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孝和皇帝名肇,肅宗第四子。母梁貴人,被竇皇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後漢書白話版

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孝和皇帝(劉肇)

孝和皇帝名肇,肅宗第四子。

母梁貴人,被竇皇后誣陷,憂鬱而死,竇後養帝以為己子。

建初七年(82),立為皇太子。

章和二年(88)二月三十日,即皇帝位,時年十歲。

尊皇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聽政。

三月初五,改淮陽為陳國,楚郡為彭城國,西平併入汝南郡,六安復為廬江郡。

遺詔徙調西平王劉羨為陳王,六安王劉恭為彭城王。

十一日,葬孝章皇帝於敬陵。

十八日,皇太后詔令說:「先帝明聖,繼承祖宗至德大道,天下清靜,庶務安寧。

今皇帝年幼,煢煢憂病,我暫且輔助聽政。

外有大國賢王屏藩,內有公卿大夫統理朝政,拱手受成,還有什麼要擔心?然遵守成法,一定要有內輔以參聽斷。

侍中竇憲是我的大哥,行能兼備,忠孝尤篤,為先帝所器重,親受遺詔,當按舊典擔此重任。

竇憲堅持謙讓,節不可奪。

現供養帝宮、太后宮,擔任夜間警衛,擔子已經很重,也不可再以政事相勞。

故太尉鄧彪,元功的後代,讓弟弟繼承爵位,風格高尚,海內以仁相敬,為群賢第一,先帝褒賞表揚,是想大家效化。

現在鄧彪耳聰目明,身一體康強,可謂老成幹練。

今任鄧彪為太傅,爵封關內侯,總領尚書事,百官職事都聽他的,我就可以專心於內位了。

啊!群公應勉勵百僚,做好本職工作,一愛一護老百姓,萬物各得其所,國家安定和諧,那就稱我的心了。」

二十九日,有關部門奏報:「孝章皇帝恢宏帝業,道德教化普及和洽,關心黎民,重視農業,文化傳播異域,武功威震遠方,界惟人面,沒有不歸附的。

巍巍蕩蕩,沒有能相比的。

《周頌》說:『多美的文王朝啊,禮儀既敬且和。

』請上廟號肅宗,共進《武德》之舞。」

帝批示:「可以。」

癸亥,陳王劉羨、樂成王劉一黨一、彭城王劉恭、下邳王劉衍、梁王劉暢,開始到封地。

夏四月十五日,拜謁高廟。

十六日,拜謁世祖廟。

十七日,詔令說:「從前孝武皇帝討伐胡、越,因而暫且沒收鹽鐵之利,作為供給軍需的費用。

自中興以來,匈奴沒歸附,永平末年,又發生戰事。

先帝即位,一心想讓勞力多休息。

但仍然深思遠慮,安不忘危,檢查舊的規章制度,再行沒收鹽鐵之利,以防不測,安定邊境。

而吏多不一良,舉措不當,以致違背了皇上的本意。

先帝十分痛恨,遺詔告誡郡國免去鹽鐵的禁令,放開讓百姓煮鹽鑄鐵,按先前的規定納稅天子,現敕令刺史二千石,順從皇上旨意努力發揚道德風尚,佈告天下,讓大家明瞭我意。」

五月,京師旱災。

詔令長樂少府桓郁陪皇帝侍講於宮中。

冬十月十七日,任侍中竇憲為車騎將軍,討伐北匈奴。

安息國派使者獻獅子、無角麟。

永元元年(89)春三月十八日,初令郎官出補丞、尉,可以自己上報,以比秩為真。

夏六月,車騎將軍竇憲出兵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兵禾固陽塞、南單于出兵滿夷谷,與北匈奴戰於稽落山,大敗敵軍,追至私渠比..海。

竇憲登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北單于派弟右溫禺..王,上書入貢。

秋七月十一日,會稽山崩裂。

閏七月二十二日,詔令說:「匈奴背叛,為害久遠。

全靠祖宗之靈,出師告捷,丑虜破碎,掃一穴一犁庭,役不再興,萬里邊疆,掃蕩乾淨,這不是渺小的我所能做到的。

有關官員應按舊制,以功祭告於天,表彰美善英烈。」

九月初七,任車騎將軍竇憲為大將軍,中郎將劉尚為車騎將軍。

冬十月,命令郡國將解除枷鎖的刑徒,發配軍營作苦工。

遷移到塞外的,服刑雖然未完,都免刑歸田里。

十八日,阜陵王劉延逝世。

這年,郡國九處發大水。

二年(90)春正月二十六日,大赦天下。

二月初二,日蝕。

十九日,再度設置西河、上郡屬國都尉官。

夏五月初一,分太山為濟北國,分樂成、涿郡、勃海為河間國。

初七,封皇弟劉壽為濟北王、劉開為河間王、劉淑為城陽王,詔封故淮陽王劉日丙子劉側為常山王,分別賜公卿以下至佐史錢布各不等。

初十,派副校尉閻盤討伐北匈奴,取伊吾盧地。

十八日,詔封故齊王劉晃子劉無忌為齊王,北海王劉睦子劉威為北海王。

車師前後王都派兒子入侍宮中。

月氏國派兵攻西域長史班超,班超反擊使敵人投降。

六月十二日,中山王劉焉逝世。

秋七月初七,大將軍竇憲出兵屯駐京州。

九月,北匈奴派使前來稱臣。

冬十月,派代理中郎將班固回訪南單于。

派左谷蠡王師子出兵雞鹿塞,擊北匈奴於河雲北,大敗北匈奴。

三年(91)春正月十九日,皇帝加冠於首。

賞賜侯王、公、將軍、特進、中二千石、列侯、宗室子孫在京師奉朝請的黃金,將、大夫、郎吏、從官帛。

賜民爵及粟帛各不等,飲酒娛樂五天。

郡國中都官系死囚死罪贖縑,至司寇及亡命各不等。

庚辰,賞賜京師人民酒食,布兩戶共一匹。

二月,大將軍竇憲派左校尉耿夔出兵居延塞,在金微山圍攻北單于,大破之,捉獲北單于母閼氏。

夏六月十八日,尊稱皇太后母比陽公主為長公主。

二十八日,阜陵王劉種逝世。

冬十月十二日,帝到長安。

詔令說:「北狄破滅,名王一個個降服,西域各國納質內附,這難道不是祖宗靈氣照耀所完成的大業嗎?我寤寐感歎,想望舊京,今賞賜行在所過二千石長吏以下及三老,屬官錢帛各不等;鰥、寡、孤、獨、患絕症、窮得不能活下去的,每人發三斛粟。

十一月初二,參謁高廟,祭祀十一陵。

詔令說:「高祖功臣,首推蕭何、曹參,有流芳百世而不致淹沒的重大意義。

曹相國後代容城侯無後人。

我望長陵東門,見二臣塚墓,追思遠節,每有感動。

忠義獲一寵一,古今所同。

命使者以豬羊相祭祀,大鴻臚徵求近親適宜做後代的,在景風到來之際,繼續封爵,以表彰功勳。」

十二月,復設置西域都護、騎都尉、戊己校尉官。

初十,帝自長安回,解除枷鎖的囚徒跟皇帝隨行的減刑五月。

四年(92)春正月,北匈奴右谷蠡王於除革建自立為單于,通好求降。

派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璽印。

三月十四月,司徒袁安逝世,閏三月初九,任太常丁鴻為司徒。

夏四月十八日,大將軍竇憲回到京師。

六月初一,日蝕。

十九日,郡國十三地震。

竇憲陰謀殺帝叛逆。

二十三日,帝到北宮。

詔令逮捕竇憲一黨一羽射聲校尉郭璜,郭璜子侍中郭舉、衛尉鄧疊、鄧疊弟步兵校尉鄧磊都監死獄中。

派謁者僕射收繳竇憲大將軍印綬,遣竇憲及弟竇篤、竇景到封國,一到都自一殺了。

這年夏,旱災、蝗災。

秋七月二十三日,太尉宋由因系竇憲叛一黨一自一殺。

八月十五日,司空任隗逝世。

十七日,任大司農尹睦為太尉,總領尚書事。

二十一日,賞賜公卿以下至佐史錢谷各不等。

冬十月初四,任宗正劉方為司空。

十二月壬辰,詔令說:「今年郡國秋糧因旱災、蝗災歉收,損失十分之四以上的,不收田租、柴草;其他有損失不到十分之四的,按實際數免除。」

武陵零陵澧中蠻叛亂,燒當羌寇掠金城。

五年(93)春正月十一日,宗祀五帝於明堂,登靈台,看天地雲物氣象。

大赦天下。

二十四日,千乘王劉伉逝世。

二十七日,封皇弟劉萬歲為廣宗王。

二月初五,詔令有司減少內外馬廄及涼州馬苑和馬匹。

自京師離宮果園上林、廣成囿全部給予貧民,任其采捕,不收稅。

十四日,詔令說:「去年秋麥收成少,恐民食不足。

著上報特別貧困不能自給的戶口人數。

過去郡國上報貧民,以衣履釜曾瓦為財產,計算其貧窮程度,貧民怕加重負擔,為避科稅,便將這些東西出賣,豪右以賤價買進,大得其利。

詔令核實,想有益於貧民,而長吏不能躬親公辦,反而徵召會聚議論,以致耽誤農時,擾亂百姓。

現在若再有這樣胡搞的,首先拿二千石論罪。」

二十一日,太傅鄧彪逝世。

二十五日,隴西地震。

三月二十五日,詔令說:「選拔好的人才,為治政的根本。

分別品類德行技藝,一定要由基層舉薦。

然而郡國推舉官吏,不加選擇,所以先帝明白命令有關部門,要在實際工作中試用,合格的才肯任用。

又品德特別好的,不須經過試用,可另外上報。

然而宣佈以來,前後九年,二千石竟不按指示辦事,一心只照自己的一愛一好,司隸、刺史從來沒有檢查糾正。

現在新頒布了赦令,對過去了的不加追究,並且重新申明赦令,以後有犯這種錯誤的,就一定加以懲罰。

在職的不把推薦人才當一回事,督察的不以發覺這種錯誤作為本身職責,這種情況不僅僅州郡如此。

所以很多的官員不稱職,老百姓受他們一奸一詐邪惡的傷害,是由於法制得不到執行的緣故。」

二十七日,派使者分別巡察貧民區,按實際流散人數,開倉賑濟糧食的有三十餘郡。

夏四月二十日,封阜陵王劉種兄劉魴為阜陵王。

夏六月初六,郡國三次下冰雹。

秋九月初一,廣宗王劉萬歲逝世,無子,封國撤銷。

匈奴單于於除革建叛變,派中郎將任尚把他消滅掉。

二十二日,命令郡縣勸導平民積蓄蔬菜食物,以貼補五穀。

官府的池塘,讓平民採伐捕撈,兩年不要收租稅。

冬十月辛未,太尉尹睦逝世。

十一月初六,任太僕張酉甫為太尉。

這年,武陵郡兵打敗叛蠻,並降服他們。

護羌校尉貫友討伐燒當羌,羌逃走。

南單于安國叛變,骨都侯喜把他殺掉。

六年(94)春正月,永昌界外夷人派使者譯通言語,獻犀牛、大象。

二十一日,司徒丁鴻逝世。

二月初八,派謁者分別巡視,將倉廩儲谷借給三河、兗、冀、青州貧民。

許陽侯馬光自一殺。

二十日,任司空劉方為司徒,太常張奮為司空。

三月庚寅,詔令流民所過郡國都按實際以倉廩積穀賑濟,流民有販賣的不要收稅,有想回老家的,免除一年田租,一年代役稅。

初九,詔令說:「我本渺小微末,繼承偉大的帝業。

陰陽不調和,水旱都超過往日,濟水黃河流域,饑饉流亡,但沒有獲得好建議好計謀,用以進行挽救。

日夜長歎,憂思急切。

當官的在上面干的不好,黎民百姓就在下面不安。

管事的人不講寬和,競相苛刻,反覆審理不急之務,妨礙民間農事,這完全是上面不能符合天帝的心意,下面不能讓老百姓得點好處。

想得到忠良志士,來幫助我的不足。

現令三公、中二千右、二千石、內郡守相推薦賢良方正,能說直話肯批評的人士各一人,將窮鄉僻壤,幽居隱逸,有才華的能人請出來,送到公車門,我將親自聽取他們的意見。」

於是皇上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夏四月,蜀郡邊外羌族率領所屬種人派使者內附。

五月,城陽王劉淑逝世,無子,封國撤銷。

六月二十三日,以「伏日萬鬼行」,開始下令靜閉終日,不干他事。

秋七月,京師乾旱,詔令中都官服徒刑的犯人各免半刑,沒有完的徒刑實行流放,刑不足五月的一律免刑遣散。

初二,帝到洛陽官舍,查視記載囚徒情況,檢舉平反冤獄。

收洛陽令下獄抵罪,司隸校尉、河南尹都貶官降職。

帝未及還宮,得及時雨。

西域都護班超大敗焉耆、尉犁,殺掉他們的首領。

從此西域降服,納貢錢物、派人質的有五十餘國。

南單于安國堂弟兒子逢侯率領叛變的胡人逃往塞外。

九月癸丑,令光祿勳鄧鴻代理車騎將軍職務,與越騎校尉馮柱、代理度遼將軍朱徽、使匈奴中郎將杜崇去討伐。

冬十一月,護烏桓校尉任尚率領烏桓、鮮卑,大敗逢侯,馮柱派兵追擊,再次打敗他們。

詔令將勃海郡歸屬冀州。

武陵..中蠻叛變,郡兵將他討平。

七年(95)春正月,代理車騎將軍鄧鴻、度遼將軍朱徽、中郎將杜崇都監死獄中。

夏四月初一,日蝕。

帝召見公卿問國政的得失,命將、大夫、御史、謁者、博士、議郎、郎官集會宮廷中,各奏議機密事。

詔令說:「天子不英明,感化流俗沒有上策,政事不得民心,上天也進行譴責。

深深想到庶民百事,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的中心在於寬恕,因此舊典用舉孝廉的方式,想找到德才兼備的能人。

管事的人仔細全面地選出郎官中寬博有謀才能勝任一方官職的三十人。」

並立即將所選郎官都補充為縣長、侯相。

五月十一日,改千乘國為樂安國。

六月十六日,沛王劉定逝世。

秋七月二十六日,易陽地裂。

九月二十五日,京師地震。

八年(96)春二月己丑,立貴人陰氏為皇后。

賞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平民無戶籍及流民自首的各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窮得不能活命的,每人發粟五斛。

夏四月十八日,樂成王劉一黨一逝世。

十九日,詔令賑濟借貸并州四郡貧民。

五月,河內、陳留蝗災。

南匈奴右溫禺犢王叛變,入寇。

秋七月,代理度遼將軍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擊討伐,斬右溫禺犢王。

車師後王叛變,攻擊他的前王。

八月初八,飲正月做八月成的酎酒。

詔郡國中都官對在押囚犯減死罪一等,送敦煌戍邊。

犯大逆斬首的,關進蠶室,實施腐刑。

女子實施宮刑。

自死罪以下,至司寇逃亡的贖罪,分別入贖各有等差。

九月,京師蝗災。

官吏平民議論的,多歸咎管事的人。

詔令說:「蝗災的變異,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萬方有罪,根源在我一人,而批評的專歸咎在下面,這不是幫助我。

我一日夜惶恐,思想緊張。

從前楚莊無災,向天求過,成王懷疑周公,天颳大風;舉行郊祭,風反吹起來,倒了的禾得以轉正。

大家將怎樣幫助我的不夠,來彌補災害?百官師尹勉力做好本職工作,刺史、二千石仔細審理罪犯,平反冤錯假案,撫恤鰥、寡、孤、獨,矜憐弱小,反省招災興蝗的罪衍。」

二十八日,恢復設置廣陽郡。

冬十月二十三日,北海王劉威有罪自一殺。

十二月初十,陳王劉羨逝世。

十六日,南宮宣室殿火災。

九年(97)春正月,永昌邊外蠻夷及撣國,經輾轉翻譯,通言語納貢物。

三月初十,隴西地震。

二十三日,濟南王劉康逝世。

西域長史王林攻打車師後王,把他殺掉。

夏四月二十八日,封樂成王劉一黨一子劉巡為樂成王。

六月,蝗災、旱災。

二十九日,詔令說「:今年秋收為蝗蟲所傷,都不要收田租、更賦、芻稿,所有損失,照實際情況免除。

其餘應當收租的,也只收半租。

山林富利,陂池漁采,以養平民,不收租稅。」

秋七月,蝗蟲飛過京師。

八月,鮮卑寇掠肥如,遼東太守祭參監死獄。

閏八月十四日,皇太后竇氏逝世。

二十九日,葬章德皇后。

燒當羌寇掠隴西,殺長吏,派代理征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討伐打敗了他們。

九月二十四日,司徒劉方被帝策書免職,自一殺。

二十八日,追尊皇妣梁貴人為皇太后。

冬十月十九日,改葬恭懷梁皇后於西陵。

十一月初八,任光祿勳河南呂蓋為司徒。

十二月初一,司空張奮罷去。

初七,任太僕韓眣為司空。

二十四日,恢復設置若盧獄官。

十年(98)春三月二十八日,詔令說:「堤防溝渠,是用來理順幫助地理,使障塞通達。

今廢棄懈怠,不認為有所失誤。

刺史、二千石應隨時疏導。

但不得藉此妄自征發人力物力,反增煩擾,否則將根據情況論處。」

夏五月,京師大水。

秋七月二十七日,司空韓眣逝世。

八月十五日,太常太山巢堪為司空。

九月十九日,恢復設置廩犧官。

冬十月,五州雨水一多。

十二月,燒當羌豪強迷唐等率領部族到朝廷進貢。

十九日,梁王劉暢逝世。

十一年(99)春二月,派使者巡視郡國,將倉廩儲糧借貸給受災害不能生活的,並令可以在山林池澤,打柴捕魚,不收租稅。

十二日,詔令郡國中都官對判處勞役及患絕症和老小女徒各減去半刑,還有三月刑期未完的,都免刑放歸田里。

夏四月初九,大赦天下。

十二日,恢復設置右校尉官。

秋七月初五,詔令說:「官民超越自己的身份,舉行厚葬,對生者不利,因而舊的政令,規定了限制的制度。

近來貴戚近親,各級官員,沒有帶頭執行,管事人也不一舉報制止,放任自流,一天比一天嚴重。

又商人小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販賣奇巧及偽劣商品,公然屯積居奇。

官吏犯禁者應當首先改正。

市道小民,只要申明法紀,加強教育,不得依據條例法令,對老弱病殘進行虐一待。」

十二年(100)春正月,旄牛邊外白狼、豸婁薄夷人率領部族歸附內地。

詔令貸給受災諸郡平民種糧。

賞賜下貧、鰥、寡、孤、獨、不能活命的及郡國流民,放開讓他們到陂池捕撈採伐,好補足蔬食。

三月十四日,詔令說:「幾年來收成不好,百姓衣食缺乏,京師去年冬天沒有下雪,今春沒有及時雨,老百姓流離失所,顛沛道路。

我痛心疾首,不知有什麼救濟的方法。

『老天啊,老百姓有什麼罪呢,為什麼要讓他們受饑寒?』三公是我的心腹,但沒有拿出一套秉承天意治理天下的策略。

多次詔令,管事的人務必選擇好官員。

現在還不改,競為苛刻暴戾,侵害小民,為求虛名,讓下面的小辟吏,假借權勢,行使邪惡。

所以命令一下,一奸一惡隨生;禁條宣佈,詐騙紛起。

曲解法律,增飾文辭,說話就要賄賂,普通百姓動輒犯罪,我十分頭痛。

公卿不考慮明白是非,這樣怎能挽救咎罰?咎罰既然出現,小民就又只能遭殃了。

如果上下一心,共同來進行糾正,應該是能夠搞好的。

現在賞賜天下男子爵,每人兩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平民無戶籍及流民自歸首的每人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窮得不能活下去的,每人發粟三斛。」

三十日,博士員弟子在太學中的每人賞賜布三匹。

夏四月,日南象林蠻夷反叛,郡兵把他打敗。

閏五月,賑濟貸予敦煌、張掖、五原平民中最窮的糧食。

十七日,秭歸山崩。

六月,舞陽大水,賜遭水災最窮的每人谷三斛。

秋七月初一,日蝕。

九月初九,太尉張酉甫免職。

十七日,任大司農張禹為太尉。

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兩國派使者內附、賜二國王金印紫綬。

這年,燒當羌再次叛變。

十三年(101)春正月三十日,帝到東觀,參觀書林,翻閱篇籍,廣選通經術技藝之士充當官員。

二月,任城王劉尚逝世。

二十九日,賑濟貸給張掖、居延、朔方、日南貧民及孤、獨、羸弱不能活下去的錢物。

秋八月,詔令象林平民無力從事農桑業的,賑濟貸給種糧,賜最貧的倉廩積穀。

二十五日,北宮盛饌門閣起火。

護羌校尉周鮪擊燒當羌,把他打敗。

荊州雨水一多。

九月初九,詔令說:「荊州連年天時不好,今又一婬一水為害,雖然有的有些收成,但好壞不勻洽,想到士農工商農食為本,不禁悲慘矜憐,現令天下今年田租芻稿,收一半。

有應按實際情況免除的,就照例免除。

貧民借的種一子口糧,不要追討。」

冬十一月,安息國派人獻獅子及條枝駝鳥。

十四日,詔令說:「幽、並、梁州戶口少,邊役繁多,好的官吏,引薦路狹。

安一撫接待外族,全靠適當人選。

現著令邊遠地區人口十萬以上的郡,每年推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人口的,兩年推舉一人,五萬人口以下的郡三年推舉一人。」

鮮卑寇掠右北平,侵入漁陽,漁陽太守將鮮卑打敗。

二十八日,司徒呂蓋免職。

十二月初五,任光祿勳魯恭為司徒。

十九日,巫蠻反叛,寇掠南郡。

十四年(102)春二月乙卯,東海王劉政逝世。

修繕原西海郡,調遣金城西部都尉戍守。

三月二十七日,帝臨辟雍,饗食賓客,與諸侯射菟首。

大赦天下。

夏四月,派使者監督荊州兵討伐巫蠻,打敗並使他們投降。

初十,賑濟貸給張掖、居延、敦煌、五原、漢陽、會稽流民及最窮的穀物各不等。

五月初七,初次設置象林將兵長史官。

六月十二日,廢皇后陰氏,皇后父特進陰綱自一殺。

秋七月十五日,詔令免除象林縣更賦、田租、芻稿兩年。

十三日,常山王劉側逝世。

這年秋三州雨水一多。

冬十月十七日,詔令說:「兗、豫、荊州今年水雨為災,大傷農功。

今令收成只十分之四以上的都納入田租、芻稿的半數,不滿這數目的,按實際免除。」

二十四日,立貴人鄧氏為皇后。

三十日,司空巢堪罷官。

十一月初六,任大司農徐防為司空。

這年,恢復置郡國上計補郎官。

十五年(103)春閏正月三十日,詔令流民要回本籍而無糧食的,由所經過的地方按實發給倉廩儲糧,有病的加給醫藥,不想回本籍的,不要強迫。

二月,詔令以倉廩儲糧貸給穎川、汝南、陳留、江夏、梁國、敦煌貧民。

夏四月三十日,日蝕,五月十四日,南陽大風。

六月,詔令百姓鰥、寡可以在陂池捕撈採伐,兩年不收租稅。

秋七月初三,濟南王劉錯逝世。

恢復設置涿郡故安鐵官。

九月二十日,帝視察南方,清河王劉慶、濟北王劉壽、河間王劉開隨從。

賞賜所過地二千石長吏以下、三老、官屬及民百歲的錢和布,分別不等。

這年秋,四州雨水一多。

冬十月十七日,帝到章陵,參拜舊宅。

二十二日,祭祀園廟,會集宗室於舊宅,慰勞賞賜作樂。

二十七日,帝進到雲夢,到達漢水邊而返。

十一月二十三日,帝還宮,賞賜隨從和留守的公卿以下錢和布,分別不等。

十二月初十,琅笽王劉宇逝世。

管事人奏請,因為夏至到了,陰生,一靡一草死,可以斷薄刑,決小罪。

這年,第一次令郡國以夏至判處薄刑。

十六年(104)春正月十九日,詔令貧民有田業因匱乏無力耕作的,貸給種糧。

二月三十日,詔令兗、豫、徐、冀四州連年雨多歉收,禁止釀酒。

夏四月,派三府掾分別視察四州,貧民無力耕種的,為雇犛牛農具。

五月二十四日,趙王劉商逝世。

秋七月,天旱。

初一,詔令說「:今年秋禾剛一抽一穗遭旱,雲雨沒有一點潤澤,疑是官員行為慘酷刻薄,不宣揚朝廷恩澤,隨便捕捉無辜,幽閉好人的報應。

應將一切囚徒中,根據法律判罪還有疑問的,不要決斷,等到秋天再說。

考察煩擾苛刻的官員,明白無誤的給以處罰。」

初四,司徒魯恭免職。

十三日,任光祿勳張酉甫為司徒。

二十四日,詔令天下今年田租、芻稿只納一半,遭了災的核實照免。

貧民受貸給的種糧及田租、芻稿都不要追討。

八月二十二日,司徒張酉甫逝世。

冬十月初五,任司空徐防為司徒,大鴻臚陳一寵一為司空。

十一月己丑,帝到緱氏,登百坯山,分別賞賜百官隨從人員布匹不等。

北匈奴派使者稱臣納貢。

十二月,恢復設置遼東西部都尉官。

元興元年(105)春正月初四,引三署郎召見宮中,選拔七十五人,任謁者、長、相。

高句驪寇掠郡界。

夏四月庚午,大赦天下,改元元興。

宗室因罪斷絕宗屬關係的一律恢復屬籍。

五月二十一日,雍地崩裂。

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貊人,把他們打敗。

冬十二月二十二日,帝在章德前殿逝世,年二十七。

立皇子劉隆為皇太子,賜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級,民無戶籍及流民歸首的每人一級;鰥寡、孤、獨、患絕症及窮得不能活命的每人發粟三斛。

自竇憲畏罪自一殺後,帝親理國政。

每有災異,往往咨詢公卿,暢談得失。

前後祥符瑞兆八十一所,都自稱薄德,不作宣揚。

南海獻龍眼。

荔枝,十里一驛,五里一堠,由驛馬晝夜傳送,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這時臨武縣長汝南人唐羌,因縣接南海,瞭解實情,便上書說明此種情況。

帝下詔說:「遠方的山珍海味,本來是薦奉宗廟祭祠的。

如果因此而有傷害,不合一愛一民的本意。

現命令太官莫再接受這種奉獻。」

從此把運送荔枝、龍眼的差事省卻了。

史家評論說:漢自中興後,一直到永元年代,國事雖有張有弛,卻沒有出現什麼紛擾,所以人口年年增加,開闢疆土,世澤廣被。

偏師出塞,匈奴逃去,漠北地空;都護遠征西域,降五十餘國,語言通譯四萬里,難道他們的治道超過了三代,他們的治術比前世高明?或者服叛去來,其中有天數決定嗎?

◆孝殤帝紀(劉隆)

孝殤皇帝名隆,和帝兒子。

元興元年(105)十二月二十二日夜,即皇帝位,這時他生下才百餘日。

尊皇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執政。

北匈奴派使者稱臣,到敦煌進貢。

延平元年(106)春正月十三日,任太尉張禹為太傅。

任司徒徐防為太尉,參與總領尚書事,百官各統己職,聽他的指揮。

封皇兄劉勝為平原王。

二十五日,任光祿勳梁鮪為司徒。

三月初五,葬孝和皇帝於慎陵,尊廟號為穆宗。

初七,清和王劉慶、濟北王劉壽、河聞王劉開、常山王劉章才初到封國。

夏四月十三日,詔令罷去不在祀典的祀官。

鮮卑寇掠漁陽,漁陽太守張顯追擊,張顯戰死。

十九日,任虎賁中郎將鄧騭為車騎將軍。

司空陳一寵一逝世。

五月十五日,皇太后詔令說:「皇帝年幼,繼承大業,我暫且輔佐政事,兢兢業業,不知怎樣才能把事業搞得好。

深深考慮到治國安邦的根本,引導教化在前,用刑懲罰在後,我將考究中庸之道,廣施實惠,與吏民共同前進。

今大赦天下。

自建武年間以來禁錮的犯人,詔令雖讓解放,但管事人特別持重,多不執行,今一律恢復為平民。」

十六日,河東垣縣山崩。

六月初一,任太常尹勤為司空。

郡國三十七處雨水一多。

十三日,詔令說:「自入夏以來,陰雨過多,暖氣不足,是由於當政者有咎戾。

我一日夜憂惶,不知怎樣才好。

從前夏後氏粗衣淡飯,孔子說『,我對這沒有意見』。

最近遭到大的憂患。

且時節不和,撤去削減衣食方面的一浪一費,或者有所補益。

著減去太官、導官、尚方、內署各種服御珍膳奢侈難得辦到的事物。」

二十一日,詔令司徒、大司農、長樂少府說「:我以薄德之身,佐助皇帝統理政務,日夜經營,惟恐失職。

考慮治國的方法,應由近及遠,先內部後外部。

從建武初年到現在,八十餘年,宮人年年增加,房屋建築更多了。

又宗室因犯罪沒入宮的,猶托名公族,是很可憐的。

今一律免除遣散,以及後宮的宮人,都為庶民,以舒展他們幽隔郁滯的苦情。

各官府、郡國、王侯家奴婢姓劉的及疲病衰老的都報上名單,務必全部落實。」

秋七月十五日,命令司隸校尉、部刺史說「:天降災戾,是由於政事不一良招致的。

近來郡國或有水災,妨害秋稼。

朝廷有咎,憂惶恐懼。

然而郡國只圖獲得大豐收的虛譽,於是掩蓋災害,多報播種田畝,不估計流亡人數,浮報戶口,掩匿盜賊,使得一奸一惡沒有懲罰,任用官吏不是依序遷升,選舉推薦人才不當,貪婪苛刻淒慘毒辣,惡及好人。

刺史垂頭塞耳,上下勾結,不怕天譴,不怕對不起人。

小恩小惠,是不可能長久籠絡人心的。

從今以後,將進行糾正而加以懲罰。

二千石長吏應各核實災害情況,免除田租、芻稿。」

八月初六,帝逝世。

初八,殯於崇德前殿,年二歲。

史家頌讚說:「和帝沉著剛烈,是由於遵從祖先傳統的結果。

赫然發怒懲辦大惡,竇憲這樣的一奸一逆就制一服了。

不宣揚祥符瑞兆,能選賢任能用鄧彪這樣眾望所歸的人才。

殤帝早夭,像平原王劉勝一樣不能承擔重任而享有天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