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原文】所謂易陳者,易言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

【題解】本篇是將《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有關討論運用小針(微針)問題的內容,按其原文順序,擇要加以解釋,並作進一步的註解和補充說明,所以篇名為"小針解"。

【原文】所謂易陳者,易言也。

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

神者,正氣也。

客者,邪氣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提要】本段解釋"小針之要"部分內容的含義。

【白話解】所謂"易陳"的意思,是說運用小針的關鍵說起來是很容易的。

"難入"的意思,是說它的一精一微之處是不顯著的,是不容易使人明白的。

"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醫生,僅是機械地拘守刺法來進行針刺。

"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醫生,能夠辨別病人的血氣盛衰虛實情況,而分別施用補法和瀉法。

"神客"的意思,就是說邪氣與正氣共同留於血脈中,相互抗爭,而產生多種多樣的疾病。

"神"指正氣而言,"客"指邪氣而言。

"在門"的意思,就是說邪氣循著正氣所出入的門戶侵入人一體,內外上下無所不至。

"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沒有診明症狀的一性一質、病邪的所在,就漫無目標地進行醫治是不對的;要進行針刺就必須首先明瞭邪正虛實以及病變發生的經脈。

"惡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經過明確的診斷,怎麼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須首先瞭解是哪一經發生了病變,才可以決定應該取用的經脈和一穴一位,而給以正確的治療。

【原文】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

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清靜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提要】本段解釋把握針刺時機內容的含義。

【白話解】"刺之微在數遲者"的意思,就是說針刺法的微妙之處,主要是在於掌握針刺手法中進針、出針的快慢速度。

"粗守關"的意思,就是指一技術低劣的醫生,在針刺時僅僅會依據症狀而取用關節附近與症狀相對應的一穴一位來進行治療,而根本不懂得辨別血氣的往來盛衰和邪正的進退動靜等情況。

"上守機"的意思,就是說高明的醫生,懂得觀察和把握經氣虛實的變化,並以此進行補瀉治療。

"機之動不離其空中"的意思,就是指氣機的活動情況都會在腧一穴一上表現出來,懂得這一點,就可以根據診查到的氣機的虛實變化情況,而正確地運用徐疾補瀉的手法。

"空中之機,清靜以微"的意思,就是說一穴一位中氣血活動的變化情況是至清至靜而至為微妙的,當針下已有得氣的感覺時,就要仔細地體察氣的往來運行情況,只有這樣才不致錯過運用手法的時機。

"其來不可逢"的意思,就是指邪氣正盛的時候,切不可迎其勢採用補的手法。

"其往不可追"的意思,就是指邪氣已去而正氣亦虛的時候,則不能妄用瀉法,以免導致真氣虛脫。

"不可掛以發"的意思,就是說針下已有得氣的感應時,就應該適時地運用針刺手法而不能有毫髮之差,因為在一霎那間這種得氣的感覺是很容易消失的。

"扣之不發"的意思,就是說不懂得要隨著氣機的虛實變化而抓住時機進行補瀉的醫者,往往會坐失良機,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應發的時候而沒有發射一出去一樣,這樣就只會白白耗損患者的血氣而終究達不到祛除邪氣的目的。

【原文】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

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

追而濟之者,補也。

【提要】本段解釋針刺治療中"氣機"往來的重要一性一。

【白話解】"知其往來"的意思,就是說能夠瞭解氣的往來運行之中,氣機逆順盛虛的變化情況。

"要與之期"的意思,就是指知道了氣機變化的重要一性一,就能夠及時把握最適當的時機進行針刺。

"粗之暗"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醫生,好像昏然無所知,不能明查氣機變化的微妙作用和奧秘所在。

"妙哉!工獨有之"的意思,就是指醫術高明的醫生,就是與眾不同,他能夠完全知曉運用針法和明瞭氣機變化的意義所在。

"往者為逆"的意思,就是說經氣已去時,其脈中之氣虛而小,小的叫做逆。

"來者為順"的意思,是說經氣漸來時,則形氣平和,平和的叫做順。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的意思,是說倘若明瞭了氣機的逆順關係,就可以毫無疑問地選取適當的一穴一位,大膽決定治療措施。

"迎而奪之"的意思,就是說根據經氣的運行走向,迎其來勢而進針,這是瀉法。

"追而濟之"的意思,就是說循著經氣運行走向的去勢進針,這是補法。

【原文】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1]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洩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2]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秘嘲然若有得也,瀉則倪[3]然若有失也。

【提要】本段解釋針刺徐疾補瀉的內容。

【註釋】[1]氣口其位置相當於手太一陰一肺經的經渠一穴一和太淵一穴一之間的部位。

肺主氣,氣之盛衰反映於此,故稱氣口。

又因兩一穴一之間相距一寸有餘,所以又名寸口,是診脈的部位。

[2]似音必,指滿足的樣子。

[3]兄音謊,指失意的樣子。

【白話解】所謂"虛則實之"的意思,就是說當寸口部位上出現虛弱的脈象時,就應當用補的針法,以充實正氣。

"滿則洩之"的意思,就是說當寸口出現滿盛的脈象時,應當用瀉的針法,以瀉除邪氣。

"宛陳則除之"的意思,就是指用瀉血法來排除血脈中鬱積已久的病邪。

"邪勝則虛之"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有病邪亢盛的,就應該採用瀉法,使邪氣隨針外洩。

"徐而疾則實"的意思,就是說徐緩進針而疾速出針,這屬於補法,能夠補益正氣。

"疾而徐則虛"的意思,就是說疾速進針而徐緩出針,這屬於瀉法,能夠洩除邪氣。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的意思,就是說所謂虛與實,指的是針下有得氣感的屬於正氣實,針下沒有得氣感的就屬於正氣虛。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的意思,就是說必須根據各條經脈的虛實以及邪氣已退還是邪氣尚存的情況,來決定針刺補瀉的先後順序。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的意思,就是說採用補法補充正氣,就要使病人感覺到正氣充實而似若有所得;採用瀉法祛除邪氣,也要使病人感覺到渾身輕鬆而似其病若失。

【原文】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於胃,其一精一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日濁氣在中也。

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日清氣在下也。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一陽一明合也。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日反沉也。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一陰一之脈也。

取三一陽一之脈者,唯言盡瀉蘭一陽一之氣,令病人框[1]然不復也。

奪一陰一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奪一陽一者狂,正言也。

【提要】本段解釋不同的邪氣侵及人一體不同的部位,針刺當取不同經脈的內容。

【註釋】[1]框音筐,指形體衰敗的樣子。

【白話解】所謂"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的意思,就是說不同的邪氣侵入人一體,侵犯的部位也不同,風寒外邪侵襲人一體,大多先在頭部發病,所以說邪氣在上。

"濁氣在中"的意思,就是說人食水谷,都是先入於胃,胃消化水谷,再經脾的吸收和運化,將其中的一精一氣上輸於肺,並藉著肺氣的分佈輸送而供一應全身,而其中的濁物廢料,則流於腸胃,通過大小腸排一出體外。

如果不能適應寒溫變化,飲食沒有節制,就會影響到消化、吸收和排一洩的作用而導致腸胃發生疾病,所以說濁氣在中。

"清氣在下"的意思,就是說清冷潮一濕的地氣侵襲人一體,大多先從足部開始發病,所以說清氣在下。

"針陷脈則邪氣出"的意思,就是指邪氣侵襲人一體上部,在頭部發病時,應根據外邪所侵入的經脈而在頭部取一穴一,使邪氣隨針外洩。

"針中脈則濁氣出"的意思,就是指若欲使滯留在腸胃中濁氣外出,就應取用中土足一陽一明胃經的合一穴一足三里一穴一(土經土一穴一)進行治療。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的意思,就是指邪氣在表淺部位的疾病,不應當深刺,如誤用深刺,反會使在表之邪氣隨針內陷而深人一體內,所以說"反沉"。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的意思,就是說皮、肉、筋、脈各有一定的部位,各個部位都屬於一定的經絡,這些部位都是經絡出現證候及主治的所在。

"取五脈者死"的意思,就是說病在內臟而使五臟之氣不足的,反而用針在五臟的.各條一陰一經上,採用瀉法猛瀉其氣,就會使五臟之氣洩盡而造成死亡。

"取三一陽一之脈"的意思,就是說不問虛實,就在六腑的三一陽一經上盡瀉其氣,就會使病人形體衰敗而不易恢復。

"奪一陰一者死"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取尺澤之寸的動脈,即肘上三寸屬於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五里一穴一(五臟的一陰一氣出於此),連瀉五次,就會使五臟一陰一氣洩盡而死亡。

"奪一陽一者狂"的意思,是指如果誤瀉一了三一陽一經的正氣,就會令一陽一氣耗散而使人發狂。

以上這些針刺禁忌都是對醫者的鄭重告誡,切不可漠視之。

【原文】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1]之風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提要】本段解釋全面診察疾病、正確使用針刺手法的重要一性一。

【註釋】[1]虛邪與正邪《素問八正神明論》說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

即四時八節之時乘虛而侵人人一體的賊風,叫做虛邪。

因用力汗出,腠理開洩而遭受的風邪,叫做正邪。

【白話解】"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的意思,是說高明的醫生能夠通過觀察患者面色和眼睛的變化,診察尺脈和寸口脈的小大、緩急、滑澀,來確切地診斷出是哪種病變。

"知其邪正"的意思,是指能夠瞭解疾病是由四時八節的賊風(虛邪),還是由因用力勞累後腠理開洩而遭受的風邪(正邪)所引起的。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意思,是在描述進針和出針時左右兩手的不同姿勢和動作。

"氣至而去之"的意思,是說針刺施用補瀉手法時,下針後必須要使針下得氣,使氣機平調之後,才可以出針。

"調氣在於終始一"的意思,是說運針調氣的主要關鍵在於要始終專心一意。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的意思,是指週身三百六十五一穴一,都是絡脈將經脈之中的氣血滲濡灌注到全身筋骨皮肉各部去的通會之處。

【原文】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叫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一陽一經之合,有留針以致一陽一氣,一陽一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一陰一氣,一陰一氣至則一陽一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

其死也一陰一氣有餘,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提要】本段解釋有關誤治後導致"重竭"和"逆厥"的內容。

【註釋】[1]脈口就是指診脈的部位,也叫氣口、寸口。

因肺朝百脈,脈之大者會聚於此,故稱脈口。

【白話解】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的意思,是說五臟在內的一精一氣已經竭絕,而在脈口即微弱無根、按之欲無的,是屬於腎虛、髓竭、一精一傷等內絕的一陰一虛證,治療時理應補其一陰一精一,但若在針刺時反而取用其外在病所之處的腧一穴一及一陽一經的合一穴一,並用留針的方法來補益在外的一陽一氣,就會愈益其一陽一而愈損其一陰一,使內竭之五臟一精一氣愈竭,如此,已經耗竭的五臟一精一氣再經損耗,就必然會導致死亡。

在臨死時,因其髒氣已經耗竭而虛脫,一陰一不生一陽一,無氣以動,所以其表現出的病像是安靜的。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的意思,就是說五臟在外的一精一氣已經竭絕,而在脈口出現微弱脈象,輕取似無的,是屬於一陽一氣衰絕的重症,治療時理應補其一陽一氣,但若在針刺時反而取用了四肢末梢部位的輸一穴一,並用留針的方法來補益在內的一陰一氣,就會使一陰一氣更盛,一陰一氣盛就會使已經虛衰的一陽一氣內人而愈發衰竭,一陽一氣內陷就會發生一陰一陽一逆亂的厥逆病證,發生厥逆就必然會導致死亡。

在臨死時,因一陽一併於一陰一,一陰一氣有餘,一陰一陽一逆亂,所以有煩躁的表現。

在上述"睹其色,察其目"等句中,要特別指出的是"察其目"的意義,只有五臟六腑的一精一氣上注於目,才能使目光有神、目睛的色澤明潤。

目睛的色澤鮮明,則其所發出的聲音也必然洪亮。

這裡所謂聲音洪亮的意思,是說它所發出的聲音和平常是不同的。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