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一、針刺療法,必須首先掌握臟腑經絡氣血一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終始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終始

【本章要點】

一、針刺療法,必須首先掌握臟腑經絡氣血一陰一陽一的生理變化規律,然後根據脈象與症狀等情況,制定虛補實洩的治法。

二、針刺要求針下得氣,以達到氣血一陰一陽一的調和為目的。

三、指出循經近刺和遠道刺法的原則,並說明針刺的深淺與先後,要根據病人一體質、時令氣候、發病先後、針刺部位等具體情況來靈活運用。

四、說明針刺十二禁。

五、敘述了各經氣血將絕時所出現的症狀。

【原文】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一陰一陽一定矣。

一陰一者主髒,一陽一者主腑,一陽一受氣於四末,一陰一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一陰一陽一。

五臟為一陰一,六腑為一陽一,傳之後世,以血為盟1。

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

終始者,經脈為紀。

持其脈口人迎2,以知一陰一陽一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

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少氣3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則一陰一陽一俱不足,補一陽一則一陰一竭,一陰一則一陽一脫。

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4,如此者弗灸。

不巳者因而洩之,則五臟氣壞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一陽一,一盛而躁,病在手少一陽一。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一陽一,二盛而躁,病在手太一陽一,人迎三盛,病在足一陽一明,三盛而躁,病在手一陽一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一陽一5,溢一陽一為外格6。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一陰一;厥一陰一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一陰一;二盛而躁,在手少一陰一。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一陰一;三盛而躁,在手太一陰一。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一陰一。

溢一陰一為內關7,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與太一陰一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關格。

關格8者,與之短期。

人迎一盛,洩足少一陽一而補足厥一陰一,二洩一補9,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瀉足太一陽一補足少一陰一,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瀉足一陽一明而補足太一陰一,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瀉足厥一陰一而補足少一陽一,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瀉足少一陰一而補足太一陽一,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瀉足太一陰一而補足一陽一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一陽一主胃,大富於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一陰一陽一俱溢十,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一婬一於中,五臟內傷。

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一陰一瀉一陽一,音氣益彰,耳目聰明。

反此者,血氣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

故一陰一陽一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邪僻妄合,一陰一陽一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四時不得,稽留一婬一泆須針而去。

故一刺則一陽一邪出,再刺則一陰一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

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一陰一與一陽一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

一陰一盛而一陽一虛,先補其一陽一,後瀉其一陰一而和之。

一陰一虛而一陽一盛,先補其一陰一,後瀉其一陽一而和之。

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必審其實虛,虛而瀉之,是謂重虛。

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

反此者,病益甚。

其動也,一陽一明在上,厥一陰一在中,少一陰一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虛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

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

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

脈實者深刺之,以洩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一精一氣無瀉一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其脈皆實。

故曰:從腰以上者,手太一陰一陽一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一陰一陽一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

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一毛一,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

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

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病痛者,一陰一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一陰一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一陽一也。

病在下者,一陰一也。

癢者,一陽一也,淺刺之。

病先起一陰一者,先治其一陰一,而後治其一陽一;病先起一陽一者,先治其一陽一,而後治其一陰一。

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刺熱厥者,二一陰一一一陽一;刺寒厥者,二一陽一一一陰一。

所謂二一陰一者,二刺一陰一也;一一陽一者,一刺一陽一也。

久病者,邪氣入深。

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

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

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一精一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一精一,必一其神,令志在針。

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凡刺之禁:新內勿刺,新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

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頃乃刺之。

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則一陽一病入於一陰一,一陰一病出為一陽一,則邪氣復生。

粗工勿察,是謂伐身,形體yin亂,乃消腦髓,津一液不化,脫其五味,是謂失氣也。

太一陽一之脈,其終也。

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

少一陽一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

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一陽一明終者,口目動作,喜驚、妄言、色黃;其上下之經盛而不行,則終矣。

少一陰一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矣。

厥一陰一終者,中熱溢干,喜溺,心煩,甚則舌卷,一卵一上縮而終矣。

太一陰一終者,腹脹閉,不得息,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皮一毛一憔而終矣。

【註釋】

1以血為盟:歃血盟誓的意思,用來表示這些道理的重要一性一,學習者要有堅定的決心。

2脈口人迎:脈口,指寸口脈,手腕內側橈動脈的搏動處,屬手太一陰一肺經,可候五臟一陰一氣的盛衰;人迎,在頸部兩側頸動脈的搏動處,屬足一陽一明胃經,用來候六腑一陽一氣的盛衰。

3少氣:短氣,元氣虛弱的意思。

4至劑:指藥力猛烈能迅速起效的藥物。

5溢一陽一:一陽一經的脈氣過盛不能被約束而盈溢於脈外。

6外格:一陽一氣過於旺盛,一陰一氣不能入內而被格拒於脈外,以致一陰一陽一不能相交的意思。

7內關:一陰一氣過於旺盛,一陽一氣不能入內而被格拒於外的一種狀態。

8關格:指一陰一氣、一陽一氣都很旺盛,但不相互交運達到一陰一平一陽一秘,而是相互格拒,造成一陰一陽一離決的狀態。

9二洩一補:取兩個用洩法的一穴一位和一個用補法的一穴一位,即用洩法的取一穴一要倍於用補法的一穴一位。

十一陰一陽一俱溢:指一陰一陽一兩氣都偏盛到極點而充斥於五臟。

三刺:指由淺入深的分三個步驟進行針刺。

舌柱:舌下根柱部,即指舌底靜脈。

補:這裡指補洩兩種方法。

稀按其痏:出針後不要很快按住針一孔。

稀,即慢;痏,指針一孔。

齊:同「劑」,藥物的劑量。

這裡指針刺的數目與深淺程度。

繆刺:即病左刺右,病右刺左的針刺方法。

脫其五味:身一體極度虛弱不能運化水谷一精一微。

五味,這裡代指水谷一精一微。

絕皮:皮膚不顯血色的意思。

絕汗:汗出將絕,脫症臨死前的汗出。

【譯文】

針刺的原理,全都在「終始」之中,如果要準確瞭解終始的含義,就必須以五臟為綱紀,以確定一陰一經一陽一經的關係。

一陰一經主五臟,一陽一經主六腑。

一陽一經承接四肢中運行的脈氣,一陰一經承接五臟中運行的脈氣。

所以,在採用洩法刺治時要迎而守之,採用補法刺治時要隨而濟之。

掌握了迎隨補洩的要領,就可以使脈氣調和。

而調和脈氣的要點,在於瞭解一陰一陽一規律,五臟為一陰一,六腑為一陽一。

如果要將這些道理傳授給後世,傳授時應歃血盟誓,也只有如此,才能發揚光大。

如果不加重視,這些道理就會逐漸消亡,如果不按這些方法去做,就會造成天禍。

謹慎地順應天地間一陰一陽一盛衰的道理,以掌握針刺終始的含義。

所謂終始,就是以十二經脈為綱紀,診察寸口和人迎兩處,以瞭解人一體一陰一陽一的虛實盛衰,以及一陰一陽一的平衡情況。

這樣也就大致掌握了一陰一陽一盛衰的規律。

所謂平人,就是平常無病的人。

平人的脈口和人迎兩處的脈象是和四時的一陰一陽一變化相和的,脈氣也上下相應,往來不息,六經的脈搏既無結澀和不足,也沒有動疾有餘的現象產生,內臟之本和肢一體之末,在四時寒溫變化時,就能相互協調,形肉和血氣也能互為協調。

這就是平常無病的人。

氣短的人,脈口和人迎都會表現出虛弱無力的脈象,與兩手的寸、尺兩脈也不相稱。

這種情況,屬於一陰一陽一都不足的徵象。

治療時,如果補一陽一,就會導致一陰一氣衰竭,洩一陰一又會導致一陽一氣脫洩。

因此,只能用甘緩的藥劑加以調補,如果還不能痊癒則可服用能快速起效的藥物。

像這樣的病,切勿用艾灸治療,如果因不能快速產生療效,而用洩法,那麼五臟的一精一氣就會受到損害。

人迎脈比寸口大一倍的,病在足少一陽一膽經,大一倍而又同時出現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少一陽一三焦經。

人迎脈比寸口大兩倍的,病在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大兩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太一陽一小腸經。

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的,病在足一陽一明胃經,大三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一陽一明大腸經。

人迎脈比寸口大四倍的,並且脈象又大又快的,叫溢一陽一,溢一陽一是因為六一陽一盛極,而不能與一陰一氣相交,所以稱為外格。

寸口脈比人迎大一倍的,病在足厥一陰一肝經,大一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厥一陰一心包絡經。

寸口脈比人迎大兩倍,病在足少一陰一腎經,大兩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少一陰一心經。

寸口脈比人迎大三倍,病在足太一陰一脾經,大三倍而又同時有躁動症狀的,病在手太一陰一肺經。

寸中脈比人迎大四倍,並且脈象又大又快的,叫做溢一陰一。

溢一陰一是因為六一陰一盛極,而不能與一陽一氣相交,所以稱為內關。

內關是一陰一陽一隔絕的死症。

人迎與寸口脈都比平常的大四倍以上的,叫做關格。

出現了關格的脈象,人也就接近死期了。

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的,就應洩足少一陽一膽經,而補足厥一陰一肝經。

用二洩一補法,每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必須切人迎與寸口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表現為躁動不安的,應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

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二倍,就應該洩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補足少一陰一腎經。

用二洩一補法,每兩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應切人迎與寸口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同時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應取用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

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的,就應該洩足一陽一明胃經,補足太一陰一脾經,用二洩一補法,每日針刺二次,施針時,還應切人迎與寸口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表現為躁動不安的,就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

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的,應該瀉足厥一陰一肝經,以補足少一陽一膽經,用二洩一補法,每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應切寸口與人迎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就應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

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二倍的,應該洩足少一陰一腎經,以補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

用二洩一補法,每兩日針刺一次,施針時,還應切寸口與人迎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應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

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的,應該洩足太一陰一脾經,以補足一陽一明胃經,用二洩一補法,每日針刺兩次,施針時,還應切寸口與人迎脈,以測病勢的進退,如果有躁動不安的情況的,應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直到脈氣調和了,才能停止針刺。

每日針刺兩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太一陽一主胃,當谷氣充盛時,人就氣多血多,所以可以每日刺兩次。

人迎和寸口脈的脈象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做一陰一陽一俱溢。

這樣的病,如果不加以疏理,血脈就會閉塞,氣血也不能流通,流一溢於肉裡,就會損傷五臟。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妄用了灸法,就會導致變易,而引發其他的疾病。

大凡針刺,都以達到一陰一陽一調和為目的。

補一陰一洩一陽一,就是補五臟不足的正氣,洩六一婬一邪氣,這樣人才能聲音清朗,元氣充盛,耳聰目明。

如果洩一陰一補一陽一,就會導致氣血不暢。

所謂針下得氣而有了療效,是說實證因為用了洩法,徵候便由實轉虛,這種虛症的脈象雖然與原來的大小相同,但已變得虛軟不堅了;如果脈象仍然堅實,病人雖已感到輕快,但疾病也並未祛除。

如果虛症用了補法,徵候就會由虛轉實,這種實症的脈象雖然與原來同樣大小,卻比先前堅實有力;如果經過針刺,脈象還像以前那樣大,卻虛軟而不堅實,患者雖然覺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

所以應正確運用補洩的手法,以使補能充實正氣,洩能祛除邪氣,病痛雖不能隨著出針而立即除去。

但病勢卻必然會減輕。

必須先瞭解十二經脈的機理,才能領悟終始章的深刻含義。

一陰一經一陽一經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與臟腑也有確定的配屬關係,補虛洩實的原則也不能互為顛倒。

針治也應按經取一穴一。

凡適於用針治的病,都應當用三刺法,使針下獲得谷氣流通的感覺。

由於邪氣侵入經脈後會與血氣相溫和,會擾亂一陰一陽一之氣原有的位置,使氣血運行的逆順方向倒置,脈象的沉浮異常,與四時不相應,邪氣就會滯留體內而一婬一溢流散。

這些病變,都可用針刺治療。

初刺是刺皮膚,以使淺表的一陽一邪排一出;二刺是刺肌肉,以使一陰一分的邪氣排一出;三刺是刺分肉,以使谷氣流通而能得氣,但得氣後就可以出針了。

所謂谷氣至,是說在用了補法之後,會感覺到正氣充實了,在用了洩法之後,會感覺到病邪被排一出了。

也因此知道谷氣已到了。

經過針刺,邪氣被排一出後,雖然一陰一陽一血氣還沒有得以完全調和,但已察覺病痊癒。

所以說準確地使用補法,正氣就可得到充實;準確使用洩法,邪氣就會衰退,病痛雖然不會隨著出針而立即痊癒,但病勢必定會減輕的。

一陰一經的邪氣旺盛,一陽一經的正氣虛弱,就應該先補充一陽一經的正氣,再洩去一陰一經的邪氣,以調和其有餘和不足。

一陰一經的正氣虛弱了,一陽一經的邪氣盛了,應該先補一陰一經的正氣,再洩去一陽一經的邪氣,從而調和它的有餘和不足。

足一陽一明經、足厥一陰一經、足少一陰一經三脈,都搏動於足大拇指與食指之間,針刺時應當察視三經的實虛。

如果虛症誤用了洩法,叫重虛,虛而更虛,病情就免不了會加重。

凡是刺治這類病症,可以先切其脈搏,脈的搏動堅實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洩法;脈的搏動虛弱而緩慢的,就用補法,如果用了相反的針法,那麼病情就會加重。

至於三經動脈,足一陽一明經在足跗之上,足厥一陰一經在足跗之內,足少一陰一經在足跗之下。

一陰一經有病的,應刺胸部的腧一穴一;一陽一經有病的,應刺背部的腧一穴一;肩膊部出現虛症的,應當取上肢經脈的腧一穴一。

對於重舌(舌下所生的一腫物,形狀像小一舌——譯注。

)的患者,應當用鈹針,刺舌下根柱部,以排一出惡血。

手指彎曲而不能伸直的,即筋病;手伸直而不能彎曲的,屬骨病。

而病在骨的就應當治骨,病在筋的就應當治筋。

用針刺的方法補洩時,必須注意:脈象堅實有力的,就用深刺的方法,出針後也不要很快按住針一孔,以利其盡量洩去邪氣;脈象虛弱乏力的,就用淺刺的方法,以養護所取的經脈,出針時,則應迅速按住針一孔,以防止邪氣的侵入。

邪氣來時,針下會感覺到堅緊而疾速。

谷氣來時,針下會感覺徐緩而柔和。

脈氣盛實的,應當用深刺的方法,向外洩去邪氣;脈氣虛弱的,就應當用淺刺的方法,使一精一氣不至於外洩,而養其經脈,僅將邪氣洩一出。

針刺各種疼痛的病症,大多用深刺的方法,因為痛症的脈象都堅實有力。

所以說:腰以上的病,可取手太一陰一、手一陽一明二經的一穴一位針治;腰以下的病,可取足太一陰一、足一陽一明二經的一穴一位刺治;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一穴一位;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一穴一位;病在頭部的,可以取足部的一穴一位;病在足部的,可以取膕窩部的一穴一位;病在頭部的,會覺得頭很沉重;病在手上,臂很沉重;病在足部的,會覺得足很沉重。

取一穴一刺治時,應先找出最先發病的部位,然後再行針刺。

春天的邪氣傷人的毫一毛一,夏天的邪氣傷人的皮膚,秋天的邪氣傷人的肌肉,冬天的邪氣傷人的筋骨。

治療與時令相關的病,針刺的深淺,應該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針刺肥胖的人,應採取秋冬所用的深刺法,針刺瘦弱的人,應採取春夏所用的淺刺法。

有疼痛症狀的病人,多屬一陰一症,疼痛而用按壓的方法卻不確定痛處的,也屬於一陰一症,都應當用深刺的方法。

病在上部的屬一陽一症,病在下部的屬一陰一症。

身一體發一癢的人,說明病邪在皮膚,屬一陽一症,應採用淺刺的方法。

病起於一陰一經的,應當先治療一陰一經,然後再治一陽一經;病起於一陽一經的,應當先治療一陽一經,然後再治療一陰一經。

刺治熱厥的病,進針後應當留針,以使熱象轉寒;刺治寒厥的病,進針後應當留針,以使寒象轉熱。

刺治熱厥的病,應當刺一陰一經二次,刺一陽一經一次;刺治寒厥的病,應當刺一陽一經二次,刺一陰一經一次。

二一陰一的意思,是指在一陰一經針刺二次;一一陽一的意思,是指在一陽一經針刺一次。

久病的人,病邪的侵入必定已經很深,針刺這類疾病,必須深刺而且留針時間要長,每隔一日應當再針刺一次。

還必須先確定邪氣在左右的偏盛情況,刺之以使其調和,並去掉血絡中的淤血。

針刺的道理大體就如此了。

針刺前,必須診察病人形體的強弱和元氣盛衰的情況。

如果形體肌肉並不顯得消瘦,只是元氣衰少而脈象躁動的,這種脈象躁動而厥的病,必須用繆刺法,使耗散的真氣可以收斂,積聚的邪氣可以散去。

針刺時,刺者應如深居幽靜一樣,靜察病人的一精一神活動,又如同緊閉的門窗一樣,心神貫注,聽不到外界的聲響,以使一精一神內守,專一地進行針刺。

或用淺刺而留針的方法,或用輕微浮刺的方法,以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直到針下得氣為止。

針刺之後,應使一陽一氣內斂,一陰一氣外散,持守正氣而不讓其洩一出,謹守邪氣而不讓其侵入,這就是得氣的含義。

針刺的禁忌:行一房一事不久的不可針刺,針刺後不久的不可行一房一事;正當醉酒的人不可針刺,已經針刺的不能緊接著就醉酒;正發怒的人不可以針刺,針刺後的人不能發怒;剛剛勞累的人不能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過度勞累;飽食之後不可以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能食得過飽;飢餓的人不可以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受飢餓;正渴的時候不可以針刺,已經針刺的人不要受渴。

異常驚恐的人,應待其情緒穩定之後,才可以針刺。

乘車前來的人應該讓他躺在一床一上休息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再給他針刺。

步行前來的病人,應叫他坐下休息大約走十里路所需的時間,才可以針刺。

以上這十二種情況,大多會脈象紊亂,正氣耗散,營衛失調,經脈之氣不能依次運行,如果此時草率地針刺,就會使一陽一經的病侵入內臟,一陰一經的病傳致一陽一經,使邪氣重新得以滋生。

庸醫不體察這些禁忌而用針刺,可以說是在摧一殘病人的身一體,使其全身酸痛無力,腦髓消耗,津一液不能布輸,喪失了化生五味的一精一微,而造成真氣消亡,這就是所說的失氣。

手足太一陽一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的眼睛上視而不能轉動,角弓反張,手足一抽一搐,面色蒼白,皮包敗絕,汗水暴下,絕汗一出,人也就快死亡了。

手足少一陽一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耳聾,週身關節松一弛無力,目系脈氣竭絕而眼珠不能轉動,目系已經竭絕,過一日半的時間就會死亡了,臨死時會面色青白。

手足一陽一明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口眼一抽一動、斜,易驚恐,胡言亂語,面色黃,三脈躁動,脈氣不行,這時人也就要死亡了。

手足少一陰一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面色發黑,牙齒變長且多污垢,腹部脹滿,氣機阻塞,上下不通等症,這時就接近死亡了。

手足厥一陰一二經脈氣將絕之時,病人會出現胸中發一熱,咽喉乾燥,小一便頻數,心煩,甚至舌卷,一陰一囊上縮等症,並很快會死亡。

手足太一陰一二經脈氣將絕時,病人會出現腹部脹悶,呼吸不利,噯氣,喜嘔吐,嘔吐時氣機上逆,氣機上逆面色就會發赤,如果氣不上逆就會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會面色發黑,皮一毛一焦枯等症狀,人也因此而死亡。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