎俞五十七個一穴一位,是一陰一氣所積聚的地方,也是水液從此出入的地方。

一尻一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個一穴一位,這些是腎的俞一穴一。

所以水病表現在下部則為浮腫、腹部脹一大,表現在上部為呼吸喘急、不能平臥,這是肺與腎標本同病。

所以肺病表現為呼吸喘急,腎病表現為水腫,肺病還表現為氣逆,不得平臥;肺病與腎病的表現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相互輸應、相互影響著。

之所以肺腎都發生了病變,是由於水氣停留於兩髒的緣故。

伏兔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一穴一位,這裡是腎氣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經交結在腳上。

足內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個一穴一位,這是腎的經脈下行於腳的部分,名叫太沖。

以上共五十七個一穴一位,都隱藏在人一體下部或較、深部的脈絡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原文】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一陽一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

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

所謂盛經者,一陽一脈也。

【譯文】

黃帝問道:春天針刺,取絡脈分肉之間,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春天木氣開始當令,在人一體,肝氣開始發生;肝氣的特一性一是急躁,如變動的風一樣很迅疾,但是肝的經脈往往藏於深部,而風剛趕發生,尚不太劇烈,不能深入經脈,所以只要淺刺絡脈分肉之間就行了。

黃帝問道:夏天針刺,取盛經分腠之間,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夏天火氣開始當令,心氣開始生長壯大;如果脈形瘦小而搏動氣勢較弱,是一陽一氣充裕流一溢於體表,熱氣熏蒸於分肉腠理,向內影響於經脈,所以針刺應當取盛經分腠。

針刺不要過深只要透過皮膚而病就可痊癒,是因為邪氣居於淺表部位的緣故。

所謂盛經,是指豐滿充足的一陽一脈。

【原文】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一陽一氣在合,一陰一氣初勝,濕氣及體,一陰一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寫一陰一邪,取合以虛一陽一邪,一陽一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一陽一氣衰少,一陰一氣堅盛,巨一陽一伏沉,一陽一脈乃去,故取井以下一陰一逆,取榮以實一陽一氣。

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

此之謂也。

【譯文】

黃帝問道:秋天針刺,要取經一穴一和輸一穴一,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秋氣開始當令肺氣開始收斂肅殺,金氣漸旺逐步盛過衰退的火氣,一陽一氣在經脈的合一穴一,一陰一氣初生,遇濕邪侵犯人一體,但由於一陰一氣未至太盛,不能助濕邪深入,所以針刺取經的「輸」一穴一以瀉一陰一濕之邪,取一陽一經的「合」一穴一以瀉一陽一熱之邪。

由於一陽一氣開始衰退而一陰一氣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經」一穴一而取「合」一穴一。

黃帝說:冬天針刺,要取「井」一穴一和「滎」一穴一,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冬天水氣開始當令,腎氣開始閉藏,一陽一氣已經衰少,一陰一氣更加堅盛,太一陽一之氣浮沉於下,一陽一脈也相隨沉伏,所以針刺要取一陽一經的「井」一穴一以抑降其一陰一逆之氣,取一陰一經的「輸」一穴一以充實不足之一陽一氣。

因此說:「冬取井滎,春不衄」,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處,因聞其意。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一陽一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腢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一穴一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譯文】

黃帝道:先生說過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俞一穴一,我已經知道其大概,但還不知道這些俞一穴一的部位,請告訴我它們的部位,並說明這些俞一穴一在治療上的作用。

岐伯說:頭上有五行,每行五個一穴一位,能洩越諸一陽一經上逆的熱邪。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一穴一位,可以瀉除胸中的熱邪。

氣街、三里、上巨虛和下巨虛這八個一穴一位,可以瀉一出胃中的熱邪。

雲門、肩腢、委中、賄空這八個一穴一位,可以瀉一出四肢的熱邪。

以上共五十九個一穴一位,都在治療熱病的俞一穴一。

黃帝說:人感受了寒邪反而會傳變為熱病,這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寒氣盛極,就會郁而發一熱。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