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一、說明十二經脈應十二經水合為「四海」,它們各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海論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海論

【本章要點】

一、說明十二經脈應十二經水合為「四海」,它們各有會聚與輸注之處。

二、文中列舉了四海有餘和不足的症狀,並提出「調其虛實」的治療原則。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夫子乃合之於四海1乎。

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經水。

經水者,皆注於海,海有東西南北,命曰四海。

黃帝曰:以人應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凡此四者,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遠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願聞應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一陰一陽一表滎輸2所在,四海定矣。

黃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沖),下至三里;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於大杼,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膻中者,為氣之海,其輸上在於柱骨之上下,前在於人迎,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

黃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敗?岐伯曰:得順者生,得逆者敗;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黃帝曰:四海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3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4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5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谷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6;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曰:余已聞逆順7,調之奈何?岐伯曰:審守其俞,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黃帝曰:善。

【註釋】

1四海:指自然界東南西北四海。

2滎輸:指十二經脈的滎一穴一和輸一穴一,這裡專指四海所流注的一穴一位。

3悗息:胸中滿悶,是氣海一穴一有實證的主要症狀之一。

4怫然:形容鬱悶不舒的樣子。

5狹然:形容自覺身一體狹小的樣子。

6輕勁多力,自過其度:輕快有力,行動無度,有一精一力過於旺盛、狂躁的感覺。

7逆順:指異常和正常。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你講刺法時,總是離不開營衛氣血。

人一體中運行營衛氣血的十二經脈,在內聯屬於五臟六腑,在外聯絡於肢一體關節,你能把它們與四海聯繫起來嗎?岐伯回答說:人一體也有四海和與十二經脈相應的十二經水,經水都留注於海中,自然界有東、南、西、北四個海,因此將此稱為四海。

黃帝說:人一體是怎樣與四海相應的呢?岐伯說:人一體有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這四海與自然界的四海相應。

黃帝說:這實在是一個很一精一深的問題,你把人身的四海與自然界的四海聯繫在一起,它們是怎樣相應的呢?岐伯回答說:必須先明確人身的一陰一陽一、表裡及經脈滎、輸一穴一等的分佈情況,才可以確定人身的四海。

黃帝說:怎樣確定四海及經脈重要一穴一位的位置呢?岐伯說:胃受納水谷,故為水穀之海。

胃的氣血所輸注的重要一穴一位,在上為氣沖一穴一,在下為足三里一穴一;衝脈與十二經聯繫密切,故為十二經之海。

衝脈的氣血所輸注的重要一穴一位,在上為大杼一穴一,在下為上巨虛和下巨虛;膻中是宗氣會聚的地方,所以稱為氣海。

膻中的氣血所輸注的重要一穴一位,在上部為天柱骨上的痖門一穴一和天柱骨下的大椎一穴一,在前面的有人迎一穴一;腦中充滿髓液,所以腦為髓,腦的氣血所輸注的重要一穴一位,在上部腦蓋中央的百會一穴一,在下為風府一穴一。

黃帝說:這四海,怎樣滋助和損害人一體呢?又是怎樣促進和耗敗生命活動的呢?岐伯說:如人身四海功能正常,生命力就旺盛;若四海功能失常,人的生命活動就會減弱。

調養四海,就有利於身一體健康,不善於調養四海,身一體就會遭受損害。

黃帝說:四海的正常和反常情況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如人的氣海邪氣有餘,就會出現胸中滿悶,呼吸急促,面色紅赤的症狀;如氣海正氣不足,就會出現氣少而說話無力。

如人的血海邪氣有餘,就會常常感到自己身一體龐大,鬱悶不舒,但又不知道有什麼病。

若人的水穀之海邪氣有餘,就會得腹滿的病;如水穀之海正氣不足,就會出現飢餓但卻不欲進食的症狀。

如髓海邪氣有餘,動作就會表現為過於輕快有力,行動無度;髓海正氣不足,就會出現頭暈眩、耳鳴、目眩、腿酸一軟無力、目盲,週身懈怠懶動,常欲安臥等症狀。

黃帝說:又怎樣治療四海的疾病呢?岐伯說:應診察四海輸注的各個要一穴一,並調節它們的虛實,但不要違反虛補、實洩的治療原則,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

按照這條原則去治療,就能使身一體康復,否則,就會有死亡的危險。

黃帝說:講得真好!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