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決氣:本篇主要論述了將人一體之氣(主要是水谷一精一微之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決氣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決氣

【題解】決,分別、辨別之意。

本篇主要論述了將人一體之氣(主要是水谷一精一微之氣)分為一精一、氣、津、液、血、脈六種氣,故以"決氣"名篇。

【原文】黃帝日餘聞人有一精一、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日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一精一。

何謂氣岐伯日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一毛一,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何謂津?岐伯日腠理發洩,汗出溱溱[1],是謂津。

何謂液?岐伯日谷入氣滿,淖澤[2]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何謂血?岐伯日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岐伯日壅遏[3]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提要】本段討論了一精一、氣、津、液、血、脈六氣的生成及其功能特點,並以此作為六氣的基本概念。

【註釋】 [1]溱音真,這裡形容汗出很多的樣子。

[2]淖澤淖,音鬧,泥沼,這裡引申為滿溢的意思。

澤,即潤澤之意。

[3]壅遏指約束營血,使之行於一定的路徑。

【白話解】黃帝說我聽說人一體有一精一、氣、津、液、血、脈的說法,我認為這些不過是一種氣罷了,現在卻把它分為六種,我不懂這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男一女交一合之後,可以產生新的生命體,在形體出現以前,構成一人一體的基本物質,就叫做一精一。

黃帝問什麼是氣?岐伯說上焦把飲食一精一微物質宣發佈散到全身,可以溫煦皮膚、充實形體、滋潤一毛一發,就像霧露灌溉各種生物一樣,這就叫做氣。

黃帝問什麼是津?岐伯說肌腠疏洩太過,汗出過多。

這樣的汗就叫做津。

黃帝問什麼是液?岐伯說飲食入胃,水谷一精一微充滿於週身,外溢部分輸注於骨髓中,使關節曲伸靈活;滲出的部分可以補益腦髓,散佈到皮膚,保持皮膚潤澤的物質,就叫做液。

黃帝問什麼是血?岐伯說位於中焦的脾胃接納飲食物,吸收其中的一精一微物質,經過氣化變成紅色的液體,這就叫做血。

黃帝問什麼是脈?岐伯說約束營血,使之不能向外一流一溢,就叫做脈。

【按語】六氣的化生,皆源於水谷一精一微。

一精一雖稟受於先天,亦須後天之補充滋養;宗氣則由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而成津與液雖有一陰一陽一清濁之分,但又皆賴"谷入氣滿"而化生;血則是"中焦受氣,取汁",經心神變化而成的赤色液體;脈的壅遏營氣之力亦依賴於脾胃之氣的供養和維持。

故六氣之名雖不同,但皆由一氣所化,這充分反映了《內經》以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特點。

【原文】黃帝日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日一精一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一洩;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叫,腦髓消,脛疫,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提要】本段分別論述了六氣耗損而致的證候特點。

【註釋】[1]色天指皮膚面色枯槁無華。

【白話解】黃帝問上述一精一、氣、津、液、血、脈六氣的有餘和不足各有什麼表現?如何才能瞭解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呢?岐伯說一精一的大量耗損,會使人耳聾;氣虛的,可使人的眼睛看不清東西;津虛的,腠理開洩,使人一大量汗出;液虛的,四肢關節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沒有光澤,腦髓不充滿,小腿酸一軟,經常耳鳴;血虛的,面色蒼白而不潤澤;脈虛的,脈管空虛下陷,從這些就可以瞭解六氣異常的表現。

【按語】本段論述了六氣耗奪的臨一床一表現,由於六氣同源而異名,所以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因此單獨出現的六氣脫證在臨一床一上很少見。

例如"津脫"的病人,大汗傷津耗液,必兼血虧;同理血虛者兼液少;氣脫者也常伴大失血等。

治療六氣耗奪之病,也應分清主次,把握病機,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原文】黃帝日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日六氣者,各有部主[1]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提要】本段指出六氣雖各有所主之部,但均以水谷、胃為本。

【註釋】 [1]各有部主即六氣各有所主之部,如腎主一精一、脾主津一液、肺主氣、心主脈等。

【白話解】黃帝問六氣對人一體作用的重要一性一有何不同?岐伯說六氣分別統領於各自的臟器,它們在人一體中的重要一性一及功能的正常與否,都取決於其所歸屬的臟器的情況。

但是,六氣都是五穀一精一微所化生的,而這些一精一微物質又化生於胃,因此胃是六氣化生的源泉。

【按語】本段指出六氣均有各自所主之部,同時進一步指出六氣以水谷與胃為本,從而呼應篇首以一氣分而為六,和則為一之論,一方面將六氣理論納入五臟系統中,另一方面則強調了胃於水谷一精一微物質在人一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一性一。

六氣同源的觀點,不僅進一步突出了中醫"整體觀"的學術思想,也為臨一床一多途徑治療疾病開闊了思路。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