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經別:\"經別\", 其實就是十二經脈之別道而行的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經別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經別

【題解】本篇主要介紹了十二經別循行的路線。

"經別", 其實就是十二經脈之別道而行的部分,其循行的路線不僅部位深而且距離長--由四肢深入內臟,再由內臟出於頭頸。

因為本篇主要闡述了經別的出入離合及其走行的路線,所以篇名叫做"經別"。

【原文】黃帝問於岐伯日餘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引,六律建一陰一陽一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節引、十二經水引、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

請問其離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問也!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息也,請卒言之。

【提要】本段講人一體組成與天地萬物相對應的情況以及學習經脈理論的重要一性一。

【白話解】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人一體的組成是與天地萬物相對應的。

其在內,有屬一陰一的五臟與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對應;其在外,有屬一陽一的六腑與自然界之六律相對應。

六律有一陰一陽一之分,故人一體就與之相應而有手足一陰一陽一各經;這十二條經脈又與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條河流以及十二時等相對應。

以上就是人一體之五臟六腑與自然界各種現象相對應的情況。

十二經脈,對生命的維持,疾病的形成,疾病的治療以及疾病的發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於它的理論,雖然是初學者開始就應該掌握的基本理論,但只有一精一研醫學者才能一精一通這門理論。

醫術粗率的醫生認為它很輕易就能學懂,而只有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才能夠真正懂得,要體會出其中的奧妙,是多麼的困難。

現在,為了能更一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請問你十二經脈之出入離合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很恭謹地再三執拜說您問得真是英明啊!這是醫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問題,只有醫技高明的人才會悉心地去研究它。

下面,就讓我來詳細地說明一下吧。

【原文】足太一陽一之正[1]別入於膪中,其一道下一尻一五寸,別入於一肛一,屬於膀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一陽一,此為一經也。

足少一陰一之正,至膪中,別走太一陽一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一陽一,此為一合。

成以諸一陰一之別,皆為正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之經別和足少一陰一腎經之經別的循行路線。

【註釋】[1]足太一陽一之正正,就是指正經,其意思就是說這條經脈並非支絡,而是十二經脈在其主要循行通路之外的那些別道而行的部分。

雖然它們和其經脈的主要循行路線略有不同,但仍屬於正經,只不過是別行的正經罷了。

下同。

【白話解】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別行的正經,一條別行進入於胭窩之中,與足少一陰一腎經的經脈相合而上行;另一條上行到一尻一下五寸處,再向上別行進入於一肛一門,並向內行於腹中,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膀一胱腑,散行至腎臟,此後再沿著脊柱兩旁肌肉的內部向上走行,到達心臟所在的部位,然後就進入於心並分散於心的內部;其直行的部分,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向上走行並出於項部,此後再聯屬於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本經的經脈,從而使內外合為一經。

這就是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在本經之外別行的一條正經。

足少一陰一腎經別行的正經,走行到膝部胭窩中,再別行走向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並與之相會合,繼而向上走行到腎臟,並在十四椎處向外走行而聯屬於帶脈;其直行的部分,從。

腎臟上行而繫於舌根一部,然後再向外走行至項部,而與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經脈相會合。

這就是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與足少一陰一腎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在六一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

這種表裡兩經相合的關係,都是由各條一陰一經之經別上行並聯繫於與其相表裡之一陽一經的正經而形成的;其他表裡經的相配關係也莫不如此。

所謂的經別,其實也都是正經,只不過是別道而行的正經罷了。

【原文】足少一陽一之正,繞髀入一毛一際,合於厥一陰一;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一陽一於外眥也。

足厥一陰一之正,別跗上,上至一毛一際,合於少一陽一,與別俱行,此為二合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足少一陽一膽經之經別和足厥一陰一肝經之經別的循行路線。

【白話解】足少一陽一膽經別行的正經,在氣街部從本經分出之後,就繞過髀部,人於一陰一毛一的邊緣之中,而與足厥一陰一肝經相會合;其別行的分支,進入季脅之間,然後再沿著胸壁的內側,入內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膽腑,由此再散行至肝臟,並向上貫穿心部,此後再向上挾行於咽喉的兩側,出於腮部與頷部的中間,散於面部,聯繫於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最後與足少一陰一膽經的本經相合於外眼角處。

足厥一陰一肝經別行的正經,從足背部別行分出,上行到達一陰一毛一的邊緣,而與足少一陽一膽經的經脈相會合,此後它就會與足少一陽一膽經之別行的正經一同向上走行。

這就是足少一陽一膽經和足厥一陰一肝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在六一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二合。

【原文】足一陽一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頒順,還系目系,合於一陽一明也。

足太一陰一之正,上至髀,合於一陽一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中,此為三合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足一陽一明胃經之經別和足太一陰一脾經之經別的循行路線。

【白話解】足一陽一明胃經別行的正經,上行至髀部,再向上進入腹中,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胃腑,由此再散行至脾臟,並上行連通於心,此後再沿著咽喉部向上走行,從口部出來,上行到鼻樑和眼眶部,環繞聯繫於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然後再與足一陽一明胃經的本經相會合。

足太一陰一脾經別行的正經,也上行至髀部,而與足一陽一明胃經的經脈相會合,此後它就與足一陽一明胃經之別行的正經一同向走行,並最終結絡於咽喉部,貫穿於舌中。

這就是足一陽一明胃經和足太一陰一脾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在六一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原文】手太一陽一之正,指地口,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

手少一陰一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手太一陽一小腸經之經別和手少一陰一心經之經別的循行路線。

【註釋】[1]指地就是向下的意思,在此是指手太一陽一小腸經之別行正經的走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白話解】手太,腸經別行的正經,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從肩後的骨縫處別行分出,由此而進入腋下,走人心臟,並聯繫於本經所屬的臟腑--小腸腑。

手少一陰一心經別行的正經,從本經別行分出之後,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淵腋一穴一處的兩筋之間,並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心臟,由此再上行至喉嚨,出於面部,而與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的一條支脈會合於內眼角處。

這就是手太一陽一小腸經和手少一陰一心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在六一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原文】手少一陽一之正,指天[1]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一陽一完骨[2]之下,此為五合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手少一陽一三焦經之經別和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之經別的循行路線。

【註釋】[1]指天天,在此是上方、上部的意思指天,就是指手少一陽一三焦經之別行的正經是從人一體的頭頂部別行分出的。

[2]完骨是指耳後的高骨,也就是一乳一突部。

【白話解】手少一陽一三焦經別行的正經,是起始於人一體最高處的,它從巔頂處別行分出,由此而進入缺盆部,並向下走入本經所屬的臟腑--三焦腑,最後散佈於胸中。

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別行的正經,從本經別行分出之後,就下行至腋下三寸處,由此再人於胸中,別走聯屬於三焦腑,此後再沿著喉嚨向上走行,出於耳後,而與手少一陽一三焦經的經脈會合於完骨的下方。

這就是手少一陽一三焦經和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在六一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原文】手一陽一明之正,從手循膺一乳一,別於肩腡,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1]出缺盆,合於一陽一明也。

手太一陰一之正,別入淵腋少一陰一之前,入走肺,散之太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一陽一明,此六一合也。

【提要】本段介紹了手一陽一明大腸經之經別和手太一陰一肺經之經別的循行路線。

【註釋】[1]散之太一陽一楊上善、張介賓等本作"散之大腸"。

本文從之。

【白話解】手一陽一明大腸經別行的正經,從手部分出並向上走行,到達於胸部,之後再沿著側胸與一乳一部的中間,別行出於肩髑一穴一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進入柱骨,其後再向下走行至本經所屬的臟腑--大腸腑,繼而再折返向上,聯屬於肺臟,並沿著喉嚨向上出於缺盆部,而最終與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本經相會合。

手太一陰一肺經別行的正經,從本經別行分出之後,就走行至淵腋一穴一處手少一陰一心經的前方,由此再進人一體內並走行到本經所屬的臟腑--肺臟,進而再向下散行至大腸腑,此後它就折返上行,出於缺盆,並沿著喉嚨走行,而與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經脈相會合。

這就是手一陽一明小腸經與手太一陰一肺經這兩條互為表裡的經脈在六一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一合。

【按語】以上各段,詳細說明了十二經別的循行情況。

經別,就是正經之中別道而行的部分,它仍屬於正經的範圍,因。

此它與正經一樣,都是全身氣血運行的通路;但除此以外,它還能夠聯絡內臟和體表,並把十二經之中互為表裡的兩條經脈聯繫起來,因此,它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歸納以上各段的內容,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經別循行與正經循行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其具有離合出入的特一性一。

每條經別,都是從其所屬的正經分出,這種現象就叫做離和出。

一陽一經的經別,自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仍合人於本經;一陰一經的經別,自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不再歸入本經,而是和與其互為表裡的一陽一經相會合,這種現象就叫做合和人。

由此,經別就將十二經之中互為表裡的兩條經脈聯繫了起來,並形成了六一合。

這種六一合,加強了十二經脈在體內的相互聯繫,並彌補了十二正經在體內循行的不足。

另一方面,各條一陰一經的正經,其循行雖不能完全上達於頭面,但通過其經別與一陽一經的聯繫,其治療作用仍可及於頭面。

所以臨一床一上治療頭面部疾患時,除了可以取用分佈於該處的一陽一經之外,還可以取用與其相表裡的一陰一經。

四總一穴一歌中之"頭項尋列缺"的治療方法,就是這種理論的一個應用。

2.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四肢開始,深入臟腑,再上行至頭頸淺部,而與互為表裡之經脈相會合的。

其出入離合的部位,雖然和十二正經的循行路徑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其在循行方向的逆順上,卻與十二正經的循行不盡相同,甚至還有顯著的區別。

例如手三一陰一經的循行,都是從胸走手,而其經別卻是自腋部走入胸腔,再上行至頭,而合於手三一陽一經的。

3.十二經別中的六條一陽一經,其循行都要經過與其相表裡的髒;而十二經別中的六條一陰一經,其循行也都經過本髒。

這不僅說明了十二經別都是與臟腑相聯屬的,更突出了一陰一陽一之經互為表裡的配偶關係--經別在互為表裡的一陰一陽一兩經之間所形成的聯繫,比由四肢部的絡脈在互為表裡的一陰一陽一兩經之間所形成的聯繫更加密切。

由此,我們就能夠用一陰一經的腧一穴一去治療一陽一經的病證,並用一陽一經的腧一穴一去治療一陰一經的病證。

4.由於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別道而行的部分,其本質仍然是正經,所以其不但在生理上與正經基本相同,而且在病理上也與正經基本相同--經別在其循行通路上所發生的病證,大多都是和《經脈》篇所載之正經的病證相同的。

因此在本篇中,不再特別指出經別的病候。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