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一、具體敘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適應氣候變化的攝生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

【本章要點】

一、具體敘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適應氣候變化的攝生法則。

而適應氣候變化,是養生方法中的重要關鍵。

二、指出了違反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因素,從而進一步指出預防思想的重要一性一。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1。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2。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一愛一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3,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

水冰地坼,勿擾乎一陽一,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4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一陽一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一精一,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5。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一陽一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一陽一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一陰一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一陰一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一陰一陽一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一陰一陽一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一陰一陽一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6,不亦晚乎?

【註釋】

1發陳:即推陳出新的意思。

2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麗;蕃秀,即繁茂秀麗的意思。

3飧洩:是消化不一良而導致瀉洩的一種疾病。

4藏德:即隱藏,使不外露。

德,這裡指自然界中促進生物化作用的力量。

5未央絕滅:即生命到壽命的一半就死了。

6錐:泛指兵器。

【譯文】

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陳,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

此時,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開頭髮,解一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一精一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

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

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一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一性一病變。

夏季的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

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要使一精一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氣機宣暢,通洩自如,一精一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

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

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心臟,使提一供給秋收之氣的條件不足,到秋天容易發生瘧疾,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

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一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一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傷及肺臟,使提一供給冬藏之氣的條件不足,冬天就要發生飧洩病。

冬天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

當此時節,水寒成冰,大地開裂,人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一床一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一陽一氣,妄事一操一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安靜自若,好像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洩,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東西,把它密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洩而令一陽一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一體閉藏機能的方法。

違逆了冬令的閉藏之氣,就要損傷腎臟,使提一供給春生之氣的條件不足,春天就會發生痿厥之疾。

天氣,是清淨光明的,蘊藏其德,運行不止,由於天不暴露自己的光明德澤,所以永遠保持它內蘊的力量而不會下洩。

如果天氣一陰一霾晦暗,就會出現日月昏暗,一陰一霾邪氣侵害山川,一陽一氣閉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雲霧瀰漫,日色無光,相應的雨露不能下降。

天地之氣不交,萬物的生命就不能綿延。

生命不能綿延,自然界高大的樹木也會死亡。

惡劣的氣候發作,風雨無時,雨露當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潤,生機鬱塞,茂盛的禾苗也會枯竭不榮。

賊風頻頻而至,暴雨不時而作,天地四時的變化失去了秩序,違背了正常的規律,致使萬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

只有聖人能適應自然變化,注重養生之道,所以身無大病,因不背離自然萬物的發展規律,而生機不會竭絕。

違逆了春生之氣,少一陽一就不生發,以致肝氣內郁而發生病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一陽一就不能盛長,以致心氣內虛。

違逆了秋收之氣,太一陰一就不能收斂,以致肺熱葉焦而脹滿;違逆了冬藏之氣,少一陰一就不能潛藏,以致腎氣不蓄,出現瀉洩等疾病。

四時一陰一陽一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季節保養一陽一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一陰一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

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就會戕伐生命力,破壞真元之氣。

因此,一陰一陽一四時是萬物的終結,是盛衰存亡的根本,違逆了它,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發生重病,這樣便可謂懂得了養生之道。

對於養生之道,聖人能夠加以實行,愚人則時常有所違背。

順從一陰一陽一的消長,就能生存,違逆了就會死亡。

順從了它,就會正常,違逆了它,就會乖亂。

相反,如背道而行,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格拒。

所以聖人不是等到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

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發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