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厥一陰一有餘,病一陰一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

【原文】

厥一陰一有餘,病一陰一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少一陰一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一陰一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一陽一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一陽一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少一陽一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願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洩,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譯文】

厥一陰一之氣過盛,就會發生一陰一痺;不足則發生熱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狐疝風;氣血運行澀滯則形成少腹中有積氣。

少一陰一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皮痺和隱疹;不足則發生 肺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肺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尿血。

太一陰一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肉痺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 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

一陽一明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脈痺,身一體有時發一熱;不足則發生心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

太一陽一之氣有 余,可以發生骨痺、身一體沉重;不足則發生腎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腎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且不時發生巔頂部疾病。

少一陽一之氣有餘,可以發生筋痺和脅肋 滿悶;不足則發身肝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肝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有時發生筋脈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氣血在經脈,夏天人的氣血在孫絡,長夏人的氣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氣血在皮膚,冬天人的氣血在骨髓中。

黃帝說: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春季,天之一陽一氣開始啟動,地之一陰一氣也開始發洩,冬天的並冰凍時逐漸融化解釋,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氣血也集中在經脈中 流行。

夏季,經脈中氣血充滿而流一溢於孫絡,孫絡接受了氣血,皮膚也變得充實了。

長夏,經脈和絡脈中的氣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潤澤於肌肉之中。

秋 季,天氣開始收斂,腠理隨之而閉塞,皮膚也收縮緊密起來了。

冬季主閉藏,人身的氣血收藏在內,聚集於骨髓,並內通於五臟。

所以邪氣也往往隨著四時氣血的變 化而侵入人一體相應的部位,若待其發生了變化,那就難以預測了;但必須順應四時經氣的變化及早進行調治,驅除侵入的邪氣,那麼氣血就不致變化逆亂了。

【原文】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

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怒;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洩,留為大痺;冬刺肌肉,一陽一氣竭絕,令人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大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一婬一病焉。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一精一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一精一氣不轉。

帝曰:善。

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髒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譯文】

黃帝道:針刺違反了四時而導致氣血逆亂是怎樣的?

岐伯說:春天刺絡脈,會使血氣向外散溢,使人發生少氣無力;春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循環逆亂,使人發生上氣咳喘;春天刺筋骨,會使血氣留著在內,使人發生腹脹。

夏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衰竭,使人疲倦懈惰;夏天刺肌肉,會使血氣卻弱於內,使人易於恐懼;夏天刺筋骨,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發怒。

秋天刺經脈,會使血氣上逆,使人易於忘事;秋天刺絡脈,但人一體氣血正直內斂而不能外行,所以使人一陽一氣不足而嗜臥懶動;秋天刺筋骨,會使血氣耗散與內,使人發生寒戰。

冬天刺經脈,會使血氣虛脫,使人發生目視不明;冬天刺絡脈,則收斂在內的真氣外洩,體內血行不暢而成「大痺」;冬天刺肌肉,會使一陽一氣竭絕於外,使人易於忘事。

以上這些四時的刺法,都將嚴重地違背四時變化而導致疾病發生,所以不能不注意順應四時變化而施刺;否則就會產生逆亂之氣,擾亂人一體生理功能而生病的呀!所以針刺不懂得四時經氣的盛衰和疾病之所以產生的道理,不是順應四時而是違背四時變化,從而導致正氣逆亂於內,邪氣便與一精一氣相結聚了。

一定要仔細審察九侯的脈象,這樣進行針刺,正氣就不會逆亂了,邪氣也不會與一精一氣相結聚了。

黃帝說:講得好!如果針刺誤中了五臟,刺中心臟一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噫氣;刺中肝臟五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多語;刺中肺臟三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咳嗽;刺中腎臟六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噴嚏和哈欠;刺中脾臟十天就要死亡,其變動的症狀為吞嚥之狀等。

刺傷了人的五臟,必致死亡,其變動的症狀也隨所傷之髒而又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據它來測知死亡的日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