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劉平傳,劉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本名曠,顯宗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後漢書白話版

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劉平、趙孝、淳於恭、江革、劉般、周磐、趙咨)

◆劉平傳,劉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

本名曠,顯宗後改為平。

王莽時做了郡吏,守..丘長,政教大行。

後來每屬縣有盜賊,就派劉平去守衛,他所到之處都得到治理,從此一郡都稱讚他的能耐。

更始年間,天下很亂,劉平的弟劉仲被賊所殺。

後來賊人又忽然到來,劉平扶持老母,奔走逃難。

劉仲的遺腹女才一歲,劉平抱仲女而拋棄親生兒子。

母親想回去取他的兒,劉平不聽,說道「:我的能力不能養活兩個小孩,老二不能沒有後代。」

於是離去不顧,與母親都躲進野澤之中。

劉平早上出外找吃的東西,碰上餓賊,將烹劉平,劉平叩頭道「:今早為老母找點野菜充飢,老母正等著我活命,願能讓我先回去,等母親吃飯完畢,我一定回來讓你們殺死。」

於是流淚不止。

賊人看他很誠懇,同情他讓他回家。

劉平回去,母親吃完飯,就對母說「:剛才與賊人有約,不能欺騙別人。」

於是回到賊人那裡。

眾人都大吃一驚,彼此交談道「:常聽說有烈士,今天真正見到了。

你走開罷,我們不忍心吃你。」

於是劉平的一性一命得以保全。

建武初年,平狄將軍龐萌在彭城造**,打敗了郡守孫萌。

劉平當時又在做郡吏,冒著白刃伏一在孫萌身上,遭了七處刀傷,困頓極了不知如何是好,便號哭請求道「:我願用身一子代替府君。」

賊人便收拾兵器停止殺戮,並且說:「這人是位義士,莫殺他。」

於是解散走開。

孫萌傷勢太重斷了氣,一會兒復一活了,口渴找水喝。

劉平從自己傷口取血給他喝。

過了幾天,孫萌終於死了,劉平於是包紮刀傷,扶送孫萌的棺木,送回本縣。

後來劉平被舉為孝廉,拜為濟陰郡丞,太守劉育十分重視他,任以郡職。

喪服既滿,授予全椒長。

政治有恩惠,百姓很感激,有的增加工資或賦稅,有的減少年齡提前從役。

刺史、太守來巡視,獄中沒有囚犯,各人都得其所,不知問什麼好。

只是頒發詔書就走了。

後來因病免職。

顯宗初年,尚書僕射鍾離意上書推薦劉平和琅笽王望、東萊王扶道:「臣私下見重疊琅笽王望楚國劉曠、東萊王扶,都年已七十,秉一性一恬淡,所居的地方,邑里都得到感化,修身行義,應該在朝供職。

臣不夠瞭解他們的為人,只是羨慕推士進賢的意思。」

書奏上,有詔書徵召劉平等人,特賜辦裝錢。

到了朝廷後都拜為議郎,並多次引見。

劉平再升為侍中,永平三年(61)拜為宗正,幾次推薦名士承宮、郇恁等。

在位八年,因年老多病上疏請求退職回家,死在家中。

◆趙孝傳,趙孝字長年,沛國蘄人。

父親趙普,王莽時做田禾將軍,任命趙孝為郎。

每次告假回家,常白衣步行,自擔行李。

曾經從長安回家,想在郵亭曷欠宿。

亭長先聽說趙孝會從此經過,認為有長者客到,特掃灑房間等候。

趙孝到了,沒有宣告自己的名姓,亭長不肯容納,便問道「:聽說田禾將軍之子當從長安來,何時到呢?」

趙孝說「:不久就會到了。」

於是就離開了。

後來天下大亂,人吃人。

趙孝之弟趙禮被餓賊得到,趙孝聽說,就綁著自己到賊人那裡,說道:「趙禮久餓很瘦弱,不如我肥胖。」

賊人一大驚,便都釋放了,對他們兄弟說:「你們可以暫時回家,拿點糧食來。」

趙孝找糧食未找到,又回去告訴賊人,願意讓他們烹食。

眾人覺得奇怪,便不加害於他。

鄉一黨一佩服他的義氣。

州郡徵召,進退必守禮節。

舉為孝廉,不應徵。

永平年間,徵召到太尉府,顯宗素來聽說趙孝的品行不錯,下詔授予他諫議大夫,升為侍中,又升為長樂衛尉。

又召弟趙禮做御史中丞。

趙禮也恭敬謙虛約束自己,和趙孝差不多。

皇上嘉獎他們兄弟的品德,想特別優待他們。

詔趙禮十天一次到衛尉府,太宦送供具,叫他們一共相對盡情歡樂。

幾年後,趙禮死了,皇上命令趙孝從官屬送喪歸葬。

後一年多,又以衛尉賜告假歸家。

死於家中。

◆淳於恭傳,淳於恭字孟孫,北海淳於人。

善於講說《老子》,清靜不羨慕榮名。

家中有山田果樹,有人去偷果子,他就幫他收采。

又看見有人偷割禾苗,淳於恭擔心別人慚愧,於是躲在草中,等賊人走了才出來,鄉里人都被感動。

王莽末年,年歲饑荒,兵禍四起。

淳於恭之兄淳於崇將被強盜烹食,淳於恭請求代替,都得以都免死。

後來淳於崇死了,淳於恭養孤撫幼,教誨他們學習,有不如法的地方,就用杖打自己,來使孩子感悟,小孩果然慚愧而改過。

開始遭逢盜賊侵擾,百姓不能從事農桑,淳於恭常常獨自一人耕田,鄉人勸阻他道:「時勢正是大亂,死生還不可知。

何必白白地勞動自討苦吃呢?」

淳於恭說「:即使我不能收穫,對別人有何損失。」

繼續耕種不止。

後來州郡連續徵召,都不應。

於是幽居養志,躲在山澤之中。

一舉一動,一週一旋,必按禮度辦事。

建武年間,郡裡舉他做孝廉,司空提拔他,都不應。

客隱於琅笽黔陬山中,一住幾十年。

建初元年(76),肅宗下詔書稱讚淳於恭平日的品行,通知郡裡賜給他綢帛二十匹,派遣公車,拜他做議郎。

引見一整天,問他許多政事,升他做侍中騎都尉,禮待甚優。

他所推薦的名賢,朝廷無不徵用。

在朝廷答對皇上所陳政事,都是以道德為本,皇上和他對話,沒有一次不說好的。

五年(81)病重了,皇上派人慰問,死於官位。

詔書褒獎讚歎,賜谷千斛,刻石在閭裡進行表彰。

授給他的兒子孝做太子舍人。

◆江革傳,江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

少時死了父親,單獨與母親過活。

遭天下大亂,盜賊並起,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受盡了阻險,常常採拾野果以活命。

幾次遇到賊人,有的賊想劫持他走,江革就痛哭哀求,說有老母靠他養活,語氣非常誠懇,十分感動人。

賊因此不忍心侵犯他,有人還指引他從哪方逃走,於是母子都得安全度過災難。

江革到了下邳,窮困得赤膊光腳,靠打工來供養母親,身邊必要之物,沒有不設法供給。

建武末年,與母回到鄉里。

每到年終,縣裡舉行面試,江革因老母在,不欲走動,自己在轅中拉車,不用牛馬,從此鄉里稱他叫「江大孝子」。

太守曾準備禮物請他,江革因母老不應。

等到母親死後,他的至一性一將要滅絕,曾經在塚廬旁睡覺,喪服期滿,不忍心除去。

郡守派丞掾替他除去喪服,便請他做官。

永平初年,江革被舉為孝廉,補授楚太僕。

一月有餘,自動棄官而走。

楚王英派人快馬追他,不肯回去。

又使中傅贈送財物,辭謝不肯接受。

後來幾次應三公的命令,才去。

建初初年,太尉牟融舉賢良方正,江革再升為司空長史。

肅宗很崇敬禮遇他,升他為五官中郎將。

每逢朝會,帝常派虎賁扶侍他,等他進拜時,常常盯住他。

這時江革有病不能朝會,皇上就派太官送酒菜給他,恩一寵一很特殊。

於是京師貴戚衛尉馬廖、侍中竇憲羨慕江革的品行,各送信和禮物給他,江革不回信,也不受禮物。

皇上聽了更加稱讚他。

後來江革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朝廷轉拜他為諫議大夫,賜他告老歸家,因謝病得厲害。

元和年間,天子思念江革的好品行,制訂詔書給齊相道:「諫議大夫江革,前因病遍,現在起居情況怎樣?孝道是百行的首位,眾善的開始。

國家每想念志士,沒有不想到江革的。

命令縣裡用谷千斛賜給『巨孝』,每年八月派長吏去慰問,送羊酒,直至他的終身。

如有不幸之事發生,用中牢祭祀。」

從此「巨孝」的稱號,通行於天下。

等到死後,詔又賜谷千斛。

◆劉般傳,劉般字伯興,宣帝的玄孫。

宣帝封兒子劉囂於楚,便是孝王。

孝王生思王衍,衍生王紆,紆生般。

從劉囂到劉般,積累仁義,世代有名節,而劉紆尤其慈祥篤厚。

早年死了母親,同母弟原鄉侯平尚幼小,劉紆親自撫育,常與他一同睡起食。

等到成了人,從未離開左右。

劉平病死後,劉紆哭泣嘔血,數月後也死去。

起初,劉紆襲王封爵,因碰上王莽篡位,廢為普通百姓,就住在彭城。

劉般數歲就死了父親,獨與母親住在一起。

王莽失敗,天下大亂,太夫人聽說更始帝即位,於是和劉般一同到了長安。

碰上更始失敗了,又與劉般轉側在兵革之中,西行到了隴,就流落到武威。

劉般雖然年少,可是立志修養品行,講誦詩書不怠。

他母親和諸舅父,認為寄身在邊遠地區,死生尚難預料,不應苦讀一精一思如此,幾次對劉般說教,劉般仍然不改其業。

建武八年(33),隗囂敗了,河西才與內地溝通,劉般便將家屬東遷到洛陽,修經學於老師門下。

第二年,光武帝下詔書,封劉般為..丘侯,奉祀孝王,派他到國都。

後來因為國屬楚王,改封杼秋侯。

十九年(44),皇帝到了沛,詔問郡中諸侯的品德才能。

太守推薦劉般,說他束修至行,能為諸侯師表。

帝聽了嘉獎他,於是賜給劉般綬帶,錢百萬,繒工百匹。

二十年(45),又與車駕在沛相會,於是跟從皇上回洛陽,賜給谷和什物,留為侍祠侯。

永平元年(58),以國屬沛,改封居巢侯。

數年,揚州刺史觀恂薦劉般在國,口不說無選擇的話,行為沒有怨惡,應該得到表彰。

顯宗嘉獎了他。

十年(68),召劉般執行執金吾事,從帝至南陽,回來做了朝侯。

明年,兼屯騎校尉。

當時五校官顯職閒,而府寺房屋寬敞,車服光潔華麗,伎巧畢給,所以多由宗室及天子親屬居之。

每次聖駕出巡郡國,劉般常將長水胡騎從。

皇帝曾經想設置常平倉,公卿們都認為:很方便。

劉般認為:「常平倉外有利民之名,而內部實際是侵害百姓,豪紳藉故搗鬼,小百姓不能得到實惠,設置了不見得方便。」

皇帝便停止了。

這時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經營兩種職業,即農民不得經商。

又因郡國發生牛瘟,實行分區耕種,而官吏下去檢查,多與實際不符,百姓很擔心。

劉般上言「:郡國因官禁二業,致使有田的人不得打魚捕獵。

現在沿江湖的郡多半少種桑養蠶,百姓借打魚捕獵來補助口糧,再說各春閒月,並不妨害農事。

漁獵之利,為田除害,有助谷食,與從事二門職業沒有關係。

又郡國因牛疫,水旱、墾田多減,所以詔書命令分區種植,增進頃畝,為的是老百姓。

可是官吏舉辦度田,想令產量多於前年,至於不種的地方,也通為租。

可命令刺史、二千石,務必核實,如有增加,都與奪田同罪。」

皇帝全部聽從了。

肅宗即位後,用劉般作長樂少府。

建初二年(78)升為宗正。

劉般的妻子死了,朝廷贈禮很多,並賜墓地在顯節陵下。

劉般在位時多次談政事。

他對收恤九族方面,行動尤為顯著,時人十分稱讚他。

建初三年(79)死去,年六十。

◆周磐傳,周磐字堅伯,汝南安成一人。

征士(征而不應一召之士)周燮的同族人。

祖父周業,建武初年做天水太守。

周磐少時游京師,學習《古文尚書》、《洪範五行》、《左氏傳》,喜講禮,有品行,不是符合典籍的話不講,一般儒生都認他為宗師。

家中貧困,供養母親,儉薄不充足。

曾經誦《詩》至《汝墳》的末章,很有慷慨悲歎之意,於是解除韋帶,參加推舉孝廉。

和帝初年,拜為謁者,授職任城長,升為陽城、重合縣令,經歷三城,都有良好的政績,後來思念母親,棄官回到鄉里。

等母親死了,哀痛差點毀了身一體,孝服期滿,就在墳旁住下來。

教授門徒常千人。

公府三次徵召,都認為周磐是有道之士特請他出山。

周磐對友人說:「從前,方回、支父拒絕堯舜,在家養神,不因榮利而亂其養生之道。

我的母親已死,我要外物幹什麼?」

於是不應徵。

建光元年(121),年七十三歲,每年元旦朝廷會集諸生,講論整天,於是對他兩個兒子道「:我前天夢見先師東裡先生,和我在陰堂之奧講話。」

既而長歎道「:難道我的歲數已經完了!如果命終的時候,桐棺足

夠裝殮身一體,外槨能裝內棺就行,用衣服包裹,直懸而下墓一穴一,用洗過的衣服和幅巾就可以了。

編一塊二足四寸長的竹簡,抄寫《堯典》一篇,連同刀筆各一件,放在棺前,表示不忘聖道。」

這月十五日,無病而死,學者認為他是懂得天命的人。

◆趙咨傳,趙咨字文楚,東郡燕人。

父親趙暢,做過博士。

趙咨少時死了父親,有孝順的行為,州郡推舉為孝廉,他都不就。

延熹元年(158)大司農陳奇推薦趙咨說他極孝順,有道德,乃升為博士。

靈帝初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趙咨就稱病辭去。

太尉楊賜特請他,叫他用幅巾為首飾,不加冠冕,進去與大家講學。

後來,舉高第,幾次陞遷做了敦煌太守。

後因病免職回家,親自率領子孫種田餬口。

有一次,強盜晚上到他家打劫,趙咨怕驚動母親,於是先到門外迎接強盜,強盜要求他準備飯食,他辭謝道:「老母八十歲了,有病需要治療,家裡很貧困,無隔宿之糧,請求多少留點衣服糧食。」

妻子以外,一無長物,強盜都感到慚愧歎息,跪下告辭道:「我們太無禮了,不該侵擾賢者。」

說完都跑開了。

趙咨追出來送東西給他們,沒有趕上。

從此更加出名了。

朝廷征拜議郎,辭疾不到,詔書責備,州郡用禮相迎,前後多次,不得已才去應一召。

又拜趙咨為東海相。

去上任時,經過滎陽,縣令敦煌曹詗,趙咨的舊孝廉,在路旁迎候,趙咨不停留,曹詗送至亭次,望著車輛的灰塵不能跟上,對主簿說「:趙君名聲很大,現在過我縣界不見我,一定會被天下人笑話。」

於是丟下印綬,追至東海。

見趙咨後,辭職回家。

他被當時人所看重就是這樣。

趙咨做官時很清廉簡樸,計算時間支取薪俸,豪一黨一害怕他的儉節。

做官三年,因病請求免職,征拜為議郎。

帶病到了京師,將臨終時,告他的故吏朱祗、蕭建等,要他們採用薄殮素棺,墊以黃土,想使一屍一體速朽,早歸后土,不要聽信子孫改變計劃。

於是寫下遺書給兒子趙胤道「:人是含氣之類,有生必有死,這是天地的定規,自然的至數。

因此通達之士,看清了一性一命,認為存亡就像晦和明,死生就像朝和夕,所以他們活著不追求娛樂,死了不覺得憂戚。

所謂死亡,只是元氣離開身一體,靈魂到處游散,回到原始,歸於無端,已經消僕,回到糞土。

土是棄物,難道還有一性一情,而想規定厚薄之禮,調理其乾燥潮一濕嗎?只是憑生者的感情,不忍心看見親人的形體毀壞,於是有掩埋骸鼻的做法。

《易經》說:『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

』棺槨的製作,從黃帝開始。

從陶唐,到虞、夏,還提倡簡樸,有的用瓦,有的用木,到殷商才有增加。

周朝繼承下來,制度兼有二代。

又加以牆翼等裝飾,用銘旌表示死者的身份,講究含飯等禮節,選擇殯葬宅兆的日期,棺木郭重選使用,衣衾也分等級和層數。

這類事繁瑣而無實用,品物瑣碎而難辦到。

然而官階等級,貴賤不一。

自成、康以下,典章稍有不同。

到了戰國時期,漸漸衰落,法度松一弛,上下越位。

終於有了晉侯請用隧道,秦伯用活人殉葬,陳大夫設參門之木,宋司馬造石木郭的奢侈。

到了暴秦,違背道德,廢除三代的制度,興辦一婬一邪的辦法,國家的資財一浪一費到三泉之下,人力盡費在酈墓之上,玩好窮於糞土,伎巧費於窀穸。

自生民以來,厚葬死者的故端,沒有像這樣的。

雖有仲尼重明周禮,墨子勉以古道,還是不能抵禦。

因此華夏的人士,爭相攀比,違背禮節的根本,從事禮儀的末節,崇尚奢華,拋棄樸實,盡家財之所有,以相營赴,廢除事生而講究事死,不管養生只顧厚葬,這難道是聖人制禮的本意嗎?《記》說:『喪雖有禮,哀為主矣。

』又說:『喪,與其易也寧戚。

』現在就不然,並棺合木郭,認為是孝愷之道,豐資重遂,用來表示惻隱,這是我所不敢的。

從前舜帝葬在蒼梧,二妃不從,難道有匹配之會,守常之所麼?聖主明君,尚且如此,何況庶民百姓,禮所不及。

古人時同即會,時不同就不一樣,動靜應符合禮節,臨事應因地制宜。

王孫一裸一體而葬,墨夷露骸於野,都是達於一性一理,貴於速變。

梁伯鸞的父死了,卷席而葬,自己死了也不回到家鄉。

這幾位難道是薄親之恩,忘記忠孝之道嗎?何況我不德不敏,薄意內昭,志有慕於古聖,上同古人,下不為咎。

一定實行薄葬,不要產生疑異。

恐你們目胃犬所見,耳諱所議,必想改殯,違背我的志向,所以遠采古聖人的行一事,近採行一事,使你們覺悟。

只挖個溝坎,能放下棺木郭即可,棺木回了即葬,平地不要築墳堆,不必選期擇日,也不必祭奠,不必在墓側守喪,不要在墳頭種樹。

嗚呼小子,勉勵行一事,我再沒有話說了!」朱祗、蕭建送喪到家,兒子趙胤不忍心讓父體與土併合,想更改殯葬之法,祗、建告訴父親的遺命,於是照辦,當時人稱趙咨是明達之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