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張宗傳,張宗字諸君,南陽魯陽人。王莽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後漢書白話版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張宗、法雄、滕撫、馮緄、度尚、楊璇)

◆張宗傳,張宗字諸君,南陽魯陽人。

王莽時,做本縣陽泉鄉佐。

逢王莽失敗,義兵四起,張宗便率領陽泉百姓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長安,更始帝用張宗做偏將軍。

張宗看到更始政治紊亂,便將家屬客居安邑。

後來大司徒鄧禹西征,安定了河東,張宗到鄧禹那裡後自己回去了。

鄧禹聽說張宗素多權謀,於是上表推薦他做偏將軍。

鄧禹軍到了..邑,赤眉大軍將至,鄧禹認為..邑不足守,想帶軍隊進而堅守城邑,可是眾人害怕賊人追趕,怕當後衛。

鄧禹便把諸將的名字寫在竹簡上面,寫明前後次序,亂裝在篋中,叫各人一抽一簽。

張宗獨不肯一抽一,他說:「死生有命,張宗難道是辭難就逸的人嗎?」

鄧禹歎息道「:將軍有老親弱子在營裡,怎麼不考慮?」

張宗說:「我聽說一個兵卒盡力,百人不能擋住;萬夫捨得死,可以橫行天下。

張宗今擁兵數千,承受大軍的威力,何必馬上料其必敗呢!」於是留為後拒。

諸營既引兵出發,張宗便督促軍士,堅築營壘,死守不退。

鄧禹到前縣,聽人議論道「:憑張將軍的人力,擋百萬之師,等於是把小雪投進沸湯,即使想盡力,也辦不到啊。」

於是派步兵騎兵二千人回來迎接張宗。

張宗帶兵出發,而赤眉軍倉猝到來,張宗和他開戰,把他們打退了,便得回營,於是諸將服其勇敢。

等到回到長安,張宗夜晚率領銳士入城襲擊赤眉,被敵人射中兩膊之間,又轉攻諸營保,被流矢所擊,差點死去。

等到鄧禹被召回京,光武用張宗做京輔都尉,率領突騎與征西大將軍馮異共擊關中諸營保,攻破了,升為河南都尉。

建武六年(37),都尉官省,拜為太中大夫。

八年(39),穎川桑中盜賊群起,張宗帶兵擊敗平定了。

後來,青州、冀州盜賊屯聚在山澤之中,張宗以謁者(官名)督促諸郡兵討平了。

十六年(47),琅笽、北海盜賊又起,張宗督兩郡兵討伐之,於是定出方略,明確獎勵投降者,敵人都破散了,於是沛、楚、東海、臨淮群賊害怕他的威武、互相捕斬者幾千人,青州、徐州之敵怕得十分厲害。

後來張宗升為琅笽相,他的政策喜歡嚴猛,敢於殺伐。

永平二年(60),死在官位上。

◆法雄傳,法雄字文強,扶風..縣人。

齊襄王法章之後代。

秦國滅了齊國,子孫不敢稱田姓,所以用法做氏。

宣帝時,遷三輔,世代作二千石。

法雄起初在郡裡作功曹,後來升至太傅張禹府,舉雄高第,授職平氏長。

法雄長於政事,喜歡揭發壞人,盜賊很少發生,官吏百姓畏一愛一他。

南陽太守鮑得上其理狀,升為宛陵縣令。

永初三年(110),海賊張伯路等三千多人,戴著紅帽子,穿著紅衣,自稱「將軍」,進犯沿海九郡,殺了二千名令長。

起初,朝廷派侍御史龐雄督促州郡兵士攻擊他們,伯路等投降,不久又聚在一起。

第二年,伯路又與平原劉文河等三百多人稱「使者」,攻厭次城,殺長吏,轉入高唐縣,燒官寺,釋放囚犯,頭目都稱「將軍」,一起朝見伯路。

伯路戴五梁冠,佩印綬,一黨一羽越來越多。

朝廷就派御史中丞王宗拿著符節調集幽州、冀州各郡兵馬,共數萬人,並提拔法雄做青州刺史,與王宗合力討伐他們。

連戰破賊,斬首溺死好幾百人,其餘都逃跑了,收繳器械財物很多。

恰逢赦免的詔書到了,賊人還認為軍甲沒有解除,不敢回來投降。

於是王宗召集刺史太守共同商議,都認為應當馬上進行攻擊。

法雄說「:不能這樣。

兵是凶器,戰爭是危險的事。

勇氣不可仗恃,不能一操一必勝之權。

賊人如果乘船出海,深入遠島,攻打就不那麼容易。

等到赦令到了,可暫時收兵,來安慰引一誘他們,勢必解散,然後再想辦法,可以不戰而獲得安定。」

王宗同意,立即罷兵。

賊人聽了大喜,於是發還擄掠的人。

而東萊郡兵獨未解除兵甲,賊人又驚恐,逃至遼東,停留島上。

五年(112)春,缺乏糧食,又包抄東萊間,法雄率領郡兵攻破他們,賊人逃回遼東,遼東人李久等共起斬平他們,於是州界清靜了。

法雄每次巡行各部,登記囚徒,觀察顏色,多能得到案情的真假,長吏不執行法令的都被解除印綬而離職。

法雄在州四年,升為南郡太守,斷獄省少,戶口增多。

郡臨近江沔,又有雲夢藪澤,永初年間,多虎狼的侵擾,前太守懸賞招募獵人捕捉,被虎狼之害的很多。

法雄便發公文給屬屈道「:凡虎狼之在山林,等於人民之居城市。

古時最開化的時代,猛獸不侵擾,都由於皇上恩信寬澤,仁德遍及飛禽走獸。

太守雖然不夠仁德,但不敢忘記這種意義。

文件到達後,一律毀壞檻井,不得到山林亂捕野獸。」

從此以後虎害稍止,百姓得到安居。

在郡幾年,連年豐稔。

元初年間死於官位。

◆滕撫傳,滕撫字叔輔,北海劇人。

起初在州郡做官,後來升為涿縣令,有文武才用。

太守認為他能幹,委任郡職,兼領六縣。

政治修明,深受百姓一愛一戴,在職七年,道不拾遺。

順帝末年,揚州、徐州盜賊四起,連年互相勾結。

建康元年(144),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叛,屯據歷陽,成為江淮大禍。

朝廷派御史中丞馮緄將兵督促揚州刺史尹火翟、九江太守鄧顯討伐他們,耀、顯軍敗,被賊所殺。

又有陰陵人徐鳳、馬勉等又進犯郡縣,殺掠官吏人民。

徐鳳穿紅衣,帶黑綬,自稱為「無上將軍」。

馬勉戴皮帽,穿黃衣,帶玉印,稱「黃帝」,築營壘在當塗山中。

於是建年號,設百官,派別帥黃虎攻陷合肥。

第二年,廣陵賊張嬰等又聚眾數千人謀反,佔據廣陵。

朝廷廣泛徵求將帥,三公推舉滕撫說他有文武全才,拜為九江都尉,與中郎將趙序助馮緄聯合州郡數萬人一起討伐。

又廣開賞募、錢、邑各有等差。

梁太后擔心群賊屯駐勾結,諸將不能制一服他們,又提議派遣太尉李固。

沒有出發,碰上滕撫等進兵擊賊,大破之,斬馬勉、范容、周生等一千五個首級,徐鳳就帶領餘眾攻燒東城縣。

下邳人謝安響應徵募,率領他的宗親設埋伏攻擊徐鳳,並斬了他的頭。

朝廷封謝安做平鄉侯,邑三千戶。

拜滕撫為中郎將,督導揚州、徐州事。

滕撫又進擊張嬰,斬獲千餘人。

趙序犯了畏懦不進的罪,又詐增首級,被召回殺頭示眾。

又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進攻九江,殺郡守。

滕撫乘勝進擊,擊破了,斬了華孟等三千八百首級,虜獲七百多人,牛馬財物不可數計。

於是東南全部平定,整頓軍旅而還。

朝廷封撫做左馮翊,除一子為郎。

滕撫所得賞賜,全部分給了部下。

滕撫一性一格端方正直,不結交權勢,宦官們懷恨在心。

等到論功行賞,太尉胡廣當時錄尚書事,承旨上奏罷黜滕,天下都怨恨起來。

後來,滕撫死於家中。

◆馮緄傳,馮緄字鴻卿,馬郡宕渠人。

年少時學《春秋》、《司馬兵法》。

父親馮煥,安帝時做過幽州刺史,痛恨一奸一惡之徒,多次責罰他們的罪。

當時玄菟太守姚光也是人事關係不協調。

建光元年(121),怨恨者就偽造璽書譴責馮煥與姚光,並賜以歐刀。

又下詔給遼東都尉龐奮使他趕快執行刑罰,龐奮就斬了姚光,拘留馮煥。

馮煥想自一殺,馮緄懷疑詔文有假,便阻止馮煥道「:大人在州時,本想除去一奸一惡,實在沒有別的原故,一定是凶人進行訛詐,施展毒計。

我願把事情向上反映,如果是真的,甘心服罪也不晚。」

馮煥聽從兒子的話,上書自陳原故,果然是狡詐者所為,皇上召龐奮抵罪。

恰逢馮煥死在獄中,皇帝很同情他。

賜給馮煥、姚光錢各十萬,以子作郎中。

馮緄從此很著名。

馮緄家富好施捨,賑救窮急之人,被州里所一愛一戴。

起初,被舉為孝廉,七次陞遷成為廣漢屬國都尉,又被徵召做御史中丞。

順帝末年,朝廷派馮緄持符節督促揚州諸郡軍事,與中郎將滕撫一道擊破群賊,遷為隴西太守。

曉諭大家投降,胡虜都停止活動各自散歸原處。

後來馮緄做了京兆尹轉司隸校尉,所在之處樹立威刑。

後來升為廷尉、太常。

這時長沙蠻人進犯益陽,屯聚很久,到延熹五年(163),徒眾更多,而零陵蠻賊也與他們勾結,合共二萬餘人,攻燒城郭,殺傷長吏。

又有武陵蠻夷全部反叛,搶掠江陵一帶,荊州刺史劉度、南郡太守李肅都棄官逃走,荊南都陷於敵手。

朝廷於是拜馮緄為車騎將軍,帶十餘萬討伐他們,詔書上寫給馮緄道:「蠻夷進犯中國,久不討攝,各焚都城,踐踏官民。

州郡將吏,死職之臣,相互逃竄,曾不回頭,多麼慚愧。

將軍素有威猛之名,因此提拔授以六師。

前代陳湯、馮、傅之徒,以少擊多,郅支、夜郎、樓蘭之敵,頭顱掛在大街示眾,衛青、霍光北征,功列金石,這都是將軍所全知的。

現在如果不是將軍,誰能修復前朝的功績?進退之事,權時之策,都由將軍專管,出郊之事,不再由內管理。

已經下令有司在國門設餞行之禮。

《詩經》不是說過:『進厥虎臣,闞如九虎虎,敷敦淮墳,仍執酉鬼虜。

』(註:《詩》、《大雅》,周宣王時,徐方、淮夷反叛,宣王乃進其虎猛之臣,佈兵在淮水之邊,俘獲眾虜不少。

)將軍勉勵吧!」這時天下饑荒,國庫空虛,每次出兵打仗,常減公卿奉祿,向王侯借租賦,前後派遣將帥,宦官常誣賴他們折耗軍資,往往抵罪。

馮緄一性一情剛烈正直,不行一賄賂,但害怕被宦官們中傷,於是上疏道:「聽信讒言,伯夷也可懷疑,如果不被猜疑,盜跖也屬可信。

所以樂羊子立了陣功,文侯拿給一筐謗書。

願請派中常侍一人監督軍中財費。」

尚書朱穆奏馮緄用財自避嫌疑,有失大臣之節。

有詔書下來不許彈劾。

馮緄的軍隊到了長沙,賊人聞訊,全部到營道求降。

馮緄進擊武陵蠻夷,斬首四千餘級,受降十多萬人,荊州得以平定。

詔書賜錢一億,馮緄堅決不受。

馮緄帶著軍隊回到京師,推功勞給從事中郎應奉,薦他作司隸校尉,而自己上書請求退休,朝廷不答應。

監軍使者張敞秉承宦官旨意,奉馮緄將傅婢二人戎服自隨,又常在江陵刻石紀功,請求下詔給官吏審理。

尚書令黃俊奏議,認為罪無正法,不應糾纏。

恰逢長沙盜賊又起,攻桂陽、武陵,馮緄因為軍還而盜賊復發,被免職。

不久,拜將作大匠,轉升河南尹。

上書道:「舊典,中官子弟不得為牧人職。」

帝不採納。

又做了廷尉。

當時山陰太守單遷因罪坐牢,馮緄考查定其死罪。

單遷,故車騎將軍單超的弟,中官互相包庇,於是一共誣告馮緄,與司隸校尉李膺、大司農劉..俱輸左校。

應奉上疏為緄等說情,得免罪。

後來拜屯騎校尉,又為廷尉,死在官位。

◆度尚傳,度尚字博平,山陰湖陸人。

家貧,沒有完成學業,不被鄉里所推舉。

多年困窮,便替宦者同郡侯覽看管田畝,做了郡上的會計,拜為郎中,授職上虞長。

他辦事很嚴厲,很會發覺壞人壞事,吏人稱他為神明。

後來升為文安縣令,碰上疾病流行,谷貴人饑,度尚開倉拿出糧食,營救生病的人,百姓得到救濟。

當時冀州刺史朱穆來巡視,看見度尚很覺奇怪。

延熹五年(163),長沙、零陵盜賊共七八千人,逢稱「將軍」,進犯桂陽、蒼梧、南海、交止,交止刺史和蒼梧太守望風逃跑,二郡都陷入賊手。

朝廷派御史中丞盛修募兵討伐,不能勝利。

豫章艾縣人六百餘人,應募而沒有得到賞錢,怨恨在心,便反叛,焚燒長沙郡縣,進犯益陽,殺了縣令,徒眾更加多起來。

朝廷又派謁者馬睦,督荊州刺史劉度去攻打,打了敗仗,馬睦、劉度都逃跑了。

桓帝詔公卿推舉代替劉度的人,尚書朱穆推舉度尚,從右校令提升為荊州刺史。

度尚親自率領部下,和部下同勞逸,同時廣招雜種諸蠻夷,明令懸賞,進擊賊人,把賊人打得大敗,投降的有數萬人。

桂陽老賊子頭目卜陽、潘鴻等害怕度尚的威風,逃到了山谷之中。

度尚窮追數百里,賊人就到了南海,破其三屯,獲珍寶甚多。

可是卜陽、潘鴻等一黨一羽還有不少,度尚想繼續追擊,可是士卒驕傲富足,沒有鬥志。

度尚考慮緩兵就不能作戰,一逼一迫作戰就會逃亡,於是揚言卜陽、潘鴻作賊十年,習慣於進攻和退守,現在兵士太少,不易進攻,應等候諸郡調兵全部到來,你們才和他們一併進攻。

並且申令軍中,讓他們去打獵。

兵士高興,大小都一同打獵去了。

度尚於是秘密派出親信偷偷地燒燬營壘,珍寶積蓄都付之一炬。

打獵的回來,沒有人不痛哭流涕。

度尚便向大家慰勞,深深責備自己,於是說「:卜陽等人財寶足夠供幾代人使用,你們只怕不盡力罷了。

丟失的東西少得可憐,何必放在心上。」

眾人聽了都憤慨踴躍,自告奮勇,度尚下令秣馬吃早飯,第二天清早,逕赴賊人住地。

卜陽、潘鴻等自以為營壘深固,不再防備,吏士乘銳氣進攻,於是大破賊人,匪巢踏平了。

度尚出兵三年,群寇全部平定。

七年(165),封為右鄉侯,升為桂陽太守。

第二年,召回京師。

這時荊州兵朱善等,出征戍守時間很久,財力不足,士兵怨恨,又作亂,與桂陽賊胡蘭等三千多人又進攻桂陽,焚燒郡縣,太守任胤棄城逃走,賊眾多至數萬人。

轉攻零陵,太守陳球堅守城池拒敵。

朝廷於是派度尚為中郎將,率領幽州、冀州、黎陽、烏桓步兵騎兵二萬六千人救陳球,又與長沙太守抗徐等調集各郡兵馬,並勢討擊,大破賊人,斬胡蘭等三千五百首級,餘賊逃到蒼梧。

朝廷下詔賞賜度尚錢百萬,其餘的人各有不同獎勵。

這時抗徐與度尚都是名將,多次有功。

徐字伯徐,丹陽人,鄉邦稱他有膽量與智慧。

開始試守宣城長,全部把深林遠藪椎髻鳥語的土人遷至縣下,從此境內不再有盜賊。

後來做了中郎將宗資別部司馬,擊太山賊公孫舉等,破平他們,斬首三千多級,封烏程東鄉侯,享邑五百戶。

後來升為太山都尉,寇盜望風逃跑。

到長沙後,宿賊都平定了。

死在官位。

桓帝下詔追增封徐五百戶,連以前共一千戶。

朝廷又派度尚做荊州刺史。

度尚看到胡蘭余一黨一南逃到蒼梧,怕被自己打敗,於是假造消息說蒼梧賊進犯荊州界,於是召交止刺史張盤下廷尉。

辭狀尚未寫就,被赦免了。

張盤不肯出獄,正是更牢持械節,獄吏對張盤說:「天恩空前而君不出,行嗎?」

張盤於是自己辯白道:「從前長沙賊胡蘭作難荊州,余一黨一散入交止。

我身披甲冑,冒著危險,討擊兇惡的賊人,殺了他們的頭目,余一黨一全部鳥竄逃走,回到荊州。

刺史度尚怕我先講,怕招罪過,上奏冤枉我。

我備位方伯,是國家的爪牙,而被度尚所冤枉,受罪牢獄。

事情有虛有實,法律有是有非。

我實在無過錯,赦無所除。

如果忍受下來,永受侵辱之恥,生為惡吏,死為敝鬼。

請求傳度尚到廷尉這裡,面對曲直,足明真偽。

度尚不征者,我埋骨牢檻,一輩子不出去,希望澄清冤枉。」

廷尉把他的狀子送上去,皇上下詔書召度尚到廷尉處,辭窮受罪,因先有功得到原諒。

張盤字子石,丹陽人,以清白著稱,死在滬江太守任上。

度尚後來做了遼東太守,數月後,鮮卑人率兵攻度尚,和他作戰,擊破對方,從此戎狄都很害怕。

年五十,延熹九年(167),死於官位。

◆楊璇傳,楊璇字機平,會稽烏傷人。

高祖父楊茂,本河東人,跟隨光武帝征伐,做了威寇將軍,封為烏傷新陽鄉侯。

建武年間,到了國都,傳封三世,後因有罪被革除,因此回了老家。

父親楊扶,交止刺史,有辦事能幹的名聲。

兄楊喬,做了尚書,容儀偉麗,多次上書議論政事,桓帝喜歡他的才貌,下詔要把公主嫁給他,楊喬堅決辭讓,皇上不聽,於是閉口不吃東西,七天竟死了。

楊璇開始被舉為孝廉,過了些時,靈帝時做了零陵太守。

這時蒼梧、桂陽狡猾的盜賊相聚,攻打郡縣、賊人眾多而楊璇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擔心害怕。

楊璇於是特製馬車數十輛,用一排袋子盛石灰於車上,系布索於馬尾,又做兵車,專彀弓一弩一,約定日期會戰。

於是叫馬車在前面,順風鼓灰,賊人不得張目,就用火燒布,馬受驚,奔突賊陣,再叫後車弓一弩一亂髮,征鼓鳴聲震天,群賊驚駭四散,追逐傷斬賊人無數,將其頭目梟首示眾,郡境以內得以安寧。

荊州刺史趙凱,誣奏楊璇不是親身破賊,而妄有其功。

楊璇相與章奏,趙凱有一黨一羽相助,於是朝廷用檻車將楊璇召回。

防禁嚴密,沒有機會辯明理由,於是咬臂出一血,用血寫成章奏,具體陳述破賊的形勢,並且說到趙凱所誣狀,暗地叫親屬到朝廷通報。

詔書原諒了楊璇,拜為議郎,趙凱反受誣告他人之罪。

楊璇三次陞遷做了勃海太守,所到之處都有異政表現,後因事免職。

後來尚書令張溫特上表推薦他,征拜尚書僕射。

因病請求退休,死在家中。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