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古之人論數也,曰「物生而後有象,像而後有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

律准 候氣

古之人論數也,曰「物生而後有象,像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然則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算數之事生矣。

記稱大橈作甲子,隸首作數。

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萬事。

夫一、十、百、千、萬,所同用也;律、度、量、衡、歷,其別用也。

故體有長短,檢以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輕重,平以權衡;聲有清濁,協以律呂;三光運行,紀以歷數:然後幽隱之情,一精一微之變,可得而綜也。

漢興,北平侯張蒼首治律歷。

孝武正樂,置協律之官。

至元始中,博征通知鍾律者,考其意義。

羲和劉歆,典領條奏;前史班固,取以為志。

而元帝時,郎中京房(房字君明),知五聲之音,六律之數。

上使太子太傅(韋)玄成(字少翁)、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於樂府。

房對:「受學故小黃令焦延壽。

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

中呂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六十律畢矣。

夫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也。

宓羲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

建日冬至之一聲,以黃鐘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呂為羽,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徵。

此聲氣之元,五音之正也。

故各統一日。

其餘以次運行,當日者各自為宮,而商、徵以類從焉。

《禮運篇》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此之謂也。

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黃鐘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復,陰陽寒燠風雨之占生焉。

於以檢攝群音,考其高下,苟非草木之一聲,則無不有所合。

《虞書》曰『律和聲』,此之謂也。」

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

准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

房言律詳於歆所奏,其術施行於史官,候部用之。

文多不悉載。

故總其本要,以續《前志》。

《律術》曰:陽以圓為形,其一性一動;陰以方為節,其一性一靜。

動者數三,靜者數二。

以陽生陰,倍之;以陰生陽,四之:皆三而一。

陽生陰曰下生,陰生陽曰上生。

上生不得過黃鐘之濁,下生不得及黃鐘之清。

皆參天兩地,圓蓋方覆,六耦承奇之道也。

黃鐘,律呂之首,而生十一律者也。

其相生也,皆三分而損益之。

是故十二律之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是為黃鐘之實。

又以二乘而三約之,是為下生林鍾之實。

又以四乘而三約之,是為上生太蔟之實。

推此上下,以定六十律之實。

以九三之,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法。

於律為寸,於准為尺。

不盈者十之,所得為分。

又不盈十之,所得為小分。

以其餘正其強弱。

黃鐘,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下生林鐘。

黃鐘為宮,太蔟商,林鍾徵。

一日。

律,九寸。

准,九尺。

色肓,十七萬六千七百七十六。

下生謙待。

色肓為宮,未知商,謙待徵。

六日。

律,八寸九分小分八微強。

准,八尺九寸萬五千九百七十三。

執始,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

下生去滅。

執始為宮,時息商,去滅徵。

六日。

律,八寸八分小分七大強。

准,八尺八寸萬五千五百一十六。

丙盛,十七萬二千四百一十。

下生安度。

丙盛為宮,屈齊商,安度徵。

六日。

律,八寸七分小分六微弱。

准,八尺七寸萬一千六百七十九。

分動,十七萬八十九。

下生歸嘉。

分動為宮,隨期商,歸嘉徵。

六日。

律,八寸六分小分四強。

准,八尺六寸八千一百五十二。

質末,十六萬七千八百。

下生否與。

質末為宮,形晉商,否與徵。

六日。

律,八寸五分小分二半強。

准,八尺五寸四千九百四十五。

大呂,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

下生夷則。

大呂為宮,夾鍾商,夷則徵。

八日。

律,八寸四分小分三弱。

准,八尺四寸五千五百八。

分否,十六萬三千六百五十四。

下生解形。

分否為宮,開時商,解形徵。

八日。

律,八寸三分小分一強。

准,八尺三寸二千八百五十一。

凌陰,十六萬一千四百五十二。

下生去南。

凌陰為宮,族嘉商,去南徵。

八日。

律,八寸二分小分一弱。

准,八尺二寸五百一十四。

少出,十五萬九千二百八十。

下生分積。

少出為宮,爭南商,分積徵。

六日。

律,八寸小分九強。

准,八尺萬八千一百六十。

太蔟,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

下生南呂。

太蔟為宮,姑洗商,南呂徵。

一日。

律,八寸。

准,八尺。

未知,十五萬七千一百三十四。

下生白呂。

未知為宮,南授商,白呂徵。

六日。

律,七寸九分小分八強。

准,七尺九寸萬六千三百八十三。

時息,十五萬五千三百四十四。

下生結躬。

時息為宮,變虞商,結躬徵。

六日。

律,七寸八分小分九少強。

准,七尺八寸萬八千一百六十六。

屈齊,十五萬三千二百五十三。

下生歸期。

屈齊為宮,路時商,歸期徵。

六日。

律,七寸七分小分九弱。

准,七尺七寸萬六千九百三十九。

隨期,十五萬一千一百九十。

下生未卯。

隨期為宮,形始商,未卯徵。

六日。

律,七寸六分小分八強。

准,七尺六寸萬五千九百九十二。

形晉,十四萬九千一百五十六。

下生夷汗。

形晉為宮,依行商,夷汗徵。

六日。

律,七寸五分小分八弱。

准,七尺五寸萬五千三百三十五。

夾鐘,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

下生無射。

夾鍾為宮,中呂商,無射徵。

六日。

律,七寸四分小分九強。

准,七尺四寸萬八千一十八。

開時,十四萬五千四百七十。

下生閉掩。

開時為宮,南中商,閉掩徵。

八日。

律,七寸三分小分九微強。

准,七尺三寸七萬七千八百四十一。

族嘉,十四萬三千五百一十三。

下生鄰齊。

族喜為宮,內負商,鄰齊徵。

八日。

律,七寸二分小分九微強。

准,七尺二寸萬七千九百五十四。

爭南,十四萬一千五百八十二。

下生期保。

爭南為宮,物應商,期保徵。

八日。

律,七寸一分小分九強。

准,七尺一寸萬八千三百二十七。

姑洗,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

下生應鐘。

姑洗為宮,蕤賓商,應鍾徵。

一日。

律,七寸一分小分一微強。

准,七尺一寸二千一百八十七。

南授,十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四。

下生分烏。

南授為宮,南事商,分烏徵。

六日。

律,七寸小分九大強。

准,七尺萬八千九百三十。

變虞,十三萬八千八十四。

下生遲內。

變虞為宮,盛變商,遲內徵。

六日。

律,七寸小分一半強。

准,七尺三千三十。

路時,十三萬六千二百二十五。

下生未育。

路時為宮,離宮商,未育徵。

六日。

律,六寸九分小分二微強。

准,六尺九寸四千一百二十三。

形始,十三萬四千三百九十二。

下生遲時。

形始為宮,制時商,遲時徵。

五日。

律,六寸八分小分三弱。

准,六尺八寸五千四百七十六。

依行,十三萬二千五百八十二。

上生色育。

依行為宮,謙待商,色育徵。

七日。

律,六寸七分小分三半強。

准,六尺七寸七千五十九。

中呂,十三萬一千七十二。

上生執始。

中呂為宮,去滅商,執始徵。

八日。

律,六寸六分小分六弱。

准,六尺六寸萬一千六百四十二。

南中,十二萬九千三百八。

上生丙盛。

南中為宮,安度商,丙盛徵。

七日。

律,六寸五分小分七徵弱。

准,六尺五寸萬三千六百八十五。

內負,十二萬七千五百六十七。

上生分動。

內負為宮,歸嘉商,分動徵。

八日。

律,六寸四分小分八微強。

准,六尺四寸萬五千九百五十八。

物應,十二萬五千八百五十。

上生質末。

物應為宮,否與商,質末徵。

七日。

律,六寸三分小分九強。

准,六尺三寸萬八千四百七十一。

蕤賓,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

上生大呂。

蕤賓為宮,夷則商,大呂徵。

一日。

律,六寸三分小分二微強。

准,六尺三寸四千一百三十一。

南事,十二萬四千一百五十四。

不生。

南事窮,無商、徵,不為宮。

七日。

律,六寸三分小分一弱。

准,六尺三寸一千五百一十一。

盛變,十二萬二千七百四十一。

上生分否。

盛變為宮,解形商,分否徵。

七日。

律,六寸二分小分三半強。

准,六尺二寸七千六十四。

離宮,十二萬一千八十九。

上生凌陰。

離宮為宮,去南商,凌陰徵。

七日。

律,六寸一分小分五微強。

准,六尺一寸萬二百二十七。

制時,十一萬九千四百六十。

上生少出。

制時為宮,分積商,少出徵。

八日。

律,六寸小分七弱。

准,六尺萬三千六百二十。

林鐘,十一萬八千九十八。

上生太蔟。

林鍾為宮,南呂商,太蔟徵。

一日。

律,六寸。

准,六尺。

謙待,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一。

上生未知。

謙待為宮,白呂商,未知徵。

五日。

律,五寸九分小分九弱。

准,五尺九寸萬七千二百一十三。

去滅,十一萬六千五百八。

上生時息。

去滅為宮,結躬商,時息徵。

七日。

律,五寸九分小分二弱。

准,五尺九寸三千七百八十三。

安度,十一萬四千九百四十。

上生屈齊。

安度為宮,歸期商,屈齊徵。

六日。

律,五寸八分小分四微弱。

准,五尺八寸七千七百八十六。

歸嘉,十一萬三千三百九十三。

上生隨期。

歸嘉為宮,未卯商,隨期徵。

六日。

律,五寸七分小分六微弱。

准,五尺七寸萬一千九百九十九。

否與,十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七。

上生形晉。

否與為宮,夷汗商,形晉徵。

五日。

律,五寸六分小分八強。

准,五尺六寸萬六千四百二十二。

夷則,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上生夾鐘。

夷則為宮,無射商,夾鍾徵。

八日。

律,五寸六分小分二弱。

准,五尺六寸三千六百七十二。

解形,十萬九千一百三。

上生開時。

解形為宮,閉掩商,開時徵。

八日。

律,五寸五分小分四強。

准,五尺五寸八千四百六十五。

去南,十萬七千六百三十五。

上生族嘉。

去南為宮,鄰齊商,族嘉徵。

八日。

律,五寸四分小分六大強。

准,五尺四寸萬三千四百六十八。

分積,十萬六千一百八十七。

上生爭南。

分積為宮,期保商,爭南徵。

七日。

律,五寸三分小分九半強。

准,五尺三寸萬八千六百七十一。

南呂,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

上生姑洗。

南呂為宮,應鍾商,姑洗徵。

一日。

律,五寸三分小分三強。

准,五尺三寸六千五百六十一。

白呂,十萬四千七百五十六。

上生南授。

白呂為宮,分烏商,南授徵。

五日。

律,五寸三分小分二強。

准,五尺三寸四千三百六十一。

結躬,十萬三千五百六十三。

上生變虞。

結躬為宮,遲內商,變虞徵。

六日。

律,五寸二分小分六強。

准,五尺二寸萬二一百一十四。

歸期,十萬二千一百六十九。

上生路時。

歸期為宮,未育商,路時徵。

六日。

律,五寸一分小分九微強。

准,五尺一寸萬七千八百五十七。

未卯,十萬七百九十四。

上生形始。

未卯為宮,遲時商,形始徵。

六日。

律,五寸一分小分二微強。

准,五尺一寸四千一百七。

夷汗,九萬九千四百三十七。

上生依行。

夷汗為宮,色育商,依行徵。

七日。

律,五寸小分五強。

准,五尺萬二百二十。

無射,九萬八千三百四。

上生中呂。

無射為宮,執始商,中呂徵。

八日。

律,四寸九分小分九強。

准,四尺九寸萬八千五百七十三。

閉掩,九萬六千九百八十。

上生南中。

閉掩為宮,丙盛商,南中徵。

八日。

律,四寸九分小分三弱。

准,四尺九寸五千三百三十三。

鄰齊,九萬五千六百七十五。

上生內負。

鄰齊為宮,分動商,內負徵。

七日。

律,四寸八分小分六微強。

准,四尺八寸萬一千九百六十六。

期保,九萬四千三百八十八。

上生物應。

期保為宮,質末商,物應徵。

八日。

律,四寸七分小分九半強。

准,四尺七寸萬八千七百七十九。

應鐘,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

上生蕤賓。

應鍾為宮,大呂商,蕤賓徵。

一日。

律,四寸七分小分四微強。

准,四尺七寸八千十九。

分烏,九萬三千一百一十六。

上生南事。

分烏窮次,無徵,不為宮。

七百。

律,四寸七分小分三微強。

准,四尺七寸六千五十九。

遲內,九萬二千五十六。

上生盛變。

遲內為宮,分否商,盛變徵。

八日。

律,四寸六分小分八弱。

准,四尺六寸萬五千一百四十二。

未育,九萬八百一十七。

上生離宮。

未育為宮,凌陰商,離宮徵。

八日。

律,四寸六分小分一少強。

准,四尺六寸二千七百五十二。

遲時,八萬九千五百九十五。

上生制時。

遲時為宮,少出商,制時徵。

六日。

律,四寸五分小分五強。

准,四尺五寸萬二百一十五。

截管為律,吹以考聲,列以物氣,道之本也。

術家以其聲微而體難知,其分數不明,故作準以代之。

准之一聲,明暢易達,分寸又粗。

然弦以緩急清濁,非管無以正也。

均其中弦,令與黃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

音聲一精一微,綜之者解。

元和元年,待詔候鍾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准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准法教子男宣,宣通習。

願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

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

不得依托父學,以聾為聰。

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

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方為能傳崇學耳。」

太史丞弘試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遂罷。

自此律家莫能為準施弦,候部莫知復見。

熹平六年,東觀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張光等問准意。

光等不知,歸閱舊藏,乃得其器,形制如房書,猶不能定其弦緩急。

音不可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

其可以相傳者,唯大搉常數及候氣而已。

夫五音生於陰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皆所以紀鬥氣,效物類也。

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

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

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炭,效陰陽。

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

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

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

郊則和,否則占。

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佈緹縵。

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

氣至者灰動。

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殿中候,用玉律十二。

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六十。

候日如其歷。

(下一頁注譯)

後漢書 志第一 律歷上/注譯

古之人論數也,曰「物生而後有象,像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然則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筭數之事生矣。

記稱大橈作甲子,[一]隸首作數。

[二]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三]以管萬事。

夫一、十、百、千、萬,所同用也;律、度、量、衡、歷,其別用也。

故體有長短,檢以度;[四]物有多少,受以量;[五]量有輕重,平以權衡;[六]聲有清濁,協以律呂;三光運行,紀以歷數:然後幽隱之情,一精一微之變,可得而綜也。

[七]

注[一]呂氏春秋曰:「黃帝師大橈。」

博物記曰:「容成氏造歷,黃帝臣也。」

月令章句:「大橈探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日)**[月]*,謂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

注[二]博物記曰:「隸首,黃帝之臣。」

一說,隸首,善筭者也。

注[三]表即晷景。

注[四]說苑曰:「以粟生之,*(十)**[一]*粟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

注[五]說苑曰:「千二百粟為一鑰,十鑰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十斗為一斛。」

注[六]說苑曰:「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重一斤,三十斤重一鈞,四鈞重一石。」

注[七]前志曰:「夫推歷生律,製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

度長短者不失毫釐,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

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廣於萬。」

漢興,北平侯張蒼首治律歷。

孝武正樂,置協律之官。

至元始中,博征通知鍾律者,考其意義,羲和劉歆典領條奏,前史班固取以為志。

而元帝時,郎中京房*(房字君明)*知五聲之音,六律之數。

上使太子太傅*(韋)*玄成、*(字少翁)*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於樂府。

房對:「受學故小黃令焦延壽。

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

中呂上生執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六十律畢矣。

夫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六十四也。

宓羲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

建日冬至之一聲,以黃鐘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征,南呂為羽,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徵。

[一]此聲氣之元,五音之正也。

故各*(終)**[統]*一日。

其餘以次運行,當日者各自為宮,而商征以類從焉。

[二]

禮運篇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此之謂也。

[三]以六十律分開之日,黃鐘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復,陰陽寒燠風雨之占生焉。

於以檢攝腢音,考其高下,苟非*(草)**[革]*木之一聲,則無不有所合。

虞書曰『律和聲』,此之謂也。」

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

准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閒九尺,以應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

房言律詳於歆所奏,其術施行於史官,候部用之。

文多不悉載。

故總其本要,以續前志。

注[一]月令章句曰:「以姑洗為角,南呂為羽,則微濁也。」

注[二]月令章句曰:「律,率也,聲之管也。

上古聖人本陰陽,別風聲,審清濁,而不可以文載口傳也。

於是始鑄金作鐘,以主十二月之一聲,然後以效升降之氣。

鍾難分別,乃截竹為管,謂之律。

律者,清濁之率法也。

聲之清濁,以(制)[律]長短為制。」

注[三]鄭玄曰:「宮數八十一,黃鐘長九寸,九九八十一也。

三分宮去一生征,征數五十四,林鍾長六寸,六九五十四也。

三分征益一生商,商數七十二,太蔟長八寸,八九七十二也。

三分商去一生羽,羽數四十八,南呂長五寸三分寸之一,五九四十五又三分寸之一,為四十八也。

三分羽益一生角,角數六十四,姑洗長七寸九分寸之一,七九六十三又九分寸之一,為六十四也。

三分角去一生變宮,三分變宮益一生變徵。

自此已後,則隨月而變,所謂『還相為宮。

』」律術曰:陽以圓為形,其一性一動。

陰以方為節,其一性一靜。

動者數三,靜者數二。

以陽生陰,倍之;以陰生陽,四之:皆三而一。

陽生陰曰下生,陰生陽曰上生。

上生不得過黃鐘之*(清)*濁,下生不得及黃鐘之*(數實)**[清]*。

皆參天兩地,圓蓋方覆,六耦承奇之道也。

黃鐘,律呂之首,而生十一律者也。

[一]其相生也,皆三分而損益之。

是故十二律之,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是為黃鐘之實。

[二]又以二乘而三約之,是為下生林鍾之實。

又以四乘而三約之,是為上生太蔟之實。

推此上下,以定六十律之實。

以九三之,*(數)**[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法。

*[於]*律為寸,於准為尺。

不盈者十之,所得為分。

又不盈十之,所得為小分。

以其餘正其強弱。

注[一]前書曰:「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之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閒而吹之,以為黃鐘之管。

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鐘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

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

天地之風氣正,十二律乃定。」

注[二]前書曰:「太極元氣,含三為一。

極,中也。

元,始也。

行於十二辰,始動於子。

參之於丑,得三。

又參之於寅,得九。

又參之於卯,得二十七。

又參之於辰,得八十一。

又參之於巳,得二百四十三。

又參之於午,得七百二十九。

又參之於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

又參之於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

又參之於酉,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

又參之於戌,得五萬九千四十九。

又參之於亥,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此陰陽合德,氣鍾於子,化生萬物者也。

故滋萌於子,紐牙於丑,引達於寅,冒茆於卯,振羨於辰,巳盛於巳,咢佈於午,昧曖於未,申堅於申,留孰於酉,畢入於戌,該閡於亥,出甲於甲,奮軋於乙,明炳於丙,大成於丁,豐茂於戊,理紀於己,斂更於庚,悉新於辛,懷任於壬,陳揆於癸。

故陰陽之施化,萬物之終始,既類旅於律呂,又經歷於日辰,而變化之情則可見矣。」

黃鐘,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

下生林鐘。

黃鐘為宮,太蔟商,林鍾征。

一日。

律,九寸。

准,九尺。

色育,十七萬六千七百七十六。

下生謙待。

色育為宮,未知商,謙待征。

六日。

律,八寸九分小分八微強。

准,八尺九寸萬五千九百七十三。

執始,十七萬四千七百六十二。

下生去滅。

執始為宮,時息商,去滅征。

六日。

律,八寸八分小分七大強。

准,八尺八寸萬五千五百一十六。

丙盛,十七萬二千四百一十。

下生安度。

丙盛為宮,屈齊商,安度征。

六日。

律,八寸七分小分六微弱。

准,八尺七寸萬一千六百七十九。

分動,十七萬八十九。

下生歸嘉。

分動為宮,隨期商,歸嘉征。

六日。

律,八寸六分小分四強。

准,八尺六寸八千一百五十二。

質末,十六萬七千八百。

下生否與。

質末為宮,形晉商,否與征。

六日。

律,八寸五分小分二*[半]*強。

准,八尺五寸四千九百四十五。

大呂,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

下生夷則。

大呂為宮,夾鍾商,夷則征。

八日。

律,八寸四分小分三弱。

准,八尺四寸五千五百八。

分否,十六萬三千六百五十四。

下生解形。

分否為宮,開時商,解形征。

八日。

律,八寸三分小分一強。

准,八尺三寸二千八百五十一。

凌陰,十六萬一千四百五十二。

下生去南。

凌陰為宮,族嘉商,去南征。

八日。

律,八寸二分小分一弱。

准,八尺二寸五百一十四。

少出,十五萬九千二百八十。

下生分積。

少出為宮,爭南商,分積征。

六日。

律,八寸小分九強。

准,八尺萬八千一百六十。

太蔟,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

下生南呂。

太蔟為宮,姑洗商,南呂征。

一日。

律,八寸。

准,八尺。

未知,十五萬七千一百三十四。

下生白呂。

未知為宮,南授商,白呂征。

六日。

律,七寸九分小分八強。

准,七尺九寸萬六千三百八十三。

時息,十五萬五千三百四十四。

下生結躬。

時息為宮,變虞商,結躬征。

六日。

律,七寸八分小分九少強。

准,七尺八寸萬八千一百六十六。

屈齊,十五萬三千二百五十三。

下生歸期。

屈齊為宮,路時商,歸期征。

六日。

律,七寸七分小分九弱。

准,七尺七寸萬六千九百三十九。

隨期,十五萬一千一百九十。

下生未卯。

隨期為宮,形始商,未卯征。

六日。

律,七寸六分小分八強。

准,七尺六寸萬五千九百九十二。

形晉,十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五)**[六]*。

下生夷汗。

形晉為宮,依行商,夷汗征。

六日。

律,七寸五分小分八弱。

准,七尺五寸萬五千三百*(二)**[三]*十五。

夾鐘,十四萬七千四百五十六。

下生無射。

夾鍾為宮,中呂商,無射征。

六日。

律,七寸四分小分九強。

准,七尺四寸萬八千一十八。

開時,十四萬五千四百七十。

下生閉掩。

開時為宮,南中商,閉掩征。

八日。

律,七寸三分小分九微*(弱)**[強]*。

准,七尺三寸萬七千八百四十一。

族嘉,十四萬三千五百一十三。

下生鄰齊。

族嘉為宮,內負商,鄰齊征。

八日。

律,七寸二分小分九微強。

准,七尺二寸萬七千九百五十四。

爭南,十四萬一千五百八十二。

下生期保。

爭南為宮,物應商,期保征。

八日。

律,七寸一分小分九強。

准,七尺一寸萬八千三百二十七。

姑洗,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

下生應鐘。

姑洗為宮,蕤賓商,應鍾征。

一日。

律,七寸一分小分一微強。

准,七尺一寸二千一百八十七。

南授,十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四]*。

下生分烏。

南授為宮,南事商,分烏征。

六日。

律,七寸小分九大強。

准,七尺萬八千九百三十。

變虞,十三萬八千八十四。

下生彁內。

變虞為宮,盛變商,彁內征。

六日。

律,七寸小分一半強。

准,七尺三千三十。

路時,十三萬六千二百二十五。

下生未育。

路時為宮,離宮商,未育征。

六日。

律,六寸九分小分二微強。

准,六尺九寸四千一百二十三。

形始,十三萬四千三百九十二。

下生彁時。

形始為宮,制時商,彁時征。

五日。

律,六寸八分小分三弱。

准,六尺八寸五千四百七十六。

依行,十三萬二千五百八十二。

上生色育。

依行為宮,謙待商,色育征。

七日。

律,六寸七分小分三*(大)**[半]*強。

准,六尺七寸七千五十九。

中呂,十三萬一千七十二。

上生執始。

中呂為宮,去滅商,執始征。

八日。

律,六寸六分小分六弱。

准,六尺六寸萬一千六百四十二。

南中,十二萬九千三百八。

上生丙盛。

南中為宮,安度商,丙盛征。

七日。

律,六寸五分小分七微弱。

准,六尺五寸萬三千六百八十五。

內負,十二萬七千五百六十七。

上生分動。

內負為宮,歸嘉商,分動征。

八日。

律,六寸四分小分八*[微]*強。

准,六尺四寸萬五千九百五十八。

物應,十二萬五千八百五十。

上生質末。

物應為宮,否與商,質末征。

七日。

律,六寸三分小分九強。

准,六尺三寸萬八千四百七十一。

蕤賓,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

上生大呂。

蕤賓為宮,夷則商,大呂征。

一日。

律,六寸三分小分二微強。

准,六尺三寸四千一百三十一。

南事,十二萬四千一百五十四。

*(下)**[不]*生。

南事窮,無商、征,不為宮。

七日。

律,六寸三分小分一弱。

准,六尺三寸一千五百*(三)**[一]*十一。

盛變,十二萬二千七百四十一。

上生分否。

盛變為宮,解形商,分否征。

七日。

律,六寸二分小分三*(大)**[半]*強。

准,六尺二寸七千六十四。

離宮,十二萬一千八*(百一)*十九。

上生凌陰。

離宮為宮,去南商,凌陰征。

七日。

律,六寸一分小分五微強。

准,六尺一寸萬二百二十七。

制時,十一萬九千四百六十。

上生少出。

制時為宮,分積商,少出征。

八日。

律,六寸小分七弱。

准,六尺萬三千六百二十。

林鐘,十一萬八千九十八。

上生太蔟。

林鍾為宮,南呂商,太蔟征。

一日。

律,六寸。

准,六尺。

謙待,十一萬七千八百五十一。

上生未知。

謙待為宮,白呂商,未知征。

五日。

律,五寸九分小分九弱。

准,五尺九寸萬七千二百一十三。

去滅,十一萬六千五百八。

上生時息。

去滅為宮,結躬商,時息征。

七日。

律,五寸九分小分二弱。

准,五尺九寸三千七百八十三。

安度,十一萬四千九百四十。

上生屈齊。

安度為宮,歸期商,屈齊征。

六日。

律,五寸八分小分四*[微]*弱。

准,五尺八寸七千七百八十六。

歸嘉,十一萬三千三百九十三。

上生隨期。

歸嘉為宮,未卯商,隨期征。

六日。

律,五寸七分小分六微強。

准,五尺七寸萬一千九百九十九。

否與,十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七。

上生形晉。

否與為宮,夷汗商,形晉征。

五日。

律,五寸六分小分八強。

准,五尺六寸萬六千四百二十二。

夷則,十一萬五百九十二。

上生夾鐘。

夷則為宮,無射商,夾鍾征。

八日。

律,五寸六分小分二弱。

准,五尺六寸三千六百七十二。

解形,十*(一)*萬九千一百三。

上生開時。

解形為宮,閉掩商,開時征。

八日。

律,五寸五分小分四強。

准,五尺五寸八千四百六十五。

去南,十萬七千六百三十五。

上生族嘉。

去南為宮,鄰齊商,族嘉征。

八日。

律,五寸四分小分六大強。

准,五尺四寸萬三千四百六十八。

分積,十萬六千一百八十*(八)**[七]*。

上生爭南。

分積為宮,期保商,爭南征。

七日。

律,五寸三分小分九半強。

准,五尺三寸萬八千六百*(八)**[七]*十一。

南呂,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

上生姑洗。

南呂為宮,應鍾商,姑洗征。

一日。

律,五寸三分小分三強。

准,五尺三寸六千五百六十一。

白呂,十萬四千七百五十六。

上生南授。

白呂為宮,分烏商,南授征。

五日。

律,五寸三分小分二強。

准,五尺三寸四千三百*(七)**[六]*十一。

結躬,十萬三千五百六十三。

上生變虞。

結躬為宮,彁內商,變虞征。

六日。

律,五寸二分小分六*(少)*強。

准,五尺二寸萬二千一百一十四。

歸期,十萬二千一百六十九。

上生路時。

歸期為宮,未育商,路時征。

六日。

律,五寸一分小分九微強。

准,五尺一寸萬七千八百五十七。

未卯,十萬七百九十四。

上生形始。

未卯為宮,彁時商,形始征。

六日。

律,五寸一分小分二微強。

准,五尺一寸四千*(八十)**[一百]*七。

夷汗,九萬九千四百三十七。

上生依行。

夷汗為宮,色育商,依行征。

七日。

律,五寸小分五強。

准,五尺萬二百二十。

無射,九萬八千三百四。

上生中呂。

無射為宮,執始商,中呂征。

八日。

律,四寸九分小分九強。

准,四尺九寸萬八千五百七十三。

閉掩,九萬六千九百八十。

上生南中。

閉掩為宮,丙盛商,南中征。

八日。

律,四寸九分小分三弱。

准,四尺九寸五千三百三十三。

鄰齊,九萬五千六百七十五。

上生內負。

鄰齊為宮,分動商,內負征。

七日。

律,四寸八分小分六微強。

准,四尺八寸萬一千九百六十六。

期保,九萬四千三百八十八。

上生物應。

期保為宮,質末商,物應徵。

八日。

律,四寸七分小分九*(微)**[半]*強。

准,四尺七寸萬八千七百七十九。

應鐘,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

上生蕤賓。

應鍾為宮,大呂商,蕤賓征。

一日。

律,四寸七分小分四微強。

准,四尺七寸八千十九。

分烏,九萬三千一百一十*(七)**[六]*。

上生南事。

分烏窮次,無征,不為宮。

七日。

律,四寸七分小分三微強。

准,四尺七寸六千五十九。

彁內,九萬二千五十六。

上生盛變。

彁內為宮,分否商,盛變徵。

八日。

律,四寸六分小分八弱。

准,四尺六寸萬五千一百四十二。

未育,九萬八百一十七。

上生離宮。

未育為宮,凌陰商,離宮征。

八日。

律,四寸六分小分一少強。

准,四尺六寸二千七百五十二。

彁時,八萬九千五百九十五。

上生制時。

彁時為宮,少出商,制時征。

六日。

律,四寸五分小分五強。

准,四尺五寸萬二百一十五。

截管為律,吹以考聲,列以物氣,道之本也。

[一]術家以其聲微而體難知,其分數不明,故作準以代之。

准之一聲,明暢易達,分寸又粗。

然弦以緩急清濁,非管無以正也。

均其中弦,令與黃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無不如數而應者矣。

注[一]前書注曰:「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泠道縣舜祠下得白玉管。

古以玉為管。」

音聲一精一微,綜之者解。

元和元年,待詔候鍾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准調音者。

故待詔嚴崇具以准法教子男宣,宣通習。

願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

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

不得依托父學,以聾為聰。

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

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方為能傳崇學耳。」

太史丞弘試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遂罷。

自此律家莫能為準施弦,候部莫知復見。

[一]熹平六年,東觀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張光等問准意。

光等不知,歸閱舊藏,乃得其器,形制如房書,猶不能定其弦緩急,音不可書以*(時)**[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

其可以相傳者,唯大搉常數及候氣而已。

注[一]薛瑩書曰,上以太常樂丞鮑鄴等上樂事,下車騎將軍馬防。

防奏言:「建初二年七月,鄴上言:『王者飲食,必道須四時五味,故有食舉之樂,所以順天地,養神明,求福應也。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樂者天地之和,不可久廢。

今官樂但有太蔟,皆不應*(日)**[月]*律。

可作十二月均,各應其月氣,乃能順天地,和氣宜應。

明帝始令靈台六律候,而未設其門。

樂經曰十二月行之,所以宣氣豐物也。

月開斗建之門,而奏歌其律。

誠宜施行。

願與待詔嚴崇及能作樂器者共作治,考工給所當。

』詔下太常。

太常上言:『作樂器直錢百四十六萬,請太僕作成上。

』奏寢。

今明詔下臣防,臣輒問鄴及待詔知音律者,皆言聖人作樂,所以宣氣致和,順陰陽也。

臣愚以為可順上天之明*(待)**[時]*,因歲首令正,發太蔟之律,奏雅頌之音,以立太平,以迎和氣。

其條貫甚備。」

詔書以防言下三公。

夫五音生於陰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皆所以紀鬥氣,效物類也。

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

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

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炭]*,*(放)**[效]*陰陽。

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灰)**[炭]*輕而衡仰。

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灰)**[炭]*重而衡低。

[一]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

效則和,否則占。

[二]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佈緹縵。

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三]案歷而候之。

氣至者灰*(去)**[動]*。

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殿中候,用玉律十二。

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六十。

候日如其歷。

[四]

注[一]淮南子曰:「水勝故夏至濕,火勝故冬至燥。

燥故*(灰)**[炭]*輕,濕故*(灰)**[炭]*重。」

注[二]易緯曰:「冬至人主不出宮,寢兵,從樂五日,擊黃鐘之磬。

公卿大夫列士之意得,則陰陽之晷如度數。

夏至之日,如冬至之禮。

冬至之日,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

晷如度者其歲美,人民和順。

晷不如度者則歲惡,人民多斗言,政令為之不平。

晷進則水,晷退則旱。

進一尺則日食,退一尺則月食。

月食則正臣下之行,日食則正人主之道。」

注[三]葭莩出河內。

注[四]月令章句曰:「古之為鍾律者,以耳齊其聲。

後不能,則假數以正其度,度數正則音亦正矣。

鍾以斤兩尺寸中所容受升斗之數為法,律亦以寸分長短為度。

故曰黃鐘之管長九寸,*[孔]*徑三分,圍九分,其餘皆*(補)**[漸]*短,*(雖)**[惟]*大小圍數無增減。

以度量者可以文載口傳,與觿共知,然不如耳決之明也。」

校勘記

二九九九頁一0行作子丑以名*(日)**[月]*集解引盧文弨說,謂「日」當為「月」。

案子丑等亦謂十二辰,則當繫於月明矣。

後人因下有枝幹相配,以成六旬,遂改為「日」,泥甚。

今據改。

二九九九頁一三行以粟生之*(十)**[一]*粟為一分集解引盧文弨說,謂「以粟」說苑作「以黍」,無「十粟」二字。

按:校補謂「十」當作「一」,粟猶黍也。

雖說苑亦無「一黍」二字,然不別出數,即是就一黍言。

前書律歷志云「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

一為一分」。

夫黃鐘長九寸,一黍之廣當之長九十分之一,亦即是一黍為一分,故知此一粟為一分矣。

今據校補說改。

三000頁二行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說苑「十粟」作「十六黍」,「十圭」作「六圭」。

三000頁四行廣於萬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前志「廣」作「衍」。

三000頁六行郎中京房*(房字君明)*知五聲之音六律之數「房字君明」四字據集解引盧文弨說刪,盧說見下。

又集解引盧文弨說,謂「五聲之音,六律之數」通典作「五音六十律之數」。

王先謙謂晉、宋志並作「五音六十律」,此文鬥也。

今按:「六律」一詞於此泛用作律呂解亦可通,今不改。

三000頁七行上使太子太傅*(韋)*玄成*(字少翁)*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甄鸞五經算術無「韋」字,與下王章亦不書姓合。

下「字少翁」三字亦無。

蓋閱者偶作旁記,而誤寫入正文,與上「房字君明」並當刪去,不可以史記有「解揚字子虎」相比例。

今據刪。

三000頁一二行故各*(終)**[統]*一日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終」禮記正義引作「統」,北史牛宏傳同。

又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亦作「統」。

今據改。

三000頁一五行苟非*(草)**[革]*木之一聲集解引盧文弨說,謂「草」當依算術作「革」。

今據改。

按:王先謙謂晉志作「草」。

三00一頁六行以*(制)**[律]*長短為制據汲本改。

三00一頁一四行上生不得過黃鐘之*(清)*濁下生不得及黃鐘之*(數實)**[清]*集解引盧文弨說,謂「清」字衍。

「之數實」當作「之清」,依算術改正。

今據改。

盧又謂「及」上脫「不」字。

今按:上生不得過黃鐘之濁者,意即所生之音不得低於黃鐘本律,下生不得及黃鐘之清者,意即所生之音不得高於或等於黃鐘半律,「過」與「及」字異而義同,非有脫字也。

今不改。

三00一頁一六行而生十一律者也「十一」汲本、殿本作「十二」。

集解引盧文弨說,謂通鑒注引「十二」作「十一」。

今按:作「十二」者鬥,參閱下條校記自明。

三00一頁一六行是故十二律之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按:「十二律之」語意不明,疑有脫鬥。

依文當作「十一三之」,蓋以三自乘十一次,所得之數為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也。

三00二頁二行*(數)**[得]*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法據集解引盧文弨說改。

三00二頁二行*[於]*律為寸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律」上脫「於」字,算術有。

今據補。

三00二頁四行以為黃鐘之管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前志「管」作「宮」。

三00二頁五行比黃鐘之音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前志「音」作「宮」。

三00二頁一一行故滋萌於子按:王先謙謂前志「滋」作「孳」。

三00二頁一一行振羨於辰前志「羨」作「美」。

按:王念孫謂「美」當為「羨」,字之鬥也。

三00二頁一一行昧曖於未按:王先謙謂前志「曖」作「薆」。

三00二頁一二行大成於丁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前志「成」作「盛」。

三00二頁一二行豐茂於戊按:王先謙謂前志「茂」作「楙」。

三00二頁一三行而變化之情則可見矣按:王先謙謂前志無「則」字。

三00三頁一行色育集解引盧文弨說,謂「色」隋志及律呂新書俱作「包」,當是也。

算術、禮記正義並作「色」。

三00三頁二行下生謙待按:隋志「謙待」作「謙侍」。

下同。

三00三頁六行律八寸八分小分七大強集解引惠棟說,謂「七大強」一作「八弱」。

今按:禮記正義作「小分八弱」。

又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大」當作「太」。

三00三頁一0行分動集解引惠棟說,謂「動」一作「勳」。

今按:隋志作「動」。

下同。

三00三頁一三行質末集解引盧文弨說,謂隋志﹑禮運正義「末」作「未」。

按:殿本作「未」。

下同。

三00三頁一四行形晉按:隋志「形」作「刑」。

下同。

三00三頁一五行小分二*[半]*強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強」上有「半」字,是。

今據補。

三00四頁五行下生解形按:隋志「解形」作「解刑」。

下同。

三00四頁七行凌陰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隋志﹑正義「凌」俱作「陵」。

三00四頁八行族嘉按:隋志作「佚喜」。

下同。

三00五頁一一行下生未卯按:隋志「未卯」作「未卬」。

三00五頁一三行十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五)**[六]*集解引盧文弨說,謂「五十五」算術作「五十六」,是。

今據改。

三00五頁一四行下生夷汗按:隋志「夷汗」作「夷污」。

下同。

又按:「夷」原斗「無」,逕改正。

三00五頁一五行七尺五寸萬五千三百*(二)**[三]*十五按:各本並作「二十五」,今據算理改。

三00六頁五行下生閉掩按:隋志「閉掩」作「閉奄」。

下同。

三00六頁六行小分九微*(弱)**[強]*按: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微強」,是。

今據改。

三00六頁八行內負按:隋志「負」作「貞」。

下同。

三00七頁一行十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四]*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作「七十四」,脫「四」字。

又引盧文弨說,謂算術有「四」字。

今據補。

三00七頁二行下生分烏按:隋志「分烏」作「分焉」。

下同。

三00七頁一0行形始按:隋志「形」作「刑」。

三00七頁一五行小分三*(大)**[半]*強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半強」,是。

今據改。

三00八頁九行小分八*[微]*強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微強」,是。

今據補。

三00九頁二行*(下)**[不]*生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十二律之變窮於南事,安得雲下生乎?疑「下」為「不」字之鬥。

又引盧文弨說,謂「下生」當作「不生」。

今據改。

三00九頁三行六尺三寸一千五百*(三)**[一]*十一按:各本作「三十一」,今據算理改。

三00九頁六行小分三*(大)**[半]*強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半強」,是。

今據改。

三00九頁七行十二萬一千八*(百一)*十九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一千八十九」。

又引盧文弨說,謂「百一」二字誤衍,算術無。

今據刪。

三0一0頁九行小分四*[微]*弱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微弱」,是。

今據補。

三0一一頁四行十*(一)*萬九千一百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十萬」。

又引盧文弨說,謂「十」下「一」字衍,算術無。

今據刪。

三0一一頁一0行十萬六千一百八十*(八)**[七]*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八十七」。

又引盧文弨說,謂「八」鬥,算術「七」。

今據改。

三0一一頁一二行小分九半強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無「半」字,當作「少強」。

今按:依算理當作「半弱」。

三0一一頁一二行五尺三寸萬八千六百*(八)**[七]*十一按:各本作「八十一」,今據算理改。

三0一二頁三行五尺三寸四千三百*(七)**[六]*十一按:各本作「七十一」,今據算理改。

三0一二頁六行小分六*(少)*強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微強」,案止當作「強」。

今據刪。

三0一二頁一二行五尺一寸四千*(八十)**[一百]*七按:各本作「四千八十七」今據算理改。

三0一三頁一二行小分九*(微)**[半]*強集解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半強」,是。

今據改。

三0一四頁一行九萬三千一百一十*(七)**[六]*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作「一十六」。

又引盧文弨說,謂算術作「六」。

今據改。

三0一四頁一三行列以物氣集解引惠棟說,謂晉志「物」作「效」。

今按:作「效」似合。

三0一四頁一四行然弦以緩急清濁集解引張文虎說,謂「弦以」之「以」疑當作「之」,或「緩怎」下脫「為」字。

三0一五頁一行泠道縣按:「泠」原斗「冷」,逕改正。

三0一五頁三行故待詔嚴崇按:晉﹑宋志「崇」並作「嵩」,魏志亦作「嵩」。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古文崇嵩通,漢武帝改嵩高山為「崇高」。

三0一五頁五行方為能傳崇學耳「方」原斗「力」,逕改正。

按:晉﹑宋志並作「乃」。

三0一五頁八行音不可書以*(時)**[曉]*人王先謙謂晉志作「音不可書以曉」,宋志作「音不可以書曉」,蓋「書以」誤倒,明「時」字誤。

按:王氏以「曉」字為句,「人」字連下讀。

今依晉志改「時」為「曉」,而以「人」字屬上讀。

三0一五頁一二行皆不應*(日)**[月]*律據汲本﹑殿本改。

三0一五頁一二行乃能順天地按:汲本﹑殿本「順」作「感」。

三0一五頁一五行可順上天之明*(待)**[時]*隋書音樂志下引「待」作「時」。

今據改。

三0一六頁二行皆所以紀鬥氣按:「斗」字疑有誤,或當作「卦」。

三0一六頁四行權土*(灰)**[炭]*集解引惠棟說,謂晉灼引蔡邕律歷記作「土炭」,漢書律歷志亦云「懸土炭」。

今據改,下同。

三0一六頁四行*(放)**[效]*陰陽集解引惠棟說,謂「放」一作「效」,晉志作「效」。

今據改。

三0一六頁八行氣至者灰*(去)**[動]*集解引錢大昭說,謂閩本作「動」。

王先謙謂殿本作「動」,晉志作「去」。

今按:下云「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則作「去」者非,今據改。

三0一七頁一行*[孔]*徑三分據御覽十六補。

三0一七頁一行其餘皆*(補)**[漸]*短集解引惠棟說,謂李氏本「補」作「漸」。

今據改。

按:御覽十六「補」作「稍」。

三0一七頁一行*(雖)**[惟]*大小圍數無增減集解引惠棟說,謂李氏本「雖」作「惟」。

今據改。

按:御覽十六作「唯」。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