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癰疽:文中專門論述了癰和疽的成因、表現、治療及預後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癰疽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癰疽

【題解】癰、疽,是外科疾病中的兩類病證。

文中專門論述了癰和疽的成因、表現、治療及預後等,故篇名為"癰疽"。

【原文】黃帝日餘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豁谷,而滲孫脈,津一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

一陰一陽一已張,因息乃行叫,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

疾則氣減,留則先後。

從實去虛,補則有餘。

血氣已調,形氣乃持。

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岐伯日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

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一溢,草萱不成引,五穀不殖,逕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洩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髒傷故死矣。

【提要】本節論述了營衛氣血的運行,並闡明了癰腫的病因、病機。

【白話解】黃帝說我聽說腸胃受納飲食物以後,所化生的一精一氣沿著不同的通道運行於全身。

其中出於上焦的衛氣,能夠溫煦全身的肌肉、皮膚,濡養筋骨關節,通達於腠理。

出於中焦的營氣,像自然界雨露布灑大地一樣,流注於人一體肌肉的大小空隙之間,同時還滲入孫脈,加上津一液和調,通過心肺的氣化作用,就化成紅色的血液而運行於人一體的脈道之中。

血液運行和順而有條不紊,首先充滿孫絡,再注入絡脈,絡脈充滿了便注入經脈,這樣一陰一經一陽一經的血氣充盛,便隨著呼吸而運行於全身。

營衛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和循環道路,與天體的運行一樣,週而復始,無休無止。

如果發生病變,要細心地診察虛實,然後進行調治。

用瀉法去治療實證,就能使邪氣衰減,但瀉得太過,反會損傷正氣。

瀉法宜急速出針,可迫使邪氣衰減,若僅用留針法,不能及時瀉邪,則病情先後如一,仍不見好轉。

相反,用扶正的方法,可以消除虛弱的現象,但過於補了,也會助長邪之勢。

經過調治,氣血就會協調,形體和神氣也就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了。

關於血氣是否平衡的道理,我已經知道了。

但還不瞭解癰疽發生的原因和機理,又怎樣把握其形成與惡化的時間及判斷死生口期的遠近呢?你可以講給我聽一聽嗎?

岐伯說氣血運行於經脈,循環不止,它與天地的運動規律相一致。

如果天體運轉失其常度,就會出現日蝕月蝕;大地上江河淤塞或決潰,就氾濫四溢,水澇成災,以致草木不長,五穀不生,道路不通而民眾不能往來,使得長年居住在城裡或鄉間的百姓們流離失所。

人一體的氣血也是這樣,請讓我談談其中的道理。

人一體的血脈營衛周流不息,與天上星宿的運轉、地面河水的流行相應。

如果寒邪侵入經脈血絡之中,就會使得血行滯澀,血行滯澀不通,衛氣也就壅積不散,氣血不能往復周流而聚結在某一局部,便形成癰腫。

寒氣鬱久化熱,熱毒盛積熏蒸,使肌肉腐爛,肌肉腐爛便化成膿液,膿液不得排一出,又會使筋膜腐爛,進而傷及骨骼,骨髓也就隨之消損了。

如果癰腫不在骨節空隙之處,熱毒就不能向外排一洩,煎熬血液而令其枯竭,使筋骨肌肉都得不到營養,經脈破潰敗腐,於是熱毒深入灼傷五臟。

由於五臟損傷,人就會死亡。

【原文】黃帝日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

岐伯日癰發於嗌中,名日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發於頸,名日天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一陽一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日腦爍州,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牖,名日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炳之引。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日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蹤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發於胸,名日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日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菰蕕吲,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發於脅,名日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判陵蔻。

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日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禾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一尻一,名日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股一陰一,名日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發於膝,名日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於一陽一者,百日死;發於一陰一者,三十日死。

發於脛,名日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發於內踝,名日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引,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日四一婬一,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發於足傍,名日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鯫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提要】本段分別論述了猛疽、天疽、腦爍等十九中癰疽的病名、症狀、部位以及治療與預後。

【白話解】黃帝說我想詳盡地瞭解癰疽的形狀、死生的限和名稱。

岐伯說癰疽發生在喉結的叫做猛疽。

這種病如不及時治療就要化膿,若不將膿液排一出,就會使咽喉堵塞,半天就會死亡。

已經化膿的,要先刺破排膿,再口一含涼的豬油,三天即可痊癒。

發生在頸部的,叫做天疽。

這種癰部位較大,顏色呈赤黑色,如果不迅速治療,熱毒就會向下蔓延,侵入腋下的淵腋一穴一處,向前面可傷及任脈,向內可熏灼肝肺,使肝肺損傷,十幾天就會死亡。

邪熱亢盛,滯留於項部,上侵而消爍腦髓的,叫做腦爍。

表現為神色抑鬱不歡,頸部劇痛如針刺,如熱毒內攻而出現心中煩躁,是不治的死證。

發生在肩臂部的癰腫,叫做疵癰,局部呈赤黑色,應當迅速治療,此證使人遍身汗出,直到足部,由於引起此癰的毒氣浮淺而不深陷,不會傷及五臟,即使在發病四五天的時候速用艾灸治療,也會很快痊癒。

癰腫發生在腋下,局部堅一硬而呈深紅色的,叫做米疽。

應當用細而長的石針稀疏地砭刺患處,然後塗上豬油膏,不必包紮,大約六天就能痊癒。

如果癰腫堅一硬而沒有破潰的,稱為馬刀挾癭之類的病變,應當急速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

生在胸部的癰腫,叫做井疽。

它的形狀像大豆一樣,在初起的三四天內如果不及早治療,毒邪就會下陷而深入腹部,成為不治之證,七天就會死亡。

生在胸部兩側的,叫做甘疽。

局部呈青色,形狀好像楮實和瓜蔞的樣子,時常發冷發一熱,應急速治療以解除寒熱。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遷延十年之久而死亡,死後潰破出膿。

脅肋部生癰,名叫敗疵,敗疵主要發生於婦女。

如果遷延日久,就會發展為大的膿腫,其中還生有赤小豆大小的肉一芽。

治療這種病候,可用切割的連翹草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煎取三升,乘熱強飲,並多穿衣服,坐在盛有熱湯的鐵鍋上熏蒸,使病人汗出至足部,即可痊癒。

癰疽生在大一腿和足脛部的,名叫股脛疽。

這種病的外部沒有明顯的變化,然而癰腫所化的膿緊一貼骨上,如果不迅速治療,約三十日即可死亡。

癰疽生在尾骶骨部的,名叫銳疽。

其形狀紅、大而堅一硬,應當迅速治療,否則,約三十天就會死亡。

癰疽發生在大一腿內側的,名叫赤施。

如不迅速治療,至六十天就會死亡。

如果兩一腿內側同時發病,是毒邪傷一陰一已極,多屬不治之證,十天就要死亡。

發生在膝部的,名叫疵疽。

其症狀是外形腫大,皮膚顏色沒有變化,伴有發冷發一熱,患處堅一硬,這是尚未成膿的表現,切不可用砭石刺破,如果誤用砭石刺破排膿,便會導致死亡。

須待患處柔軟成膿,再用砭石刺破,以排膿瀉毒,疾病就會痊癒。

發生在關節的各種癰疽,並且出現內外、上下、左右對稱發病的,都不易救治。

生於一陽一經所在部位的,約一百天死;生於一陰一經所在部位的,約三十天死。

發生於足脛部的,名叫兔嚙疽,其外形紅腫,毒邪能夠深入至骨,應當迅速治療,如不急治,就會危害生命。

癰毒發於內踝的,名叫走緩。

其外形如癰,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

治療時應當用石針屢屢砭刺癰腫所在之處,使寒熱的症狀消退,就不會死亡。

癰疽發生於足心、足背的,名叫四一婬一。

其形狀好像大癰一樣,如不迅速治療,約一百天就會死亡。

癰腫生在足四傍的,名叫厲疽。

其外形不大,如果從足小趾開始發病,並呈現黑色,應當迅速治療以消除黑色,如果黑色不消退,卻逐漸加重,就不能治癒了,約一百天就會死亡。

發生在足趾的,名叫脫疽,其症狀如果出現赤黑色,是毒氣極重,多屬不治的死證;如不呈現赤黑色,是毒氣較輕,尚能救治。

如經過治療而病勢仍不減輕,應當迅速截除其足趾,否則毒氣內攻深陷於臟腑,必然導致死亡。

【原文】黃帝日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日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歲膿。

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煉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日癰。

黃帝日何謂疽岐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日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提要】本段主要論述了癰和疽的區別。

【白話解】黃帝說你所談的癰疽應當如何鑒別呢?岐伯說如果營氣滯留在經脈中,血液就凝聚而不能暢行,從而使衛氣受到影響也阻滯不通,使壅積於內而化生毒熱。

如毒熱發展不止,便使肌肉腐爛化膿。

但是這種毒熱僅僅浮淺在體表,不能深陷到骨髓,所以骨髓不會被灼傷而焦枯,五臟也不會受其傷害,這種疾病就叫做癰。

黃帝說什麼叫做疽呢?岐伯說如果熱毒亢盛,深陷於肌膚的內部,使筋膜潰爛,骨髓焦枯,同時還影響五臟,使血氣枯竭。

其發病部位比癰的發病部位深,使得筋骨肌肉等都潰爛無遺,所以稱之為疽。

疽的特徵是皮色晦暗而堅一硬,如同牛頸部的皮一樣,癰的特徵,是皮薄而光亮。

這些就是癰和疽的區別。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