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張皓傳,張皓字叔明,犍為郡武陽人。六世祖張良,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後漢書白話版

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張皓、張綱、王龔、王暢、種暠、種岱、種拂、種劭、陳球)

◆張皓傳,張皓字叔明,犍為郡武陽人。

六世祖張良,高帝時為太子少傅,封留侯。

張皓年輕時遊學京師,永元中,回州郡作官,辟大將軍鄧騭府,五次遷升為尚書僕射,任事八年,出為彭城相。

永寧元年(120),征為廷尉。

張皓雖然不是法家,但留心刑罰斷獄,常與尚書辯正疑獄,他的意見多因詳審平當被採納。

這時,安帝廢皇太子為濟陰王,張皓與太常桓焉、太僕來歷在朝廷爭辯,不得結果。

事已具載《來歷傳》。

張皓退出朝廷上疏說:「從前賊臣江充,製造讒言妖逆,致使戾園興兵,終於發生禍難。

後來壺關三老令狐茂上書說太子冤事,武帝才覺悟,雖然追到以前的失誤,後悔也無濟於事了!現在皇太子才十歲,還未知保母師傅九德的意義,應當挑選有賢德的人為之輔佐,使他成為天子的氣質。」

書送上,未被採納。

順帝即位,任命張皓為司空,在職推舉人才很多,天下稱他是推士。

這時清河趙騰上書說災變,譏刺朝政,奏下達管事的人,捕趙騰等人考問。

牽涉一黨一羽八十多人,都因誹謗朝廷,應當處以重法。

張皓上疏勸諫說「:我聽說堯舜設立敢諫鼓,三王立誹謗木,《春秋》采好事,寫惡事,賢明的天子,不加罪於草野的小民。

趙騰等雖牴觸朝廷犯法,但他說話是想盡忠正諫。

如果應當誅殺,天下人的口將堵著了,諫爭的源流就塞住了,這不是宏揚道德以作後人表率的方法。」

帝竟感悟,減趙騰死罪一等,其餘的都處二歲刑。

四年,因陰陽不和免職。

陽嘉元年(132),再為廷尉。

這一年死於任上,年八十三。

朝廷派使者弔祭,賜葬地於河南縣。

子張綱。

◆張綱傳,張綱字文紀,年輕時通曉經學。

雖然是公子,砥厲布衣之士的節概。

舉孝廉不就,司徒以他的成績優異,辟高第為侍御史。

這時順帝放縱宦官,有識之士都為之寒心。

張綱心情激動,慨然歎說:「污穢惡濁滿朝,不能奮身而出掃除國家的危難,雖然活著,我不願意啊!」因而上書說:「《詩經》說:『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是說成王令德,不過循用舊的典章而已。

考大漢最初興隆,及中興之世,文帝和明帝,道德教化更盛。

看當時的治理措施,顯而易見,不難照著去做,不過推行儉樸堅持節約,修身尚德而已。

中官常侍不過兩人,左右侍奉的人,賞賜才滿數金,一愛一惜費用,尊重人,所以家家富裕。

人人有吃有穿。

夷狄知道中國富強,講信義道德,所以一奸一謀自然消除,和氣感應。

而最近以來,不遵守舊的典章,沒有功的小人都有官爵,使他們富足,使他們驕奢,然後再懲治他們,這不是一愛一人重才,奉承天命,順從大道。

請皇上稍加聖思,整飭左右,以奉天意。」

書送上,皇帝沒有採納。

漢安元年(142),挑選八個使者巡視社會風俗,都是一些知名的老儒生,地位很高。

只有張綱年輕,官次最小。

其餘的人接受命令啟程,而張綱獨埋其車輪於洛陽都亭,說:「豺狼當道,何問狐狸!」就上奏說「:大將軍梁冀,河南尹不疑,受外戚的援引,享受國家的厚恩,是草野小民之才,負輔導帝王、舉持國政的責任,不能宏揚五教,輔翼皇上,專作大豬長蛇,元兇惡首,貪殘無度,一心好貨,放縱恣肆無止境,培植一班阿諛諂媚的人,陷害忠良。

這是皇帝的權威所不能赦,應該處以極刑的。

謹條呈他們無君之心十五事,都是臣子們所切齒痛恨的。

書進,京師震動。

這時梁冀的妹妹是皇后,正得到皇上的一寵一愛一,諸梁的親戚滿朝,帝雖然知道張綱說的是實話,終於不忍採用。

這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侵犯擾亂揚、徐間,十多年,朝廷不能討伐。

梁冀於是暗示尚書,任張綱為廣陵太守,想因事攻擊陷害他。

以前派去的郡守,一般都是向朝廷多要兵馬,張綱獨請單車赴任。

既到,只帶吏卒十幾個人,直到張嬰的陣地,安慰他們,要求與他們的首領相見,說明國家對他們的恩德。

張嬰開始大為驚訝,看到張綱一片誠心,於是出來拜謁張綱。

張綱被延請坐上座。

張綱問張嬰有什麼困難。

曉諭張嬰說「:以前的二千石大多貪一污殘暴,以致使公等懷憤聚集一起來了。

二千石是真正有罪啊!然而你們這麼做也是不義呢。

現在皇上仁慈聰明,想用文德平息叛亂,所以派我來。

我想你們如能以得到國家的爵祿為光榮,我就不願用刑罰加之於你們了。

現在真正是你們轉禍為福的時機啊!如果你們知道應該這麼做,還是不服從朝廷,天子赫然大怒,荊、揚、兗、豫大兵雲集,難道不危險嗎?如果不度量強與弱,這是不明;拋棄善的而取惡的,這是不智;不順從而傚法叛逆,這是不忠;身死無後,這是不孝;反正從邪,這不是直;見義不為,這是不勇。

此六點是成敗的關鍵,利害相依,您可以深深地考慮一下。」

張嬰聽了,哭了起來,說「:邊遠愚人,不能與朝廷通聲氣,不堪官吏的壓迫欺侮,不得已,就大家集合一起,苟且偷生,好像魚游釜中,暫時喘口氣罷了。

現在聽了太守的話,是我張嬰等再生的時候了。

不過既然陷入不義,只怕投降之日,不免遭到逮捕殺戮。」

張綱以天長地久不變為約,以日月光鑒為誓,張嬰深被感動,就辭張綱還營。

第二天,帶了一萬多人與妻子面縛投降。

張綱於走單車進張嬰陣壘,開大會,飲酒為樂,遣散部隊,任各人隨便去哪裡都可以,親自為被遣散的人員找住宅,看田土;子弟想為吏的,都引見召問。

人情悅服,南州安然無事了。

朝廷論功當封張綱,梁冀阻止,未封。

天子嘉美,想徵召提拔張綱,張嬰等人上書請求把張綱留在廣陵,朝廷批准了他們的請求。

張綱在郡一年,年四十六逝世。

百姓扶老攜幼,到郡府哀悼的不可勝數。

張綱自從患病,吏人都為他祈禱求福,都說「千秋萬歲,何時再見此君」。

張嬰等五百多人穿著喪服送喪,一直送到犍為,負土把墳築好。

朝廷下詔說「:已故廣陵太守張綱,大臣的後裔,奉天子命綜理事務,以身作則,誘導下級,頒布宣傳國家的道德信用,使巨賊張嬰率一萬多人投降,消除了戰爭的災難,解除了百姓的困苦,沒有陞遷到高位,不幸早死了。

張嬰等披喪服,持喪杖,如死了父母一樣。

我對他的死十分憂傷。」

任張綱兒子張續為郎中,賜錢百萬。

◆王龔傳,王龔字伯宗,山陽郡高平縣人。

世世為大族。

最初被推舉為孝廉,遷為青州刺史,上奏彈劾貪一污二千石數人,安帝嘉獎他,徵召為尚書。

建光元年(121),升為司隸校尉,第二年升汝南太守。

為政主張溫和,好才一愛一士,引進郡人黃憲、陳蕃等人。

黃憲雖不屈就,陳蕃卻做了吏。

陳蕃一性一氣高明,初到府,王龔沒有立即召見他。

於是留了個字條就稱病回去了。

王龔發怒,要除陳蕃的名。

功曹袁閬要求見王龔,說:「聽說《傳》有言:『人臣不為君所瞭解,不敢立於朝。

』陳蕃既然是按賢者引見的,就不應當按非禮辭退。」

王龔為之變色說「:是我的過啊!」於是又很有禮貌地對待他。

因此後進知名的人都敬佩王龔。

袁閬字奉高,幾次辭去公府的徵召,不求特異的一操一守,但在當時享有名望。

永建元年(126),徵召王龔為太僕,調太常。

四年(129),升司空,因地震免官。

永和元年(136),任太尉。

在位嚴肅謹慎,不是公事,不與州郡通書信。

他所辟舉任命的,都是海內德高望重的長者。

王龔深疾宦官專權,有志挽救這種局勢。

於是上書極言宦官的禍害,請皇上放逐他們。

宦官恐懼,使賓客上奏誣蔑王龔有罪,順帝命王龔趕快自己承認。

前掾李固這時為大將軍梁商從事中郎,於是上書給梁商說「:今天聽說皇上下令王公自己承認罪責,不知道事情的深淺如何。

王公束身自修,砥厲節一操一,篤一愛一藝文,不求那些不當得而得的東西,不做那些不當做而做的行為。

白白地因為一操一守貞潔,違背世俗,為一些人所不滿,橫暴地被讒言誣陷,大家聽了,沒有不歎息戰怵的。

三公位尊任重,承助天子,位像三台,沒有向法官訴冤的理。

纖微意氣,隨便解決算了。

所以舊的典章規定,不是有大罪,不必審問。

王公沉著聰明,不能對他非理。

如果卒然發生變故,那麼朝廷有害賢的名聲,全體臣子有失救護的責任啊!從前絳侯周勃得罪,袁盎為他申訴,得以無罪釋放;魏尚獲罪過,馮唐為他申冤,當時文帝以為他們做得好,這事載在書傳中。

現在將軍在朝廷倚仗皇上,在外掌握國家的權力,威信昭著,說話為人所重,指揮沒有誰敢違抗,應當上表營救,拯救王公於艱難之中。

俗話說:『好人在患難中,餓著肚子等飯吃。

』這正是時候呢。」

梁商馬上對帝說了,事情消除了。

王龔在位五年,因老且病,請求回家,死在家裡。

兒子叫王暢。

◆王暢傳,王暢字叔茂。

年輕時以清廉篤實為人稱道。

很少與人交結。

開始為孝廉,托病不應。

大將軍梁商特闢為茂才,四遷尚書令,然後被派出為齊相。

徵召為司隸校尉,調為漁陽太守。

所到之處,都以嚴肅一精一明為人稱道。

因事獲罪免官。

這時朝廷政事多歸尚書,桓帝特詔三公,令選舉有功有能的人為尚書,太尉陳蕃薦舉王暢,說他清廉公正,有不可侵犯之色,因此再為尚書。

不久,任命為南陽太守。

在他以前的二千石,都害怕帝鄉的貴戚,大多不稱職。

王暢深惡痛絕,一到任,就施展威猛,他們中間有罪惡的,都一一查辦揭發,碰上朝廷大赦,事情就散了。

王暢舊恨不消,另立條例,各受贓二千萬以上不自首承認的,沒收他的全部財物;如果有隱瞞的,派官吏拆屋伐樹,填井平灶,一些惡勢力,大為震動。

功曹張敞上書勸諫說「:五教在寬大,已經寫在經典上面。

商湯說網去三面,八方都歸服他的仁心。

武王入殷,首先除掉紂的炮烙之刑。

漢高祖看到秦代的苛政,只定約法三章。

孝文皇帝為緹縈上書贖父所感動,除去了肉刑。

卓茂、文翁、召父之徒,都疾惡如仇,但專主溫柔敦厚。

仁一愛一賢明的政聲,流傳後世。

那些賢明聖哲的君主,法網稀疏,不求嚴峻。

然後日、月、星三光明照在上,人物喜悅於下。

這些話似乎迂腐,但其效果立見。

拆屋伐樹,這是準備採取嚴酷猛烈的手段,雖然是想懲治壞人壞事,但恐怕遠方的人聽了,影響不好。

您有上智的才華,明如日月,施行仁一愛一的政治,使海內改變舊觀,有折枝這麼容易,沒有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難。

南陽為舊都城侯服甸服所在,園陵廟宇出於帝陵。

光烈皇后、和帝陰後、鄧後都是新野人。

男一女沾沐教化,百姓仰慕流風餘韻。

自中興以來,功臣將相,代代興隆。

我以為急切用刑,不如行恩;勤勉求一奸一,不若禮賢。

舜推舉皋陶,壞人就不敢在左右了。

晉命隨會將中軍,且為太傅,晉國的盜賊就跑到秦國去了。

虞、芮二人,有獄不能解決,去找文王,到了周,見耕田的人讓於田畔,年輕的人讓年長的。

虞、芮二人感到很慚愧,說我們所爭的,周人的所恥。

於是就不去見文王,彼此相讓而歸。

可見感化人在道德不在用刑。」

王暢完全採納了張敞的勸諫,改為推行寬政,小心地用刑,簡易地施罰。

教化大行。

南陽郡中的官僚大族,大多以奢侈一浪一費相標榜,王暢平常是布衣皮褥、羸馬敗車,以矯正這種不好的風氣。

同郡劉表時年十七歲,跟王暢學習。

勸諫王暢說「:奢不越上過分,儉不迫下照了做,依道行禮,所貴的是在可否之間,求得適當而已。

蘧伯玉以獨為君子可恥。

您不講求孔聖人的明訓,反而羨慕叔夷伯齊瑣屑細末的一操一守。

豈不是想自己以皎潔自貴於世嗎?」

王暢說「:從前公儀休在魯為相,拔掉園葵,與織布的妻子離婚;孫叔敖相楚,他的兒子被裘打柴。

以節約而失敗的少啊。

聽了伯夷的高風亮節,貪一污的人就會廉潔,怯懦的人就會立志自強。

我雖然沒有德行,卻羨慕古人的功業。」

後來征為長樂衛尉。

建寧元年(168),升司空,才幾個月,因水災免官。

第二年,死在家裡。

兒子王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

王謙的兒子王粲,以文才著名。

◆種暠傳,種暠字景伯,河南郡洛陽縣人。

仲山甫的後代。

父親是定陶縣令,有財三千萬。

父親死了,種暠把這筆錢全部賑濟宗族及縣裡的貧人。

那些爭名奪利的人,種暠都不與他們來往。

開始做縣的門下吏。

當時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有知人之明。

田歆對王諶說「:現在要推舉六個孝廉,收了不少達官貴人親戚的信,不能違背他們的托咐,我想自己用一名士以報效國家,你幫助我找找。」

第二天,王諶送客人於大陽郭,遠遠地看見了種暠,認為不是凡人,回去告訴田歆說「:為您得了一個孝廉,即洛陽門下吏呢。」

田歆笑說「:應當求山澤隱居不仕的人,原來是個洛陽吏呀!」王諶說「:山澤中不一定有異人,異人不一定在山澤。」

田歆馬上在庭中召見種暠,查問他職守內的事。

種暠說話有條有理,田歆對他說的甚為瞭解,召他代理主簿,於是舉孝廉,辟召入太尉府,以成績優秀舉高第。

順帝末年,為侍御史。

當時所派遣的八使光祿大夫杜喬、周舉等,不少人被上奏糾劾,大將軍梁冀及諸宦官互相請救說情,事情被擱置阻止。

種暠認為自己的職責是揭發檢舉,有志查辦一奸一逆,於是再彈劾那些被八使所檢舉的蜀郡太守劉宣等人罪惡昭彰,應當處以極刑。

又奏請令四府條舉近臣父兄及親友為刺史特別殘暴卑鄙不勝任的,罷免他的官治罪。

帝採納他的意見。

選拔種暠監太子於承光官。

中常侍高梵從中單車出迎太子,當時太傅杜喬等不想依從,猶疑不決,嚇得不曉得怎麼辦。

種暠手持劍當車,說:「太子是國家皇位的繼承人,與民眾生死相關。

現在常侍來沒有詔命為信,哪裡知道他不是一奸一人呢?今日只有死而已。」

高梵無話可說,不敢對答,驅車上奏皇上,詔下,太子才得去。

杜喬退而歎息,對種暠的臨事當機立斷,感到很慚愧。

帝也嘉獎種暠處事持重無誤,嘖嘖叫好很久。

自朝廷出為益州刺史。

種暠平素意氣激昂,喜立功立事。

在職三年,宣揚國家的恩德,遠達國外,使風俗不同的地方也知道,岷山雜居的部落,都懷服漢朝的德澤。

白狼、..木、唐..、邛、..諸國,自從前刺史朱輔死後就與漢朝斷絕關係;種暠到任,又都歸化。

當時永昌太守冶鑄黃金為文蛇,獻給梁冀,種暠揭發並逮捕了永昌太守,以最快的方法上報朝廷,二府怕事懦弱,不敢查辦,梁冀因此恨了種暠。

正遇上巴郡人服直聚集一黨一羽數百人,自稱『天王』,種暠與太守應承討捕,沒有得到勝利,不少吏人被傷害。

梁冀借此陷害他們,宣佈逮捕種暠、應承。

太尉李固上疏救說「:我聽說這次討擄之所以多有傷害,本不是種暠、應承的責任,實因縣吏害怕犯法獲罪,強迫驅趕,百姓深受其苦,以致獲得這種不好的結果。

近來盜賊烽起,到處都是。

種暠、應承因第一個舉發大一奸一,隨即受罪,我恐怕這樣會挫傷州縣檢舉彈劾的積極一性一,以後就會互相掩飾隱匿,不再盡心為國了。」

梁太后看了上奏,赦了種暠、應承的罪,只免了他們二人的官罷了。

後來涼州羌騷動,任命種暠為涼州刺史,很得百姓的歡心。

種暠被徵召,當陞官,吏人到朝廷留種暠仍做涼州刺史。

太后歎說「:沒有聽說刺史得人心有這樣的。」

於是批准了涼州吏人的請求。

種暠又留一年,升漢陽太守,戎夷男一女送到漢陽境裡,種暠向他們作揖致謝,徒行千里,沒有車乘。

種暠到漢陽郡,教化行於羌胡,他們自己禁止侵擾,掠奪財物。

升出使匈奴的中郎將。

這時遼東烏桓反叛,再調為遼東太守,烏桓觀察風頭率所屬歸服,在邊界上迎拜種暠。

因事獲罪免官回家。

以後司隸校尉舉種暠為賢良方正,他不應。

徵召授議郎,升南郡太守,調為尚書,遇匈奴侵犯并州、涼州,桓帝選拔種暠為度遼將軍。

種暠到營地,首先宣佈講恩德,講信義,不得已才進行征討,引一誘諸胡投降。

羌虜從前有被生捉押在郡縣的,都打發回去了。

誠心安一撫,信賞分明。

因此羌胡、龜茲、莎車、烏孫等國都來順服。

種暠於是去掉烽火台,撤除候望設施,邊境安然無事。

調入朝廷為大司農。

延熹四年(161),升司徒。

推舉名臣橋玄、皇甫規等,是稱職的宰相。

在位三年,年六十一逝世。

并州、涼州的邊民,都為哀悼。

匈奴聽說種暠逝世,全國悲傷。

單于每入朝賀,望見種暠的墳墓,哭泣祭祀。

二子:種岱、種拂。

◆種岱傳,種岱字公祖,好學養志。

舉孝廉、茂才,辟召公府,都不接受。

公車特徵,病死。

起先,種岱與李固的兒子李燮同時被徵召為議郎,李燮聽說種岱死了,十分悲痛,就上書請求加禮於種岱。

說:「我聽說仁義興,道德昌,道德昌,政化明,政化明,於是百姓安寧。

逝世的處士種岱,淳樸安閒,明於事理,平生以詩書為樂,富貴不能屈其志,萬物不能擾其心。

獲命不長,忽然逝世。

如果不是流連難進,他們這一輩都已經是公卿了。

從前賢人死了,有加贈的典禮,《周禮》上寫著,盛德的人逝世有銘誄之文,種岱在生沒有作官的光榮,死了沒有官謚的稱號。

雖然沒有為國家建忠,有所報效,但是他是皇上選拔的,遠近都知道,應當得到特殊的賞賜。」

朝廷居然沒有這樣做。

◆種拂傳,種拂字穎伯。

開始為司隸從事,授宛縣令。

當時南陽郡吏好因例假遊戲市裡,為害百姓。

種拂出去遇了他們,一定下車接見,使他們感到羞愧。

自此以後,不敢出來了。

為政有能幹的好名聲,累升為光祿大夫。

初平元年(190),代荀爽為司空。

第二年,因地震免官,復為太常。

李莈、郭汜作亂,長安城破,百官多避兵衝擊逃散,種拂揮劍而出,說「:做國家的大臣,不能止亂除暴,讓賊衝進皇宮,想跑到哪裡去!」於是戰鬥至死,子種劭。

◆種劭傳,種劭字申甫。

年輕時就有名氣。

中平末年,為諫議大夫。

大將軍何進準備誅殺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董卓到澠池,何進狐疑,拿不定主意了。

派種劭宣詔阻止董卓進京。

董卓不接受,更前進達到河南。

種劭去迎接慰勞他們,因勸說董卓退軍。

董卓懷疑有事變發生,使他的軍士用槍脅迫種劭。

種劭發怒,稱有詔令,大呼叱吒,軍士都為之四散,種劭因上前質問責備董卓,董卓無話以應,只得退軍夕陽亭。

等到何進失敗,獻帝即位,授種劭為郎中。

董卓專權,惡種劭強幹有力,把他降為議郎,出為益州、涼州刺史。

遇上父親戰死,不到職,守喪期滿,徵召為少府、大鴻臚,都不接受。

說:「先父以身死國,我做臣子的,不能驅除殘暴,報復心中的怨恨,有什麼面目見明主呀!」就與馬騰、韓遂及左中郎劉范、諫議大夫馬宇共攻李莈、郭汜,以報仇恨。

同郭汜戰於長平觀下,失敗,種劭等都戰死。

馬騰就回涼州去了。

◆陳球傳,陳球字伯真,下邳郡淮浦縣人。

歷代有名於世。

父親陳宜,廣漢太守。

陳球年輕時廣泛地瀏覽儒學,熟悉法律政令。

陽嘉中期,舉孝廉,升繁陽令。

當時魏郡太守暗示縣裡送交貨賄,陳球不給,太守發怒,鞭打督郵,想讓他驅逐陳球。

督郵不肯,說:「魏郡十五城,獨繁陽的政績好,現在要我驅逐陳球,會引起天下人的議論。」

太守才不敢這樣做。

後來辟公府,因成績優秀,舉為高第,授侍御史。

這時桂陽最狡猾的賊寇李研等集眾侵擾抄搶,橫行荊部,州郡懦弱,不能禁止,太尉楊秉上表推薦陳球為零陵太守。

陳球到郡,研究征討的方法與策略。

僅僅一個月,李研等賊虜有的被消滅了,有的逃散了。

州兵朱蓋等卻反叛,與桂陽賊胡蘭幾萬人聯合攻擊零陵。

零陵地下潮一濕,編木為城,不可守,也不能防備,郡中百姓驚慌失措。

掾史告訴陳球,要他遣散家屬避難,陳球發怒說「:太守拿了國家的虎符,負治理一邦的責任,難道可以只顧妻子兒子,敗壞國家的威權嗎?再說的,殺頭!」於是集合所有吏人老弱,共同守城,以大木作弦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射,可以射一到一千多步以外,殺傷賊虜不少。

賊虜又引水灌城,陳球就於城內因地勢反過來決水淹賊,相持十多天,賊沒法攻下。

值中郎將度尚帶救兵到,陳球招募士卒,與度尚一起擊破了朱蓋,並斬了朱蓋。

賜錢五十萬,授陳球的兒子一人為郎。

升魏郡太守。

徵召授將作大匠,修建桓帝陵墓,節省巨萬以上。

升南陽太守,因糾察檢舉豪強惡霸,遭到勢力之家誹謗,徵召去廷尉論罪,遇赦,歸家。

徵召任為廷尉。

熹平元年(172),竇太后逝世。

太后原來遷住南宮雲台,宦官深深地怨恨竇氏,用衣車載太后一屍一體,放置城南市窖好幾天。

中常侍曹節、王甫想按貴人之禮入殯,帝說:「太后親立我為帝,繼承大業。

《詩經》上說:『無德不報,無言不酬。

』就是說沒有不報的德,沒有不回答的話。

難道太后可以貴人入殯嗎?」

於是按禮發喪。

等到下葬時,曹節等人又想另外葬太后,以馮貴人配付。

詔令公卿大會廟堂,令中常侍趙忠監督議論。

太尉李鹹這時正抱病,扶著轎子起身,壽椒自隨,對妻子說:「如果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我不生回了。」

議論開始,在坐的幾百人,個個都看著宦官,好久一段時間,沒有人敢於先說。

趙忠說:「議當時定。」

責怪公卿以下你看我,我看你,不說話。

陳球說:「皇太后有盛德,出身良家,母臨天下,應當殯葬先帝,這是沒有疑問的。」

趙忠笑笑說「:陳廷尉請拿筆寫出你的理由吧。」

陳球就寫下他的理由說「:皇太后自在椒房,既聰明,又有母儀。

遭時處身失所,引立皇上,繼承宗廟,功烈最大。

先帝逝世,因遇上大興監獄,遷居空宮,不幸早死,家庭雖然獲罪,不是太后的事。

現在如果另外安葬太后,會失天下的人心。

並且馮貴人塚墓被掘發,一屍一骨暴露,與賊並一屍一,靈魂也遭到污染,又無功於國,哪裡應當上配至尊?」

趙忠看了陳球的理由,俯仰之間,變色嗤笑陳球說:「陳廷尉建此議,很有見識!」陳球說「:陳番、竇武既屬冤案,皇太后無緣無故遭到深閉,我常痛心,天下的人,都為此憤慨、歎息。

今天我說了這些,如果會後加罪於我,是我很久以來的願望。」

公卿以下,都贊同陳球的意見。

李鹹開始不敢先說話,聽陳球說的義正詞嚴,然後大聲說:「我說本應當如此,陳球說的正合我意。」

與會的人都為他慚愧。

曹節、王甫再爭,認為梁後家犯罪逆,別葬懿陵,武帝廢黜衛後,以李夫人配食。

現在竇氏罪大,難道可以合葬先帝嗎?」

李鹹於是到朝廷上疏說「:我想章德竇後,虐一待殘害恭懷,安思、閆後家犯惡逆,但和帝沒有異葬的意思,順廟沒有貶降的文字。

至於衛後,孝武皇帝親所廢棄,不可以相比。

現在長樂太后尊號在身,又曾經臨朝稱制,代行皇上權力,教育天下,且引立當今皇上,光隆皇位。

太后以皇上為子,皇上難道可以不認太后為母嗎?兒子不能廢免母親,臣子不能貶謫皇帝,應該合葬宣陵,完全遵守舊制。」

帝看了奏文,對曹節等說:「姓竇的雖然無道,但太后有德於我,不應該降黜。」

曹節沒有再說了,於是所議的就定了下來。

李鹹字元貞,汝南人。

由州而郡,逐級上升。

以清廉幹練著名;在朝廷盡忠,一般權貴有勢和諂諛的人,都很怕他。

六年(177),升陳球為司空,因發生地震免官。

授光祿大夫,再為廷尉、太常。

光和元年(178),升太尉,數月,因日食免官,再授光祿大夫。

第二年,任永樂少府,於是暗暗地與司徒河間劉..謀劃誅滅宦官。

起先,劉..的哥哥侍中劉矹,與大將軍竇武同謀誅宦官,都被宦官殺死,所以劉..與陳球相結為謀。

事情沒有到動手的時候,陳球又寫信勸劉..說:「公是宗室的後代,位在三公,為天下的人所敬仰,國家的藩衛,難道可以隨聲附和容忍不加反對?現在曹節等人放肆為害,一直在您的左右,又您的哥哥侍中為曹節等人所害,這是永樂太后所親知的。

現在可以上表調衛尉陽球為司隸校尉,依次收捕曹節等人殺掉。

這樣,皇帝親自掌權,天下太平,很快就可以到來。」

又尚書劉納因正直觸犯了宦官,調出任步兵校尉,也力勸劉..。

劉..說:「兇惡的宦官,耳目很多,只怕事情還未準備好,先就受他們的禍害。」

劉納說「:您是國家的棟樑,國家傾斜快倒塌了,您不支持,用您為相幹什麼呢?」

劉..答應了,也與陽球同謀。

陳球的小妻,是程璜的閨女,程璜在宮中做事,宮中叫他為程大人。

曹節等人對劉..等的謀劃,稍微知道一些,於是用重金收買程璜,並且威脅他。

程璜被迫,又害怕,把陳球的謀劃告訴了曹節,曹節因將全部情況告訴皇帝說「:劉..等經常與藩國來往,有壞主意。

多次稱說永樂太后的聲勢,接受的賄賂很多。

步兵校尉劉納及永樂少府陳球、衛尉陽球書信往來,圖謀不軌。」

帝大怒,免去劉..司徒的官,劉..與陳球及劉納、陽球都死在獄中。

陳球時年六十二。

兒子陳王禹,吳郡太守;陳王禹的弟弟陳琮,汝陰太守;弟弟的兒子陳王圭,沛國相;陳王圭的兒子陳登,廣陵太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