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一、說明九針的原理,九針名字的由來,以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

【本章要點】

一、說明九針的原理,九針名字的由來,以及如何對應關係。

二、解釋針的長短劃分標準。

三、詳細講解人的形體是怎樣與自然界的九野相應。

【原文】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1。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2。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3數焉,以針應數也。

一者,天也。

天者,一陽一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4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一陽一也。

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一陽一氣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

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

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

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

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一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5,一陰一與一陽一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

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律者,調一陰一陽一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者也。

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氂6,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竅7,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痺,合於經絡者也。

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

風者,人之股肱八節8也。

八正9之虛風十,八風傷人,內捨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

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痺。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

一婬一邪流一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

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

岐伯曰:一曰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

二曰圓針,取法於絮針,筩其身而一卵一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

三曰提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

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一血。

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

六曰圓利針,取法於氂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

主取癰痺者也。

七曰毫針,取法於毫一毛一,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痺在絡者也。

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

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

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之法也。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

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

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

腰一尻一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膈下三髒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

所主左右上下,身一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於灸刺。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藥。

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是謂形。

五臟氣,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洩,膀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五並:一精一氣並肝則憂,並心則喜,並肺則悲,並腎則恐,並脾則畏,是謂五一精一之氣,並於髒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臟氣所惡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發:一陰一病發於骨,一陽一病發於血,以味發於氣,一陽一病發於冬,一陰一病發於夏。

五邪:邪入於一陽一,則為狂;邪入於一陰一,則為血痺;邪入於一陽一,轉則為癲疾;邪入於一陰一,轉則為喑;一陽一入之於一陰一,病靜;一陰一出之於一陽一,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一精一志也。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一陽一明多血多氣,太一陽一多血少氣,少一陽一多氣少血,太一陰一多血少氣,厥一陰一多血少氣,少一陰一多氣少血。

故曰刺一陽一明出一血氣,刺太一陽一出一血惡氣;刺少一陽一出氣惡血,刺太一陰一出一血惡氣,刺厥一陰一出一血惡氣,刺少一陰一出氣惡血也。

足一陽一明太一陰一為表裡,少一陽一厥一陰一為表裡,太一陽一少一陰一為表裡,是謂足之一陰一陽一也。

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為表裡,少一陽一心主為表裡,太一陽一少一陰一為表裡,是謂手之一陰一陽一也。

【註釋】

1始於一而終於九:從一開始,到九終止。

指一切事物由少到多的自然發展規律。

2九以法野:野,是分野的意思。

古代九州區域的劃分叫做九野。

3黃鐘:六律之一,古代矯正音律的一種樂器。

4蓋:又叫華蓋,指封建帝王專用的車蓋或者傘。

五臟中肺臟的部位最高,覆蓋其他臟腑之上,形狀如傘蓋,所以說肺為五臟六腑之蓋。

5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音,指五音。

冬至一陰一極一陽一生,月建在子;夏至一陽一極一陰一生,月建在午。

6氂(mao):馬尾長而有韌一性一的一毛一。

7星者,人之七竅:北斗有七星,多以此為典例。

天有七星,比擬人有七竅,可以引申為天空星辰密佈,人身空竅也很多。

8八節:概括通身關節的意思。

9八正: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十虛風:賊風,指四時反常的氣候。

一婬一邪:指邪氣過盛,蔓延為害。

綦針:指縫紉用的長針。

九野:指九宮的位置。

大禁:大,普遍;禁,指禁忌針刺的日期。

熨引:指用一藥溫熨導引。

針石:石針,通常稱砭。

為古代切刺皮膚,排膿放血的手術工具。

醪藥:即藥酒。

淡入胃:甘及薄為淡,屬土。

五穀都具淡味,而受納於胃。

五勞:指勞逸過度,積久形成的五種勞傷。

裁:節制的意思。

轉:搏結的意思。

癲疾:指頭部疾患,如頭痛、眩暈等。

表裡:指內外一陰一陽一的相互聯繫。

一陽一經行於身一體外側,主表;一陰一經行於身一體內側,主裡。

【譯文】

黃帝說:聽你講解九針方面的學問後,覺得其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博大一精一深,但其中有些我還不能徹底領悟,請問九針的原理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岐伯說:九針是根據天地的大數而定的,它從一開始,到九終止。

所以一數取法於天,二數取法於地,三數取法於人,四數取法於四時,五數取法於五音,六數取法於六律,七數取法於七星,八數取法於八風,九數取法於九州的分野。

黃帝說:針和九個數字是怎樣相對應的呢?岐伯說:古代聖人發明了天地的數理,從一到九為基本數,所以據此建立了九州的分野。

若將九與九相乘,九九八十一,便創立了黃鐘之數,九針正與此數相應。

一數應於天,天屬一陽一。

五臟中與天相應的是肺臟,因肺在臟腑中的位置最高,覆蓋著五臟六腑,猶如天覆蓋萬物一樣。

人一體在外的皮膚,也是屬於一陽一分的淺表部,針對這種淺表的病症,製造了九針,其針頭大,針尖銳利如箭頭,利於淺刺而不致深入肌肉,僅取其通調肌表的一陽一氣,排一出邪氣。

二數應於地,在人一體與脾相應。

脾屬土而外主肌肉,為治療肌肉的病症,製造了圓針,其針身硬直如圓柱,針尖橢圓如一卵一,用以治療邪侵肌肉的病,而不致損傷肌肉,如果肌肉受傷過度,就會使脾氣竭絕。

三數應於人。

由於人的成長和生存依賴血脈的不斷運行,所以為了治療血脈的病症,製造了九針,其針身大,針尖圓面微尖,可用來按摩脈絡,而不致刺入皮膚、陷入肌肉,能使氣血流通,充實正氣,排一出邪氣。

四數應於四時。

四時八方的風邪,侵入人一體的經脈中,會導致頑固的病症。

為了治療這種頑固的疾病,製造了鋒針,其針身長直似圓柱,針尖鋒利,可用來洩除熱邪,刺絡放血,從而消除固疾。

五數應於五音。

五音的五數,位於一和九兩個數之間,在九宮數中,一代表冬至一一陽一初生之時,月建在子。

九代表夏至一陽一氣極盛之時,月建在午,五在二者中間。

如果人一體一陰一陽一相離,寒熱相爭,兩氣搏聚,就會使氣血滯而不散,發為癰膿。

正是為了治療這類病症,製造了鈹針,其針尖扁而鋒銳如劍,可用來刺破癰疽,排除膿血。

六數應於六律。

六律高低有節,協調一陰一陽一四時,與人一體的十二經脈本配合。

當虛邪賊風侵襲人一體的經絡時,就會引起突發一性一的痺症。

為治療這類病症,製成了圓利針,其針尖如長一毛一,圓而且銳,針身略粗,用以治療急一性一病症。

七數應於七星,與人一體的七竅相應。

若外邪侵入經脈,就會產生痛痺,使邪氣潛藏於經絡中。

為治療這類病症,製成了毫針。

其針尖纖細如蚊虻的嘴,針刺時要靜候其氣,慢慢地進針,輕微地提插,留針時間要長,使正氣得以充實,邪氣得以消散。

出針後還要注意調養身一體。

八數應於八風,與人一體上下肢的八節相應。

如四時八節的虛邪賊風侵襲人一體,並侵入人一體的骨縫、腰脊關節及腠理之間,就會造成邪氣深著的痺症,為治療這類病症,製成了長針,這種針針身較長,針尖鋒利,用來治療邪深日久的痺症。

九數應於九野,人一體的關節骨縫和皮膚之間相應,當邪氣侵一婬一深入,流注充溢於人一體時,就會出現風水浮腫、水液留滯、關節腫大的病症。

為治療這類病症,製成了大針,其針形如杖,針身粗一大,針鋒微圓,以通利關節、運轉大氣,排一洩關節內積滯的水汽。

黃帝說:針的長短,有一定的劃分標準嗎?

岐伯說:鑱針模仿巾針製成,其針頭大,在距離針的末端半寸左右,就尖銳突出,狀如箭頭,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熱在頭、身的疾病,用來淺刺皮膚瀉去熱邪;圓針,模仿絮針製成,其針身硬直且為圓形,針頭橢圓如一卵一,長一寸六分,主治邪在分肉之間的疾病,可作按摩之用;提針,模仿黍粟製成,其針頭圓而微尖,針長三寸半,主要用來按摩經脈,使氣血流通,排一出邪氣;鋒針,也是模仿絮針製成的,針身硬直為圓柱形,針尖銳利,長一寸六分,用於瀉熱、放血;鈹針,模仿寶劍的劍鋒製成,寬二分半,長四寸,主治較大的癰膿,寒熱相爭的病症,用來切開癰排膿;圓利針,針形細長如一毛一,針尖稍大,針身稍小,用於深刺,長一寸六分,主治癰症和痺症;毫針,針形纖細如毫一毛一,長一寸六分,主治邪在絡的寒熱痛痺等病;長針,模仿綦針製成,長七寸,主治邪深病久的痺症;大針,模仿鋒針製成,但針鋒微圓,針身粗一大,長四寸,主治因關節間積水而浮腫的病症。

以上所述,就是九針的形狀及大小長短的法度。

黃帝說:請你詳細講解一下人的形體是怎樣與自然界的九野相應的?

岐伯說:請讓我說明身形與九野相應的情況。

左足應於立春艮宮即東北方,在日辰正當戊寅、己丑;左脅應於春分震宮即正東方,在日辰正當乙卯;左手應於立夏巽宮即東南方,在日辰正當戊辰、己巳;前胸、咽喉、頭面應於夏至離宮即正南方,在日辰正當丙午;右手應於立秋坤宮即西南方,在日辰正當戊申、己未;右脅應於秋分兌宮即正西方,在日辰正當辛西;右足應於立冬至乾宮即西北方,在日辰正當戊戌、己亥;腰、一尻一、下竅應於冬至坎宮即正北方,在日辰正當壬子;六腑和肝、脾、腎三髒,都在膈下腹中的部位,應於中宮,其大禁的日期,為太一移居中宮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

掌握了人一體的九個部位與九個方位的相應關係,就可以測知八方當令節氣的所在,及其與人一體上下左右相應的各個部位。

身一體某處患有癰腫的,若要進行治療,切不可在與其相應的時日裡切破排膿,這就叫做天忌日。

形體安逸而一精一神苦悶的人,其病大多發在經脈,治療時宜用艾灸和針刺;形體勞苦,但一精一神快樂的人,其病大多發於筋,應當用溫熨和導引的治法;形體安逸、一精一神愉快的人,其病大多發在肌肉,治療時要用針刺和砭石;形體勞苦,一精一神也苦悶的人,其病多發在咽喉,宜用味甘的藥物調治;屢受驚恐,但筋脈氣血通暢的,其病多發為肌肉麻痺不仁,治療時要按摩和用一藥酒的方法。

這就是五種形志之人生病時各自所具有的特點和治法。

五臟之氣失調,各有其所發主的病症:心主噫氣,肺主咳嗽,肝主多語,脾主吞酸,腎主呵欠。

六腑之氣失調,也各有其主的病症:膽為怒,胃為呃逆,大腸小腸為洩瀉,膀一胱為遺尿,下焦為水腫。

五味入胃,各有其歸屬的臟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稱為五入。

五臟的一精一氣相並,各有其所發生的病症:一精一氣並於肝則肝氣抑鬱而生憂慮,並於心則喜笑,並於肺則悲泣,並於腎則善恐,並於脾則畏懼。

五臟之氣所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

五臟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肝主目液,肺主涕液,腎主唾液,脾主涎液。

五種由於勞逸過度而造成的損傷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則傷筋。

五味也各有所走向: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稱為五走。

飲食的五裁:病在筋的,不能多食酸味;病在氣的,不能多食辛味;病在骨的,不能多食鹹味;病在血的,不能多食苦味;病在肉的,不宜多食甘味。

即使素有嗜好而想多吃,也不可吃得過多,必須自己注意加以節制。

五臟之發病:一陰一之為病,發骨疼等;一陽一之為病,多發血痺等;五味為痺,發於氣不調;一陽一虛之病發於冬,一陰一虛之病發於夏。

這就是所謂五發。

邪擾五臟所致的病變:邪氣進入一陽一分,一陽一熱熾盛則病狂;邪氣進入一陰一分,一陰一寒過盛則為血痺;邪入一陽一分,摶而氣上逆不下,就會引起頭痛、眩暈之類病症。

病邪進入一陰一分,搏聚不去而為啞,病邪由一陽一進入一陰一,則病勢趨於靜;病邪由一陰一出於一陽一,則易發怒。

五臟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和一精一。

五臟的功能各有所主:心主血脈,肺主皮一毛一,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

一陽一明經多血多氣,太一陽一經多血少氣,少一陽一經多氣少血,厥一陰一經多血少氣。

所以說在針刺治療時,一陽一明經宜出氣出一血;太一陽一經宜出一血,不宜出氣;少一陽一經宜出氣不宜出一血;太一陰一經宜出一血不宜出氣;厥一陰一經只可出一血,不可出氣;少一陰一經只可以出氣而不適合出一血。

足三一陽一經與足三一陰一經之間的關係為:足一陽一明胃經與足太一陰一脾經互為表裡,足少一陽一膽經與足厥一陰一肝經互為表裡,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與足少一陰一腎經互為表裡。

手三一陰一經與手三一陽一經之間的關係為:手一陽一明大腸經與手太一陰一肺經互為表裡,手少一陽一三焦經與手厥一陰一心包經互為表裡,手太一陽一小腸經與手少一陰一心經互為表裡。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