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本篇介紹寒厥和熱厥的病因、症狀以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厥論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厥論

【本章要點】

本篇介紹寒厥和熱厥的病因、症狀以及六經的厥和厥逆的症狀。

【原文】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一陽一氣衰於下,則為寒厥1;一陰一氣衰於下,則為熱厥2。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一陽一氣起於足五指之表3,一陰一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一陽一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一陰一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一陰一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4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一陰一者,宗筋之所聚,太一陰一陽一明之所合5也。

春夏則一陽一氣多而一陰一氣少,秋冬則一陰一氣盛而一陽一氣衰。

此人者質壯6,以秋冬奪於所用7,下氣上爭不能復,一精一氣溢下8,邪氣因從之而上9也;氣因於中十,一陽一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一陽一氣日損,一陰一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一液者也,一陰一氣虛則一陽一氣入,一陽一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一精一氣竭,一精一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

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一陽一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一陰一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一陽一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一陽一氣亂,一陽一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

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巨一陽一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一陽一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一陽一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不可以運;太一陰一之厥,則腹滿腹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一陰一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一陰一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一陰一縮腫,內熱。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一陰一厥逆,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一陰一厥逆,虛滿嘔變,下洩清,治主病者;厥一陰一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三一陰一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一陽一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少一陽一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一陽一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一陰一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一陰一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一陽一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一陽一明、少一陽一厥逆,發喉痺、嗌腫,治主病者。

【註釋】

1一陽一氣衰於下,則為寒厥:下,足部;足部一陽一氣虛弱,一陰一寒之氣乘機侵入,足冷,稱為寒厥。

2一陰一氣衰於下,則為熱厥:足部一陰一氣逐漸衰弱,一陽一熱邪氣乘機侵入,足熱,稱熱厥。

3一陽一氣起於足五指之表:足三一陽一經下行,沿下肢外側止於足趾外端,所以說五指之表。

下文足三一陰一經都起於足趾內側端,沿下肢內側上行,叫五指之裡。

4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不從外,指不是受外邪所導致;皆從內,指寒從中生,一陽一虛不制一陰一則寒。

5太一陰一陽一明之所合:脾胃二經行於腹部,都近前一陰一。

前一陰一周圍有九脈循行,這裡獨指脾胃兩脈,是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6此人者質壯:指患寒厥的人自恃形體壯實而不知道修養身心。

7秋冬奪於所用:指在秋冬一陽一氣已衰的季節,房一事不節制,損傷在下的一陽一氣,損及腎一陽一。

8一精一氣溢下:指因為下元虛寒不能內藏,一精一氣漏洩而滑一精一。

9邪氣因從之而上:一陰一寒之氣得以上逆。

十氣因於中:氣,指一陽一虛所致的一陰一寒之氣。

這裡指一陰一寒之氣不是外感,而是內生,應上文「不從外」的意思。

滲營:這裡是溫煦的意思。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為水谷之一精一,熟谷之液,其氣彪悍,所以入胃以後,即先從衛氣行於皮膚而充盈於絡脈,經脈和絡脈不能同時充盈,所以說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一精一氣竭:指水谷一精一氣無以化生而衰竭。

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醉飽入房,脾腎兩傷,脾傷不能運化,腎虛不能資助脾胃運化,所以氣聚於脾中不得散。

暴不知人:指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重,並、聚的意思;邪氣,指氣機失常,即逆亂之氣。

這句話是說在下的腎氣虛衰,一陰一不能制一陽一,失於制約的腎中一陽一氣上擾。

眴僕:眴,通「眩」;下虛上實,氣機上逆,所以見眩暈或暈倒的症狀。

不得臥:脾氣失運,胃氣不降,「胃不和則臥不安」。

太一陰一厥逆:《黃帝內經太素》經脈厥作「足太一陰一脈厥逆」。

下面的少一陰一、厥一陰一、太一陽一、少一陽一、一陽一明也均加足字。

治主病者:取受病的經脈的腧一穴一治療。

機關不利:指關節活動不靈便。

【譯文】

黃帝問:厥病有寒有熱,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一陽一氣從足部漸衰,就是寒厥;一陰一氣從足部漸衰,就是熱厥。

黃帝問:熱厥必定先從足下發生,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一陽一氣行於腳小拇指的外側,集中在腳下,而聚結在腳心,所以一陽一氣勝了,腳下就會發一熱。

黃帝問:寒厥必定先從足的小拇指發生,然後上行到膝下,這又是什麼道理?岐伯說:一陰一氣起於足小拇指的裡側,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

所以一陰一氣勝,逆冷就先起於足小拇指,上行到膝上;這種逆冷,不是從外面侵入人一體的寒氣,而是由於內部一陽一虛所致的寒冷。

黃帝問:寒厥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道:前一陰一是眾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一陰一脾經和足一陽一明胃經的會合場所。

一般來說,春夏季一陽一氣多而一陰一氣少,秋冬季一陰一氣盛而一陽一氣衰。

患寒厥的人,往往是自恃形體壯實,在秋冬一陽一氣已衰的季節,房一事不節制,使在下的一陰一氣,向上浮越,與一陽一相爭,而一陽一氣不能內藏,一精一氣漏洩,一陰一寒之氣得以從而上逆,成為寒厥。

寒邪之氣,潛居在體內,一陽一氣就逐漸衰退,不能滲透營運於經絡之中。

這樣,一陽一氣天天受損害,只有一陰一氣存在,所以手足就會發冷。

黃帝問:熱厥是怎樣形成的?岐伯答道:酒入胃裡,能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經脈反見空虛。

脾的功能,是幫助胃來輸送津一液的。

如飲酒過度,脾就無所輸而致一陰一氣虛,一陰一氣虛則一陽一氣實,一陽一氣實則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水谷的一精一氣衰減,一精一氣一旦衰減,就難以營養四肢了。

這種病人,一定是由於經常酒醉,飽食後行一房,腎氣太虛,命門無氣以資脾造成的,所以氣聚而不宣散,酒氣與谷氣兩相搏結,醞釀成熱,熱從裡面起來,所以全身發一熱。

因為有內熱,所以小一便色赤。

酒氣盛而一性一烈,腎氣日益衰減,而一陽一氣獨勝於內,所以手足就發一熱。

黃帝說:厥病有的使人腹滿,有的使人突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認識人,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一陰一氣偏盛於上,那麼下部就虛,下部虛,則腹部就容易脹滿。

一陽一氣偏盛於上,一陰一氣也會並行於上,而邪氣是逆行的,邪氣上逆則一陽一氣就會紊亂,一陽一氣一旦紊亂,就會使人突然不省人事了。

黃帝說:講得好!我希望聽聽六經厥病的病症。

岐伯說:太一陽一經患厥病,令人感覺頭腳都沉重,足不能行,眼花昏亂。

一陽一明經患厥病,就會發為癲疾,令人狂走叫呼,腹滿,不能臥下,臥下就面紅髮一熱,看到稀奇古怪的東西,胡言亂語。

少一陽一經患厥病,令人突然耳聾,頰部腫,胸部發一熱,兩脅疼痛,大一腿不能行動。

太一陰一經患厥病,令人肚腹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吃了就嘔吐,不能安臥。

少一陰一經患厥病,令人舌干,小一便赤,腹滿,心痛。

厥一陰一經患厥病,令人小腹腫痛,腹脹,小一便不利,睡眠喜歡蜷腿,前一陰一萎一縮,足脛內側發一熱。

治療以上厥病,身一體強壯的就用洩法,虛弱的就用補法,如既不強壯又不虛弱的,就刺所患病的本經主一穴一。

足太一陰一經厥逆,則小腿拘攣,心痛連及腹部,要治它主病之經。

足少一陰一經厥逆,則腹部虛滿、嘔逆、下洩清水,要治它主病之經。

足厥一陰一經厥逆,則筋攣、腰痛,小一便不通,胡言亂語,要治它主病之經。

如太一陰一、少一陰一、厥一陰一同時厥逆,人會大小一便不通,且手足逆冷,上至肘膝,三天後人就會死亡。

足太一陽一經厥逆,則昏倒、經常鼻出一血,要治它主病之經。

足少一陽一經厥逆,則筋骨關節不靈活,腰部難以動彈,脖項拘禁,如若兼發腸癰,就難以治療,如再受驚,人就會死亡。

足一陽一明經厥逆,則喘促咳嗽,身發一熱,容易驚恐,鼻出一血、嘔血。

手太一陰一經厥逆,則胸腹虛滿,咳嗽,常常嘔出痰水,要治它主病之經。

手心包絡和手少一陰一心經厥逆,則心痛連及咽喉,如果身一體發一熱,人就會死,不能治。

手太一陽一經厥逆,則耳聾,眼睛流淚,頭頸不能回顧,腰不能俯仰,要治它主病之經。

手一陽一明經和少一陽一經厥逆,則發為喉痺,咽腫,頸項強直,要治它主病之經。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