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鄭太傳,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司農鄭眾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後漢書白話版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鄭太、孔融、荀彧)

◆鄭太傳,鄭太字公業,河南開封人。

司農鄭眾的曾孫。

年輕時有才略,靈帝末年,鄭太知道天下會亂起來,暗暗地交結豪傑。

家裡很富有,有田四百頃,但是經常還沒有飯吃,名聲很大,山東一帶都知道他。

開始舉為孝廉,三府徵召,公車征,都不就。

大將軍何進輔政後,徵用名士,任鄭公業為尚書侍郎,升侍御史。

何進準備誅殺宦官,想召并州牧董卓為幫手。

鄭公業對何進道:「董卓強一暴殘忍,不講義氣,他的野心很大。

如果把朝政借予他,授予他大事,會大逞兇欲,危害朝廷。

您以親德的重位,有輔導帝王主持國政的權威。

承意獨斷,誅除有罪,真不應假董卓的力量作為後援啊。

並且事久變生,殷鑒不遠。」

又為何進陳當務之急的幾件事。

何進不能用,於是棄官走了。

對穎川人荀攸說「:何公不好輔佐啊。」

何進不久被殺害,董卓果然作亂。

鄭公業等與侍中伍瓊、董卓長史何..共同說董卓,以袁紹為勃海太守,以發山東之謀。

義兵興起,董卓召集公卿討論,發大兵討伐義兵,百官不敢違反董卓的意旨。

鄭公業擔心董卓兵多了,就會更加驕橫,兇惡不易控制,獨說:「治國在有德,不在於兵多。」

董卓不高興,說「:照你這樣說,兵沒有用嗎?」

鄭公業害怕起來,於是言不由衷地編了一套假話,對董卓說「:我不是說兵沒有用,是說山東不足以用大兵而已。

如果不相信,可以為您大概說一說。

現在山東合謀,州郡連結,百姓一團一結一致,不可說不強盛。

然而自從光武以來,國家平安無事,老百姓生活富裕,對於戰爭久已淡忘了。

孔子說道:『不教育人民戰爭,而使他們去戰,這是拋棄人民。

』所以他們的人雖然多,不足以為害,這是一。

您出身西州,年輕即為國家的將帥,熟習軍事,多次參加戰鬥,名震當世,人人害怕您,服從您,這是二。

張孟卓是東平的忠厚長者,眼睛也不亂看一眼。

孔公緒清談高論,不偏不倚。

這些人都沒有軍事才能、打仗的經驗,臨陣決戰,不是您的敵手。

這是三。

山東的人才,從來不勇敢。

沒有孟賁那樣的勇敢,慶忌那樣的敏捷,沒有聊城那樣堅固的防守,張良、陳平那樣的謀略,不可任以偏師,要求成功。

這是四。

即使有可任用的人,也是尊卑不分,國家的爵位不給他們,他們依恃人多,依恃力量,會各自獨立不前,坐觀成敗,不肯同心協力,一起同進同退。

這是五。

關西各郡,大都熟習軍事,近年以來,多次與羌作戰,婦女還戴戟持矛,帶弓負矢,何況以壯勇的軍士,抵擋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呢!勝利是必然的。

這是六。

並且天下的強勇,老百姓所怕的,有並、涼人,及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您擁有他們,作為爪牙,有如驅虎兕以赴犬羊,所向無敵。

這是七。

又您的將帥都是中表親戚,是您的心腹,跟隨很久,有恩有信,忠誠可任,智謀可恃。

以一團一結一致的部隊,當散亂之敵,正如猛風掃枯葉。

這是八。

我們知道戰爭有三亡,用亂攻理的亡,用邪攻正的亡,用逆攻順的亡。

現在您治國平正,討滅宦官,忠義已立。

用此三德,對彼三亡,奉朝廷之命,討伐有罪,哪一個膽敢抵禦!這是九。

東州鄭玄學問包括今古,北海邴原清廉正直,都是儒生所宗仰的,群士的楷模。

他們的各將,如果向鄭玄、邴原詢問計劃,就能夠知道哪個強,哪個弱。

從前燕、趙、齊、梁不是不強盛,終究被秦國滅亡;吳、楚七國不是兵不多,終究在滎陽被周亞夫打敗。

何況現在德政昭彰,輔佐賢良,鄭玄、邴原難道會贊成他們的謀劃,製造叛亂,助長寇害嗎?一定不會的。

這是十。

如果我所說的,有一點點可以採納,就是不徵兵以驚擾天下,使害怕征役的老百姓集合一起為非作歹。

不棄德恃眾,自己虧損威重。」

董卓才高興了。

以鄭公業為將軍,使他統率各軍討擊關東。

有人對董卓說「:鄭公業智謀才略過人又與外寇結謀,現在給他軍隊,就是幫助了他的一黨一羽,我認為是可怕的。」

董卓於是收還了給鄭公業的軍隊,任他為議郎。

董卓遷都長安,天下饑荒動亂,士大夫多不得活命。

但鄭公業家裡有餘財,天天招引賓客大會作樂,他所救活的人很多。

他與何..、荀攸共同謀劃誅殺董卓。

事情洩漏出去,何..等人被捕,鄭公業則脫身自武關逃走,東歸袁術。

袁術上奏任他為揚州刺史。

沒有到任,在路上死了,年四十一。

◆孔融傳,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

七世祖孔霸,為漢元帝師,官至侍中。

父親孔宙,太山都尉。

孔融小時候就有特異的才能。

十歲,跟父親至京師。

當時河南尹李膺自守簡慢嚴整,不隨便接見士大夫及賓客,告訴門者,不是當代名人及世代有交誼之家都不得告知。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怎樣一個人,有意去李膺家敲門,對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守門的人告訴李膺,李膺請孔融相見。

問道:「高明祖父曾經與我有交情嗎?」

孔融說:「是的。

先人孔子與您先人李老君同德同義,又為師友關係。

那麼,我孔融與您為累世通家。」

在坐的人,無不為之讚歎。

太中大夫陳煒後到,在坐的人把這告訴了陳煒。

陳煒說「:噢,人小的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大用。」

孔融接著他的話說「:照您這麼說,莫非您小時也挺聰明的嗎?」

李膺大笑說:「你將來一定會大有出息的。」

孔融十三歲時,死了父親,悲痛過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來,州里稱讚他的孝行。

天一性一好學習,博覽群書。

山陽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恨,侯覽隱匿告人姓名把奏章下達州郡,捉拿張儉。

張儉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

這時孔融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沒有告訴他。

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

因此留張儉住在他家。

後來事情洩漏出去,國相以下,秘密捕捉,張儉得以跑掉。

於是逮捕孔褒、孔融送入監獄。

不知他們二個人是誰獲罪。

孔融說「:收容隱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

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心甘情願。」

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長者擔任家事,罪責在我。」

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

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

孔融因此著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名,州郡以禮任命,都不就。

徵召司徒楊賜府。

當時暗暗地察訪官僚中的貪一污分子,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多為宦官的親族。

尚書害怕得罪皇帝的一寵一信,召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他們的罪惡,毫不隱諱。

河南尹何進當升為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沒有及時通報,孔融就把謁奪回歸府,引罪自責回去了。

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一了面子,私派劍客想追殺孔融,有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將軍如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率而去了。

不如以禮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胸懷廣大。」

何進以為對,任命為大將軍之後,征孔融,舉高第,為侍御史。

因為與中丞趙捨不和,托病遍家。

後來被征為司空掾,授中軍候。

在職三天,升虎賁中郎將。

遇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孔融每因回答所問常有糾正他不對的地方,因此觸犯了董卓的意旨,調任議郎。

當時黃巾侵犯好幾個州,北海最為賊衝擊的地方。

董卓於是示意三府同舉孔融做北海相。

孔融到郡,召集士民,起兵講武,既下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

賊張饒等二十萬眾從冀州返,孔融迎戰,被張饒打敗。

於是收集散兵保衛朱虛縣。

又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誤的男一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立學校,表揚儒術,推薦賢良鄭玄、彭趚、邴原等人。

郡人甄子然,臨孝存,有名氣,死得早,孔融以沒有見到為遺憾。

命配食縣社。

其餘雖然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沒有不以禮對待的。

郡人無後代及四方游士有死亡的,都做棺材埋葬。

這時,黃巾又來侵擾,孔融於是出駐都昌縣,被賊管亥所圍。

孔融非常危險,派東萊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

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

馬上派兵三千救援他,賊因散亂逃走了。

當時,袁紹、曹一操一勢力很強盛,孔融不對誰依附。

左丞祖富有謀略,勸孔融與曹一操一、袁紹相結納。

孔融知道袁紹、曹一操一最終企圖篡奪漢世,不想與他們搞在一塊兒,一怒之下把左丞祖殺了。

孔融自己以為有高尚的意氣,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因為才器疏闊,思想空乏,所以竟無成功。

在郡六年,劉備上表薦他兼任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被袁譚攻擊,自春至夏,戰士僅僅剩下幾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

孔融憑幾讀書,談笑自若。

晚上城陷,逃奔山東,妻子被袁譚所擄。

到了獻帝以許昌為都,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升少府。

每朝會皇上一訪問召對,孔融常引正定議,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個名而已。

以前,太傅馬日石單奉使山東,及至淮南,多次對袁術不滿,袁術輕視他,侮辱他,奪了他的符節。

馬日石單自己憂憤已極,嘔血而死。

馬日石單的喪還京師,朝廷想加禮葬,孔融獨說:「馬日石單憑上公的尊貴身份,持天子的髦節,奉命直接處理地方事務,安寧東夏,竟然取媚一奸一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補用,馬日石單都是第一個。

依附下級,欺騙朝廷,一奸一詐事君。

從前國佐敵晉軍,不為所折服,宜僚當著白晃晃的刀而色不變。

朝廷大臣難道可以受威脅為借口嗎?又袁術越分叛逆,不是一朝一夕,與日石單隨從,周旋歷歲。

《漢律》:與罪人往來三天以上,都應該知道其情況。

《春秋》:魯叔孫得臣死了,為了不張揚襄仲的罪貶,不寫日子。

鄭討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為他殺君的緣故。

皇上可憐舊臣,不忍追相案罪,這是很寬大了,不宜加禮。」

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

當時的輿論大都想恢復肉刑。

孔融建議說「:古時候的人渾厚樸實,善惡不別,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沒有錯誤。

老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責任。

末世衰微,風氣教化壞亂,政治攪亂了風俗,國家的法律害了人民。

所以說君主失為君主的道,老百姓就渙散不服,而想用古時候的刑法殘廢他們的肢一體,這不是除惡長善的辦法。

紂砍斷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說紂暴虐無道。

從前,周有千八百國,九州之人,養一千八百個君,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腳,下面就有一千八百個紂呢。

想風俗純美,是絕對做不到的。

並且受了刑罰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決心。

大多鋌而走險,不再回歸正道。

夙沙亂齊,伊戾禍宋,趙高、英布為世大患。

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壞事,正好斷絕了人為善的途徑。

雖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孫臏,冤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一遭刀鋸,死了也為人恥笑。

所以太甲的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之使秦國霸西戎,南睢之骨立,衛武之《初筵》飲酒悔過,陳湯之矯制發兵,斬郅支單于都賴水上,魏尚之守邊,等等,不用再舉了。

漢朝廣開改惡之路,大都是這樣。

所以聰明有德的君王,深思遠慮,棄短取長,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隨便進行改革的。」

朝廷認為他的建議很好,終於沒有恢復肉刑。

這時,荊州牧劉表不向朝廷進貢,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居然郊祀天地,擬指皇上。

詔書把他宣示天下。

孔融上疏說「:聽說荊州牧劉表凶狠忤逆,行一事不守禮制,甚至郊祀天地,擬儀如皇上。

雖然逾制越分,罪大惡極,死有餘辜。

但就國家大體而言,應當暫時不要公開。

為什麼呢?國家至上,皇上至尊。

身是聖哲之躬,國家是神器。

群臣如陛,陛級懸遠,祿位限絕,這有如天之不可由階而升,日月的不得而逾越一樣。

偶有一個小臣,就要處理,並使四方都知道,這不是堵塞邪萌的辦法。

我以為雖有重大的罪過,也一定要隱忍。

賈誼說:『擲鼠忌器』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齊兵伐楚,只責備楚國不朝貢,王師敗績,不說為晉所敗。

以前揭露袁術的罪過,現在又把劉表的事宣揚開來,這是使瘸腿的母羊窺視高岸,認為天險也可上啊!查劉表跋扈不臣,殺害列侯,阻止詔命不行,斷盜貢篚,召集大惡,保衛自己,寓藏天下的叛逆壞蛋,郜鼎納在太廟,沒有比這更彰著的!桑落瓦解,形勢自見。

所以我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以維護國體。」

五年(200),南陽王馮、東海王祗死了。

獻帝悲傷他倆死得太早了,想為他們規定四時致祭,為此,獻帝問孔融。

孔融回答說「:皇上仁厚,感時增思,哀悼二王的魂靈發佈哀憐的詔章,考查審度從前的典章制度,訂正禮制。

我看歷史,從前梁懷王、臨江愍王、齊哀王、臨淮懷王都死而無後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沒有聽說前朝為他們修祭祀。

如果是臨時的,就不要列入傳紀。

我不懂事,認為他們都在幼小的年齡死去,皇上哀痛,以成一人禮加以謚號,這應遵照您的意思辦理,祭祀結束,以後就不要再行。

至於一歲為期,不合禮意,又違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這是不合適的。」

先時,曹一操一進攻鄴城屠一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

曹一操一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寫信給曹一操一,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曹一操一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

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一定的呢。」

後來曹一操一討伐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曹一操一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一操一,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詞多侮慢。

已經看到曹一操一奸一雄詭詐,漸漸顯露,多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一操一。

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封建諸侯。

曹一操一懷疑他所說漸廣,更加害怕他。

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的正確的議論,怕阻抗他的大業。

山陰郗慮揣摩曹一操一的心事,按蔑視國法奏免孔融的官。

為了顯明讎怨,曹一操一故意挑一撥孔融。

說:「曾經聽說唐、虞時代,有能讓的臣子,所以麟鳳飛來,頌聲大作。

後世德薄,但也還有殺身以衛君,破家以為國的。

及至衰敝,微小的怨恨,一定成仇,一頓飯的恩惠,一定要報答,所以晁錯念國,由於結禍於袁盎,屈平懷念楚國,因椒蘭進饞言誣陷他,彭一寵一謀反,因朱浮的誹謗,鄧禹威損,失於宗欽、馮暗的爭權。

這樣說來,喜怒怨一愛一,禍福之因,難道不應當謹慎嗎?從前廉頗、藺相如小一柄一的臣子,尚且能夠相讓,寇、賈亂世的武夫,彼此謙讓崇好;光武不記殺害哥哥伯升的仇怨,齊侯不疑射鉤敵人。

那些立大節的人,難道會被一些細故所累嗎?以前聽說兩位執法雖平,但在私情有些芥蒂,應當修好如舊,而你們的怨恨卻漸積漸多,直至互相危害,我聽了非常難過,半夜就起一床一了。

以前國家東遷,文舉盛稱鴻豫名實相副,一精一通經學,出於鄭玄,又明曉《司馬法》。

鴻豫也稱文舉奇逸傳聞,我很奇怪現在你們與過去相反。

我與文舉既不是老朋友,又於鴻豫也沒有什麼恩誼,然而願人相好,不願人有傷和睦,所以衷心希望你們協和歡好。

又曉得二君是被小人離間,作為人臣,進不能風化海內,退不能建德和人,然而撫養戰士,親身為國,對付浮華交結之徒,我的計謀多著呢。」

孔融報書說:「蒙來書賜教,告我所不及。

我與鴻豫州里鄰郡,很早就知道他。

雖然曾經說他的功業美好,不過想使他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忠信為國,不意他竟隱過掩惡,有罪不以為罪。

以前我遭到廢退,欣然接受。

從前趙宣子早上升韓厥的官,晚上韓厥就殺了趙宣子的使人,趙宣子終以禮待他,高興地要別人向他道賀,說「從此我可以免罪了。」

何況沒有韓厥的功,而敢枉當官之平呢?沒有屈原的忠,錯的智,竊位就是罪過,免罪是幸,而竟使一些多餘的議論,讓您得知,這是我引為慚愧恐懼的。

朱、彭、寇、賈為世的壯士,一愛一惡相攻,是為國憂。

至於輕弱薄劣,正如眾蟲的相咬,恰恰害了自己,沒有別的什麼。

晉侯嘉獎其臣所爭之大,而師曠則以為不如心競競。

本一性一遲鈍,與人無傷,雖如韓信受了胯一下之恥,荊軻受了榆次之辱,也不知貶毀對自己的嚴重一性一,還認為不遼蚊虻一過,是無所謂的。

子產說人心不相同,有的重視權勢,想取勝為光榮,沒有想宋人接待四海的客人。

大盧本不想使酒酸嘛。

至於屈..的大瓦壺,堅一硬無竅,應當處以無用之罪啊。

其他當謹遵嚴教,不敢有失。

郗慮是故吏,我所推舉。

趙衰提拔谷鄃,不輕公叔升臣。

知道您我都一愛一護郗慮,訓誨出自衷心。

雖有懿伯之忌,尚且不得念及,況恃舊交而欲自外於賢吏呢?專布腹心,修好如初。

您的苦言至意,終身誦之不忘。」

一年多,再任為太中大夫。

本一性一寬容不猜忌,好士,喜歡誘導提拔年輕人。

及退任閒職,賓客天天滿門。

常歎說:「坐上客恆滿,木尊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

與蔡邕很好,蔡邕死後,有個虎賁士相貌有點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與同坐,說:「雖然沒有了老成一人,且喜還有典型。」

孔融聽說人家有善行,好像自己的一樣,言語有可採取的,一定敷衍成之,告訴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稱讚他的長處。

推薦賢士,獎勵進取。

如果他知道的,沒有說,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海內英俊之士,都信服他。

曹一操一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郗慮又誣陷其罪,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冤枉上狀奏孔融說:「少府孔融,從前在北海,看見王室不安寧,招集徒眾,圖謀不軌,說:『我大聖之後,被宋所滅。

有天下的,何必一定是卯金刀。

』後來與孫權的使者說話,誹謗朝廷。

又孔融位在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禮儀,不戴幘微行,唐突宮掖。

又以前與沒有出仕的禰衡無所檢點地亂說什麼『父親與兒子,有什麼親?論其本意,實為情一欲而已。

兒子與母親,又是怎麼回事呢?譬如寄物缶瓦中,出來就分離了』。

不久,與禰衡更相標榜,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

孔融回答說:『顏回再生。

』大逆不道,應當予以重誅。」

書奏,判處棄市。

時年五十六。

妻子兒女都被誅。

先,女兒年七歲,男年九歲,因都幼弱,得保全。

寄在人家。

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

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麼?」

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一卵一不破的呢?」

主人有遺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

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

哥號哭而止飲。

有人對曹一操一說了,於是決定都殺掉。

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以前,京兆人脂習、元升,與孔融相好,曾戒孔融剛直。

及被害,許昌沒有敢收一屍一的,脂習去撫一屍一說:「文舉丟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

曹一操一聽說大怒,準備收捕脂習殺害,後得赦,釋放出來。

魏文帝最一愛一孔融的文辭,每每歎說:「揚雄、班固一流。」

招募天下有送上孔融文章的,賞以金帛。

孔融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

文帝認為脂習有欒布的大節,加中散大夫。

史官評論說:從前諫大夫鄭昌有句話說:「山有猛獸,藜藿也沒有人敢采。」

所以孔父正色立朝,沒有人過而致難於其君,晏平仲在朝中,田成子不敢弒齊君而盜其國。

至於孔文舉的高潔志行與坦率情懷,它完全可以鼓動義氣而牴觸一奸一雄之心。

所以曹一操一在世,不敢篡漢,代漢而興的卻是死後的曹丕。

嚴氣正一性一,不過傾覆摧折而已。

難道可以委曲求全以貪生嗎?嚴嚴整整,明光潔白,孔融的品質可與白玉秋霜相比啊!

◆荀彧傳,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是朗陵縣令荀淑的孫子。

父親荀緄【gǔn】,任濟南相。

荀緄害怕宦官,於是為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

荀彧由於年輕是就有才名,所以才免於被嘲笑。

南陽人何顒【yong】號稱能瞭解人,見到荀彧認為他奇異不凡,說:「這是帝王的輔佐之才啊。

【王佐才也。

】」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在位】,被薦舉為孝廉,又任亢父縣令。

董卓作亂時,棄官回到家鄉。

同郡的韓融當時帶著宗族千餘家,在密縣西山中避亂。

荀彧對父老們說:「穎川是戰爭必經之地。

天下有變,常是用兵之處。

密縣雖說稍微保險,但不足以抵禦大的災難,應趕快離開這裡。」

同鄉人一大多留戀故土,不願離開。

碰上冀州牧同鄉人韓馥派騎兵來接他們,荀彧於是自己帶領宗族跟隨韓馥,留下的後來大多被董卓的部將李傕所殺害、搶走了。

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紹已經奪了韓馥的位置【關於韓馥讓出冀州一事,荀彧的兄弟荀諶參與過對韓馥的勸說。

根據《資治通鑒》,此事發生在191年,孝獻皇帝初平二年】。

袁紹用貴賓的禮遇對待荀彧。

荀彧是心中有數的人,看到漢室混亂,每每有匡正之心。

當時曹一操一在東郡,荀彧聽說曹一操一又雄才大略,而估計袁紹最終不能成就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獻帝在位】,就離開袁紹投奔曹一操一。

曹一操一和他交談後大喜,說:「是我的張良啊。

【吾子房也。

】」任命他為奮武司馬,當年他二十九歲。

第二年,又任鎮東司馬。

興平元年【194年,獻帝在位】,曹一操一東擊陶謙,派荀彧守甄城,主管留守之事。

趕上張邈、陳宮據兗【yǎn】州反曹一操一,而暗地迎接呂布。

【根據《資治通鑒》對興平元年的記載,曹一操一因為殺死知名人士邊讓,導致兗州士大夫階層的震撼和不滿。

此時,陳宮起謀反之心,勸說張邈、張邈弟張超、王楷、許汜等人一起反叛。

】呂布到後,各城響應。

張邈就派人欺騙荀彧說:「呂將軍來幫助曹使君打陶謙,應趕緊供一應他軍需物資。」

荀彧知道張邈有變,就佈兵設防,因此張邈的計謀不能得逞。

豫州刺史郭貢率兵數萬來到城下,求見荀彧。

荀彧就要前去,東郡太守夏侯惇等人阻止他,說:「怎麼知道郭貢不與呂布同謀,而輕率地見他?如今您作為一州之首,到那兒一定危險。」

荀彧說:「郭貢與張邈等人平常並沒有情誼,如今來得這麼快,一定還沒有商定,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應及時勸說他,即使不為我們所用,也可以中立。

如果先對他懷疑,他將會惱怒而與他們合謀,不如去一下。」

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怕的意思,知道城不可攻,就領兵離去。

荀彧就派程昱去遊說范縣、東阿,讓他們加強城防,終於保全了三城以等待曹一操一歸來。

興平二年【195年,獻帝在位】,陶謙死,曹一操一想馬上攻取徐州,回兵後平定呂布。

荀彧勸諫說:「以前高祖佔據關中,光武帝佔據河內,都是先鞏固根本,以控制天下。

進可攻,退可守,所以雖然有失敗之時,而終能完成大業。

將軍本以兗州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東,這實在是天下的要地,將軍的函谷關和黃河啊。

如果不先安定它,要把根本放在哪裡呢?應立即分兵討伐陳宮,使敵寇不能西顧,乘機收割成熟的麥子,節食蓄糧,以助軍事行動,則呂布不難擊敗。

如今丟下這裡而向東去,不見得有什麼好處。

多留兵則前方力量不能戰勝敵人,少留兵則後方不能鞏固。

呂布乘虛入侵,震動人心,縱然有幾座城池得以保全,其餘的已不再為自己所有,那麼將軍還能回到哪裡去呢?況且以前討伐徐州,逞威施罰,那裡的子弟記得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人人堅守,即使能夠攻克,也不能守住。

他們如果恐懼而聯合起來,互相支持,堅壁清野,來等著對付將軍,將軍進攻打不下來,搶掠又沒收穫,不出十天,十萬大軍還未交戰就陷入被動了。

雖然本來就有棄彼取此的事例,但要取決於衡量當時的形勢,希望將軍考慮。」

曹一操一於是大力搶收成熟的麥子,又和呂布交戰。

呂布敗走,趁機分別平定各縣,兗州於是被平定。

建安元年【196年,獻帝在位】,獻帝從河東回到洛陽,曹一操一打算迎接車駕,遷都到許昌。

眾人一大多認為山東還未安定,韓暹、楊奉自恃有功,傲橫妄為,不可倉猝行一事。

荀彧於是鼓動曹一操一說:「從前晉文公接納周襄王,而諸侯像影子一般跟隨著晉;漢高祖為義帝戴孝,而天下人心歸附。

自從天子遭難,將軍首舉義兵,只是因為山東紛擾混亂,沒有顧得上接駕,雖然在外平定禍亂,但心裡卻無時不在掛念著王室。

如今皇帝回還,洛陽荒蕪,義士有保護正統的心願,萬民懷著感念舊時的哀思。

如真能在此時奉迎主上以順應萬民心願,這是大順;執最大的公來使天下服從,這是大略;扶持大義來網羅英才,這是大德。

【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即使有人抗命,又能有何作為呢?韓暹、楊奉哪裡值得顧慮呢!如果不及時決定,讓別的豪傑生出此心,以後即使再想這樣,可就來不及了。」

曹一操一聽從了他的意見。

等到皇帝遷都許昌,任命荀彧為侍中,代理尚書令。

曹一操一經常在外面征戰,軍國大事,都和荀彧商議。

荀彧又向曹一操一推薦他的長於計謀的侄子荀攸,以及鍾繇【you】、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都不辜負他的推薦。

只有嚴象任揚州刺史,韋康任涼州刺史,後來一併敗死。

袁紹兼併了河朔之地後,有了驕氣。

而曹一操一被張繡打敗,袁紹給曹一操一的信件語氣很傲慢。

曹一操一大怒,想先攻打袁紹,而怕力量敵不過,就此和荀彧商量。

荀彧估計袁紹雖強,早晚要被曹一操一制一服,於是勸曹一操一先消滅呂布,然後再對付袁紹。

曹一操一聽從了他的建議。

建安三年【198年,獻帝在位】,終於擒獲呂布,平定徐州。

建安五年【200年,獻帝在位】,袁紹率大軍攻許昌,曹一操一和他相持。

袁紹的軍隊很多,論及此事的人都心懷惶恐。

少府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這些智謀之士為他策劃,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要職,顏良、文丑勇冠三軍。

統率其軍隊。

恐怕難以戰勝吧?」

荀彧說:「袁紹兵雖多而軍法不嚴,田豐剛直而犯上,許攸貪心而不正派,審配專橫而無謀,逢紀果敢而自以為是,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就可以把他們擒獲。」

後來事情都如同荀彧所預計的那樣,此事在《袁紹傳》中。

曹一操一守官渡,與袁紹接連交戰,雖然得勝但軍糧就要吃完,寫信與荀彧商議,想回兵許昌以等待袁紹的軍隊。

荀彧回信說:「如今糧食雖少,還不像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相持那時候。

當時劉邦項羽都不肯先退兵,認為先退就會折了士氣。

您以對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劃地而守,扼守咽喉要道而使他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

可以看出這種局面就要結束,馬上一定會有轉機,這是使用非常之計的時候,不可錯失良機。」

曹一操一聽從他的意見,於是堅守壁壘和袁紹相持。

終於用奇兵打敗袁紹,袁紹敗走。

封荀彧為萬歲亭侯,食邑一千戶。

建安六年【201年,獻帝在位】,曹一操一認為袁紹剛敗,不足為患,想只留守衛之兵,自己南征劉表,以此來問荀彧。

荀彧回答說:「袁紹剛敗,人心惶惶,如今不趁機平定,而要遠征江漢,如果袁紹收羅糾集打敗的部眾,乘虛而出,那麼您的大事就壞了。」

曹一操一這才作罷。

建安九年【204年,獻帝在位】,曹一操一攻下鄴城,自任冀州牧。

有人勸曹一操一恢復古代九州的建制,認為冀州所統轄的地盤大了,那麼天下就容易服從。

曹一操一打算接受這項提議。

荀彧對他說:「如今要是依照古制,這樣冀州所統轄的範圍就包括了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州、并州等地。

您以前屠一殺鄴城,天下震恐,各人都害怕不能保住自己的地盤,守住自己的軍隊。

如今如果一處被進攻,別人一定認為其他地方也要依次被奪,人心動盪,如果一旦發生變亂,天下事就不好辦了。

希望您能先平定河北,然後修整恢復舊日京城,進兵楚郢【yǐng】,指責他們不向朝廷納貢。

天下人都明白了您的意思,就人人安下心來。

必須天下徹底安定,才能說到古制問題,這符合國家長久的利益。」

曹一操一回信說:「不是足下的提醒,損失就大了!」於是九州之議作罷。

【恢復九州古制實質上是為曹一操一自己增加地盤。

此事在陳壽的《三國誌·荀彧傳》中同樣被記載,但不見於《資治通鑒》。

這是在曹一操一己方勢力問題上的曹荀第一次意見分歧。

但在早年群雄並起,一片混亂的時候,曹一操一在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野心。

而在八年之後,曹一操一想自封魏王同樣被荀彧反對,此時,曹一操一便將荀彧除掉。

建安十二年【207年,獻帝在位】,曹一操一上書稱讚荀彧的功勞說:「從前袁紹作亂,在官渡集結大軍,當時我們兵寡糧少,打算退回許昌。

尚書令荀彧極力申述應當堅守的好處,高屋建瓴提出作戰方略,啟發我的思想,改變了我錯誤的打算,加固營壘頑強守衛,繳獲了敵人軍備,終於打垮強敵,轉危為安。

袁紹戰敗後,臣的軍糧也用完了,打算要捨棄收取河北的計劃,轉而圖謀荊南。

荀彧又詳盡說明得失,以改變臣的意見,因此能夠回師冀州,平定四個州郡。

當初如果臣從官渡退兵,袁紹必定擊鼓前進,敵人佔了上風而勇氣百倍,臣的軍隊膽怯不前士氣低落,有必敗的形勢,沒有一點會勝利的機會。

又如果南征劉表,丟下兗州、豫州,饑軍深入,跨越長江、漢水,不光難以得利,還會失去依托。

而荀彧提出這兩條計謀,轉敗為勝,轉禍為福,謀略非凡而功勞出眾,臣是比不上的。

所以先帝看重指揮調度的功勞,而給予搏擊斬獲者的賞賜就較少;古人重視運籌帷幄之功,看輕攻城拔寨之勇。

追論荀彧的功績,足以享有高官厚祿。

而天下人不明情況,他所得到的與他的功勞不相稱,臣實在對此遺憾,請求重新評議,增添他的食邑。」

荀彧極力推辭。

曹一操一勸導他說:「從前介子推有話說:『盜竊別人財物,尚且叫做盜賊。

』何況先生奇謀超群,關係到天下興亡,我難道可以獨佔功勞嗎?雖說仰慕魯仲連清高的行為,還是傚法聖人通達時務吧!」於是增封一千戶,加上以前的共兩千戶。

又要任命他為正式的尚書令,荀彧讓荀攸也極力推讓,達到十來次,這才作罷。

曹一操一將要討伐劉表,詢問荀彧用兵方略。

荀彧說:「如今中原已經平定,荊、漢知道將要滅亡了,可聲言從宛、葉進兵而從小道輕騎奔襲,以出其不意。」

曹一操一聽從了他的建議。

這時劉表病死。

【個人認為,曹一操一此舉有拉攏荀彧之嫌。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聯名推戴曹一操一晉封國公,賜予九錫儀仗器物,秘密地徵詢荀彧的意見。

荀彧說:「曹公本是發動義兵,以振興漢朝,雖然功勳卓著,還保持忠貞之節。

君子一愛一人要合於道德,不應該這樣。

【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

君子一愛一人以德,不宜如此。

】」事情就這麼擱置下來。

曹一操一心裡難以平靜。

等到南征孫權,曹一操一上表請荀彧到譙郡勞軍,趁機表奏把荀彧留下來,說:「臣聽說古代排遣大將,上面設有監軍,下面派有相助的副職,以此來顯示國家的尊嚴,減少過失。

如今臣正要渡江,奉辭伐罪,應當有尊貴的使節來莊重地奉行王命。

文武並用,自古有之。

使持節侍中守尚書令萬歲亭侯荀彧,是國家的重臣,德行遍及華夏,已經到了軍隊的駐處,便於和臣一道進軍,宣示朝廷命令,用威德鎮撫敵寇。

軍貴神速,來不及請示,臣私自留下荀彧,以作重要的助手。」

奏書報上去,皇帝答應了他,於是任命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謀丞相軍事。

到了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曹一操一贈送他食物,打開一看,卻是空盒,於是荀彧服毒而死。

當年五十歲。

皇帝為他難過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樂。

謚為敬候。

第二年,曹一操一終於稱了魏公。

論曰:自從董卓把皇帝遷到西京,山東大亂。

天下蒼生的一性一命如倒懸一般。

荀君跨越黃河、冀州,輾轉來跟隨曹氏。

察看他定立的措施,謀劃的策略,都是尊奉王道,以急於解救國家的危難,怎能說是趁亂而假借仁義,來迎一合一奸一邪的陰謀呢?實在是把行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希望在這變亂時期解救民眾啊。

等到阻礙董昭的提議,丟一了一性一命,難道不是命該如此嗎!世人對荀君的評論,也許過於注意其顯達與困厄了。

我常認為,中等以下的賢人,立身行一事不能求全責備,謀劃有一精一細與粗疏,考慮到起始未必考慮到結尾,這就是不可求全的道理啊。

以子貢【端木賜,字子貢,前520—前456。

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得意門生。

】的賢明,一經他遊說尚且危害了兩國。

他並非是缺少仁德而故意如此,恐怕有所保全就必有所丟失吧,這就是做事難以兩全的道理。

當時時運艱難,不是英雄人物就沒有能力挽救其衰亡,而此人功高勢強,政權自然也就轉移到他的手裡。

這又是此一時彼一時不能相提並論。

主要看他回到朝廷立場上的大節,還是合於殺身成仁的大義的啊。

贊曰:鄧太揮灑豪氣,美名傳揚。

為形勢所一逼一,虛意應付權一奸一,揮霍錢財救助朋友。

孔融俊一逸,抑揚有致,超越世俗,易使人驚駭,孤單的聲音少有應和。

【鄧太孔融與荀彧收為同一列傳,因此在贊中被提到。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此人由於言辭不當,被曹一操一忌恨。

孔融雖有才名,但是一性一格有些狂妄,有時言辭不妥,行為也不夠規矩,因而史書略有微詞。

】直道前行,哪裡是歸宿?高遠的謀略,輔佐誰人?荀彧輔助曹一操一,實是有感於國難。

事業成功卻命運改變,行為可疑而心中同樣不離正道。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