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班超傳,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縣人,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後漢書白話版

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班超、班勇、梁慬)

◆班超傳,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

他為人有大志,不拘小節。

可是他孝順恭謹,居家一操一持勤苦,不以勞苦受辱為恥。

他廣閱書傳,很有口才。

永平五年(63),他的哥哥班固被徵召任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一同到洛陽。

他家裡很貧困,常為官家僱用抄書,以其所得來供養母親。

因此長時間工作勞苦,曾放下工作投筆歎道:「大丈夫沒有其他壯志大略,還應該傚法傅介子、張騫,立功於異域來取得封侯,怎麼能長久從事筆硯的工作呢?」

同事們都取笑他。

班超說:「小子們怎麼知道壯士的志氣呢?」

後來,他到看相的那裡去看相,看相的說「:先生,您不過是布衣之士罷了,可是將來必定封侯於萬里之外。」

班超詢問他的形狀,看相的說:「你額頭如燕,頸脖如虎,飛翔食肉,這是萬里侯的相貌啊。」

過了很久,顯宗問班固:「你的弟弟在哪兒?」

班固對顯宗說:「他在給官府抄書,得點錢來供養老母。」

顯宗就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

後來,班超因有過失而罷了官。

永平十六年(74),奉東都尉竇固出擊匈奴,起用班超做假司馬,讓他率領一支軍隊攻擊伊吾,在蒲類海作戰,斬了敵人很多首級回來。

竇固認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跟從郭恂一道出使西域。

班超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廣很恭敬而有禮貌地接待了他,後來忽然變得冷淡了。

班超對他的部屬說「:你們可曾感覺到鄯善國王廣對我們的敬意減低了嗎?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來,鄯善國王心懷猶豫不知所以的緣故。

明智的人能夠看出還沒有露出苗頭的事物,何況是明擺著的事實呢?」

於是叫來侍候的胡人,嚇詐他說:「匈奴使者來了好幾天了。

現在在哪兒?」

侍者嚇不過,就吐露了全部情況。

班超便把侍者關起來,把他的部屬三十六人都召集起來一同喝酒。

喝得高興的時候,班超便用語言激怒他們說「:你們和我都處在極偏遠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富貴。

現在匈奴使者來了才幾天,而鄯善王廣便取消禮敬,如果他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那我們的骸鼻就會永遠喂豺狼了。

你們看怎麼辦呢?」

部屬都說「:現在處在危急存亡的地方,死活都聽從司馬的吩咐。」

班超說「:不到老虎洞裡,就抓不到小老虎。

現在的上策,只有趁夜晚天黑,用火攻擊匈奴人,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會大為驚恐,我們便可全部消滅他們。

消滅了匈奴人,鄯善王會因此嚇破了膽,我們便大功告成,事情辦好。」

部屬們說:「應當跟從事商量一下。」

班超怒曰:「是吉是凶,決定在於今日。

從事是庸俗的文官,聽了我們的計劃必定會因害怕而洩露機密。

死了不為人所稱道,不是一個豪壯而勇敢的人。」

大家說:「好!」初更時分,班超便率領部屬奔向匈奴使者營地。

這時,正刮著大風。

班超叫十個人拿著鼓躲在匈奴使者駐地後邊,約定說:「你們看到火攻起來了,就都擊鼓大聲吶喊。」

其餘的人都拿著弓箭武器,埋伏一在匈奴使者駐地的門前兩邊。

班超順風放火,前後擊鼓喧嘩,匈奴人嚇得亂作一一團一。

班超親手殺死三個人,部屬殺死了匈奴使者,還殺死了匈奴使者的隨從三十多人,全都砍下了他們的腦袋。

其餘的一百多人全被燒死。

第二天,就回去把情況告知郭恂。

郭恂開始大吃一驚,一會兒臉色變了。

班超知道他的意思是想要分功,便舉著手對郭恂說:「您雖然沒有一同去破敵,我怎麼會存心獨佔這份功勞呢?」

郭恂這才高興起來。

班超便叫來鄯善王廣,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

鄯善國舉國震驚。

班超便把這個事公開,並加以撫一慰。

於是鄯善王便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做人質。

班超回來把這件事稟報竇固,竇固大喜,詳細地把班超的功勞奏明皇帝,並要求另外選派使者出使西域。

漢明帝讚許班超的氣節,下令給竇固說:「像班超這樣的官吏,為什麼不選,卻要另選他人呢?現在任命班超為軍司馬,讓他去完成未完成的功業。」

班超再次受命出使西域。

竇固想要多給些士兵給班超,班超說「:我只願把原來的三十多人給我就足夠了。

如果有什麼不測,人多了更是累贅。」

這時候,於賓王廣德剛攻破莎東國,便在天山南道稱雄。

而匈奴派了使者監護他們的國家。

班超到西域,先到於昆國,廣德王對他很冷淡,禮儀極不周到。

而且這個國家的風俗信巫。

巫師說「:神人發脾氣了,為什麼要親近漢朝?漢朝使者有一匹靬馬,趕快牽來祭我。」

廣德王就派人到班超那裡來要那匹馬。

班超暗地裡瞭解了這個情況,便答應把馬給他,並要那個巫師親自來牽馬。

一會兒,巫師來了,班超便殺了他,砍下他的腦袋送給廣德王,並以言辭責備他。

廣德王早聽說班超在鄯善國消滅匈奴使者的情況,非常害怕,便擊殺匈奴使者向班超投降。

班超重賞廣德王及其下屬,就此把於昆震懾安一撫下來。

當時,龜茲王逵是匈奴扶植的。

他倚仗匈奴的威勢,據有天山北道,攻破疏勒,殺死了疏勒王,而立龜茲人兜題做疏勒王。

第二年(永平十七年)春天,班超抄小路到了疏勒,離兜題所居的..橐城九十里路。

班超預先派遣官吏田慮去..橐城叫兜題投降,並囑咐田慮說:「兜題本不是疏勒種,國人一定不會聽他的命令,他若不投降,就逮住他。」

田慮到達..橐城,兜題見他力微勢弱,根本沒有降意。

田慮趁他沒有防備,便上前捆一綁了他。

兜題的隨從因事出意外,都嚇跑了。

田慮飛馬告知班超。

班超趕到..橐城,召集全部疏勒將士官吏,把龜茲倒行逆施的情況告訴他們,並扶植他們故王兄長的兒子名叫忠的做疏勒王,疏勒國人民都非常喜悅。

疏勒王忠和他的下屬都請求殺掉兜題,班超不同意,想要示以威信,便釋放了兜題。

疏勒從此同龜茲結下了仇怨。

永平十八年(75),漢明帝死了,馬耆因中國有大喪事,就進攻殺死了都護陳睦。

班超孤立沒有外援,而龜茲、姑墨等國多次發兵攻打疏勒。

班超鎮守..城,跟疏勒王忠構成首尾之勢,以極少的兵力,堅守了一年多。

肅宗初登帝位,因陳睦剛被殺害,恐怕班超兵力單薄,不能保全自己,便下令召班超還朝。

班超準備起程回國,疏勒全國憂愁恐懼。

都尉黎..說「漢朝使者拋棄了我們,我們一定會再次被龜茲所滅,我真不忍心看到漢使離去。」

於是拔刀自一殺了。

班超回到於昆,於昆國自王侯以下都號哭著說:「我們依靠漢使就像依靠父母一樣,真不能離開啊!」於是相互抱著班超的馬腳,使班超不能行走。

班超恐於昆始終不會讓他東歸,又想實現他原來的志願,便返回疏勒。

疏勒有兩個城市,自從班超離開後,又降了龜北,而同尉頭國連兵一處。

班超捕殺了謀反的人,打敗了尉頭,殺死六百多人,疏勒又安定了。

建初三年(78),班超率領疏勒、康居、於昆、拘彌的軍隊一萬人,進攻姑墨石城,攻破了城池,斬首七百顆。

班超想乘勝平定諸國,於是上書給皇帝請求增兵,說:「我私自以為先帝想要開闢西域,所以北邊派兵進擊匈奴,西邊派使者出使外國,鄯善、於昆很快歸服我朝。

現在,拘彌、莎東、疏勒、月代、烏孫、康居等國又都願意歸附,和我們同心協力,擊破龜茲,打通漢道。

如果征服了龜茲,那麼西域未歸服的不過百分之一罷了。

我常想,我是個小小士吏,著實願意像谷吉那樣效命於絕域,像張騫那樣委身於曠野之間。

古時,晉國的魏絳,官不過一大夫,尚且能夠使夷狄和好。

何況我仰仗大漢的神威,而能像鉛刀那樣連一割的用處也沒有嗎?古代論者都把奪取三十六國,稱為割斷匈奴的右臂。

現在西域各國,從日之所入的廣大地區,莫有不歸順我們的。

大小一柄一家,都高高興興地不斷向我朝進貢,惟獨馬耆、龜茲沒有服從。

我自從跟所屬三十六人出使絕域,歷盡了艱難險阻。

從孤軍困守疏勒,到現在已經五年了。

胡人的情況,我都非常熟悉,問他們城郭的大小,都說「:依靠漢朝就像依靠天一樣。」

以此推測,則蔥嶺一帶可以暢通。

蔥嶺暢通,那麼討伐龜茲便沒有什麼問題了。

現在,應該扶植龜茲侍子白霸做龜茲的國王,以騎兵步兵數百送他,跟其他國家連兵,年或幾個月時間,龜茲王便可擒獲。

用夷狄來攻打夷狄,這是上好的策略。

我看到莎東、疏勒土地廣闊肥沃,牧草豐茂,不像敦煌、鄯善那樣貧瘠。

這樣,既不需勞師遠征,而糧食又自足。

況且姑墨、溫宿二王,是龜茲扶植的,既不是同種,更互相厭惡惱恨,想必謀反而歸降我們。

如果姑墨、溫宿兩國來降,那麼龜茲便會不攻自破。

望批下我的奏章,交主管部門參考行一事。

即使有萬分危險,我為國而死,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我班超區區小吏,特蒙受皇上神靈,私心希望我不即死,能親眼看到西域平定,陛下高舉萬年之杯,薦功勳於祖廟,向天下宣告大喜的盛況。」

奏章送上去後,皇帝知道可以成功,商議想要給班超兵馬。

平陵人徐干向來與班超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上書給皇帝願意竭力幫助班超。

建初五年(80),朝廷就任命徐干為假司馬,撥發減刑的罪人及志願人員一千人給班超。

以前,莎東以為漢朝不出兵,須向龜茲投降,而疏勒都尉番辰,又反叛漢朝。

正好徐干領兵來了,班超便和徐干合兵攻擊番辰,把番辰打得大敗,斬首一千餘顆,抓了很多俘虜。

班超已擊敗番辰,便想進兵攻龜茲。

因為烏孫兵強,應當借助他的力量。

於是上書給皇帝說「:烏孫是個大國,有使用弓箭的兵十萬,所以武帝把江都王違之女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

到孝宣皇帝時,終於得到了它的幫助,大破匈奴。

現在可派遣使者安一撫烏孫,與之併力合作。」

皇帝採納了班超的意見。

建初八年(83),任命班超為將兵長史,借用鼓吹幢麾等旌旗樂器,任命徐干為軍司馬。

另外派遣衛侯李邑護送烏孫使者,大小昆彌以下官吏,都賜以錦帛。

李邑剛到於昆,正碰上龜茲進攻疏勒,他害怕不敢前進。

於是上書給皇帝,陳述平定西域不可能成功,又極力譭謗班超,說班超擁抱一愛一妻,懷抱幼子,在國外享受安樂,沒有心思考慮國內的事情。

班超聽到了,歎息道:「我非曾參而有三至之讒,恐怕現在會有人懷疑我了。」

於是離開了妻子。

皇帝知道班超忠心,便狠狠地責備李邑說:「即使班超擁抱一愛一妻,懷抱幼子,那麼思念家鄉的士卒一千多人,怎麼能夠都跟班超同心同德呢?」

便命令李邑到班超那裡接受他的指揮,還說「:如果李邑在國外任職,那就留他在你那裡做從事。」

班超卻派遣李邑帶領烏孫侍子回京師。

徐干對班超說「:李邑以前譭謗你,企圖使你平定西域的功業失敗,現在何不遵循皇帝的旨意把他留下來,另派官吏護送侍子呢?」

班超說:「你怎麼這樣沒見識呢?正因為李邑譭謗我,所以我現在才派遣他回國。

我處心無愧,還怕別人講什麼呢?因洩私憤而圖快意把他留下來,不稱是忠臣。」

第二年,朝廷又派遣假司和恭等四人率領軍隊八百人到班超駐地,班超便發動疏勒、於昆的軍隊攻擊莎東。

莎東暗地派人到疏勒王忠那裡用重利賄賂他。

疏勒王忠便反叛班超,聽從莎東的指使,西保烏即城。

班超就另立疏勒的府丞成大為疏勒王,調動全部沒有反叛的軍隊來攻擊疏勒王忠。

過了半年,康居派遣一精一兵援救疏勒王忠,班超攻打不下。

這時候,月氏剛與康居通婚,互相親善。

班超便派遣使者多帶錦帛送給月氏王,教化曉示康居王,康居王便罷兵,逮捕了疏勒王忠,把他送回疏勒。

烏即城便向班超投降了。

其後三年,疏勒王忠遊說康居王,向他借兵,回據損中,又暗地裡與龜茲密謀,派遣使者向班超詐降。

班超知道了他們的陰謀,表面上佯裝接受投降。

疏勒王忠大喜,隨即率領輕騎兵到班超那裡去詐降。

班超暗地埋伏士兵,並設帳安排酒宴樂隊,等待疏勒王忠的到來。

疏勒王忠來了,飲酒間,班超令士兵捆了疏勒王忠,把他殺了。

於是乘勝攻擊他的軍隊,殺了七百多人,南道就這樣打通了。

第二年班超帶領於昆各國的軍隊二萬五千人,再次進攻莎東,而龜茲王派遣左將軍帶領溫宿、姑墨、尉頭等國的軍隊合計五萬人援救莎東。

班超召集將校和於昆王商議說:「現在兵少不能克敵,最好的計策是各自散去。

於昆從這裡往東走,長史也從此西歸。

等聽到夜裡的鼓聲便可出發。」

暗地放鬆所抓獲的俘虜的監禁。

龜茲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歡喜,自己率領一萬騎兵赴西邊阻擋班超;溫宿王率領八千騎兵往東邊攔截於昆王。

班超知道兩路敵軍已經出發,暗地號令各部率領軍隊於雞鳴時奔赴莎東軍營。

敵人一大驚,慌忙逃竄。

班超軍隊追擊敵人,殺死敵軍五千餘人,繳獲大批財物、馬匹。

莎東便投降了。

龜茲等國亦各自敗退走散。

從此班超威振西域。

以前,月氏曾幫助漢朝進攻車師國,立下了功勞。

這一年,向漢朝貢獻珍珠寶貝、符拔、獅子,並要求漢朝以公主許婚。

班超拒絕了月氏的要求,遣還他們的使者。

從此月氏怨恨漢朝。

永元二年(90),月氏派遣他的副王謝,率領七萬人馬攻擊班超。

班超兵馬少,軍士都很驚恐。

班超曉喻軍士說:「月氏兵雖然多,可是跋涉數千里,翻越蔥嶺來犯,交通運輸極為不便,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只應當收藏好糧食,堅守不出,敵人便會因飢餓而投降。

不過幾十天便會擊敗敵人的。」

月氏副王謝率軍攻擊班超,不能取勝;又進行掠奪搶劫,也毫無所得。

班超估計敵軍糧盡,必定會向龜茲求救。

於是派遣軍隊數百人於東路攔截。

月氏副王謝果然派遣騎兵繼送金銀珠玉去賄賂龜茲。

班超的伏兵突出截擊,殺光敵人,派人持月氏使者的腦袋給副王謝看。

謝大吃一驚,立即派遣使者到班超這裡來請罪,只要求讓他能活著回去。

班超便放了月氏副王謝,讓他回去了。

月氏從此受到極大震動,每年都向漢朝進貢。

永元三年(91),龜茲、姑墨、溫宿都投降了,朝廷任命班超為郡護,徐干為長史,立白霸為龜茲王,派遣司馬姚光護送他。

班超與姚光共同脅迫龜茲廢除原國王尤利多而立白霸為王,並派遣姚光帶著尤利多回到京城。

班超駐紮在龜茲它乾城,徐干屯兵疏勒。

西域只有焉耆、危須、尉犁以前殺過漢朝都護陳睦,懷有二心,不敢歸誠,其餘西域各國都平定了。

永元六年秋天(94),班超調動龜茲、鄯善等八國軍隊合共七萬人,和吏士賈客一千四百人討伐焉耆。

軍隊到達尉犁邊界,就派人曉喻焉耆、尉犁、危須說:「都護這次到這裡來,只想要安定、撫一慰三國。

如果想要改過從善,就應該派首領來迎接我們,那麼你們王侯以下都會得到賞賜。

撫一慰完畢我們便會回軍。

現在賞賜你們國王彩色絲綢五百匹。」

焉耆王廣派遣他的左將北革健支獻上牛酒來迎接班超。

班超責備革健支說:「你雖然是匈奴侍子,可你掌握了國家大權,我都護親自來到,你們國王不按時歡迎,都是你的罪過。」

有人對班超說,可就便殺了他。

班超說「:這不是你們能考慮到的。

這個人的權力比國王還要重。

現在我們還沒有進入他們的國境便殺了他,會使他們產生疑懼,如果他們加強防備,守住險要,我們怎麼能夠到得他們的城下呢?」

於是賞給他財物,打發他回去了。

焉耆王廣便同其他頭領在尉犁迎接班超,獻上珍珠寶物。

焉耆國有葦橋的險阻,國王廣便拆毀了葦橋,不想讓漢朝的軍隊進入他們的國境。

班超便改道從別處涉過齊衣帶以上的深水過河。

七月三十日,到達焉耆,離都城二十里,在大洋中紮營。

王廣出其不意,大為驚恐,便想把全國人趕到山林中去躲藏起來。

焉耆左侯元孟曾到漢朝都城當過人質,他秘密地派人把這件事告訴了班超,班超把派來的使者殺了,表示不信用。

他約會各國國王,並揚言要對他們重加賞賜。

於是焉耆王廣、尉犁王凡和北革健支等三十人一同與班超相會。

焉耆的國相腹久等十七人害怕殺頭,都入海逃跑了。

危須王也沒有來。

班超坐定,怒氣沖沖地詰責王廣說:「危須王為什麼不來?腹久一班人為什麼逃跑?」

說罷,喝令吏士把王廣、王凡等抓起來,在陳睦舊城殺了他們,把他們的腦袋送往京城。

於是驅使軍隊抄劫虜掠,斬首五千餘顆,生俘一萬五千人,繳獲馬牛羊等牲畜三十餘萬頭。

改立元孟為焉耆王。

班超留在焉耆半年以安一撫其國人。

於是西域五十餘國都交納人質,表示歸服漢朝。

第二年,皇帝下詔令說:「過去匈奴獨霸西域,侵犯河西,永平末年,白天也要把城門關起來。

先帝深深憐憫邊疆老百姓遭受盜寇的禍害,就命令將帥出擊右地,攻破白山,進軍蒲類,攻取車師,其他定居的城郭諸圍都震懾響應,於是開闢了西域,設置了都護。

可是惟獨焉耆王舜,舜的兒子忠,叛逆不道,倚仗他們國家的險阻,殺死都護和吏士,先帝重視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全,不想大動干戈,所以派遣軍司馬班超安一撫於昆以西諸國。

於是班超越過蔥嶺,到達縣度山,出入二十二年,莫有誰不服從的。

班超改立各國國王,安一撫其人民。

不驚動中國,不派遣軍隊,而使遠夷和睦,異族同心,達到了施行討伐,洗雪舊恥,替將士報仇雪恨的目的。

《司馬法》記載『:賞賜不超過一個月,是要讓人們看以為善的好處』。

現在封班超為定遠侯,食邑千戶。」

班超自覺久居偏遠的異地,年老了,思念故國。

永元十二年(100),便上書朝廷說「:我聽說,姜太公封於齊國,五世而歸葬於周。

狐狸死的時候,頭總朝著它出生的土丘,代地的馬依戀北風。

周和齊同在中國,相距不過千里,何況我遠居絕域,怎能沒有『依風』、『首丘』的思想感情呢?蠻夷的風俗,害怕年壯的,欺侮年老的。

我班超犬馬之齒日減,常恐年老體衰,倏忽死亡,孤魂漂泊於異域。

昔者蘇武滯留匈奴只不過十九年。

現在我持符節,捧印璽以監護西域,如年壽將終,死於駐地,那也沒有什麼可遺恨的。

然而我恐怕後世或許有人把我死於西域的事實記載下來。

我不敢望到酒泉郡,只願活著進入玉一門關。

我老而多病,身一體衰弱,冒死上言,謹派遣我的兒子班勇隨帶進貢的物品入塞,趁我活著的時候,讓班勇回來看一看中國。」

班超的妹妹同郡曹壽的妻子班昭也上書朝廷,請求把班超召回國,說「:我的同父母的兄長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僥倖因微小的功勳,特蒙皇帝重賞,爵位列居通侯,官同二千石。

天恩特殊超絕,真非小臣所應當蒙賞的。

班超當初出使西域,立志犧牲自己的家身一性一命,希望能建立微小的功勳,以圖報效。

不意碰上陳睦事變,道路阻塞,班超孤身轉側掙扎於艱險的異地,以言辭曉喻西域各國,憑借各國的兵力,每有攻野戰,總是奮勇向前,雖身受重傷,也不逃避死亡的危險。

幸蒙陛下的神靈,得以延續生命於沙漠之地,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

兄妹骨肉之親,長久離別,相見也許會不認識了。

所有同他一道出使的人,都已經不在人世了。

班超年紀最大,現在將近七十歲了。

身一體衰老患病,頭髮也全白了,兩手麻木而不靈活,耳不聰,目不明,要拄著枴杖才能走路。

他雖然想要竭盡他的力量來報答皇上天恩,但迫於年歲遲暮,犬馬之齒將盡。

蠻夷的本一性一,違反正道,欺侮老人,而班超早晚即將死去,長久不見有人來代替他,恐怕壞人伺機而動,萌生犯上之心,而卿大夫鹹懷一切,不肯作深遠的考慮。

如突然發生暴亂,班超力不從心,不能平息,那麼上會毀滅國家累世的功勳,下會廢棄忠臣所作的一切努力。

那真是可悲痛的啊!所以班超於萬里之外,懷歸國之誠,自己陳述痛苦焦急之心,伸頸企望,到現在已經三年了。

仍未蒙皇上省察。

「我聽說古代十五歲服役,六十歲免役,也有休息而不任職的。

因陛下以至孝來治理天下,博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忘小一柄一的臣子。

何況班超獲得侯伯的爵位,所以我敢於冒死為班超哀求,乞讓班超因國能安度餘年。

如果班超能活著回來,再見宮立闕,讓國家永遠沒有勞師遠征的憂慮,西域也沒有猝然暴發動亂的憂愁,班超得以長久蒙受皇上像文王那樣賜予歸葬骸鼻的恩德,像田子方那樣哀憐衰老的惠一愛一。

《詩經·大雅》說:『老百姓通過勞動,可以得到小康。

先施恩惠於中國,然後乃安定四方。

』班超有書信和我作生前的訣別,恐怕真不會見到他了。

我確實傷感於班超在壯年時候竭盡忠孝於沙漠之中,衰老的時候則被遺棄而死於荒涼空曠的原野。

這真夠悲傷可憐啊!如果不蒙皇上的救援一愛一護,班超以後一旦有變,希望班超一家,能蒙受皇上像趙母、衛姬那樣,因事先上奏而免於治牽連之罪的寬恕。

我愚笨不懂得大義,觸犯了忌諱。」

奏章送上去了,皇帝被她的語言所感動,便把班超召回來了。

班超在西域住了三十一年。

永元十四年(102)八月回到洛陽,被任命為射聲校尉。

班超胸肋本來有病,回國之後,病情加劇,皇帝派遣中黃門看問,賜給他醫藥。

這一年九月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朝廷憐憫他,派使者弔唁致祭,賞賜極為優厚。

班超的兒子班雄繼承他的爵位。

以前,班超被召還,朝廷用戊己校尉任尚作都護,交代工作的時候,任尚對班超說「:君侯在外國三十多年,而我慚愧地繼您之後,責任重大,智慮淺短,您該有以教我吧。」

班超說:「我年紀老了,變得愚笨了,您出任大職,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必不得已,願意說幾句不甚高明的話。

塞外官吏士卒,本來就不是孝子順孫,都是因為有罪過才被遷徙去補充邊疆的屯兵。

而蠻夷又懷著禽一獸心腸,很難收養而容易壞事。

現在您秉一性一嚴厲而又有些急躁。

水清了就沒有大魚,嚴於監察則不得下面的歡心。

您應該寬容冷靜,簡易行一事,小餅失從寬處理,緊緊一抓住重要的環節就行了。」

班超走後,任尚私下對他的親信說「:我以為班君有什麼奇策,現在他所說的不過平常言論罷了。」

任尚到任數年,而西域反叛作亂,任尚因有罪而被召還,就像班超所告誡的那樣。

班超有三個兒子,長子叫班雄,遷升到屯騎校尉。

正碰上羌人侵犯三輔,皇帝命令班雄率領五營兵馬駐紮在長安,並任命他為京兆尹。

班雄死了之後,他的兒子班始繼承他的職位,高攀上與清河孝王的女兒陰城公主成婚。

陰城公主是順帝的姑母,驕貴而又一婬一亂。

她跟她一寵一愛一的人共同處在幃帳中,而叫班始進去,要他爬在一床一底下。

班始憋了一肚子氣,永建五年(130),就拔刀把公主殺了。

順帝大怒,把班始腰斬了,班始的同族都被殺害。

班超的小兒子名叫班勇。

◆班勇傳,班勇,字宜僚。

年輕時就有父親班超的大將風度。

永初元年(107),西域反叛漢朝,朝廷派班勇作軍司馬。

班勇和哥哥班雄都從敦煌出兵,迎都護和西域甲兵回來。

於是罷免了都護。

後來西域有十多年沒有漢朝的官吏。

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派長史索班率領千多人駐在伊吾,車師前王和鄯善王都到索班這裡投降。

後來過了幾個月,北單于與車師後部一同攻沒索班,打跑前王,佔領向北的道路。

鄯善王著急了,向曹宗求救,曹宗因此請求朝廷出兵五千人攻擊匈奴,替索班報仇雪恥,於是又收復西域。

鄧太后召班勇到朝堂參加會議。

起先各公卿多數主張關閉玉一門關,於是就放棄了西域。

班勇上奏議道「:從前孝武皇帝擔心匈奴強盛,將成為百蠻的統帥,一逼一進我邊疆,於是開通西域,分離他們的同一黨一,當時的輿論認為這等於奪到了匈奴的內臟,砍斷了他的右臂。

後來王莽篡位,向西域索取東西太多,貪得無厭,胡夷忿恨已極,於是背叛漢朝。

光武帝中興後,沒有工夫考慮外事,所以匈奴仗恃自己強盛,趕走別人並佔領別的國家。

到了永平年間,再進攻敦煌,河西各郡,各郡白天都把城門關上。

孝明皇帝考慮國家大計,於是派虎將出征西域,因此匈奴逃向遠方,邊境得到安寧。

到了永元年間,西域地方沒有不歸附內地的。

後來正逢羌人作亂,西域又斷絕往來,北匈奴又派遣督促其他小一柄一。

收集逃避的租稅,把價值抬得高高的,嚴格限期集會。

鄯善、車師都懷憤怨之心,想親近漢朝,可惜找不到門路。

可見前段時期有反叛的事發生,都由於統治工作不夠恰當,所以出現相反的效果。

現在曹宗只是感到前面的恥辱,想報復匈奴洗雪恥辱,而不查一查歷史上出兵的先例,沒有考慮當時的具體情況。

凡是想在荒外建功的,萬個中沒有一個成功的,如果兵連禍結,後悔將不及了。

何況現在府庫空虛,軍隊後無援兵,這是向遠方的夷狄暴露自己的弱點,向海內展現自己的短處,愚見認為不能同意。

舊敦煌郡有營兵三百人,現在應該恢復,並重新設置護西域的副校尉,住在敦煌,像永元年間那樣做。

又應派西域長史統率五百人駐在樓蘭,西邊擋住焉耆、龜茲的來路,南邊給鄯善、於昆壯壯膽子,北面抵禦匈奴,東邊連接敦煌。

這樣才算方便。」

尚書問班勇道:「現在設立副校尉,派誰合適?又設長史駐樓蘭,有什麼好處?」

班勇答道:「從前永平末年,剛開通西域,開始派中郎將駐在敦煌,後來設副校尉在車師,一方面管制胡虜,一方面又禁止漢人不得有所侵擾,所以外夷心甘情願歸附,匈奴也害怕我們的威勢。

現在鄯善王尤還,是漢人的外孫,如果匈奴得志,尤還首當其衝,非死不可。

這些人雖然同鳥獸差不多,也知道避害。

如果出兵駐在樓蘭,足夠讓他們歸附,我認為這樣比較方便。」

長樂衛尉鐔顯、廷尉綦毋參、司隸校尉崔據反駁道:「朝廷從前想拋棄西域,因為西域對中國沒有好處而經費難得供給。

現在車師已屬匈奴,鄯善也不可靠,一旦出現反覆,你能擔保北方匈奴不成邊疆的後患嗎?」

班勇答道「:現在中國設州牧,為的是防止郡縣出現狡猾盜賊搗亂,如果州牧能保證不成為邊害。

如果開通了西域,那麼盜賊不起來,我也願意用腰斬來保證匈奴的勢力必然減弱,敵勢減弱了,那麼為害的可能一性一就縮小了。

現在設校尉來保衛西域,設長史來招降諸國,如果放棄不管,豈不等於歸還他們的內臟,接續他們的斷臂嗎!那麼西域必然失望,希望斷絕後,一定向北匈奴投降,緣邊各郡一定受到困害,恐怕河西城門白天又要關上了。

現在不廣泛宣傳朝廷的大德,而只看到駐紮軍隊要多花幾個錢,如果北匈奴更加強大,難道邊塞會得到長治久安麼!」太尉屬意一毛一軫反駁道:「如果設置校尉,那麼西域不斷派使者來,要錢要糧將無止境,給他吧,那麼費用難供,不給又失去他們的心願。

一旦被匈奴所迫,當然又來求救,那麼事情就鬧大了。」

班勇答道「:如果讓西域歸附匈奴,使他們感戴大漢的恩德,不作侵擾的寇盜就很好了。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因為西域租稅收入很多,兵馬為數不少,將來在邊陲搗亂起來,這等於讓敵人富足起來,增添強敵的勢力。

設校尉的目的,無非是宣傳漢朝的威德,維繫各國歸附內地的心願,使匈奴的侵略野心有所收斂,而沒有耗費國家財力的憂慮。

何況西域的人要求不高,他們之來,不過要點糧食罷了。

現在如果一概拒絕,他們一定依附北虜,讓他們聯合起來進犯并州、涼州,那麼中國的耗費決不止千億而已。

我看還是設置為好。」

於是朝廷聽從班勇的意見,恢復敦煌郡營兵三百人,設西域副校尉,讓他住在敦煌。

雖然又使西域得到控制,但是還不能走出屯兵之地。

後來匈奴果然多次與車師共同進犯邊地,河西受了大害。

延光二年(123)夏,朝廷又派班勇作西域長史,率領兵士五百人駐紮在柳中。

第二年正月,班勇到了樓蘭,因為鄯善歸附漢朝,朝廷特加班勇三綬以示獎勵。

可是龜茲王白英還在猶豫不決,班勇用漢室的恩威開導他,白英就率領姑墨、溫宿自己綁著自己到班勇這裡投降。

班勇於是調集他的步兵騎兵萬多人到車師前王那裡,從伊和谷把匈奴伊蠡王趕跑了,俘獲前部五千餘人,於是前部又開通了。

回來之後,仍駐柳中,一邊防守,一邊種田。

四年(125)秋,班勇調集敦煌、張掖、酒泉六千騎兵和鄯善、疏勒、車師前部兵攻打後部王軍就,把他們打得大敗。

斬首俘獲八千多人,馬畜五萬多頭。

抓到軍就和匈奴持節使者,把他們押到索班死的地方斬了頭,替索班報仇雪恥,並將首級傳送到京師。

永建元年(126),另立後部故王子加特奴做王。

班勇又派另一將校殺了東且彌王,也另立了他的同種人為王,從此車師六國都平定了。

同年冬天,班勇調集各國士兵攻打匈奴呼衍王,呼衍王逃走,他的部下二萬餘人都投降了。

抓到了單于的堂兄,班勇叫加特奴親手殺了,讓車師與匈奴加深仇隙。

北單于自己率領萬餘騎兵進入後部,到金且谷,班勇派假司馬曹俊快馬去救援。

單于退走,曹俊追斬他的貴人骨都侯,呼衍王就遷居在枯梧河上。

從此以後車師沒有匈奴的蹤跡,城郭也很安定。

只有焉耆王元孟尚未投降。

第二年(126),班勇上書請求攻打元孟,於是朝廷派敦煌太守張朗帶領河西郡兵三千人與班勇配合。

班勇就調集各國兵四萬餘人,分騎為兩路出擊。

班勇從南道走,張朗從北道走,約定日期到焉耆會師。

可是張朗先有罪在身,想立功贖罪,就先趕到爵離關。

派司馬帶兵打前站,俘獲敵人二千餘人。

元孟害怕殺頭,派使者請求投降,張朗直接到了焉耆受降回去了。

元孟竟不肯當面被捆一綁,只派兒子到朝廷進貢。

張朗於是得到赦免死罪。

班勇因為沒有如期趕到,被判罪下獄,不久得到赦免,後來老死在家。

◆梁慬傳,梁慬字伯威,北地弋居人。

父梁諷,歷任州宰。

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封梁諷為軍司馬,使他先帶上金帛出使北單于,宣揚國家的威德,歸附的有萬多人。

後來因違背竇憲的旨意,充軍到武威,武威太守奉旨殺了他。

竇氏既滅,和帝知道梁諷是被竇憲冤殺的,召忡,作為郎中。

梁慬有勇氣,常慷慨好功名。

起初做車騎將軍鄧鴻的司馬,再次陞遷,延平元年(106)拜為西域的副校尉。

梁慬走到河西,碰上西域各國反叛,攻都護任尚於疏勒。

任尚上書求救,朝廷召梁慬帥領河西四郡羌胡五千騎兵跑去救援,梁慬沒有到而任尚已解圍。

恰好召任尚回來,朝廷用騎都尉段禧做都護,西域長史趙博做騎都尉。

段、趙二人守住它乾城。

它乾城很小,梁慬以為不太堅固,於是狡詐地勸說龜茲王白霸,想進來共保其城,白霸同意了。

吏人堅決勸阻,白霸不聽。

梁慬既進城,派將急迎段禧、趙博、合計軍士有八九千人。

龜茲吏人都反叛其王,而與溫宿、姑墨幾萬兵士反叛,共包圍了城。

梁慬等出來迎戰,把他們打得大敗。

連續交兵數月,胡兵敗走,梁慬乘勝追擊,共斬首萬餘級,獲俘虜數千人,駱駝畜產數萬頭,龜茲才平定。

可是道路遙遠,檄書不通。

一年多,朝廷很憂慮。

公卿議論的人認為西域阻隔太遠,多次有背叛,吏士屯田,耗費漢有止境。

永初元年(107),便罷免都尉,派騎都尉王弘調集關中兵迎接梁慬、段禧、趙博以及伊吾盧、柳中屯田的官吏兵士。

二年(108)春,回到敦煌。

碰上眾羌反叛,朝廷大發兵向西出擊,逆詔梁慬留作各軍後援。

梁慬到了張掖日勒。

各種羌族萬餘人攻亭候,殺掠官吏百姓。

梁慬進兵出擊,大破羌兵,乘勝追到昭武,虜便四散逃走,那些能逃脫的十分之二三。

到了姑藏,羌的大豪三百餘人到梁慬那裡投降,梁慬慰勞他們同時遣還他們的故地,河西四郡又安定了。

梁慬受詔書駐紮金城,聽到羌人又入侵三輔,迫近園陵,立即帶兵出擊,轉戰於武功美陽關。

梁慬作戰時受了傷,奮不顧身,連日追趕,全部放走所掠俘虜,獲得馬畜財物很多,羌人於是逃散,朝廷嘉獎他,數次用璽書慰勉,並委之以西方事,令他作諸軍節度。

三年(109)冬,南單于與烏桓大人都反叛。

朝廷以大司農何熙行車騎將軍事,中郎將龐雄作副將,率領羽林五校營士,同時調動緣邊十郡兵二萬餘人,又派遼東太守耿夔率領鮮卑族眾共同出擊,詔梁慬執行度遼將軍的任務。

龐雄與耿夔共擊匈奴奧革建日逐王,破了他們。

單于便親自率領軍隊包圍中郎將耿種於美稷,連戰數月,攻之更急,耿種移檄文求救。

明年正月,梁慬率領八千餘人快速救援,到了屬國故城,與匈奴左將軍、烏桓大人作戰,破斬他們的頭目,殺三千多人,虜了他們的妻子,獲財物很多。

單于又自己率領七八千騎兵迎攻,包圍了梁慬。

梁慬披甲奔擊,所向都被擊破,虜就引兵回到虎澤。

三月,何熙軍隊到了五原曼柏,得了暴疾,不能前進,派龐雄與梁慬及耿種步兵騎兵一萬六千人進攻虎澤。

連營稍微前進,單于害怕,派左奧革建日逐王到梁慬那裡投降,梁慬便大陳兵接受投降。

單于光頭赤足,自綁磕頭,繳納人質。

正碰上何熙死於軍中,朝廷就拜梁慬為度遼將軍。

龐雄便做了大鴻臚。

龐雄是巴郡人,有勇有略,稱為名將。

第二年,安定、北地、上郡都被羌人入侵,谷價很貴,百姓流散,不能自立。

朝廷詔忡發邊兵迎接三郡太守,使將吏人遷徙到扶風的邊界。

梁慬立即派南單于之兄子優孤..奴帶兵迎之。

回來之後,梁慬認為..奴接其家屬有功勞,便授以羌侯印綬,因犯了專擅之罪,召下獄,抵罪。

第二年,校書郎馬融上書控訴梁慬與護羌校尉龐參,有詔原刑。

語在《龐參傳》。

碰上叛羌進犯三輔,關中盜賊興起,朝廷又拜梁慬為謁者,帶兵去打。

到了湖縣,病死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