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荀淑傳,荀淑字季和,穎川郡穎陰人,荀卿十一世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

(荀淑、荀爽、荀悅、韓韶、鍾皓、陳寔)

◆荀淑傳,荀淑字季和,穎川郡穎陰人,荀卿十一世孫。

年輕時有高尚的德行,學問淵博,不喜歡雕章琢句,徒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實際的學識。

因此,常常被俗儒看不起。

但州里卻稱他有知人之明。

安帝時,徵召任為郎中,後來再升當塗長。

離職還鄉里。

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為師。

梁太后臨朝理政,有日食、地震的變異,下詔公卿舉賢良方正,光祿勳杜喬、少府房植舉荀淑回答皇上的提問,荀淑譏諷指責皇上的貴戚及一寵一幸的人,遭到大將軍梁冀的忌妒,把他調出補朗陵侯相。

到職處事正直,明於治理,稱為「神君」。

沒有多久,辭官回家,閒居養志。

家產增加了,就分給宗族和好朋友。

年六十七,建和三年(149)卒。

李膺這時任尚書,自己上表,服心喪三年。

二縣都立祠。

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都有名,當時的人叫他們為「八龍」。

起先,荀氏舊裡叫西豪,穎陰令勃海苑康認為從前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也有八子,所以改其舊裡為高陽裡。

荀靖有德行,不做官,年五十而死,號「玄行先生」。

荀淑的兒子荀昱字伯條,荀曇字元智。

荀昱為沛相,荀曇為廣陵太守。

兄弟都正身痛恨邪惡,有志剷除宦官。

宦官的支一黨一賓客有在二郡的,雖小小的罪過,也誅殺無赦。

荀昱後來與大將軍竇武謀殺宦官,與李膺同死。

荀曇也被禁錮,終身不用。

◆荀爽傳,爽字慈明,一名..。

從小好學,十二歲,就讀懂了《春秋》、《論語》。

太尉杜喬見了他稱讚說「:可以作人的老師。」

荀爽於是益發深思經書,鄉里有喜慶喪吊,他不參加,國家有徵召,他也不應。

穎川流行這樣一句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延熹九年(166),太常趙典推舉荀爽為至孝,拜郎中。

他回答策問陳述了他認為國家應辦的事宜說:「我聽老師說:『漢為火德,火生於木,本盛於火。

火,木之子;夏,火之位。

木至夏而盛,所以為孝。

其像在《周易》之《離》。

』在地為火,在天為日。

在天的,用其一精一,在地的,用其形。

夏天是火王的時候,其一精一在天。

溫暖之氣,生長百木,這就是孝。

冬天衰敗,其形在地,酷烈之氣,焚燒山林,這就是不孝。

所以漢朝的制度使天下的人都誦讀《孝經》,選辟吏也是推舉孝廉。

親死自盡,用盡悲痛。

現在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喪不滿,就去做官,這大概不能叫做崇尚孝道克稱火德吧?過去孝文勤勞謙讓,一操一行過於儉樸,所以遺詔以日易月。

這在當時合適,不可萬世遵行的。

古今的各種制度,雖然有時增加一些,有時減掉一些,惟有居喪的禮沒有改變,就是告訴天下的人,不要忘記了自己的父母。

現在公卿百官都是老百姓的榜樣,而父母逝世了,也不回去居喪盡孝。

本來,仁義之行,要從上面開始做起,敦實純樸的風俗才能傳到下面響應。

傳說:『喪祭的禮廢缺,人臣的恩情就薄,死不吊生不養的人就多了。

』曾子說『:人沒有自盡的,如果有的話,只有死了父母才有呢。

』《春秋傳》說:『上面所作所為,老百姓一定要跟著走的。

』至於上面沒有做,老百姓有的做了,那就要處以刑罰;如果上面做了,老百姓也跟著做,那怎麼能加以刑罰呢?以前丞相翟方進認為自己是宰相,不敢破壞制度。

母親死了,服喪三十六日才恢復工作。

失禮的根源在上面。

古大喪三年不呼其門,是為了推崇國家的禮制,厚風俗,重教化啊。

事情做錯了,應該改正,有了過錯要不怕改過。

天下一般的喪事,可以照以前的禮制辦理。

「我聽說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禮義完備了則人人就知道如何行一事了。

夫婦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開始,也是君王德化的基礎。

所以文王作《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鹹》、《恆》。

孔子說:『天高地卑,乾坤定矣。

』夫婦間的關係,在於順。

《堯典》說:『矨降二女於媯..,嬪於虞。

』降是下,嬪即婦。

是說帝堯的女,下嫁與虞,還要恭恭敬敬,勤修婦道。

《易》說:『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婦人去嫁叫歸,是說湯按娶禮歸他的妹妹於諸侯。

《春秋》的大義,王姬嫁齊,使魯主持,這是不以天子的尊貴加於諸侯。

現在漢繼承了秦朝的禮法,設尚主的禮制,用妻子控制丈夫,用卑下對付高上,違背了乾坤天高地卑的規律,失去了陽唱陰和的意義。

孔子說『:以前聖人作《易》,高則向天觀象,下則於地察法,看鳥獸的文采,與地之所宜。

近的,取之於本身,遠的,取之於物,用以通神明之德,達萬物之情。

』今觀法於天,就是北辰至尊,四星妃後,察法於地,就是高山像夫,卑澤像妻。

看鳥獸的文采,鳥則雄鳥鴝,雌鳥順服。

獸則牡的倡導,母的相從。

近的取之於身,則乾為人的頭腦,坤為人的肚腹。

遠的取於物,則樹木的果實屬天,草根屬地。

陽的崇高,陰的卑下,這大概是事物的本一性一。

並且《詩》的第一篇是《關睢》,《禮》始於《冠》、《婚》,先正夫婦。

天地、六經,道理是一樣的。

應該改變尚主的制度,以符合乾坤之本一性一。

遵法堯、湯,取法周公、孔子,符合天地的法則而無錯誤,問於鬼神也無疑惑。

我們行一事能夠這樣,那就瑞兆自天而降,符驗自地而來。

『五是』來備,各有次序了。

「從前聖人不偏不倚建於天地之中叫做禮。

禮,是興福祥的根本,堵塞禍亂源流的。

一個人能夠丟掉私慾依禮而行,福就來了;順情廢禮,禍就來了。

研究禍福的反應,就可以知道興廢的所以產生。

在眾多的禮儀中,婚姻的禮儀第一。

所以天子娶十二,是天數如此,諸侯以下各有等差。

事物的品級如此。

陽一性一純,因而能夠施展;陰體順,因而能夠化。

用禮調濟音樂,氣得以宣導和節制之,所以能夠多子多孫,健康長壽。

到了三代的後期,好色無度,瑤台、傾宮,妻妾數百。

陽氣耗竭於上,陰氣阻隔在下。

所以周公戒之說:『不曉得農業勞動的艱苦,不曉得勞動者是怎麼勞動的,只知道享樂,這也不會長壽的。

』這是明誡。

後來的人,好福不從根本上下工夫,惡禍不知道改邪歸正。

《傳》說:『砍掉腳趾穿鞋,誰說他愚蠢!哪能比得這個人,縱一欲以喪軀呢?』實在可痛啊!我聽說後宮美一女有五六千人,從官服侍的還不計算。

冬天夏天的衣服,早晚的糧食,耗費縑帛,使國家的府庫空虛,以至加倍徵收賦稅,十分的收一分,盡量徵取無罪的老百收的錢財,供無用的宮女花耗。

百姓窮困於外,陰陽隔塞於內。

因此感動和氣,災異屢降。

我認為那些不是禮聘而又沒一寵一幸過的宮女,要統統遣散出去,使她們結婚成家。

這樣,一、怨夫曠女之情通,陰陽之氣得和;二、節省開支,使府庫充實;三、修禮制,長壽。

四、配陽施,祈多子多孫;五、減賦省役,使百姓安居樂業。

這是國家的大利,天下人的大福啊!「寒熱晦明,所以成為歲,尊卑奢儉,所以成禮。

因此,把晦明寒暑之氣,尊卑侈約之禮作為大節,不得違反。

《易》說:『天地節而四時成。

』《春秋傳》曰:『只有車服與爵號不可以假借別人。

』《孝經》說『:安上治民,沒有比禮更好的了。

』禮,是分別尊卑的等差,定上下制度的。

從前季氏八佾舞於庭,沒有損害什麼人和物,而孔子還說:『這也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以容忍的呢。

』《洪範》說『:只有君能作威,只有君能作福,只有君才能吃好的。

』這三件,是君主所獨行臣子不得與君相同的,現在臣子穿君主的衣服,下面的人吃只有上面的能吃的珍貴的東西,這是叫做害於爾家,為禍於爾國啊!應當大致依照古禮尊卑等級,及董仲舒制度上下的區別,嚴厲命令官吏,遵照執行,這是禁止紊亂,善風俗,財用足用大要。」

奏送上去後,就棄官走了。

後遭李膺等與宦官鬥爭的禍亂,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共十幾年,以著書為事,被稱為大儒。

一黨一禁解除之後,五府都徵召他,司空袁逢以有道推舉他,不應。

到袁逢逝世,荀爽為之服喪三年。

當時人往往傚法他,成為風俗。

當時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雖然父母死了,也還有弔喪問疾的。

又私自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後立名。

荀爽都引經據典論其正誤,雖說不能都依他的改變,也有一些改了的。

後公車徵召為大將軍何進從事中郎。

何進怕他不去,迎薦為侍中,到何進敗,詔命中斷了。

獻帝即位,董卓輔政,又徵召他。

荀爽想逃避征命,吏催迫得緊,不得不去,因此就拜平原相。

走到宛陵,又追為光祿勳。

視事三天,進升司空。

荀爽自被徵召的命令到登台司,才九十五日。

因跟著遷都長安。

荀爽見董卓十分殘暴,一定要傾覆國家,他所推舉都是一些有智謀的人才,準備與他們一起圖謀大事。

也與司徒王允及董卓長史何..等為內謀,因病逝世,年六十三。

荀爽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收集漢朝歷史其成敗可為鑒戒的,叫做《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讖》,加上其他論敘,題為《新書》。

共百餘篇,現在好多都損缺不全了。

兄子荀悅、荀..都有名。

荀..另有傳。

史官評論說:荀爽、鄭玄、申屠蟠都因儒行,居家為處士。

朝廷累次徵召,都稱病不去。

到董卓當權,再次用禮徵召他們。

申屠蟠、鄭玄終於不屈保全了他們高風亮節。

荀爽其時頭髮已經黃了,一個人去了,不到十天做了卿相。

有人懷疑他如此進退,是不對的。

我探討荀爽的思想,認為出而用世,退而家居隱處這是君子為人的大節。

天下太平,固然應該弘揚大道以實現自己的懷抱,世亂,也應該投身問世以匡救時弊,荀爽的急急自勵,豈不是君子所應有的大節嗎?不然,為什麼要捨平安的坦途不走而去踩虎尾巴呢?看他不談遷都,救楊彪、黃琬之禍,以及後來潛圖董卓,國命幾乎得到振興。

所謂「大直若屈」,道路本來是曲折的。

◆荀悅傳,荀悅字仲豫,荀儉的兒子。

荀儉死得早。

荀悅十二歲時,能夠解說《春秋》。

家窮沒有書籍,往往去別人家,看到篇章書牘,過目大多能夠背誦。

一性一情沉著好靜,長相漂亮,特別一愛一好著書立說。

靈帝時,宦官用權,讀書人一般不出來做官,退身窮處,荀悅於是托病隱居,當時人不認識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只有堂弟荀..特別稱讚他,敬重他。

開始被推舉為鎮東將軍曹一操一府,升黃門侍郎。

獻帝一愛一好文學,荀悅與荀..及少府孔融侍講宮中,早晚談論。

累升秘書監、侍中。

當時政權移於曹一操一手中,天子不問政治,大權旁落,不過空在其位罷了。

荀悅有志諍言進諫,但所謀皇上不用,於是作《申鑒》五篇。

所議論通達為政的體要。

書寫成之後,上奏天子。

內容大略說:大道的根本,仁義二字可以概括。

五典以它為經,群書以它為緯,吟詠歌誦,譜之音樂,形之舞蹈,前鑒既明,後再申述。

所以古時候先聖先王,對於仁義,總是一講再講以至三講的。

為政之術,首要除去四患,然後才注重五政。

所謂四患:一叫偽,二叫私,三叫放,四叫奢。

偽詐就亂風俗,自私就壞敗法紀,放一蕩就沒有軌則,奢侈就不能制約。

這四者不除去,國家的政治就無辦法推行了。

風俗亂了,大道就不得而行,雖然是天地也不能保其本一性一;國家的法紀壞敗,社會就不得安寧,雖然是國君也不能堅持他的準則了;胡作非為,人們的行為失去約束,雖然是聖人也不能保全他的一操一守了;人慾橫流,沒有控制,雖然是四表之大,也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了。

這是叫做四患。

興農桑使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分別好壞使風俗純美;宣揚文化教育闡明德治敷洽;建立軍事保持威懾力量;賞罰嚴明,統一法紀。

這是叫做五政。

有的人不怕死,不可以犯罪來恐嚇他;為人不以生為樂,不可勸他為善。

對這些人,雖然使契實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教育,使皋陶為吏,政治也不能推行。

所以做君主的首先要使財用豐足,安定他們的情緒。

古時候帝王親耕田,后妃親事蠶桑,國內無游手好閒的人,四野沒有荒棄的產業,財用自給,不隨便使用勞力,以濟人事。

這是叫做養生。

君子所以能感動天地,驗應神明,正萬物而成就王者的教化,行一事一定真切而符合實際。

所以為君主的可藉以審定好壞。

善惡要見於功罪,毀譽要經過考驗期於準確。

聽人家談話,要以事實來核對,據名察實,不要被欺詐虛偽所迷惑,以致搖動人心。

所以事實沒有不確實的,事物沒有不貼切的,善行沒有不顯明的,罪惡沒有不外露的。

這樣,風俗淳樸,老百姓沒有作亂之風。

百姓上下看到了利害關係自己,所以思想上戰戰兢兢,行為上謹慎檢點,內心不迷惑,對外界也不存非分的想法,這樣,百姓的心平正了,這叫正俗。

對君子用情,小人用刑。

榮光羞辱是賞罰的標準。

所以禮教榮辱對待君子,為的是感化他們的情志;桎梏鞭撲對待小人,為的是以刑使他們改邪歸正。

君子恥於受辱,何況犯刑呢!小人不畏刑,何況是受辱呢!如果廢棄德化教育,是把中等人推入小人一夥;推行德化教育,是把中等人引入君子的行列,這叫做明化。

小人的本一性一,對他放鬆一些,就驕傲起來,驕傲就要妄為,妄為就要生怨,就要反叛;遇到危難,就謀作亂,安逸就胡思亂想。

沒有強制的手段,就不能懲罰他們。

所以作君主的一定要掌握軍事,以防發生意外,制止暴虐。

安居時寄軍事於內政之中,一旦有事動用武力。

這叫秉威。

賞與罰,是為政的手段。

賞要明,罰要必,說了算數。

不要輕聽偏信,不要朝令夕更,要做到審慎二字。

賞是為了獎善,罰是為了懲惡。

人主不隨便行賞,不僅僅是為了一愛一惜財物,因為隨便地行賞,不能起到勸人為善的作用。

不隨便實行懲罰,不是為了一愛一人,因為隨便地懲罰人,不能起到懲治壞人的作用。

賞不能勉勵人為善叫做止善,罰不能懲治壞人叫做縱惡。

做君主的能夠做到不阻止在下的人為善,不放縱在下的人為惡,國家的法紀就樹立起來了,這叫統法。

四患已經除掉,五政又建立起來,還要真抓實幹,堅持不懈,簡要而不怠慢,疏略而無所失,無為而治,任其自然,無事為事,德自歸之。

不肅而自然成,不嚴而自然化,君主垂衣拱手,天下太平無事。

這叫為政的方略。

又說:娶公主為妻的制度不是古已有之的。

下嫁二女,這是唐堯的制度。

嫁妹大吉,這是商代君主帝乙的教誨,王姬歸齊,這是周代的禮儀。

把陰勝陽,違反了自然規律,把婦女凌駕在丈夫之上,這是違反了人倫的關係。

違反自然規律不吉祥,違反人倫關係不義。

又古時候天子諸侯有事,一定要先告於廟。

朝廷裡設有史官二人,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事載《春秋》,言載《尚書》。

君主的一舉一動,一定要記錄,善惡成敗,都保存無遺。

以至士人百姓,如有卓異的事實,都載入書籍。

有人想顯達而不能得到,有人想隱逸而名氣反而遠揚,得失一朝,或榮或辱垂之千載。

好人受到獎勵,罪人因而恐懼。

適宜於今天的一切都由史官記錄,保管典章文藝,記錄其行一事。

一年終了,報告尚書。

作為賞罰的根據,以弘揚教化。

帝看了認為很好。

帝好讀書籍,曾經認為班固《漢書》篇幅太繁,不好看,於是命令荀悅依《左氏傳》體裁作《漢紀》三十篇,令尚書給悅筆札。

荀悅所作《漢紀》辭句簡要,事實寫得詳細,議論一精一美。

《漢紀》的序言說「:從前,聖人創建帝王治國的準則,經緯天地,觀察自然以立法,於是創造文字,以通宇宙,傳播於王庭,用處大得很啊。

先王為了發揚大業,求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陳於是夏。

也是想後世永遠作為典則。

建立典章制度,有五志:一叫達道義,二叫章法式,三叫通古今,四叫著功勳,五叫表賢能。

這樣,天人的關係,事物的權衡,明明白白,都包括其中了。

世世代代守了這個典範,大業就不會隕墜了。

增加或減少,保持盈虛平衡,要與時代相消長,好壞不同,而量好壞的尺度,只能是一個。

漢朝四百零六載,撥亂反正,繼武興文,永遠想到祖宗的洪業,想到萬世發揚光大。

皇上默然深思,雅一愛一文事,瞻前顧後,繼往開來,闡明遠大的宏圖,命立國家大典。

於是搜羅整理舊書,寫成《漢紀》。

中興以前,明主賢臣得失的軌跡,都可一目瞭然。」

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

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209)逝世。

◆韓韶傳,韓韶字仲黃,穎川郡舞陽縣人。

年輕時在郡裡做官,徵召司徒府。

這時太山賊公孫舉稱偽號有幾年了,守令無能力破滅或驅散他,經常犯法。

尚書省挑選三府掾中能理治煩亂的人,來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任命韓韶為贏縣長。

太山賊聽說韓韶是個好官,就彼此約束不入贏縣境內。

但是其他各縣就更多地遭到他們的侵擾,鬧得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養蠶桑,因而逃亡到贏縣討乞的人很多。

韓韶可憐他們饑不得食,於是開倉救濟他們,分得糧食的有一萬多戶人家。

縣裡的主管都爭著說不行。

韓韶說「:救活這些將死於溝壑的人,如果因此獲罪,死了也是高興的。」

太守平日知道韓韶的品德,終於沒有處理他。

因病死在任上。

同郡李膺、陳萛、杜密、荀淑為他立碑讚美他。

兒子韓融字元長。

年輕時能論辯名理不作詞章的學問,名氣大,五府都徵召他。

獻帝初年,官至太僕。

年七十逝世。

◆鍾皓傳,鍾皓字季明,穎川郡長社縣人。

是郡裡的大姓,世世代代一精一通法律。

鍾皓年輕時以敦厚篤實為人稱道,公府連續徵召,因為二兄沒有出仕做官,他就隱居密山,講作詩格律教授學生一千多人。

同郡陳萛,比鍾皓年紀小,鍾皓與他結為朋友。

鍾皓任郡功曹,遇上徵召司徒府,臨走時,太守問他:「哪一個可以代替您?」

鍾皓說「:太守如果一定要得適當的人,西門亭長陳萛可以。」

陳萛聽說了,說「:鍾君似乎沒有認真考察人,不知為什麼獨看起了我?」

鍾皓沒過多久自請辭職。

前後九次被公府徵召,征為廷尉正、博士、林慮長,都不就。

當時鐘皓與荀淑都為士大夫所嚮往崇拜的人。

李膺曾經歎息說「:荀君清識不易同他比量,鍾君至德可為師法。」

鍾皓的侄子鍾瑾的母親是李膺的姑姑。

鍾瑾好學慕古道,謙虛退讓,與李膺同年,都有名氣。

李膺的祖父太尉李修曾說「:鍾瑾像我家人的氣質,國家有道能用其才,國家無道可以免於刑戮。」

又把李膺的妹妹嫁給了他。

鍾瑾徵召州府,沒有俯屈過自己的意志。

李膺對他說「:孟子認為『人無是非之心,就不能算人』。

你為什麼不與孟軻所說的相同呢?」

鍾瑾曾將李膺這話告訴鍾皓。

鍾皓說「:從前齊國的大夫國武子喜歡揭發別人的罪過,以致招來怨恨。

最終保全身家,還是你的謙虛退讓為貴。」

他體認古人教訓不尚教條,惟求行之適當。

多屬這種情形。

年六十九,死在家裡。

諸儒歌頌他:「林慮美德,非禮不處。

一愛一好詩書,絃歌樂古。

五就州台,九應台輔,遲疑王命,終歲容與。」

鍾皓孫子鍾繇,建安中任司隸校尉。

◆陳寔傳,陳寔字仲弓,穎川郡許縣人。

出身卑賤。

兒童時,雖在頑耍,也為兒童們所擁護。

年輕時,作縣吏,曾經為縣裡的一些奴僕幹事,後來為都亭佐。

有志好學,坐立誦讀不輟。

縣令鄧邵試著和他談話,認為不是一般的小吏,讓他去太學學習。

後來的縣令再召他為吏,他於是逃避隱居陽城山中。

這時有殺了人的,同縣楊吏懷疑是陳萛,縣裡逮捕了他。

拷打審訊,沒有事實根據,因此得以釋放出來。

後來陳寔作了督郵,秘密托咐許令,用禮召見楊吏。

遠近的人聽說,都驚歎敬佩他。

陳萛家貧,再作郡西門亭長,不久,調為功曹。

這時,中常侍侯覽托太守高倫用吏,高倫教令代理文學掾。

陳萛知道這個人不合適,把高倫的教書之於檄,懷檄見高倫說:「這個人不宜用,然侯常侍的命令不可違抗。

我請在外署官,這樣不會有損明德。」

高倫聽了他的。

於是輿論責怪陳萛所舉不得人,陳萛始終沒有說什麼。

高倫後來被徵召為尚書,郡中士大夫送到輪氏旅社。

高倫對大家說「:我以前為侯常侍用吏,陳君秘密持教返還,在外地白署。

近來聽說有人拿這一點責怪陳萛,這是由於我害怕強一暴,陳君可以說是好的推到君身上,有過則歸自己的人。」

然而陳萛仍堅決引咎,聽說的人才歎息陳萛的為人,從此天下都敬佩他的德行。

司空黃瓊徵召能治煩劇的人才,以陳萛補聞喜長。

不到一個月,陳萛因有一年的喪服,去官。

再升授太丘長。

講求德化,清靜無為,百姓安居樂業。

鄰縣人戶來歸附太丘的,陳寔對他們訓導解釋,遣送回去。

吏耽心有人告狀,告訴陳寔,想把這些人拘禁起來。

陳寔說:「告狀是為了求得公正,拘禁起來,他們的道理怎能申訴?不要拘禁他們。」

主管領導聽說,為之歎息:「陳君所說如此,難道還有人怨他嗎?」

終究沒有人告他的狀。

因沛相徵收賦稅違法,解印綬回家,吏人很懷念他。

後來逮捕一黨一人,牽連陳萛。

不少人都逃避求免,陳萛說:「我不進監獄,大家無靠。」

於是自請囚禁。

碰上朝廷行赦,出獄。

靈帝初,大將軍竇武徵召為掾屬。

當時中常侍張讓權勢極大,張讓的父親死了,送歸穎川埋葬,雖然全郡的人都去了,但是有名氣的士大夫,一個也沒有去,張讓覺得自己沒有面子,很是羞恥,陳萛卻一個人去吊了喪。

後來再次誅殺一黨一人,張讓感激陳萛作吊之情,好多人得到了原宥,保全了身家一性一命。

陳萛在鄉里,以公正作表率。

有爭訟的,求到正確的判斷,說清是非曲直,回去後,都無怨言。

有的甚至歎息說:「寧願受刑罰,不要被陳萛說不是。」

這時是個饑荒年成,百姓困苦,有個盜竊分子進入他的室裡,停在樑上。

陳寔偷偷地看見了,於是起一床一整理臥具,打掃衛生,然後把子孫叫到一塊,正色訓誡說:「人不可不自勉,不好的人不一定本來就壞,習慣因本一性一而成,以至到了這個地步。

『樑上君子』就是這種人啊!」盜竊分子大驚,自己跪到地上,叩頭請罪,陳萛慢慢地曉諭他說:「看你的樣子,不像一個壞人,應該深刻反省,做個好人。

然而,這次當是因為貧困才幹這事的。」

命令家人送絹二匹給他。

自此之後,全縣就再沒有人盜竊了。

太尉楊賜、司徒陳耽,每次新任公卿,百官都來祝賀,楊賜等常歎陳萛未登大位,自己感到慚愧,等到一黨一禁解除,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派人勸陳萛,想特別上表破格給陳萛以大位。

陳萛謝絕使者說「:我久已不想人間的事了,整飾衣巾,等待死而已。」

這時三公每出缺,大家都想到陳萛,多次徵召,不去,關著門,車子也掛起來,游息養老。

中平四年(187),年八十四,卒於家。

何進派使者弔祭,海內去弔唁的三萬多人,穿著喪服的以百計。

共同刻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

有六個兒子,陳紀、陳諶最好。

陳紀字元方,也以德行為人稱道。

兄弟孝養,婦女和睦,鄉里的晚輩都羨慕他的家風好。

遭一黨一錮,於是發憤著書數萬言,叫做《陳子》。

一黨一禁解除,四府都爭任命,他都不應。

父親逝世,哀痛至極,往往嘔血絕氣,雖然服喪期滿,仍然悲痛過度,致使身一體消瘦,僅剩下幾根骨頭,成了死人一般。

豫州刺史認為陳紀這種至行,難能可貴,上表尚書,豫州百城皆圖畫陳紀等形象,以勸勵風俗。

董卓進入洛陽,派使者到他家,授五官中郎將,不得已,到京師,升為侍中。

調出為平原相,去謁董卓,這時董卓想遷都長安,對陳紀說「:三輔平敞,四面形勢險要堅固,土地肥一美,叫做『陸海』。

現在關東兵起作亂,恐怕洛陽不可久居。

長安那裡宮室是現成的,今想西遷長安,怎麼樣?」

陳紀說:「天下有道,要使四夷歸服。

這就需要賢明的政治,以安一撫他們。

遷移皇上,這是最次的主意。

我認為,您應當把事務交給公卿們去辦,自己集中一精一力對付外面的問題。

如果有違抗命令的,就用武力處理。

現在關東起兵,老百姓無法活命。

如果您謙讓朝政,率師討伐關東亂兵,那麼,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庶幾可以保全。

如果想遷皇帝以圖自安,那好比累一卵一,越高就越有破滅的危險啊!」董卓聽了,非常不快意,因為敬佩陳紀的名聲與德行,就再沒有說什麼了。

當時朝廷有人想任命陳紀為司徒,陳紀看到禍亂將起,不辦行裝,馬上回到郡裡。

詔書追授太僕,又徵召為尚書令。

建安初,袁紹為太尉,他讓給陳紀,陳紀不受,任為大鴻臚。

年七十一,死在任所。

子陳群,為魏司空。

天下認為公有愧於卿,卿有愧於長。

弟陳諶,字季方,與陳紀的道德一操一行和父親一樣有名,當時叫「三君」。

每次宰府徵召,常同時受命,執羔執雁成群地朝見天子,當時沒有不以他們為榮的。

史官評論說:漢朝自從中世以下,宦官專權,所以風俗就以隱身不仕,假裝高尚,放言無制為高,一般士人如果不談論這些,就要遭到普通人的譏笑。

所以時政更加昏暗,這種風氣也更加厲害。

只有陳先生進退之節,昭然可紀。

心懷大德,所以外物不能侵犯他;以仁相處,故不脫離人群;德行修成在身,教訓傳於天下,所以凶邪一奸一猾之徒,不能用他們的權勢來侵奪,王公大人不能用他們的富貴來相驕傲。

是以聲教雖然在朝廷已經廢棄了,清廉的風俗卻在民間保存著。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