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師傳:由於文中所記述的內容,都是先師傳授的寶貴經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師傳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師傳

【題解】本篇介紹了如何在問診中通過病人的惡欲來瞭解疾病的一性一質,從中推論病機和正確得宜的醫療方法,講述了通過觀察外部形態來測知內部臟器盛衰常變的一般規律,提出了勸慰開導法等"理療法。

由於文中所記述的內容,都是先師傳授的寶貴經驗,故以"師傳"名篇。

【原文】黃帝日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1]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虧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岐伯日遠乎哉問也。

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

順者,非獨一陰一陽一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日順之奈何?岐伯日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2。

【提要】本段主要論述臨證治病首先要問清楚病人的喜好,以便選擇病人最合適的治法,即"臨病人問所便"。

【註釋】[1]方指古代記載文字的木板。

[2]病人問所便便,相宜之意。

病人問所便,指對病人最為相宜的治法。

【白話解】黃帝說我聽說先師有些醫學心得,沒有記載到書籍中,我願意聽取這些寶貴經驗,並把它銘記在心,以便作為準則加以奉行。

這樣,既可以治療民眾之疾病,又可以保養自己的身一體。

使百姓免受疾病之苦,所有的人都身一體健康、一精一神愉快。

並讓這些寶貴經驗永遠造福於後代,使後世的人們不必擔心疾病的困擾。

你能把這些寶貴經驗講給我聽嗎?岐伯說你所提的問題意義很深遠,無論治民、治身、治此、治彼,治理大事小事以及治國理家,沒有違背常規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順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才能處理好各種事情。

所謂的順,不僅是指一陰一陽一、經脈、氣血循行的順逆,還包括了廣大人民的情志順逆。

黃帝問怎樣才能做到順應呢?岐伯說當進入一個國家,要首先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到了一個家庭,應當首先瞭解人家有什麼忌諱;進入別人的居室,要問清禮節;臨證時,要問清病人的喜好,以便更好地診治疾病。

【按語】本段引用"入國問俗,人家問諱,上堂問禮"的簡單道理,突出了"臨病人問所便"的重要一性一,說明在問診中,要注意病人的好惡,從而取得病人的合作以便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原文】黃帝日便病人奈何?岐伯日夫中熱消癉[1],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縣[2]心善饑,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洩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黃帝日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跚之君,驕恣從欲輕人,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日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黃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黃帝日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日便此者,食飲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淒愴[引,暑無出汗。

食飲者,熱無灼灼[5],寒無滄滄[6]。

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提要】本段舉例說明醫者要加強對病者的說服工作,以達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效果。

【註釋】[1]消癉即消渴病,分為上、中、下三消,此處指中消表現為多食易饑。

[2]縣同懸。

[3]血食指吃葷而言。

[4]淒愴形容寒冷很甚的樣子。

[5]灼灼灼,燒炙也。

在此指飲食物過燙。

[6]滄滄滄,滄涼寒冷之意。

此處指飲食物過涼。

【白話解】黃帝說怎樣通過瞭解病人的好惡來診察疾病的一性一質?岐伯說因內熱而致多食易饑的消渴病,病人喜歡寒,得寒就會感到舒適;屬於寒邪內侵一類的病,病人喜歡熱,得到熱就會感到舒適;胃中有熱邪,則飲食物容易消化,使病人常有飢餓和胃中空虛難忍的感覺,同時感到臍以上腹部的皮膚發一熱;腸中有熱邪積滯則排一洩黃色如稀粥樣的糞便,臍以下小腹部有發一熱的感覺;胃中有寒邪,則出現腹脹;腸中有寒邪則出現腸鳴腹瀉及糞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

胃中有寒邪而腸中有熱邪的寒熱錯雜證,則表現為腹脹而兼見洩瀉;胃中有熱邪而腸中有寒邪的寒熱錯雜證,則表現為容易飢餓而兼見小腹脹痛。

根據這些,就能大致判定疾病的一性一質。

黃帝說胃中有熱而欲得寒飲,腸中有寒而欲得熱飲,二者相互矛盾。

遇到這種情況怎樣做才能順應病情呢?還有那些有著高官厚祿、生活優裕的人,驕橫自大,恣意妄行,輕視別人而不肯接受規勸,如果規勸他遵守醫囑就會違背他的意願,但如果順從他的意願,就會加重其病情,在這種情況下,又應當如何處置呢?岐伯說願意生存而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因此,應當對病人進行說服和開導,告訴他們不遵守醫囑的危害,說清楚遵從醫囑對恢復健康的好處。

同時誘導病人接暈適宜他的養生和保健方法,指明任何不適應疾病恢復的行為都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照這樣去做的話,即使再不通情理的人也不會不聽從吧! 。

黃帝說那怎樣進行治療呢?岐伯說春夏之際,一陽一氣充沛體表,應先治其在外的標病,後治其在內的本病;秋冬之際,一精一氣斂藏於內,應先治其在內的本病,而後治其在外的標病。

黃帝說,對於那種一性一情與病情相矛盾的情況,應當如何措置才合適呢?岐伯說在這種情況下,要讓病人調整飲食起居,順應天氣變化。

天冷時,應當加厚衣服而不要著涼;天熱時,當減少衣服而不要熱得出汗,飲食也不要過冷過熱,而應寒熱適中。

由此人的正氣就能固守於體內,邪氣就不會進一步侵害人一體了。

【按語】本段內容中"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一段文字,屬於開導勸慰療法,與《內經》中的"以情勝情法"、"祝由療法"等,皆屬於一精一神心理療法的範疇。

【原文】黃帝日本髒以身形肢節胭肉候五臟六腑之小大焉。

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後答乎?岐身形肢節者,臟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日五臟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日五臟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黃帝日善。

岐伯日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餘以候髑肟。

黃帝日善。

岐伯日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

黃帝日善。

岐伯日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一舌好惡,以知吉凶。

黃帝日善。

岐伯日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一性一。

黃帝日善。

願聞六腑之候。

岐伯日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目下果大,其膽乃橫。

鼻孔在夕,膀一胱漏洩。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

上下三等,髒安且良矣。

【提要】本段主要論及根據人軀體及面部的外在特徵,診查五臟六腑功能狀態的方法。

【白話解】黃帝說在《本髒》篇中提到,根據人的形體和四肢、關節及隆一起的肌肉,可以測知五臟六腑的大小。

但是如果在位的統治者以及地位顯貴的王公大人想知道自己的身一體情況,誰又敢撫一摸一他們的身一體進行檢查,然後再答覆他們呢?岐伯說形體、四肢、關節是覆蓋在五臟六腑的外圍組織,和內臟有一定的關係,這與直接觀察面部情況的方法不同,但對於這些人還是可以採用望面部的方法來進行推斷。

黃帝說通過診察面部色澤來推測五臟一精一氣的方法,我已經知道了。

那怎樣根據形體肢節的情況推測內臟的情況呢?岐伯說在五臟六腑中,以肺的位置最高,而為五臟六腑的華蓋,則可通過肩部的上下動一態,咽部的升陷情況,來測知肺的虛實。

黃帝說對。

岐伯說心為五臟六腑的主宰,缺盆為血脈運行的主要通路,觀察缺盆兩旁肩端骨距離的遠近,再配合觀察胸骨劍突的長短,就可以測知心臟的大小堅脆等情況;黃帝說對。

岐伯說肝為將軍之官,開竅於目,欲知肝臟的堅固情況,則可以通過觀察眼睛的大小來進行判斷;黃帝說對。

岐伯說脾運化和輸布水谷一精一微,從而具有充養人一體而衛外的能力。

它的強弱,可直接表現在食慾方面,所以通過觀察唇一舌口味的情況,可以推斷脾病預後的好壞。

黃帝說好。

岐伯說腎臟的功能表現在外的就是人的聽覺,因此根據耳朵聽力的強弱,就可以判斷腎臟的虛實。

黃帝說對。

我還想聽你再講一下測候六腑的方法。

岐伯說測候六腑的方法如下胃為水穀之海,是容納水飲食物的器一官,如果頰部肌肉豐滿、頸部粗一壯、胸部寬闊,胃容納水谷的量就多。

鼻道深長,可以推測大腸的功能正常。

口一唇厚,人中溝長,可推測小腸的功能正常。

下眼瞼大,膽氣就強。

鼻孔向外掀,則膀一胱不能夠正常的存儲尿液而致小一便漏洩。

鼻樑中央高起的,則三焦固密功能正常。

這些就是用來測候六腑情況的方法。

總之,面部的上、中、下三部相等,則內臟功能正常而安定。

【按語】本段旨在說明根據肢一體五官的外部形態來觀測五臟六腑的方法,這是古人據臨一床一觀察所得出的一些結論,是否正確,可待進一步的研究。

此外,本書本髒篇是以五臟應皮、脈、肉、爪、骨來候知六腑的形態和病變,同本篇所言的略有差異,可相互參考。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