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捨於皮一毛一;留而不去,入捨於孫脈;留而不去,入捨於絡脈;留而不去,入捨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一陰一陽一俱感,五臟乃傷。

此邪之從皮一毛一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

如此,則治其經焉。

今邪客於皮一毛一,入捨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一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佈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有一種「繆刺」,但不知道它的意義,究竟什麼叫繆刺?

岐伯回答說:大凡病邪侵襲人一體,必須首先侵入皮一毛一;如果逗留不去,就進入孫脈,再逗留不去,就進入絡脈如還是逗留不去,就進入經脈,並向內延及五臟,流散到腸胃;這時表裡都受到邪氣侵襲,五臟就要受傷。

這是邪氣從皮一毛一而入,最終影響到五臟的次序。

像這樣,就要治療其經一穴一了。

如邪氣從皮一毛一侵入,進入孫、絡後,就逗留而不去,由於絡脈閉塞不通,邪氣不得入於經脈,於是就流一溢於大絡中,從而生成一些異常疾病。

邪氣侵入大絡後,在左邊的就流竄到右邊,在右邊的就流竄到左邊,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響到絡脈而不能進入經脈之中,從而隨大絡流布到四肢;邪氣流竄無一定地方,也不能進入經脈俞一穴一,所以病氣在右而症見於左,病氣在左而症見於右,必須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這種刺法就叫做「繆刺」。

【原文】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必中其經,非絡脈也。

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譯文】

黃帝道:我想聽聽繆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樣的?它和巨刺法怎麼區別?

岐伯說:邪氣侵襲到經脈,如果左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右邊經脈,或右邊經氣較盛則影響到左邊經脈;但也有左右相互轉移的,如左邊疼痛尚未好,而右邊經脈已開始有病,像這樣,就必須用巨刺法了。

但是運用巨刺必定要邪氣中於經脈,邪氣留脈決不能運用,因為它不是絡脈的病變。

因為絡病的病痛部位與經脈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稱為「繆刺」。

【原文】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於足少一陰一之絡,令人卒心痛,暴一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一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邪客於手少一陽一之絡,令人喉痺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

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譯文】

黃帝道:我想知道繆刺怎樣進行,怎樣用於治療病人?

岐伯說:邪氣侵入足少一陰一經的絡脈,使人突然發生心痛,腹脹一大,胸脅部脹滿但並無積聚,針刺然谷一穴一出些血,大約過一頓飯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緩解;如尚未好,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新近發生的病,針刺五天就可痊癒。

邪氣侵入手少一陽一經的絡脈,使人發生咽喉疼痛痺塞,舌卷,口乾,心中煩悶,手臂外側疼痛,抬手不能至頭,針刺手小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關沖一穴一,各刺一針。

壯年人馬上就見緩解,老年人稍待一會兒也就好了。

左病左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如果是新近發生的病,幾天就可痊癒。

【原文】

邪客於足厥一陰一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

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一陽一之絡,令人頭項肩痛。

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手一陽一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一息,而支胠,胸中熱。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常之間,不可得屈。

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於足一陽一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

左刺右,右刺左。

如行十里頃而已。

【譯文】

邪氣侵襲足厥一陰一經的絡脈,使人突然發生疝氣,劇烈疼痛,針刺足大趾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大敦一穴一,左右各刺一針。

男子立刻緩解,女子稍待一會兒也就好了。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襲足太一陽一經的絡脈,使人發生頭項肩部疼痛,針刺足小趾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至一陰一穴一,各刺一針,立刻就緩解。

如若不緩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門一穴一三針,大約一頓飯的工夫也就好了。

左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襲手一陽一明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胸中氣滿,喘一息而脅肋部撐脹,胸中發一熱,針刺手大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商一陽一穴一,各刺一針。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大約一頓飯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氣侵入手厥一陰一經的絡脈,使人發生臂掌之間疼痛,不能彎曲,針刺手腕後方,先以手指按壓,找到痛處,再針刺。

根據月亮的圓缺確定針刺的次數,例如月亮開始生光,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以後逐日加一針,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針,十六日又減為十四針,以後逐日減一針。

邪氣侵入足部的一陽一蹻脈,使人發生眼睛疼痛,從內眥開始,針刺外踝下面約半寸後的申脈一穴一,各刺一針。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大約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原文】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一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

此上傷厥一陰一之脈,下傷少一陰一之絡。

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一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一毛一上各一痏,見血已,左刺右,右刺左。

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於手一陽一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

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

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

左刺右,右刺左。

凡痺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

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

月生一日一痏,二是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邪客於足一陽一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左刺右,右刺左。

【譯文】

人由於墮墜跌傷,淤血停留體內,使人發生腹部脹滿,大小一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導淤的藥物。

這是由於墜跌,上面傷了厥一陰一經脈,下面傷了少一陰一經的絡脈。

針刺取其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脈,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動脈處的沖一陽一穴一;如果病不緩解,再刺足大趾三一毛一處的大敦一穴一各一針,出一血後病立即就緩解。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假如有好悲傷或驚恐不樂的現象,刺法同上。

邪氣侵入手一陽一明經的絡脈,使人耳聾,間斷一性一失去聽覺,針刺手大指側的次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如韭菜葉寬那樣遠處的商一陽一穴一各一針,立刻就可以恢復聽覺;再刺中指爪甲上與皮肉交接處的中沖一穴一,馬上就可聽到聲音。

如果是完全失去聽力的,就不可用針刺治療了。

假如耳中鳴響,如有風聲,也採取上述方法進行針刺治療。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凡是痺證疼痛走竄,無固定地方的,就隨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間,根據月亮盈虧變化確定針刺的次數。

凡有用針刺治療的,都要隨著人一體在月週期中氣血的盛衰情況來確定用針的次數,如果用針次數超過其相應的日數,就會損耗人的正氣,如果達不到相應的日數,邪氣又不得瀉除。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還沒有痊癒,按上述方法再刺。

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針,初二刺二針,以後逐日加一針,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針,十六日又減為十四針,以後逐日減一針。

邪氣侵入足一陽一明經的絡脈,使人發生鼻塞,衄血,上齒寒冷,針刺足中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歷兌一穴一,各刺一針。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原文】

邪客於足少一陽一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一日已。

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一陰一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

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一血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一陰一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

刺腰一尻一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以針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一陽一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譯文】

邪氣侵入足少一陽一經的絡脈,使人脅痛而呼吸不暢,咳嗽而汗出,針刺足小趾側的次趾爪甲上方與皮肉交接處的竅一陰一穴一,各刺一針,呼吸不暢馬上就緩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囑其注意衣服飲食的溫暖,這樣一天就可好了。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疾病很快就可痊癒。

如果仍未痊癒,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氣侵入足少一陰一經的絡脈,使人咽喉疼痛,不能進飲食,往往無故發怒,氣上逆直至門之上,針刺足心的湧一泉一穴一,左右各三針,共六針,可立刻緩解。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如果咽喉腫起而疼痛,不能進飲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來,針刺然骨前面的然骨一穴一,使之出一血,很快就好。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足太一陰一經的絡脈,使人腰痛連及少腹,牽引至脅下,不能挺胸呼吸,針刺腰一尻一部的骨縫當中及兩旁肌肉上的下一尻一穴一,這是腰部的俞一穴一,根據月亮圓缺確定用針次數,出針後馬上就好了。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邪氣侵入足太一陽一經的絡脈,使人背部拘急,牽引脅肋部疼痛,針刺應從項部開始沿著脊骨兩旁向下按壓,在病人感到疼痛處周圍針刺三針,病立刻就好。

【原文】

邪客於足少一陽一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

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

耳聾,刺手一陽一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齒齲,刺手一陽一明;不已,刺其脈人齒中,立已。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一陽一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

左取右,右取左。

【譯文】

邪氣侵入足少一陽一經的絡脈,使人環跳部疼痛,腿骨不能舉動,以毫針刺其環跳一穴一,有寒的可留針久一些,根據月亮盈虧的情況確定針刺的次數,很快就好。

治療各經疾病用針刺的方法,如果經脈所經過的部位未見病變,就應用繆刺法。

耳隆針刺手一陽一明經商一陽一穴一,如果不好,再刺其經脈走向耳前的聽宮一穴一。

蛀牙病刺手一陽一明經的商一陽一穴一,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齒中的經絡,很快就見效。

邪氣侵入到五臟之間,其病變表現為經脈牽引作痛,時痛時止,根據其病的情況,在其手足爪甲上進行繆刺法,擇有血液郁滯的絡脈,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見好,連刺五次就可好了。

一陽一明經脈有病氣交錯感傳而牽引上齒,出現唇齒寒冷疼痛,可視其手背上經脈有鬱血的地方針刺出一血,再在足一陽一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針,在手大拇指側的次趾爪甲上的商一陽一穴一各刺一針,很快就好了。

左病則刺右邊,右病則刺左邊。

【原文】

邪客於手足少一陰一太一陰一足一陽一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一屍一,或曰一屍一厥。

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少一陰一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

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

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譯文】

邪氣侵入到手少一陰一、手太一陰一、足少一陰一、足太一陰一、和足一陽一明的絡脈,這五經的絡脈都聚會於耳中,並上繞左耳上面的額角,假如由於邪氣侵襲而至此五絡的真氣全部衰竭,就會使經脈都振動,而形體失去知覺,就像死一屍一一樣,有人把它叫做「一屍一厥」。

這時應當針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麼遠處的隱白一穴一,然後再刺足心的湧一泉一穴一,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歷兌一穴一,各刺一針;然後再刺手大指內側距離爪甲有韭菜葉寬那麼遠處的少商一穴一,再刺手少一陰一經在掌後芮骨端的神門一穴一,各刺一針,當立刻清醒。

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兩耳之中,並把病人左邊頭角上的頭髮剃下來,取一方寸左右,燒製為末,用好酒一杯沖服,如因失去知覺而不能飲服,就把藥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復過來。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據所病的經脈,切按推尋,評審虛實而進行調治;如果經絡不調,先採用經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經脈沒有病變,再採用繆刺的方法,要看皮膚不是否有鬱血的絡脈,如有應全部把鬱血刺出。

以上就是繆刺的方法。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