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一、說明人的一陰一陽一和天地四時之一陰一陽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

【本章要點】

一、說明人的一陰一陽一和天地四時之一陰一陽一息息相通,無論養生、治病,率皆法於一陰一陽一,才能取得臨一床一效應。

二、具體說明人如何取法於一陰一陽一。

【原文】

黃帝曰:一陰一陽一者,天地之道1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2,生殺之本始3,神明之府4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一陽一為天,積一陰一為地。

一陰一靜一陽一躁,一陽一生一陰一長,一陽一殺一陰一藏。

一陽一化氣,一陰一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濁氣在上,則生脹。

此一陰一陽一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一陽一為天,濁一陰一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一陽一出上竅,濁一陰一出下竅;清一陽一發腠理,濁一陰一走五臟;清一陽一實四支5,濁一陰一歸六腑。

水為一陰一,火為一陽一。

一陽一為氣,一陰一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一精一,一精一歸化。

一精一食氣,形食味,化生一精一,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一精一,一精一化為氣,氣傷於味。

一陰一味出下竅,一陽一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一陰一,薄為一陰一之一陽一。

氣厚者為一陽一,薄為一陽一之一陰一。

味厚則洩,薄則通。

氣薄則發洩,厚則發一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一陽一,酸苦湧洩為一陰一。

一陰一勝則一陽一病,一陽一勝則一陰一病。

一陽一勝則熱,一陰一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6,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7,濕勝則濡瀉8。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一陰一,暴喜傷一陽一。

厥氣9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一陰一必一陽一,重一陽一必一陰一。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一合十,各從其經,氣一穴一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一陰一陽一,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一毛一,皮一毛一生腎,肺主鼻。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一毛一,在髒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優,熱傷皮一毛一,寒勝熱,辛傷皮一毛一,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髒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一陰一陽一者,血氣之男一女也;左右者,一陰一陽一之道路也;水火者,一陰一陽一之徵兆也;一陰一陽一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一陰一在內,一陽一之守也,一陽一在外,一陰一之使也。

帝曰:法一陰一陽一奈何?

岐伯曰:一陽一勝則身熱。

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一陰一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一陰一陽一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

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一陰一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一陰一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一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惔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一陰一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一陽一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一陽一也,一陽一者其一精一併於上,並於上則上盛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一陰一也,一陰一者其一精一併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一陰一陽一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一精一,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一陽一上天,濁一陰一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一陰一陽一,一陽一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一陽一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像一陽一,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一毛一,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一陰一引一陽一,從一陽一引一陰一,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一陰一陽一。

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一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一精一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一陰一陽一,以別柔剛,一陽一病治一陰一,一陰一病治一陽一,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註釋】

1道:即法則、規律。

2父母:這裡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3生殺之本始:生,指生長;殺,指消亡;生殺之本始,就是自然界萬物生長和消亡的根本動力。

4神明之府:神,變化玄妙,不能預測;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質積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說宇宙萬物變化極其玄妙,有的顯而易見,有的隱匿莫測,都源於一陰一陽一。

5清一陽一實四支:支通「肢」;清一陽一,指在外的清淨的一陽一氣;四肢主外動,所以清一陽一充實四肢。

6風勝則動:動,即動搖,這裡指痙一攣、一抽一搐及眩暈一類的症狀。

風一性一善行,所以風勝則動。

風勝則動就是說風邪偏勝就會出現痙一攣、一抽一搐及眩暈這一類的症狀。

7浮:即浮腫的意思。

8濡瀉:指腹瀉黏膩之病。

9厥氣:指厥逆不順之氣。

十會通六一合:會通,即交會貫通;六一合,指十二經脈相互配合成六對。

氣一穴一:經氣所彙集的部位,即一穴一位。

谿谷屬骨:肉之小會為谿,肉之大會為谷;屬骨指與谿谷相連的骨節。

經紀:同綱紀,此處作規律講。

玄:指自然界深遠微妙的化生力量。

握:指一抽一搐握拳,是肝主筋病變時的表現。

噦:即乾嘔。

左右者,一陰一陽一之道路也:一陰一右行,一陽一左行,一陽一從左升,一陰一從右降,所以說一陽一從左右是一陰一陽一的道路。

能始:能與「胎」通假,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

喘粗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難的意思;喘粗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難而前俯後仰。

煩冤:即心胸煩亂之義。

七損八益:七損,指房一事中損傷人一體一精一氣的七種情況;八益,指房一事對人一體一精一氣有益的八種情況。

八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個節氣合稱八紀。

傍:即依靠,這裡意思是傚法、按照。

見微得過:微,指病初發之徵兆;過,指疾病所在;見微得過,就是能及早正確認識疾病的輕重程度的意思。

權衡規矩:權,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桿,有平衡的意象;規,圓一潤的器物,有圓一潤的意象;矩,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權衡規矩又來借代四時的四種脈象。

【譯文】

黃帝說:一陰一陽一是宇宙之中的規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起源,是生長、毀滅的根本。

對於人一體來說,它是一精一神活動的根基。

治理必須以一陰一陽一為根本去進行考查。

從一陰一陽一變化來說,一陽一氣積聚而上升,就成為天;一陰一氣凝聚而下降,就成為地。

一陰一的一性一質為靜,一陽一則為動;一陽一主萌動,一陰一主成長,一陽一主殺伐,一陰一主收藏。

一陽一主萬物的氣化,一陰一主萬物的形體。

寒極會生熱,熱極會生寒。

寒氣能產生濁一陰一,熱氣能產生清一陽一。

清一陽一之氣下陷,如不能上升,就會發生洩的病。

濁一陰一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

這就是違背了一陰一陽一運行規律,導致疾病的道理。

清一陽一之氣變為天,濁一陰一之氣變為地。

地氣上升成為雲,天氣下降變成雨;雨源出於地氣,雲出自於天氣。

人一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一陽一出於上竅,濁一陰一出於下竅。

清一陽一從腠理發洩,濁一陰一內注於五臟。

清一陽一使四肢得以充實,內走於六腑。

水主一陰一,火主一陽一。

一陽一是無形的氣,而一陰一則是有形的味。

飲食五味滋養了形體,而形體的生長發育又依賴於氣化活動。

臟腑功能由一精一產生。

一精一是依賴於真氣而產生的,形體是依賴於五味而成的。

生化的一切基於一精一,生一精一之氣得之於形。

味能傷害形體,氣又能摧一殘一精一,一精一轉化為氣,氣又傷於味。

屬一陰一的五味從下竅排一出,屬一陽一的真氣從上竅發洩。

五味之中,味厚的屬於純一陰一,味薄的屬於一陰一中之一陽一;一陽一氣之中,氣厚屬於純一陽一,氣薄屬於一陽一中之一陰一。

作為五味來說,味厚會使人洩瀉,味薄能使腸胃通利。

作為一陽一氣,氣薄能滲洩邪氣,氣厚會助一陽一發一熱。

亢一陽一促使元氣衰弱,而微一陽一能使元氣旺盛。

亢一陽一侵蝕元氣,元氣賴於微一陽一的煦養;亢一陽一耗散元氣,微一陽一卻使元氣增強。

氣味之中,辛甘而有發散作用的屬於一陽一;酸苦而有湧洩作用的,屬於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在人一體內,是相對平衡的。

如果一陰一氣偏勝了,一陽一氣必然受損害。

同樣,一陽一氣偏勝了,一陰一氣也必定受損害。

一陽一氣偏勝就產生熱,一陰一氣偏勝就產生寒。

寒到極點,又會出現熱象;熱到極點,又會出現寒象。

寒邪能一操一作人形體,熱邪能一操一作人氣分。

氣分受傷,就會因氣脈阻滯使人感覺疼痛;形體受傷,就會因為肌肉壅滯而腫脹起來。

所以凡是先痛後腫的,是因為氣病而傷及形體;若是先腫後痛,是因為形傷而累及氣分。

風邪太過,形體就會動搖、顫一抖,手足痙一攣;邪熱太過,肌肉就會生發紅腫;燥氣太過,津一液就枯涸;濕氣太過,就會生發洩瀉。

天有春夏秋冬四時,對應五行而形成春、夏、長夏、秋、冬五時的變通,以利生長收藏以產生寒暑燥濕風的五候變化。

人有五臟,五臟化生出五氣,發為喜怒悲憂恐這些不同的情志,過喜過怒,都會傷氣。

寒暑外侵,則會損傷形體。

大怒會傷一陰一氣,大喜會傷一陽一氣。

更可怕的是逆氣上衝,血脈阻塞,形色突變。

喜怒如不節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傷害生命的危險。

因此,一陰一氣過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樣一陽一氣過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

所以說冬季感受的寒氣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發生熱一性一病;春季感受的風氣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發生飧洩的病;夏季受的暑氣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季感受的濕氣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發生咳嗽。

黃帝問:我聽說古代聖人,講到人一體形態,辨別臟腑的一陰一陽一,審察經脈的聯繫,使得會通六一合,各按其經絡循行起止;氣一穴一所發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稱;肌肉及骨骼相連結的部位,都有它們的起點;皮部浮絡的一陰一陽一、順逆,各有條理;四時一陰一陽一的變化,都有它一定的規律;外在環境與人一體內部的對應關係,也都有表有裡。

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岐伯答:東方生風,風能滋養木氣,木氣能生酸味,酸味能養肝,肝血能夠養筋,而筋又能養心。

肝氣上通於目。

它的變化在天是五氣裡的風,在地是為五行裡的木,在人一體中則為筋,在五臟中則為肝,在五色中則為蒼,在五音中則為角,在五聲中則為呼,在人一體的變動中則為握,在七竅中則為目,在五味中則為酸,在情志中則為怒。

怒傷肝,但悲傷能夠抑制怒;風氣傷筋,但燥能夠抑制風;過食酸味能夠傷筋,但辛味能夠抑制酸味。

南方生熱,熱能生火,火氣生苦味,苦味養心,心生血,血養脾,心氣與舌相關聯。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一體為血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赤,在五音為徵,在五聲為笑,在人一體情志變動為憂,在七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情志的變動上為喜。

過喜傷心氣,但恐能抑制喜;熱傷氣,但寒水能抑制熱;苦味傷氣,但鹹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濕,濕使土氣生長,土生甘,甘養脾氣,脾滋養肌肉,肌肉強壯使肺氣充實,脾氣與口相關聯。

它的變化在天為五氣裡的濕,在地為五行裡的土,在人一體為肌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人一體的變動為乾嘔,在七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志變動上為思。

思慮傷脾,但怒氣能抑制思慮;濕氣傷肌肉,但風氣能抑制濕氣;過食甘味傷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氣旺盛,金生辛味,辛養肺,肺氣滋養皮一毛一,皮一毛一潤澤又滋生腎水,肺氣與鼻相關聯。

它的變化在天為五氣裡的燥,在地為五行裡的金,在人一體為皮一毛一,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在五音為商,在五聲為哭,在人一體的變動為咳,在七竅為鼻,在五味為辛,在情志變動上為憂。

憂傷肺,但喜能抑制憂;熱傷皮一毛一,但寒能抑制熱;辛味傷皮一毛一,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氣,水氣能生鹹味,鹹味能養腎氣,腎氣能長骨髓,骨髓又能養肝,腎氣與耳相關聯。

它的變化在天為五氣的寒,在地為五行中的水,在人一體為骨髓,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在五音為羽,在五聲為呻一吟,在人一體的變動上為戰慄,在七竅中為耳,在五味中為鹹,在情志變動上為恐。

恐傷腎,但思能抑制恐;寒傷血,但燥能抑制寒;鹹傷血,但甘味能抑制鹹味。

因此說,天地使萬物有上下之分,一陰一陽一使血氣有男一女之別。

左右是一陰一陽一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則是一陰一陽一的表現。

一陰一陽一變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

所以說,一陰一在內,有一陽一作為它的衛外;一陽一在外,有一陰一作為它的輔佐。

黃帝說:人該怎樣取法於一陰一陽一呢?

岐伯答:一陽一氣太過,身一體就會發一熱,腠理緊閉,喘一息急迫,俯仰反側汗不出,熱不散,牙齒乾燥,心裡煩悶,若再有腹部脹滿的感覺,就是死症。

經得起冬天,而經不起夏天。

一陰一氣太過,身一體就會惡寒,出汗,身上時常覺冷,屢屢寒戰,夾雜作冷,最後就會出現手足厥冷的現象,再感腹部脹滿,就是死症。

經得起夏天,而經不起冬天。

這就是一陰一陽一偏勝,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狀的機轉啊!

黃帝問:那麼,怎樣才能使一陰一陽一得以調和呢?

岐伯答:能夠知曉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一陰一陽一調和。

不能借用七損八益,就會早早衰弱。

就一般人來說,年到四十,一陰一氣已經減了一半,起居動作,就顯得衰退了;到了五十歲,就身一體笨重、耳不聰、目不明瞭;到了六十歲,一陰一痿,氣大衰,九竅功能減退,一陰一虛於下,一陽一浮於上,流鼻涕,淌眼淚都出現了。

所以說,懂的人,就強健;不懂的人,就衰老。

同樣都活在世上,結果卻不相同。

聰明的人洞察一般規律;愚蠢的人,卻看到的僅是個別。

愚蠢的人,常感到體力不足;聰明的人,卻感到一精一力有餘。

一精一力有餘,就會耳聰目明,身輕體壯。

即使身一體本已衰老,也可以煥發青春;本來就強壯的人,就更強壯了。

所以聖人為無為之事,以恬靜為快樂,在清虛的環境尋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壽命就無窮盡,與天地同壽。

這就是聖人的養生方法啊!

天氣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屬一陰一,而人右邊的耳目也就不如左邊的耳聰目明。

地氣在東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東南方屬一陽一,而人左邊的手足也就不如右邊的靈活。

黃帝問道:這是什麼道理?岐伯回答說:東方屬一陽一,一陽一氣是一精一華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虛弱。

就會出現耳聰目明,手足卻有不便利的情況。

西方屬一陰一,一陰一氣是一精一華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虛弱。

就會出現耳不聰目不明,而手足卻靈活有力。

所以同樣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麼身一體右側就較重,如果在下部,那麼身一體左側就較重。

這就是天地一陰一陽一之氣不能不有所偏勝,而在人身也有一陰一陽一左右的不足,身一體哪裡虛弱了,邪氣就會乘虛停滯在哪裡。

所以天有一精一氣,地有形質;天有八節的,地有五方的。

因此,能成為萬物生長的根本。

一陽一氣輕清而升於天,一陰一氣重濁而降於地,所以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由神妙的變化來把握的,因而能使萬物的生、長、收、藏,循環往復,永無休止。

只有那些賢明之人,對上,順應天氣來養護頭顱;對下,順應地氣來養護雙腳;居中,則依傍人事,來養護五臟。

天之氣與肺相通,地之氣與咽相通,風之氣與肝相應,雷之氣作用於心,五穀之氣感應於脾,雨水之氣滋潤於腎。

六經好像大河,腸胃好像大海,九竅好像河流。

以天地的一陰一陽一來比喻人身的一陰一陽一,那麼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間的雨;人之氣,就好像天地間的風;人的暴怒之氣,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氣,就好像久晴不雨。

所以養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發生疾病了。

所以邪風的到來,有如暴風驟雨。

善治病的醫生,在病邪剛侵入皮一毛一時,就給以治療;醫術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膚時才治療;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脈時才治療;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時才治療;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臟時才治療。

假使病邪已經侵入到五臟,那麼治癒的希望與死亡的可能一性一同樣大。

人們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氣,就會使五臟受到傷害;假使感受了飲食的或寒或熱,就會使六腑受到傷害;假使感受了地的濕氣,就會使皮肉筋脈受到傷害。

所以善於運用針法的人,觀察經脈虛實,有時要從一陰一引一陽一,有時要從一陽一引一陰一;取右邊以治左邊的病,取左邊以治右邊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從在表的症狀去瞭解在裡的病變,這是為了觀察病的太過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輕微,哪些病是嚴重,再給人治療疾病,就不會失敗了。

善於治病的醫生,看病人的色澤,按病人的脈搏,首先要辨明病屬一陰一還是屬一陽一。

審察浮絡的五色清濁,從而知道何經發病;看病人喘一息的情況,並聽其聲音,從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時不同的脈象,因而知道疾病生於哪一臟腑;診察尺膚的滑澀和寸口脈的浮沉,從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

這樣,在治療上,就可以沒有過失。

但追本求源,還是由於在診斷上沒有錯誤。

所以說:病在初起的時候,用刺法就可治癒,若在邪氣盛時,就需要等邪氣稍退再去治療。

病輕的時候,要加以宣洩;病重的時候,要加以攻瀉;在它將愈的時候,則要鞏固之,防其復發;形體羸弱的,應設法溫暖其氣;一精一氣不足的,應補以其有形的味。

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導之法;病胸腹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如冒風邪的,可用辛涼發汗法;如邪在皮一毛一的,可用辛溫發汗法;病情發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實證,可用散法或瀉法。

觀察病的一陰一陽一,來決定用劑的柔剛,病在一陽一的,也可治其一陰一;病在一陰一的,也可治其一陽一。

辨明氣分和血分,血實的就用瀉血法,氣虛的就用升補法。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