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五昧,指飲食五味。本篇主要論述了以五音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

黃帝內經

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

【題解】五音,代表五音所屬的各種類型的人。

五昧,指飲食五味。

本篇主要論述了以五音代表的二十五人應調治的部位和分區,以及五味調養五臟的方法,故篇名為"五音五昧"。

【原文】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一陽一上。

左商與左徵,調左手一陽一明上。

少徵與大宮,調左手一陽一明上。

右角與大角,調右足少一陽一下。

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一陽一上。

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一陽一下。

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一陽一下。

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一陽一下。

少宮與大宮,調右足一陽一明下。

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一陽一下。

鈦商與上商,調右足一陽一明下。

鈦商與上角,調左足太一陽一下。

上徵與右徵同,穀麥,畜羊,果杏,手少一陰一,髒心,色赤,味苦,時夏。

上羽與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栗,足少一陰一,髒腎,色黑,味鹹,時冬。

上宮與大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一陰一,髒脾,色黃,味甘,時季夏。

上商與右商同,谷黍,畜雞,果桃,手太一陰一,髒肺,色白,味辛,時秋。

上角與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一陰一,髒肝,色青,味酸,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一陽一明上。

左角與大角同,左足一陽一明上。

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一陽一下。

左商與右商同,左手一陽一明上。

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一陽一上。

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一陽一下。

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一陽一下。

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一陽一上。

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一陽一上。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

左角、鈦角、上角、大角、判角。

右商、少商、鈦商、上商、左商。

少宮、上宮、大宮、加宮、左角宮。

眾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

【提要】本篇繼上篇二十五類人的分類方法,提出不同類型人的治療應取的經脈和腧一穴一,以及與之相通應的五穀、五果、五畜、五時之氣。

【白話解】對於火音中的右徵和少徵類型的人,應調治右側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的上部。

對於金音中的左商和火音中的左徵類型的人,當調治左側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上部。

對於火音中的少徵和土音中的大宮類型的人,應當調治左側手一陽一明經脈的上部。

對於木音中的右角和太角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少一陽一膽經的下部。

對於火音中的太徵和少徵類型的人,調治左側手太,腸經的上部。

對於水音中的眾羽和少羽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下部。

對於金音中的少商和右商類型的人,調治右側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的下部。

對於水音中的桎羽和眾羽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下部。

對於土音中的少宮和大宮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一陽一明胃經的下部。

對於木音中的判角利少角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少一陽一膽經的下部。

對於金音中的鈦商和上商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一陽一明胃經的下部。

對於金音中的鈦商和木音中的上角類型的人,調治左側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下部。

上徵與右徵同屬於火音類型的人,用五穀中小麥、五畜中的羊肉、五果中的杏子等苦味食物調養,屬於手少一陰一心經,表現為赤色,適宜苦味的食物,適應夏季的氣候。

上羽與大羽同屬於水音類型的人,可以用五穀中的大豆、五畜中的豬肉、五果中的栗子等鹹味的食物調養,屬於足少一陰一腎經,表現為黑音類型的人,用五穀中的稷米、五畜中的牛肉、五果中的大棗等甜味食物調養,類屬足太一陰一脾經,表現為黃色,適宜甜味的食物,適應長夏的氣候。

上商與右商同屬於金音類型的人,用五穀中的黍米、五畜中的雞肉、五果中的桃子等辛味的食物調養,類屬手太一陰一肺經,表現為白色,適宜辛味食物,適應秋季。

上角與大角同屬於木音類型的人,用五穀中的芝麻、五畜中的狗肉、五果中的李子等酸味的食物調養,類屬足厥一陰一肝經,表現為青色,適宜酸味的食物,適應春季的氣候。

大宮屬土音,上角屬木音,這兩種類型的人均可調治右側足一陽一明胃經的上部,木音的左角與大角類型的人,都可以調治左側足一陽一明胃經的上部。

水音的少羽和太羽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下部。

金音的左商與右商類型的人,調治左側手一陽一明大腸經的上部。

土音的加宮與大宮類型的人,調治左側足少一陽一膽經的上部。

火音中的質判和土音中的太宮類型的人,調治左側手太一陽一小腸經的下部。

木音中判角與太角類型的人,調治左側足少一陽一膽經的下部。

水音中的大羽與木音中的大角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太一陽一膀一胱經的上部。

木音的太角與土音的太宮類型的人,調治右側足少一陽一膽經的上部。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等五種屬火音的不同類型。

右角、鈦角、上角、太角、判角等五種屬於木音的不同類型。

右商、少商、鈦商、上商、左商等五種屬於金音的不同類型。

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等五種屬於土音的不同類型。

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等五種屬於水音的不同類型。

【原文】黃帝日婦人無須者,無血氣乎?岐伯日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一毛一。

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1]也。

沖任之脈,不榮口一唇,故須不生焉。

黃帝日士人有傷於一陰一,一陰一氣絕而不起,一陰一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日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黃帝日其有天宦[2]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日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黃帝日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非其夫子,孰能明萬物之一精一。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美一眉者太一陽一多血,通髯極須者少一陽一多血,美須者一陽一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夫人之常數,太一陽一常多血少氣,少一陽一常多氣少血,一陽一明常多血多氣,厥一陰一常多氣少血,少一陰一常多血少氣,太一陰一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提要】本段論述了鬚眉和面色與經脈氣血的關係。

重點指出婦人、宦者、天宦無須的原理。

指出還可以從觀察面色和眉須來瞭解人的稟賦即氣血的盛衰。

【註釋】[1]數脫血即婦女月月行經。

[2]天宦即先天生一殖器發育不全的人。

【白話解】黃帝問女一性一不長鬍鬚,是沒有血氣的緣故嗎?岐伯答道衝脈和任脈都起於胞中,沿脊背裡側向上循行,是經脈和絡脈氣血匯聚的場所。

循行外部表淺部位者,循腹部上行,在咽喉部交會,其中的一個分支,別出咽喉,環口、唇循行。

血氣充盛則肌膚得到氣血溫煦和濡養而肌肉豐滿,皮膚潤澤,只有營血亢盛且滲灌到皮膚中,毫一毛一才會生長。

但是,女]生的生理特點是氣有餘而血不足,因為每月都有月一經排一出體外,沖任之脈的血氣,不足以營養口一唇周圍,所以女一性一不生鬍鬚。

黃帝又問道男一性一中有人損傷了一陰一器,造成一陽一痿而不能勃一起,喪失了一性一功能,但他的鬍鬚仍然繼續生長是什麼原因呢,而宦官的鬍鬚因受Yan割便不再生長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請你講講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宦官受Yan割是將一睪一丸切除,傷及衝脈而使衝脈之血外洩,傷口癒合後皮膚干結,導致沖任二脈血液不能正常循行。

口一唇周圍得不到血液榮養,所以不再生鬍鬚。

黃帝問有人是天Yan,宗筋沒受外傷,也不像女一性一那樣定期排一出月一經,但是也不長鬍鬚,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說這屬於先天一性一生理缺陷,這類人衝脈和任脈都不充盛,陰一頸和一睪一丸發育也不健全、宗筋無勢,雖然有氣,而血不足,不能上行榮養口一唇四周,所以也不能生長鬍鬚。

黃帝說講得太好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能通曉萬事萬物,就像口月的光芒,立其竿就能見其影,擂鼓作響,聽到聲音就能知道它的形狀,由此可以知彼,除你之外,誰還一精一通這些事理呢?所以有才智的人,看到他人容顏和氣色的變化,便知道體內氣血的盛衰。

如面色黃赤,便知體內氣血有熱。

出現青白色,就是氣血有寒。

黑色,是多血少氣。

眉目清秀是太一陽一經多血。

鬚髯很長是少一陽一經多血。

鬍鬚美好是一陽一明經多血。

上述是一般規律。

人一體內各經脈氣血的一般情況是太一陽一經通常是多血少氣,少一陽一經一般是多氣少血,一陽一明經多血多氣,厥一陰一經多氣少血,少一陰一經多血少氣,太一陰一經也常是多血少氣。

這是人一體生理的正常規律。

【按語】歷代醫家對本篇所論有多處爭論,如第一段文中列舉五音之中左右上下各型的人,與前篇左右上下的順序與調治經脈及其上下部位並非完全一致;張介賓認為第三段經文有錯簡;"氣血多少",以本篇與本書《九針論》、《素問血氣形志》、《黃帝內經太素任脈》、《黃帝內經太素知形志所宜》參核,互有異同。

歷來注家,對此數篇氣血的多少不同,都有存疑。

上述舉例及見解,可謂見仁見智,供讀者參考。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黃帝內經
上卷 素問篇 上古天真論上卷 素問篇 四氣調神大論上卷 素問篇 生氣通天論上卷 素問篇 金匱真言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應像大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離合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別論上卷 素問篇 靈蘭秘典論上卷 素問篇 六節藏象論上卷 素問篇 五藏生成上卷 素問篇 五藏別論上卷 素問篇 異法方宜論上卷 素問篇 移精變氣論上卷 素問篇 湯液醪醴論上卷 素問篇 玉版論要上卷 素問篇 診要經終論上卷 素問篇 脈要精微論上卷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上卷 素問篇 玉機真藏論上卷 素問篇 三部九候論上卷 素問篇 經脈別論上卷 素問篇 藏氣法時論上卷 素問篇 宣明五氣上卷 素問篇 血氣形志上卷 素問篇 寶命全形論上卷 素問篇 八正神明論上卷 素問篇 離合真邪論上卷 素問篇 通評虛實論上卷 素問篇 太陰陽明論上卷 素問篇 陽明脈解上卷 素問篇 熱論上卷 素問篇 刺熱上卷 素問篇 評熱病論上卷 素問篇 逆調論上卷 素問篇 瘧論上卷 素問篇 刺瘧上卷 素問篇 氣厥論上卷 素問篇 欬論上卷 素問篇 舉痛論上卷 素問篇 腹中論上卷 素問篇 刺腰痛上卷 素問篇 風論上卷 素問篇 痺論上卷 素問篇 痿論上卷 素問篇 厥論上卷 素問篇 病能論上卷 素問篇 奇病論上卷 素問篇 大奇論上卷 素問篇 脈解上卷 素問篇 刺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齊論上卷 素問篇 刺禁論上卷 素問篇 刺志論上卷 素問篇 針解上卷 素問篇 長刺節論上卷 素問篇 皮部論上卷 素問篇 經絡論上卷 素問篇 氣穴論上卷 素問篇 氣府論上卷 素問篇 骨空論上卷 素問篇 水熱穴論上卷 素問篇 調經論上卷 素問篇 繆刺論上卷 素問篇 四時刺逆從論上卷 素問篇 標本病傳論上卷 素問篇 天元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運行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微旨大論上卷 素問篇 氣交變大論上卷 素問篇 五常致大論上卷 素問篇 六元正紀大論上卷 素問篇 刺法論上卷 素問篇 本病論上卷 素問篇 至真要大論上卷 素問篇 著至教論上卷 素問篇 示從容論上卷 素問篇 疏五過論上卷 素問篇 征四失論上卷 素問篇 陰陽類論上卷 素問篇 方盛衰論上卷 素問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篇 九針十二原下卷 靈樞篇 本輸下卷 靈樞篇 小針解下卷 靈樞篇 邪氣藏府病形下卷 靈樞篇 根結下卷 靈樞篇 壽夭剛柔下卷 靈樞篇 官針下卷 靈樞篇 本神下卷 靈樞篇 終始下卷 靈樞篇 經脈下卷 靈樞篇 經別下卷 靈樞篇 經水下卷 靈樞篇 經筋下卷 靈樞篇 骨度下卷 靈樞篇 五十營下卷 靈樞篇 營氣下卷 靈樞篇 脈度下卷 靈樞篇 營衛生會下卷 靈樞篇 四時氣下卷 靈樞篇 五邪下卷 靈樞篇 寒熱病下卷 靈樞篇 癩狂病下卷 靈樞篇 熱病下卷 靈樞篇 厥病下卷 靈樞篇 病本下卷 靈樞篇 雜病下卷 靈樞篇 周痺下卷 靈樞篇 口問下卷 靈樞篇 師傳下卷 靈樞篇 決氣下卷 靈樞篇 腸胃下卷 靈樞篇 平人絕谷下卷 靈樞篇 海論下卷 靈樞篇 五亂下卷 靈樞篇 脹論下卷 靈樞篇 五癃津液別下卷 靈樞篇 五閱五使下卷 靈樞篇 逆順肥瘦下卷 靈樞篇 血絡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清濁下卷 靈樞篇 陰陽系日月下卷 靈樞篇 病傳下卷 靈樞篇 淫邪發夢下卷 靈樞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下卷 靈樞篇 外揣下卷 靈樞篇 五變下卷 靈樞篇 本藏下卷 靈樞篇 禁服下卷 靈樞篇 五色下卷 靈樞篇 論勇下卷 靈樞篇 背腧下卷 靈樞篇 衛氣下卷 靈樞篇 論痛下卷 靈樞篇 天年下卷 靈樞篇 逆順下卷 靈樞篇 五味下卷 靈樞篇 水脹下卷 靈樞篇 賊風下卷 靈樞篇 衛氣失常下卷 靈樞篇 玉版下卷 靈樞篇 五禁下卷 靈樞篇 動輸下卷 靈樞篇 五味論下卷 靈樞篇 陰陽二十五人下卷 靈樞篇 五音五味下卷 靈樞篇 百病始生下卷 靈樞篇 行針下卷 靈樞篇 上膈下卷 靈樞篇 憂恚無言下卷 靈樞篇 寒熱下卷 靈樞篇 邪客下卷 靈樞篇 通天下卷 靈樞篇 官能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下卷 靈樞篇 刺節真邪下卷 靈樞篇 衛氣行下卷 靈樞篇 九宮八風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下卷 靈樞篇 歲露論下卷 靈樞篇 大惑論下卷 靈樞篇 癰疽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