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元帝又設置戊己二校尉,在車師前王庭墾種荒地。哀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武帝時,西域內附為屬地,有三十六個國家,漢朝為西域設置使者、校尉來統領保護西域,宣帝改叫都護。

元帝又設置戊己二校尉,在車師前王庭墾種荒地。

哀帝、平帝時期,西域自己互相分裂為五十五個國家。

王莽篡位後,貶抑和改換侯王,自此西域埋怨反叛,與中原大國斷絕關係,而且再次從屬匈奴,為其服役。

匈奴賦稅繁重嚴刻,各國沒法忍受,到建武年間,他們都派使者要求歸屬漢朝,情願請派都護。

光武因為天下剛剛平定,沒時間處理境外的事情,最終沒有答應。

正好匈奴衰敗,莎車王賢討伐減掉各國,莎車王賢死後,他們就互相進攻,小宛、一精一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吞併。

渠勒、皮山被於賓統管,土地全部被於賓佔有。

郁立、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減。

以後這些國家又都恢復。

永乎年間,北部敵虜於是脅迫各國一同侵犯河西各郡縣,大白天城門關閉。

十六年,明帝於是任命將帥,北征匈奴,佔領了伊吾盧地,設立宜禾都尉來墾種荒地,終於打通了西域。

於實各國都派兒子到朝中侍奉皇帝。

西域自己同中央大國中斷往來有六十五年,這才重新來往。

第二年,開始設立都護和戊己校尉。

到明帝去世,焉耆、龜茲進攻殺害了都護陳睦,陳睦的人馬全部覆滅,匈奴、車師包圍了戊己校尉。

建初元年春天,酒泉太守段彭在交河城大敗車師軍隊,章帝不願意為了對付夷狄而使中原困苦窮乏,就接回戊己校尉,不再派都護。

二年,又撤銷在伊吾的屯田,匈奴趁機派兵把守伊昔的地盤。

當時車司馬班超留在於賈,安一撫集聚西域各國。

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寶憲大敗匈拯。

二年,宣童因此派副校尉幽圭率領兩千多騎兵襲擊伊吾,打敗了伊吾。

三年,班超終於平定酉越,朝廷因此任命班超為都護,駐龜茲。

又設置戊己校尉,帶領五百士兵,住在車師前部高昌壁,又設置戊部候吏,位於車師後部候城,兩地相距五百里。

六年,班超又擊敗焉耆,這時候五十多個國家都送來人質,歸屬漢朝。

條支、安息各國一直到四萬里以外的海邊國家,都通過輾轉翻譯前來進貢物品。

九年,班超派佐吏甘英一直到達最西邊的大海才回來。

這些都是前代人沒有到過,《山經》沒有詳細記載的地方,他們詳細瞭解了那裹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運來當地的珍奇物品。

這樣,相距很遠的國家蒙奇、兜勒都派人前來歸順,派來使者貢獻物品。

到孝和帝逝世時,西域背叛。

安帝永初元年,西域多次包圍都護任尚、段禧等人,朝廷因為西域艱險遙遠,難以接應和趕赴那裹,下韶書撤去都護。

白此就放棄了西域。

北匈奴立刻又收復統管西域各國,聯合侵犯邊境有十多年。

敦煌太守曹宗擔心他們的凶暴禍害,在元初六年,就上書請求派行長史索班率領一千多人駐守伊吾來招降安一撫西域,這樣,車師前王和鄯善王前來投降。

幾個月後,北匈奴又率領車師後部王一起進攻殺害了索班等人,接著打跑了車師前王。

鄯善被一逼一急了,向曹宗求救,曹宗因此請求出兵攻打匈奴,替索班報仇,又想進兵奪取西域。

鄧太后不同意,祇是下令設置護西域副校尉,住在敦煌,另外部署了三百士兵,牽制西域而已。

在這之後北部敵虜同車師連續入侵河西,朝廷沒法制止。

有人提議想關閉玉一門關、陽關,以切斷匈奴的為害。

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瑺上書提出三條計策,認為「北部敵虜呼衍王經常在蒲類和秦海之間輾轉活動,一心控制西域,一起入侵和抄掠邊境。

現在將酒泉屬國的二千多將士在崑崙塞集結,先進攻呼衍王,從根上斬斷,接著徵調鄯善的五千兵力威脅車師後部,這是上策。

如果不能出兵,可以設置軍司馬和派五百將士,由四個郡供給他們耕牛、糧食,讓他們出兵佔領柳中,這是中策。

如果還不能做到,那麼最好放棄交河城,收聚鄯善等國的人,讓他們全部進入邊關,這是下策。」

朝廷將他的意見交給大臣討論。

尚書陳忠上書說:「臣聽說八方的蠻人入侵,這時敵虜更厲害的。

漢興起以後,高祖在平城受窘被圍,太宗有屈身供奉匈奴的恥辱。

所以孝武帝心懷憤怒,深刻考慮長久的計策,下令派威武的大臣,渡過黃河,穿過沙漠,一直打到敵人的王庭。

面臨這樣的戰役,很多百姓死在狼望山的北面,財富金錢都填進了盧山的溝壑,府庫裹空虛罄盡,織布機上也空無一物,算賦算到了船隻和車子,一抽一稅一抽一到了六畜。

難道武帝沒有考慮?原因是他作長遠的考慮。

終於開闢了河西的四個郡,隔開了南邊的羌人,收服了三十六個國家,斬斷了匈奴的右胳膊。

所以單于被孤立,抱頭鼠竄,逃往遠方躲藏。

到了宣帝、元帝時期,西域終於成為藩國臣下,邊關不用關閉,不用再傳送緊急的軍事文書。

由此來看,戎狄可以用武力制一服,很難通過教化使其親近。

西域歸順朝廷時間已久,真心向東企望扣敲邊關請求歸附有許多次了,這是他們不喜歡匈奴而仰慕漢的明證。

現在北部的敵虜已經擊敗車師,勢必向南進攻鄯善,丟下鄯善而不去援救,那麼這些國家都順從匈奴了。

要是這樣的話,敵虜的財貨就會愈益增多,膽量和實力也愈益增大,他們用武力抵臨南羌,同南羌勾結聯合,這樣的話,河西的四郡就危險了。

河西一旦危險,不得不援救,那麼就會興動比現在多一百倍的勞役,就會出現沒法計算的耗費。

商議的人衹考慮西域極其遙遠,救助西域花費很大,沒有想到前代的人苦心勤勞的用意。

現在守衛邊境的器一具不夠一精一良,內地各郡的防衛沒有準備,敦煌孤立危險,遠遠趕來告急,現在還不去幫助,對內沒法慰勞吏民,對外不能向百蠻展示威力。

造成國家窘迫,土地減少,經典上對此有明確的告誡。

臣認為應當在敦煌設置校尉,根據舊制增加河西四郡的駐守兵力,用來安一撫西域各國。

這樣足以在萬里以外制敵取勝,使包軀恐懼。」

皇帝採納了速忠的意見,於是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率領五百名被解除枷鎖的刑徒,西行駐守柳中。

班勇於是打敗並平定了車師。

從建武到延光,西域三次和中原中斷往來,又三次恢復往來。

順帝永建二年,班勇又擊敗降服焉耆。

這時候,龜茲、疏勒、於實、莎車等十七個國家都來歸順,但烏孫、蔥嶺以西的國家自此斷絕往來。

六年,皇帝因為伊吾以前是肥沃的地方,靠近西域,匈奴憑藉伊吾進行抄掠侵暴,又下令在伊吾開設屯田,如同永元時的做法,設置伊吾司馬一人。

自陽嘉以後,朝廷威信逐步下降,西域各國驕傲放縱,轉而相互欺凌攻打。

元嘉二年,長史王敬被於實人殺害。

永興元年,車師後王又反過來攻打屯田部隊。

雖然也有降服的國家,但他們並沒有懲戒改變,從此逐漸對中原疏遠而輕慢了。

班固記載了這些國家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這都已在《前漢書》中詳細記述。

現在將建武以後不同於前代的事情寫成《西域傳》,這都是安帝末年班勇記述的。

西域歸屬漠的各個國家,東西長六千多里,南北長一千多里,東到玉一門關、陽關,西到蔥嶺。

西域的東北部與匈奴、烏孫接壤。

南部和北部都有大山,中央有河流。

西域的南山向東延伸到金城,與漢的南山相連。

西域的河有兩個源頭:一個發源於蔥嶺,向東流去,一個發源于于賓南山腳下,向北流去,同蔥嶺河匯合,向東注入蒲昌海。

蒲昌海又叫鹽澤,距玉一門關有三百多里。

從敦煌向西出玉一門關、陽關,經過鄯善,北邊通往伊吾有一千多里,從伊吾向北通往車師前部的高昌壁有一千二百里,從高昌壁向北通往後部的金滿城有五百里。

這是西域的門戶,所以戊己校尉交替駐守這些地方。

伊吾的土地適合種植五穀、桑、麻和葡萄。

伊吾的北面又有柳中,全是肥沃的土地。

所以漢經常與匈奴爭奪車師、伊吾,為的是控制西域。

從鄯善翻過蔥嶺出西域各國,有兩條道路。

貼近南山北邊,沿著河往西走,到達莎車,這是南道。

南道向西翻過蔥嶺,就可以到達大月氏、童皇等國。

從車鱷前王庭沿著韭山,順河向西走到蘊勤,這是北道。

北道向西翻過一莖一嶺,到達去窪、塵晝、童基這些國家。

出玉盟颶,經過差曙、旦苤、撞鐘,有三千多里,到達翅疆。

拘彌國地處寧彌城,距長史所在的柳中有四千九百里,距洛陽有一萬二千八百里,管轄二千一百七十三產,七千二百五十一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一千七百六十人。

順帝永建四年,於責王放前殺死了拘彌王興,立他自己的兒子為拘彌王,並且派使者向漢朝貢獻物品。

敦煌太守徐由上書要求征討放前,皇帝赦免於賓的罪責,要於賓還復拘彌國,放前不答應。

陽嘉元年,徐由派疏勒王臣槃發兵兩萬人攻打於實,打敗了於實,殺了數百人,縱放部隊大肆抄掠,重新立興的同宗成國為拘彌王后班師。

到靈帝熹平四年,於賓王安國攻打拘彌,大敗拘彌人,殺死了拘彌王,被殺的人非常多,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各白髮兵幫助立拘彌王入侍的兒子定興為國王。

當時拘彌的人口一千。

拘彌國西接於賓三百九十里。

於賓國地處西城,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五千三百里,距洛陽有一萬一千七百里,管轄三萬二千戶:人口八萬三千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三萬多人。

建武末年,莎車王賢強盛,攻打併吞並了於寞,將於寞王俞林遷到別處為驪歸王。

明帝永平年間,於寶的將領休莫霸反叛莎車,立自己為於實王。

休莫霸死後,他的哥哥的兒子廣德立為國王,後來終於滅掉莎車,於實國轉而強盛。

從一精一絕西北到疏勒的十三個國家都服從於實,但鄯善王也開始強盛。

自此南道在蔥嶺以東,僅此二國強大。

順帝永建六年,於賓王放前派兒子入侍,來向朝廷進貢。

元嘉元年,長史趙評在於賓出惡瘡病死,趙評的兒子迎接趙評的靈柩,途中經過拘彌。

拘彌王成國與於寞王建一向有仇隙,就對趟評的兒子說:「於賓王要胡人醫生拿毒一藥貼在瘡上,所以造成死亡。」

趙評的兒子相信了他的話,回到塞內,將這些話告訴了敦煌太守馬達。

第二年,朝廷任命王敬接任長史,馬達要王敬暗中查實這件事。

王敬先經過拘彌,成國又說道:「於實國的人希望我當國王,現在可藉這件罪名殺掉建,於賓必然歸順。」

王敬貪圖建立功名,而且接受了成國的說法,到達於責後,設酒食請於實王建,但暗中打他的主意。

有人將王敬的密謀告訴建,他不相信,說:「我沒有罪,王長史為什麼要殺我?」

第二天早晨,於實王建帶領幾十名手下官員來見王敬。

坐定以後,建起來依次斟酒,王敬喝令身邊的人將建拿下,官吏士兵們並沒有殺建的意思,所以建手下的官吏得以全都衝了出去.當時成國的主簿秦牧跟隨王敬在宴會上,他拔一出刀站出來說:「大事已經決定,為什麼又要遲疑?」

隨即上前殺了建。

於實的諸侯和將領輸焚等人於是會合人馬進攻王敬,王敬拿著建的頭顱宣告說:「天子要我殺了建。」

於實的諸侯將領接著焚燒了軍營房屋,燒死殺害官吏士兵,並上樓殺了王敬,將王敬的腦袋懸掛在集市。

輸焚想立自己為國王,國人殺了他,立建的兒子安國為王。

馬達知道後,想率領各郡的部隊出邊關攻打於賓,桓帝不答應,將馬達召了回來,任命宋亮接任敦煌太守。

宋亮一到,懸賞招募於賓人,要於寞人自己殺掉輸焚。

當時輸焚已死有一個月了,於賓人砍下死人的腦袋送到敦煌,並且不說明實際情況。

宋亮後來知道其中有假,但最終沒能出兵。

於實仗著造一點因而越來越驕縱。

從於賓經過皮山,到達西夜、子合、德若等國。

西夜國又名漂沙國,距洛陽有一萬四千四百里。

西夜國有二千五百戶,一萬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三千人。

當地生長一種白色的草,有毒,西夜國的人將它煎成藥,塗在箭頭上,被箭射中立刻就死。

《漠書》中誤以為西夜、子合是一個國家,現在他們各有自己的國王。

子合國地處呼韃谷,距疏勒有一千里。

管轄三百五十戶,人VI四千人,能打仗的有一千人。

德若國管轄一百多戶,人口六百七十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三百五十人。

德若國東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三千五百三十里,距洛陽有一萬二千一百五十里,與子合國相接。

風俗都相同。

從皮山向西南經過烏耗,越過懸度、廚賓,走六十多天以後可到達烏弋山離國,地域方圓幾千里,當時改名叫排持。

再向西南騎馬走一百多天到達條支國。

條支國城建在山上,方圓有四十多里。

旁靠西海,海水環繞條支的南面束面和北面。

條支三面沒有道路,衹有西北角有陸路相通。

條支土地高溫潮一濕,出產獅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

大雀下的一卵一像瓦甕一樣大。

由條支轉而向北再向東,騎馬再走六十多天到安息。

安息後來隸屬條支,為其役使,條支在安息設立大將,監督掌管各座小城邑。

安息國地處和櫝城,距洛陽有二萬五千里。

安息的北面與康居接壤,南面與烏弋山離接壤。

安息地域有幾千里見方,小城邑有幾百個。

安息的戶數、人口數和能當兵打仗的人數最多。

安息的束部邊界上有個木鹿城,號稱小安息,距洛陽有二萬里。

章帝章和元年,安息派使者貢獻獅子、符拔。

符拔的樣子像麒麟但沒有角。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條支。

甘英到了大海邊想渡海,但安息西部邊境的船工對甘英說:「海水遼闊,來往的人遇上順風需三個月才能過去,如果遇到緩慢的風,也有需兩年時間的,所以航海的人都帶了三年的糧食。

在海上常使人想念家鄉,經常有人死亡。」

甘英聽說以後這才作罷。

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再次獻來獅子和條支的大一鳥,當時的人稱為「安息雀」。

從安息向西走三千四百里到達阿蠻國。

從阿蠻厘向西走三千六百里到塹宣厘。

從基墮向南過河,再往西南走九百六十里,就到王攫璽,玄旦的西邊就到頭了。

由此向南乘船渡海,就通往去童。

那裹有很多大海西部特有的珍奇物產。

大秦國又叫犁韃,因為地處大海的西面,所以也叫海西國。

大秦範圍有幾千里,有四百多座城市。

為其役使附屬的小一柄一有幾十個。

城牆用石頭壘成,國內設有郵亭,全都用白色泥土塗飾。

長有松柏、各種各樣的樹和百草。

那裹的風俗是人們致力於農業耕作,很多人種桑樹養蠢。

他們都剃去頭髮,身穿繡有彩色花紋的衣服,乘坐白色車蓋的、用馬拉的輕車,進出敲鼓,樹有各種旗幟。

他們所住的城邑,方圓有一百多里。

城內有五座宮殿,每個相距十里。

宮室裹面都用水晶做成柱子,吃飯的器一具也這樣。

大秦的國王每天住在其中的一宮,治理政事每隔五天五個王宮輪住一遍。

國王經常要一個人拿了袋子跟著國王的車子,誰有事情要說,就將文書放到袋子裹面,國王回到宮裹打開來看,審理他們的是非曲直。

國王有分管各方面的文書官員。

國家設有三十六位將領,都參與商議國家事務。

國王沒有固定的人,都挑選有才德的人擔任國王。

國內發生災異或者風雨不合時節,便將國王廢掉重新立國王,被罷免的人心甘情願而不埋怨。

那兒的人都長得又高又大,長相端正,和中原人差不多,所以稱為大秦。

當地有很多的金銀和珍奇寶物,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琅殲、硃砂、碧玉。

他們用金絲繡成彩色花紋,織成金絲織品和各種顏色的綾帛。

他們用黃金鍍物,製作石棉布另外有一種很細一軟的織品,有人說是用水羊的捆一毛一和野蠶繭製作而成。

他們把許多香料合在一起,將香料的汁煎煮做成蘇合。

凡是國外的許多珍奇物品都出自這兒。

他們用金銀作為錢幣,十個銀錢相當於一個金錢。

他們與安息、天竺的人在海上互相買賣,賺的錢有十倍。

那兒的人質樸正直,市場上沒有兩樣價格。

糧食價格一般很低,國內的用品豐富充足。

相鄰國家的使者到了大秦境內,乘驛馬到國都,到國都以後大秦就給他們金錢。

大秦的國王經常想和漠互通使者,但安息的人想拿漢的彩色絲帛跟他們做生意,所以攔阻大秦的使者,使他們不能自己到漢。

到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從曰南邊界外獻來象牙、犀牛角、玳瑁,才第一次通使者。

所上表進貢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珍寶異物,懷疑是人們傳聞誇張。

有人說大秦國的西南有弱水、流沙,靠近西王母住的地方,接近太陽落山之處,《漢書》說:「從條支向西走二百多天,接近太陽落山的地方」。

逭就與現在的書不同了。

前代漠的使者都是到烏弋就回來了,沒有人到過條支。

又說:「從安息由陸路繞海邊向北走,出海西到大秦,人口眾多,城邑相連,每十里有一個亭子,隔三十里有一個驛館,始終沒有盜賊和兵寇入侵的警報。

但路上有許多猛虎、獅子,攔阻為害路上行人,如果不是一百多人,拿了兵器,就經常被野獸吃掉。」

又說「有幾百里長的浮橋可以渡過大海到達北岸」。

各國所產的珍奇玉石及各種物品,大多奇詭怪異,荒誕不經,所以沒有記述。

大月氏國地處藍氏城,西部和安息接壤,到安息要走四十九天。

東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六千五百三十七里,距洛陽有一萬六千三百七十里。

大月氏國有十萬戶,人口四十萬人,能當兵打仗的人有十多萬人。

起初,月氏為匈奴所滅,於是遷到大夏,將國家分為休密、雙一靡一、貴霜、胎頓、都密,一共是五部翎侯。

一百多年以後,貴霜翎侯丘就卻進攻滅掉了另外四個翎侯,立自己為國王,國號為貴霜。

貴霜王入侵安息,佔領了高附地區。

又滅掉濮達、廚賓,佔領了它們的全部國土。

丘就卻八十多歲時死亡,他的兒子閻膏珍繼承王位。

又滅掉了天竺,設置一名將領監管天竺。

自此以後,月氏最為富足強盛,各國都稱之為貴霜王。

漢朝根據它原先的名稱,稱之為大月氏。

高附國位於大月氏的西南方向,也是大國。

高附的習俗和天竺相近,但人的一性一情柔一弱,容易制一服。

高附國的人擅長經商販賣,家中財富豐足。

高附歸屬哪個國家不固定,天竺、廚賓、安息這三個國家誰強大誰就得到高附,誰弱小誰就失去高附,但它從未歸屬月氏。

《漢書》將它算入五翎侯,不符合事實。

後來高附歸屬安息,到月氏打敗安息,才得到高附。

天竺國又叫身毒,在月氏的東南,距月氏有幾千里遠。

天竺的習俗與月氏相同,但地勢低而潮一濕,氣候炎熱。

天竺國靠近大河,人們騎著象去打仗。

天竺人比月氏人生一性一柔一弱,信奉佛教,不殺人,不征伐,由此成為習俗。

從月氏、高附國向西,南到西海,東到磐起國,都是身毒的地盤。

身毒另外有幾百座城邑,每座城邑設有長官。

另有幾十個小一柄一,每個國家都設有國王。

雖然這些國家各有些差異,但都打著身毒的名稱,這時候他們都屬於月氏管轄。

月氏殺了他們的國王而設置將領,要將領來統管這些國家的人。

天竺出產象、犀牛、玳瑁、金、銀、銅、鐵、鉛、錫,西部與大秦相通,擁有大秦的珍奇物品。

還出產細一軟的布、上等一毛一席、各種香料、白砂糖、胡椒、姜、黑色的鹽。

和帝時,天竺多次派使者前來進貢物品。

後來西域反叛,這才中斷往來。

到桓帝延熹二年和延熹四年,天竺多次從曰南邊界外來進貢物品。

世間傳說明帝夢見金人,身材高大,頭頂放光,就向大臣們詢問。

有人說:「西方有位神仙,名叫佛,佛的形像高一丈六尺,而且是金黃色的。」

皇帝於是派使者到天竺瞭解佛教教義,自此在中原畫了佛的形像。

楚王英首先相信佛教,中原因此有不少人信奉佛教。

以後桓帝對神仙有興趣,多次祭祀佛和老於,老百姓也逐漸有人信奉,以後信佛的人就越來越多。

東離國地處沙奇城,位於天竺東南方向三千多里遠的地方,是個大國。

那裹的土地氣候、物種與天竺相同。

有幾十座城邑,每座城邑都稱國王。

大月氏攻打束離,他們就向月氏臣服。

東離的男人女人都身高八尺,但一性一情懦弱。

他們騎象和駱駝,來往於相鄰的國家。

有敵人入侵,他們就騎著象去打仗。

栗弋國隸屬於康居,出產名馬和牛羊,以及葡萄等各種水果。

當地的水質非常好,所以葡萄酒特別有名。

嚴國位於奄蔡的北面,隸屬於康居,出產老鼠皮運往康居。

查藍埋改名為阿蘭聊國,地處塑繼,隸屬於塵晝。

那裹的地理氣候溫和,有很多楨木、松樹和白草。

民間風俗和人們所穿的衣服輿塵晝相同。

莎車國向西經過蒲犁、無雷到大月氏。

莎車距洛陽有一萬零九百五十里。

匈奴單于趁著王莽之亂,佔據西域,惟獨莎車王延最為強大,不肯附屬。

元帝時,延曾經當過侍子,在京師長大,他仰慕喜一愛一中央大國,因此也參考漢的制度法律。

他經常吩咐兒子們,應當世代尊奉漠,不可有負漢。

天鳳五年,延死後,謐號為忠武王,他的兒子康繼承王位。

光武初年,康率領相鄰的國家抵禦匈奴,護衛原都護將士們的妻子孩子有一千多人,發文書給河西,詢問中央大國的情況,敘述自己對漢的想念和仰慕。

建武五年,河西大將軍竇融於是以天子的名義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和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個國家都屬莎車王統管。

建武九年,康去世,謐號為宣成王。

其弟賢繼承王位,他進攻並打敗了拘彌國、西夜國,殺了這兩個國家的國王,並且立其兄康的兩個兒子為拘彌王、西夜王。

十四年,賢與鄯善王安一道派使者到朝廷進貢物品,自此西域才和漢朝往來。

蔥嶺以束的國家都服從賢管轄。

十七年,賢再次派使者進貢,請求朝廷派都護。

天子就逭件事向大司空寶融詢問,竇融認為賢父子兄弟相互約定侍奉漢朝,又十分誠懇,最好給他加上官位使其安心。

皇帝於是就藉賢派來的使者,賜給賢西域都護的印綬,以及車子、旗幟、黃金和彩色絲帛。

敦煌太守裴遵上書說:「夷狄之人不可給予他們很大權力,而且造成其他國家失望。」

天子下詔書收回都護印綬,重新賜給賢漢大將軍印綬。

賢的使者不肯換,裴遵強行奪過印綬,賢自此懷恨在心。

但他仍然謊稱自己是大都護,向各國發送文書,西域各國全都服從他的管轄,稱賢為單于。

賢逐漸變得驕傲橫暴,索求很重的賦稅,多次攻打龜茲等許多國家,各國都憂愁害怕。

二十一年冬天,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個國家都派王子入朝侍奉皇帝,進獻國內的珍寶。

等見到天子,他們都流著眼淚叩頭,希望能派都護。

天子因為國家剛剛平定,北方邊境沒有歸順,將他們的侍子全部送還,賞賜他們很多東西。

這時賢仗著自己軍隊強盛,想吞併西域,加緊進攻其他國家。

各國聽說沒派都護,而且侍子都回來了,十分憂愁恐懼,就給敦煌太守發去文書,情願留下侍子,目的是給莎車看,說侍子被留下,朝廷不久就會派出都護,希望暫且制止賢的入侵。

裴遵將情況報告朝廷,皇帝同意了。

二十二年,賢知道都護不來,於是送信給鄯善王安,要他切斷通往漢的道路。

安沒有聽從,並且殺掉了賢的使者。

賢大怒,發兵攻打鄯善。

安迎戰失敗,逃進山中。

賢殺害擄掠了一千多人而去。

這年冬天,賢又攻打並殺害了龜茲王,接著吞併了龜茲國。

鄯善、焉耆等各國的侍子長期留在敦煌,憂愁想家,都跑了回去。

鄯善王上書,願意再派兒子入朝侍奉,重新請求派都護,說不派出都護,他們仍要受匈奴壓迫。

天子回信說:「現在使者和大軍沒法派出,假如各國力不從心的話,東西南北隨你們自己投靠哪方。」

於是鄯善、車師再次依附匈奴,而賢更加橫暴。

嫣塞王自以為國家較遠,就殺掉了賢的使者,賢攻打滅掉了一媽一塞國,立婿塞國的貴族駟韃為一媽一塞王。

賢又立自己的兒子則羅為龜茲王。

賢因為則羅年紀輕,就從龜茲國分出烏壘國,將駟韃改任為烏壘王,另外重新任命另一位貴族為一媽一塞王。

幾年以後,龜茲國的人一起殺了則羅、駟韃,並且派人出使匈奴,請求重新立國王。

匈奴立龜茲的貴族身毒為龜茲王,龜茲自此歸附匈奴。

賢因為大宛進貢的賦稅減少,親自統領各國的軍隊有幾萬人,進攻大宛,大宛王延留迎接賢並投降。

賢就此帶了延留回國,將拘彌王橋塞提改任為大宛王。

但康居多次進攻橋塞提,橋塞提在大宛一年多,逃了回去,賢又讓他當拘彌王,並且打發延留回到大宛,要他像往常一樣進貢。

賢又將於寶王俞林改為驪歸王,立俞林的弟弟位侍為於實王。

過了一年多,賢懷疑各國想反叛,召來位侍和拘彌王、姑墨王、子合王,將他們全都殺死,不再設國王,衹派將領鎮守這些國家。

位侍的兒子戎逃走,投降了漢朝,被封為守節侯。

莎車的將領君得在於賓殘暴毒虐,百姓痛恨晝猩。

明帝永平三年,於實的部族首領都末到城外去,看見一隻野豬,想用箭射野豬。

野豬說:「不要射我,我就為你殺死君得。」

都末因此就與弟兄一道殺掉了君得。

但部族首領休莫霸又同漢人韓融等人殺掉了都末兄弟,立自己為於寶王。

他又與拘彌國的人攻打並殺死了莎車在皮山駐守的將領,而後率兵回國。

這時賢派太子、國相率領幾個國家的軍隊有二萬人,攻打休莫霸,休莫霸迎戰,莎車軍隊戰敗逃走,一萬多人被殺。

賢再次徵調各國的軍隊,有幾萬人,親自統率,攻打休莫霸,休莫霸又一次打敗了賢,殺死賢的軍隊一多半。

賢脫身逃回莎車。

休莫霸進兵包圍莎車,但身中流箭而死,於寞兵這才退走。

於實國相蘇榆勒等人一同立休莫霸哥哥的兒子廣德為國王。

匈奴與龜茲各國的軍隊共同進攻莎車,但攻不下來。

廣德趁著莎車衰敗,派弟弟輔國侯仁率領人馬進攻賢。

賢連續遭受戰爭,於是派使者同廣德講和。

在這以前廣德的父親在莎車被關押了幾年,這時賢將廣德的父親放了回去,而且把女兒嫁給廣德,同他結為兄弟,廣德率兵退走。

第二年,莎車相且運等人擔心賢驕傲橫暴,秘密謀反,想將城邑投降於賓。

於賓王廣德於是率領各國人馬有三萬人,進攻莎車。

賢據城防守,派使者對廣德說:「我放回了你父親,給你妻子,你為什麼還要來攻打我?」

廣德說:「您是我妻子的父親,很長時間沒見面了,希望各帶兩個人在城外相會結盟。」

賢就此事問且運的意見,且運說:「廣德身為女婿,是最親的人,應該出城見他。」

賢於是輕率出城,廣德於是抓了賢。

且運等人又趁機放於實軍隊進城,廣德俘虜了賢的妻子孩子並且吞併了莎車國。

廣德用鐵鏈鎖了賢,將他帶回國,一年多以後殺了他。

匈奴聽說廣德減掉莎車,派了五位將領,徵調焉耆,尉黎、龜茲等十五個國家的軍隊共三萬多人,包圍了於寞,廣德乞求投降,將太子作為人質,約定每年向匈奴提一供一毛一絮。

冬天,匈奴又派軍隊送賢在匈奴作人質的兒子不居征回國,立他為莎車王,廣德再次進攻殺死了不居征,重新立自己的弟弟齊黎為莎車王,這時正當章帝元和三年。

當時長史班超徵調各國的軍隊攻打莎車,大敗莎車軍隊,莎車自此終於歸降漠,其事已記載在《班超傳》。

由莎車向東北到達疏勒。

疏勒國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五千里,距洛陽有一萬零三百里。

管轄二萬一千戶,能夠當兵打仗的有三萬多人。

明帝永平十六年,龜茲王建進攻殺死了疏勒王成,自己任命龜茲左侯兜題為疏勒王。

冬天,漢派遣軍司馬班超劫持綁架了兜題,而且立成的哥哥的兒子忠為疏勒王。

忠後來反叛,班超進攻忠並殺了他。

事情已記載在《班超傳》。

安帝元初年間,疏勒王安國因為舅舅臣磐有罪,將他流放到月氏,月氏王對他很是親近喜歡。

以後安國去世,沒有兒子,安國的母親主持國家政務,與國人一同立臣磐同母弟弟的兒子遣腹為疏勒王。

臣磐得知後,向月氏王請求說:「安國沒有兒子,種族衰弱,如果立一娘一家人,我是遣腹的叔父,我應該當國王。」

月氏王於是派軍隊送臣磐回疏勒。

國內的人一向敬重喜歡臣螌,而且害怕旦旦,隨即一道奪過:曲的印綬,迎接旦磐,立他為國王,重新任命遣腹為磐稟城堡。

以後一莖一墮連續背叛王童,歸順蘊勤,蘊勤因此強大,所以能夠成為與龜茲、於實匹敵的國家。

順帝永建二年,臣磐派使者進貢,皇帝授巨磐為選大都尉,授旦磐哥哥的兒子旦勉為守國司馬。

五年,臣磐派侍子與大宛、莎車的使者一道到朝廷進貢。

陽嘉二年,臣磐又進獻獅子、封牛。

到璽童2婆元年,疏勒王漢大都尉在打獵時被他的季父和得射死,和得立自己為國王。

三年,涼州刺史孟佗派從事任涉率領敦煌的五百士兵,與戊部司馬曹寬、西域長史張晏,統領了焉晝、蠱一莖一、車面前部和後部的人馬,共有三萬多人,征討疏勒,進攻楨中城,四十多天未能攻克,只好率兵退去。

在這之後疏勒王連續相互攻殺,朝廷也沒有能力禁止。

由此向東北經過晝靈、一逼一查、魑裡、趣一莖一可到達焉耆。

焉耆國國王住在南河城,北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八百里,束部距洛陽有八千二百里。

焉耆國有一萬五千戶、人口五萬二千,能當兵打仗的有兩萬多人。

焉耆國四面都有大山,山嶺與龜茲山嶺相連,道路艱險,容易防守。

有湖水彎彎曲曲流入四周的山裹,環繞南河城長達三十多里。

永平末年,焉耆與龜茲一道進攻並殺害了都護陳睦、副校尉郭恂,被他們殺害的佐吏和士兵有二千多人。

到永元六年,都護班超徵調各國的軍隊征討焉耆、危須、尉黎、山國、終於砍下焉耆國國王和尉黎國國王的腦袋,將首級送往京師,懸掛在蠻夷的客館。

接著,班超立焉耆的左侯元孟為國王,尉黎、危須、山國都重新立了國王。

到安帝時,西域背叛。

延光年間,班超的兒子班勇擔任西域長史,再次征討平定了西域各國。

元孟與尉黎、危須不肯投降。

永建二年,班勇與敦煌太守張朗打敗了他們,元孟這才派兒子到朝廷進貢。

蒲類國位於天山西面的疏榆谷,東南邊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一千二百九十里,距洛陽有一萬零四百九十里。

蒲類國有八百多戶、二千多人,能當兵打仗的有七百多人。

他們住在帳篷裹,逐水草而居,懂得不少種田的知識。

蒲類國有牛、馬、駱駝、羊和其他牲畜。

蒲類人能夠製作弓箭。

國中出產良馬。

蒲類原是大國,過去西域附屬於匈奴,蒲類國國王得罪了單于,單于發怒,將蒲類的六千多口人遷到匈奴右部名叫阿惡的地方,所以稱之為阿惡國。

它的南邊距車師後部騎馬要走九十多天。

蒲類人貧困羸弱,逃亡到山谷裹面,所以留下來成為一個國家。

整吏邇人生活在渣類境內。

有一千多戶,三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一千多人。

那裹的人很勇一猛,敢打仗,專做入侵抄掠的事情。

他們都披著頭髮,跟著牲畜逐水草而居,不懂得農田耕作。

出產的東西全與渣題相同。

束且彌國束部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八百里,距漁蕩有九千二百五十里。

束且彌國有三千多戶,五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二千多人。

他們住在帳篷裡,逐水草而居,能從事農田耕作。

出產的東西也與渣類相同。

他們沒有固定的住處。

車師前王住在交河城。

河水分成兩條環城流過,所以叫做交河。

這裹距長史所住的柳中有八十里,東部距洛陽有九千一百二十里。

車師前部管轄一千五百多戶,四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二千人。

車師後王住在務塗谷,距長史所在的地方有五百里,距洛陽有九千六百二十里。

車師後部管轄四千多戶、一萬五千多人口,能當兵打仗的有三千多人。

車師前部和後部、束且彌、卑陸、蒲類、移支,這是車師六國,車師的北面與匈奴接壤。

車師前部向西通往焉耆北道,後部向西通往烏孫。

建武二十一年,車師與鄯善、焉耆派王子入朝侍奉,光武讓他們回國,於是車師附屬於匈奴。

明帝永平十六年,漢朝軍隊佔領了伊吾盧,打通了西域,車師才又歸屬漢。

匈奴派軍隊攻打車師,車師再次投降了北匈奴。

和帝永元二年,大將軍竇憲打敗了北匈奴,車師震動畏懼,前王和後王各自派兒子攜帶貢品入朝侍奉,他們一併被賜給印綬、金和絲帛。

八年,戊己校尉索澦想廢除後部國王涿千,立破虜侯細緻為國王。

涿千痛恨前王尉卑大出賣自己,因此反叛,攻打尉卑大,俘獲了他的妻子和孩子。

第二年,漢派將兵長史王林,徵調了涼州六個郡的部隊和羌胡軍隊,有二萬多人,征討涿千,殺死和俘虜一千多人。

涿千跑到北匈奴,漢軍追擊,殺了涿千,立涿千的弟弟農奇為王。

到永寧元年,車師後王軍就和母親沙麻反叛,殺害了後部司馬和敦煌行一事。

到安帝延光四年,長史班勇攻打軍就,大敗軍就,並殺了他。

順帝永建元年,班勇率領車師後王農奇的兒子加特奴和八滑等人,徵調一精一銳部隊攻打北方的敵虜呼衍王,打敗了呼衍王。

班勇於是上書奏立加特奴為後王,封八滑為後部親漠侯。

陽嘉三年夏天,車師後部司馬率領加特奴等一千五百人,襲擊了在闡吾陸谷的北匈奴人,毀壞了他們的廬帳,殺了幾百人,俘虜了單于的母親、叔母和幾百名婦女,得到十多萬頭牛羊、一千多輛車,還有非常多的兵器和雜品。

四年春天,北匈奴呼衍王率領人馬入侵後部,皇帝因為車師六國接近北方的敵虜,是西域的屏障,就下令要敦煌太守徵調各國軍隊,連同玉一門關候、伊吾司馬,合起來有六千三百騎兵,援救車師,襲擊在勒山的北部敵虜,漢軍不利。

秋天,呼衍王又率領二千人進攻後部,打敗了後部。

桓帝元嘉元年,呼衍王率領三千多騎兵入侵伊吾,伊吾司馬一毛一愷派五百官兵在蒲類海束面與呼衍王交戰,全軍覆沒,呼衍王接著攻打伊吾軍隊駐守的城邑。

夏天,朝廷派鏨蝗太守司馬達率領敦煌、;醞、張掖屬國的四千多官兵援救{墮,出邊關趕到渣類海,呼衍王知道後率兵退走,漢軍無功而返。

永興元年,車師後部王阿羅多與戊部候嚴皓不相投合,因而忿恨反叛,攻打包圍了漠軍的屯田且固城,殺死殺傷官兵。

後部候炭遮帶領其他人背叛阿羅多向漢朝官吏投降。

阿羅多急迫無奈,帶領他的母親、妻子、孩子和一百多騎兵逃往北匈奴,敦煌太守宋亮上書奏立原後部國王軍就做人質的兒子卑君為後部王。

後來阿羅多又從匈奴回來,與卑君爭奪國家,聚集了不少國民。

戊部校尉間詳擔心阿羅多招引北方的敵虜,將會禍亂西域,於是公開告示,答應恢復阿羅多的國王地位,阿羅多這才向閻詳投降。

於是強行收回賜給卑君的印綬,重新立阿羅多為國王,仍舊帶卑君回到敦煌,另外將後部三百帳的人給卑君支配役使,用他們的賦稅作為俸祿。

一帳相當於漢的一戶。

論日:有關西域風俗人情和地理環境的記載,前古沒聽說過。

漢代張騫身懷招致遠方國家歸順的謀略,班超奮發封侯的志向,而最終能夠在遙遠的西域建立功業,控制了境外地區,使其臣服。

凡是被武力肅然臣服、財貨所安一撫引一誘的國家,無不獻來當地珍奇物品,送納一愛一子作人質,摘下冠帽,用肘前行,面朝束站立朝拜天子。

所以朝廷設置戊己官員,分別負責西域事務;委派都護這樣的一方主帥,總攬西域最高職權。

先歸順的就被賞給金銀財寶和印綬,後臣服的就繫繩於頸而向朝廷請罪。

漢朝在肥沃的原野上設立屯田,在衝要的道路上分佈驛站。

為傳送命令騎馬飛奔的驛使,一年四季連續不斷;來做生意販運東西的胡人和客商,每天都有人叩關。

在這以後苴一莖一到達修主,歷經塞皇,來到酉迤,遙望大秦,距玉一門關、陽關四萬多里以內的地方,甘英全都走遍了。

至於境內習俗和人的一性一情才智的優劣,出產生長的各種物類,河流和山嶺的發源,氣候節令和涼熱方面的暢達和閉隔,攀越高山,在山谷間架設棧道,用繩索懸縋而行,穿越沙漠中的道路,使人渾身發一熱頭腦疼痛,有暴風和惡鬼出現的地區,各種情形無不詳細記述,仔細推求它們的來龍去脈。

至於佛教的神靈變化,起源於身毒,但兩漠記述四方情況的書沒有一本提到佛教。

張騫衹記錄了那裹土地多,炎熱潮一濕,人們騎象去打仗。

班勇雖然條列了身毒人信奉佛教,不殺戮,不征伐,但對他們一精一於用文德和善於用法令加以引導疏通的功效沒有記述。

我聽到的是後人所說。

身毒比中原富饒,四時之氣和暢,是神仙和聖人降生聚集、有才德的人生長的地方。

神的事跡怪異奇特,其事理和人世全然不同;神的感化應驗顯明昭著,其事情超出於人世以外。

然而張騫、班超沒有聽說過,難道這是天道閉隔運數逝去,天數預示衰亂時代的開始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怎會出現這麼嚴重的虛妄和差異呢?漢代自楚王劉英開始舉行佛教隆重的齋戒祭祀,桓帝又注重車上傘扒的裝飾。

那時佛教一精一微的教義尚未翻譯,難道是神人明示給他們嗎?審察佛教無思無慮,忘掉一切煩惱的訓誡,空和有俱各兩忘的宗旨,屬於道家者流。

而且佛教喜好仁一愛一,厭惡殺戮,革除弊政,崇尚善行,所以賢明通達的君子大都喜一愛一佛法。

但佛教喜歡誇大,不合常理,奇特怪誕,沒完沒了,即使是鄒衍講述天數的辯術,莊周關於蝸牛觸角的論述,尚不足以涵蓋佛教於萬一。

另外,生命的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的相互接續,似乎說得很明白,實際模糊不清,所以才智淵博的人一大都感到疑惑。

大概引導世俗沒有定式,順應事物殊途同歸,取其相同的主旨,拋棄可疑的學說,那麼最高的道都可以相通了。

贊曰:遙遠的西域,天外的地方。

那裹的物產珍美瑰麗,人的稟一性一放縱虛浮。

不遵循中華的禮制,也沒有典章文書。

要不是有佛教的教義,他們怎會有所憂懼有所拘忌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