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文章以五臟為核心,論述五臟與身一體其它組織的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

五臟之間有相制而後才有相生,有相生方有相成,本篇首論五臟相制的關係,因而篇名為「五臟生成論」。

文章以五臟為核心,論述五臟與身一體其它組織的聯繫,五臟間的制約關係;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五味太過的的病理變化;五臟的正色、生色與死色;五臟的病理、病證;脈、髓、筋、血與臟腑組織的聯繫;一穴一位在人一體的重要作用,以及脈診的重要一性一、脈色合參的意義等。

新校正云:詳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按此篇雲《五藏生成篇》而不雲論者,蓋此篇直記五藏生成之事,而無問答論議之辭,故不雲論。

後不言論者,義皆仿此。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一毛一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一毛一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2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不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3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4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所謂五決者,五5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一陰一、巨一陽一,甚則入腎。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一陽一、厥一陰一,甚則入肝。

腹滿月真脹,支鬲月去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一陽一、少一陰一。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

能合脈色,可以6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一陰一,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1其主腎也:張志聰注:「五臟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則生化。

心主火而受制於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

下各髒義仿此。

2肉胝月芻:胝(zhī),皮厚;月芻(chū),皮膚皺縮。

肉胝月芻,皮肉粗糙皺縮。

3朝夕:即潮汐,指人身氣血的運行如潮汐一樣時消時漲。

4空:通「孔」,即孔一穴一,為氣血出入之門戶。

5循蒙招尤:指頭目暈眩。

6喘:此處指脈搏跳動急疾如喘。

心臟與脈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面色上,腎水可以制約心火;肺臟與皮膚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毫一毛一上,心火制約肺金;肝臟與筋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上,肺金製約肝木;脾臟與肌肉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口一唇上,肝木製約脾土;腎與骨骼相應,它的榮華表現在頭髮上,脾土製約腎水。

正因為如此,所以過多的食鹹味,血脈凝澀不暢,面色發生變化;過多的食苦味,於是皮膚枯槁,汗一毛一脫落;過多的食辛味,於是筋脈拘急,爪甲枯槁;過多的食酸味,於是肌肉粗厚皺縮,口一唇掀起;過多的食甜味,於是骨骼疼痛,頭髮脫落。

這是五味太過所出現的傷害。

所以,心喜歡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甜味,腎喜歡鹹味,這是五味與五臟之氣相對應的關係。

五臟的榮色均表現在面部,如果表現出象死草一樣的青色,是死征;表現出象枳實一樣的黃色,是死征;表現出象煙煤一樣的黑色,是死征;表現出象死血一樣的紅色,是死征;表現出象枯骨一樣的白色,是死征。

這是從五種顏色來判斷死亡的情況。

面部顏色青得像翠鳥的羽一毛一一樣,是生色;紅得像雞冠一樣,是生色;黃得像螃蟹的肚皮一樣,是生色;白得像豬油一樣,是生色;黑得像烏鴉的羽一毛一一樣,是生色。

這是從五種顏色來判斷生存的情況。

心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硃砂;肺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一著紅色的東西;肝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一著絳色的東西;脾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的綢子裹一著栝樓子;腎臟功能健全,色澤象用白色綢子裹一著紫色的東西,這是五臟健康其色澤表現於外的徵象。

五色,五味與五臟相合的關係,白色、辛味與肺相合,紅色、苦味與心合,青色、酸味與肝相合,黃色、甜味與脾相合,黑色,鹹味與腎相合。

所以,白色與皮一毛一相合,紅色與血脈相合,青色與筋相合,黃色與肌肉相合,黑色與骨相合。

人身很多經脈都注於眼睛,很多骨髓都匯聚於腦,很多筋都聯綴關節,很多血都灌注於心,很多氣都屬於肺主管,而且氣、血、筋、脈、髓的一精一氣,每天如同潮水一般灌注人身四肢及兩腋、兩肘、兩髖、兩?八大關節。

所以,人睡眠的時候,血歸藏於肝臟。

肝臟得到血的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就能夠步行;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握物體;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攝拿東西。

睡醒起一床一外出為冷風所吹,血液凝滯於肌膚時,就成為血痺;血液凝滯經脈,血液就運行不暢;血液凝滯於腳,便形成足部逆冷。

這三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地環流於經脈之中的緣故,所以稱它們為痺厥證。

在人身上,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三處,合為三百六十五處,那十二俞還不包括在其中。

這些部位是衛氣停留之處,也是邪氣停留的場所,也是針刺、砭石除邪的地方。

在開始診斷疾病時,應當以五臟的脈作為綱領。

要掌握疾病開始發生的情況,就必須首先瞭解脈象是否有胃氣。

所說的五決,是指五臟的脈象。

正因為如此,所以頭痛及巔頂的疾病,屬於下虛上實,病在足少一陰一經及足太一陽一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腎臟。

眼睛昏蒙,視物不清,頭部搖動,耳聾不聰,屬於下實上虛,病在足少一陽一經與足厥一陰一經,疾病進一步發展就進入肝臟。

腹部脹滿,支撐胸脅,下肢厥冷,頭部眩暈,病在足太一陽一經與足一陽一明經。

咳嗽氣喘,胸中脹滿,病在手一陽一明經及手太一陰一經。

心煩,頭痛,胸滿,腰脊牽拉痛,病在手太一陽一經及手少一陰一經。

脈體的粗細,脈象的滑一溜艱澀,浮顯沉滯均可以憑手指感覺辨別清楚;五臟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可以類推出來;五臟所反應的聲音,可以憑意識加以辨別;五色的微妙變化,可以憑眼睛進行觀察。

脈診與色診結合起來運用,診斷就不會出現失誤了。

面赤,脈來疾數如喘,脈堅實,診斷為氣積滯於中,時常妨礙飲食,病名為心痺,病因為思慮過度,心氣受傷,邪氣乘虛侵襲人一體。

面白,脈來躁動如喘,浮而大,上部虛下部實,為氣滯於胸中,虛驚而喘,病名為肺痺,病因為外傷寒熱,醉後行一房。

面青,脈來長,左右搏指有力,為氣積滯心下,腹脹支撐兩脅,病名為肝痺。

病因為寒濕所傷,與疝氣的病機相同,同時還有腰痛,腳冷,頭痛等症狀。

面黃,脈來大而虛,為氣積滯於腹中,病人自覺腹中氣逆,病名為厥疝,女子也有這類情況,病因為四肢過度勞累,汗出傷風所致。

面黑,脈來浮大而堅一硬,為氣積滯在小腹及一陰一部,病名為腎痺,病因為用涼水洗澡後即臥所致。

大凡觀察五色,如果面黃目青,或面黃目紅,或面黃目白,或面黃目黑,均為不死的象徵。

而面青目紅,或面紅目白,或面青目黑,或面黑目白,或面紅目青,均為死的徵象。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