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夏朝、殷商以前,關於后妃的制度,文字記載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後漢書白話版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皇后紀序

夏朝、殷商以前,關於后妃的制度,文字記載是很簡略的。

《周禮》上說,帝王立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以充任內宮的各種職責。

皇后是宮闈的主體,在宮中和帝王的地位相同。

夫人與皇后的關係,猶如三公與帝王的關係一樣,專門陪著皇后議論婦道方面的禮法制度。

九嬪掌管婦學之法,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

世婦服事於人,掌祭祀、賓客、喪紀諸事。

女御是對帝王的飲宴寢息安排次序,按歲時而定變化。

設立官位分清職務,各人有各人的守則和行動範圍。

女史掌王后之禮,用紅管筆,書內令,記載功過。

居處息止必從保母,聽從她的教導和保護,進退行步,環..叮噹有聲。

進用有婦道的賢女來輔助天子,憐一愛一淑女而不一婬一溺她的美色。

這樣,就能申述宣揚後宮的陰德陰禮,修成教六宮教九御的一套完美的法則,閨房肅穆雍和,邪諂不正、私薦親戚的事情就不致發生。

所以周康王后不以雞鳴離君而去,貪安晏樂,使康王誤了早晨朝會,《詩經·關雎》就進行諷喻;周宣王夜臥晚起,王后姜氏認為自己耽誤了君王的政事,請罪於永巷。

到周朝遷都洛陽,禮法制度,殘缺廢弛,諸侯王國,越加放縱,簡直無法無天了。

齊桓公有如夫人六人,內一寵一無度;晉獻公將驪戎女驪姬充為嫡夫人。

桓公六夫人生六子,桓公卒,一子繼立,其餘五個求立不成便作亂。

晉獻公受驪姬讒言,殺太子申生,大兒子遭殃。

到了戰國時代,風俗憲章,更加淡薄損壞,情一欲氾濫,衣裳制度顛倒亂來,以致國破一身亡的,不計其數。

這完全是由於輕視禮教制度,疏於防患,重色棄德的結果啊。

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天下,驕傲自大,為所欲為,摹仿修建六國宮室,廣收七國美一女,充斥宮中,設立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個品位。

漢興,依照秦代的名號,對後宮婦女的制度,沒有整理釐訂。

因而高祖時大臣污穢男一女,帷薄不修;孝文帝一寵一幸慎夫人,每與皇后同坐,衽席無區別。

但這時選美與納進的作法還比較簡單,粉飾裝扮戲狎一玩好等方面的花樣還不多。

自漢武帝漢元帝之後,歷朝迭增後宮一婬一佚之費,以至掖庭的嬪妃多達三千,把她們的品位增加到十四等。

妖艷一寵一幸破壞朝政的事實,外戚專權而亂邦的跡象,前史記載得很詳細明白啊!等到東漢光武皇帝中興漢室,去浮華,崇質樸,..周為樸,抑巧偽而務敦厚,把六宮的稱號,削減到只有皇后和貴人。

貴人金印紫綬,俸祿卻不過數十斛粟米。

又設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並沒有爵位和官秩,歲時節日賞賜錢物充作俸給而已。

漢代規定在八月徵收人口稅的時候,派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在洛陽鄉下檢閱考察清白人家的少女,年十三歲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莊美麗,合於皇宮選擇妃嬪、宮女所規定的容貌標準的,載入後宮,選擇可以的,才供皇帝使用。

這是為了明確慎重徵聘接納不馬虎,仔仔細細地尋求嫻淑聰惠的好女子。

明帝遵照祖宗的遺則,後宮的教化很是講究,登用建立嬪妃皇后,一定先強調她們好的品德,做到內部的言談不傳播於閨閣門限以外,權力不因私情一寵一溺而相授,可以說是矯正過去的積弊了。

假使老早就禁止外戚參政,編著於法令的第一篇,改正后妃的制度,傳之子孫,傳之永遠,難道不是很好嗎?明帝雖自己御一用妃嬪有尺寸限度,而防備一婬一亂敗政的事做得不踏實,所以章帝以下,漸漸地因色情來給予外戚地位權勢,私情恩一寵一隆於好合纏一綿之中,於是就忘記了污染腐蝕的危險。

自古雖皇帝年幼,時局艱難,王家出現很多災禍的跡象,一定委託依靠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的塚宰,選拔尋找忠良賢德的人才,沒有專一信任婦人,割斷國家命運的。

秦昭王時羋太后開始攝政處理國事,因此太后同母弟弟穰侯魏冉,權力大於昭王,家財富於秦國。

漢代因襲這種錯誤的做法,知道它的禍患而不改正。

以致東漢皇家世系屢次斷絕,權力落於女主之手,援引外系立帝的有安帝(清河王子)、質帝(勃海王子)、桓帝(蠡吾侯子)、靈帝(解瀆亭侯子)四帝,臨朝聽政的太后有章帝竇太后、和熹鄧太后、安思閻太后、順烈梁太后、桓思竇太后、靈思何太后六後,她們無不決定政策謀略於閨房內室之中,把國家大事都委託她們的父兄,她們稱心喜一愛一孩童幼主以便長久地執政,抑制排斥明達賢良的人才以便專擅朝政而逞其威風。

她們肩負著國計民生的重大責任,而所作所為表現得卻悠閒自得並不著急,因而影響嚴重深遠,加速了禍患的來臨。

像桓思竇太后被中常侍曹節矯詔遷於洛陽南宮雲台,身犯霧露之疾,幽居空宮,父竇武被誅,家人遭逮捕關進牢獄,夷滅三族。

似這樣湮滅的接二連三,翻車的相繼不斷。

而趨往奔赴者仍然不絕,弄得焦頭爛額為止。

到頭來,天運漸漸衰退,帝位也就喪失了。

《詩經》、《書經》所歎惋的,大致是同一種現象啊。

所以考核列舉行為蹤跡,作《皇后本紀》。

其中,雖成敗事實有所差異,而同一居正號的,並列於篇章。

是以私恩追加尊號,不是當時所奉用的,那麼就隨著他事附帶寫出。

至於親屬別事,就各依列傳。

有的無所依附無法寫出,像賈貴人、虞美人之類,就系之此紀,以繼承西漢《漢書·外戚傳》的體例,如此而已。

◆光武郭皇后紀

光武郭皇后名聖通,真定稿縣人。

為郡中大姓。

父親郭昌,將田宅財產數百萬讓給異母弟,郡國的人們都認為他很有道義。

郭昌在郡裡任功曹的官職。

娶真定恭王劉普女為妻,號郭主,生皇后郭聖通及子郭況。

郭昌去世得早。

郭主雖然是王家女子,卻好禮節儉,有人母典範之德。

更始二年(24)春,光武進擊王郎,到達真定,納後有一寵一。

等到光武登帝位,立為貴人。

建武元年(25),生皇子劉強。

光武很看重郭況小心謹慎,年剛十六,任為黃門侍郎。

建武二年(26),貴人立為皇后,劉強立為皇太子,封郭況為帛系蠻侯。

郭況因為是皇后弟弟,顯得很貴重,來往賓客很多。

郭況恭謙下士,頗有聲譽。

建武十四年(38),升任城門校尉。

此後郭皇后因光武對她的一寵一愛一漸有衰退,常懷怨恨憤怒的情緒。

建武十七年(41),郭皇后被廢為中山王太后,進皇后中子右翊公劉輔為中山王,以常山郡增給中山國。

徙封郭況大國,為陽安侯。

郭皇后的堂兄郭竟,以騎都尉從光武征伐有功,受封為新妻侯,官至東海相。

郭竟弟郭匡為發乾侯,官至太中大夫。

郭皇后叔父郭梁,早故,無子,他的女婿南陽陳茂,以恩澤封南..侯。

建武二十年(44),中山王劉輔徙封沛王,郭皇后為沛太后。

郭況遷升大鴻臚,光武帝多次到他的官邸,會合公卿諸侯親家飲酒歡宴,賞賜金錢縑帛,無比豐盛,洛陽京城號稱郭況家為「金一穴一」。

建武二十六年(50),郭皇后的母親郭主去世,光武帝親自弔喪送葬,百官大集會,派遣使者迎接郭昌靈柩,與郭主合葬,追贈郭昌為陽安侯,謚號為思侯。

建武二十八年(52),郭皇后去世,葬於洛陽北芒山。

光武帝憐一愛一郭氏,詔令郭況子郭璜娶育陽公主為妻,任郭璜為郎官。

顯宗即位,郭況與顯宗的舅父陰識、陰就一同為特進,多次授予賞賜,私情恩一寵一,都很優厚。

禮待陰皇后、郭皇后兩外家,任何事都同等對待。

明帝永平二年(60),郭況去世,賞賜饋贈都很豐厚,明帝親自弔喪,謚號為節侯,子郭璜嗣立。

肅宗章帝元和三年(86),肅宗巡視北方,經過真定,諸郭會合,朝見肅宗並祝壽,引入樂人奏樂,飲宴十分歡暢。

以豬、羊、牛三牲祭祀郭主塚,賞賜萬斛粟,五十萬錢。

和帝永元初年,郭璜為長樂少府,子郭舉為侍中,兼射聲校尉。

和帝永元四年(92),大將軍竇憲陰謀弒逆,被誅,郭舉因系竇憲女婿叛逆,與他父親郭璜同下獄死,家屬流放到合浦勞役,宗族為郎吏的,一律免去官職。

新妻侯郭竟,初為騎都尉從征伐有功,拜東海相,明帝永平中去世,子郭嵩嗣;郭嵩去世,追究因沾上牽連永平十三年(70)十一月,楚王劉英謀反事,封國被廢。

建初二年(77),章帝紹封郭嵩子郭勤為伊亭侯,郭勤無子,封國撤除。

發乾侯郭匡,官至太中大夫,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去世,子郭勳為嗣;勳去世,子郭駿為嗣,明帝永平十三年(70),也因為楚王劉英謀反事,失去封國。

建初三年(78),章帝復封郭駿為觀都侯,死後無子,封國撤除。

郭氏封侯凡三人:郭況、郭竟、郭匡,封國都絕嗣。

史家評論說:事物的興盛衰亡,人情的起伏,有它自然的規律。

而興衰來去最顯著的,恐怕莫過於帝王的一寵一惑於女色吧?當他飽享一床一第間的柔情,貪圖恩恩一愛一愛一、傾城傾國的美色時,雖險情惡行,沒有不認為是好的;等到一愛一移意變,私情離析了,雖然是美好的心意,艷麗的容貌,就只覺得醜陋不堪,令人討厭。

一愛一升,天不能容它的高;歡失,雖全國之大,沒有地方可逃她的一性一命。

這確實是志士所沉溺,人所抑揚,沒有能違反的呢。

郭後因色衰被貶,怨恨而成過,但還能恩加別館,一寵一及兄弟家族。

至於郭竟封新妻侯,任東海相,去就以禮,使後世的人,看不出一點一寵一辱進退的痕跡,不也是光耀古代嗎!

◆光烈陰皇后紀

光烈陰皇后名麗華,南陽新野人。

起先,光武帝到了新野,聽說陰麗華長得很漂亮,心裡就很羨慕而暗中喜歡她。

後光武帝到達長安,見到執金吾車馬排場很壯麗,因而讚歎地說:「當官就要當執金吾,娶妻子就要娶陰麗華。」

更始元年(23)六月,就娶陰麗華於宛城當成裡,時年十九歲。

等到光武當了司隸校尉,將要西去洛育,便要陰麗華回新野一娘一家。

鄧奉起兵,陰麗華哥哥陰識為鄧奉軍將領,陰麗華便隨家屬遷到育陽,住在鄧奉的家裡。

光武即皇帝位,便派侍中傅俊迎接陰麗華和湖陽、寧平公主諸宮人都到達洛陽,立陰麗華為貴人。

光武認為陰貴人一性一格文雅寬厚仁一愛一,想加她的尊位,陰貴人堅決推辭,以郭氏有子,終不敢當,所以立了郭皇后。

建武四年(28),陰貴人跟隨光武征討彭一寵一,生顯宗明帝於元氏。

建武九年(33),有匪盜劫殺陰貴人母親鄧氏及弟弟陰斤,光武很是傷痛,便詔令大司空說:「我在微賤的時候,娶了陰麗華,因統兵征伐,各自別離,幸得安全,都脫離了虎口。

本來陰貴人有母儀之美,應立為後,而她堅辭不敢當,躋身於媵妾之列。

我非常嘉尚她的謙讓之義,曾許諾分封她的弟弟們。

但還沒有來得及授爵封土,就遭到了禍患,母子同命,令我憐愍傷痛於懷。

《小雅》說:『將恐將懼,惟予與汝。

將安將樂,汝轉棄予。

』風人的告戒,可以不謹慎嗎?現在追封爵位謚陰貴人父親陰陸為宣恩哀侯,弟弟陰斤為宣義恭侯,以弟弟陰就嗣哀侯後。

及一屍一柩在堂,使太中大夫拜授印綬,像現存封國列侯之禮儀。

魂而有靈,嘉納這份一寵一榮吧!」

光武建武十七年(42),廢郭皇后而立陰貴人為皇后。

詔令三公說「:郭皇后心懷怨懟,多次違反教令,不能安一撫他子,教誨開導崇尚別室。

宮闈之內,好像發現凶殘的鷹..猛禽一樣。

既無《關雎》賢淑之德,卻有呂後、霍後之風,難道可以托付幼少之君、六尺之孤,肅敬地繼承神明之祀?現在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劉吉持符節,使其獻上皇后璽綬。

陰貴人鄉里良家女,在我微賤的時候嫁給我。

自從我們不能相見,到如今恰有了三年!應當奉祀宗廟,為天下母。

主辦這事的要詳細按前代的規章制度,及時獻上尊號。

不同平常的事件,不是國家的幸運福氣,不得上壽稱慶。」

陰皇后在位肅敬儉樸,很少嗜好玩樂,不喜歡戲言謔笑。

一性一情仁厚孝順,多矜憐慈憫。

七歲死了父親,雖然已經數十年,然每言及沒有不流淚一抽一泣的。

光武見了,也常陪著歎息。

顯宗明帝即位,尊陰皇后為皇太后。

明帝永平三年(60)冬,帝從太后到達章陵,置酒舊宅,會合陰太后及陰太后母鄧氏故人諸家子弟,並受賞賜。

永平七年(64),陰太后去世,在位二十四年,享年六十,和光武合葬原陵。

明帝一性一孝一愛一,追維思慕不已。

永平十七年(74)正月,當拜謁原陵的時候,夜裡夢見光武、太后和平日快樂的情景。

既醒,悲痛得不能入睡。

即查歷書,知道第二天是一個好日子,便率領百官及親朋戚友朝拜原陵。

這天,甘露落在陵園樹林,明帝命令百官採取笆露祀薦原陵。

拜會完畢,帝從薦席前伏御一床一,看太后梳妝用的鏡匣中諸物,感動得悲哀流涕,命令更換胭脂、香膏等化妝品用具。

左右都哭泣,不能抬頭看視啊。

◆明德馬皇后紀

明德馬皇后,史失其名,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

少喪父母。

哥哥馬客卿敏惠早夭,繼母藺夫人悲傷發疾,一精一神恍惚。

這時馬皇后十歲,料理家事,管理教育僮僕,僮僕凡事請示報告對她像成一人一般。

起先,各家沒有知道的,後來聽說了,都讚歎驚異。

馬皇后曾經久病,太夫人叫占卜,占卜的人說:「此女雖有疾而終當大貴,卜卦上顯示的吉兆簡直妙不可言。」

後來又叫看相的為諸女孩相面,看相的見到馬皇后,大為驚訝地說:「我一定要向此女稱臣。

然而她貴而少子,若撫養他人的兒子得力,也當會超過自己親生的。」

以前,馬皇后父親馬援征伐五溪蠻,病死在軍中,虎賁中郎將梁松、黃門侍郎竇固等在光武帝面前進讒言,因此家庭更加失勢,又多次遭權貴所侵侮。

馬皇后堂兄馬嚴無比憂憤,告訴太夫人斷絕竇家的婚姻關係,要求把女送進掖庭。

便上書皇帝說:「臣叔父馬援負恩未報,而妻子卻獲恩保全,戴德仰仗陛下,為天為父。

人情既然得以不死,便想求得幸福。

我私下聽說太子、諸王的妃子匹偶尚未定下來,叔父馬援有三個女兒,大姑一娘一十五歲,二姑一娘一十四歲,小泵一娘一十三歲,儀容相貌,頭髮皮膚中等以上。

都很孝順小心,婉孌嫻靜,彬彬有禮。

希望派下相工,選擇決定可否。

如萬一挑中,那麼馬援不朽於九泉之下了。

又馬援姑姑兩姐妹並為成帝婕妤,葬於延陵。

臣下我馬嚴幸得蒙恩更生,希望因緣先姑的關係,讓馬援的女兒到後宮侍候。」

由是選中馬皇后進入太子一宮。

時年十三歲。

服侍陰皇后,左右和同列宮妃接觸,禮儀規則都做得很周到,上下相安。

於是獲得特異的一寵一愛一,常居後堂內室。

顯宗明帝即位,立馬皇后為貴人。

這時馬皇后前母姐姐的女兒賈氏也選入宮,生肅宗。

明帝因馬皇后無子,命令由她撫養肅宗。

並對馬皇后說「:人不必自己親生兒子,只怕撫養他人子而不加意一愛一護。」

馬皇后於是盡心撫育肅宗,勞苦超過自己所親生。

肅宗也孝一性一淳厚篤實,恩一性一天成,母子慈一愛一,始終沒有纖維芥蒂般微小的間隙。

馬皇后常常因皇帝的子嗣不多,深懷憂歎,便推薦送達左右的妃嬪,以得皇帝的一寵一幸,惟恐做得不夠。

後宮妃嬪有進幸者,都加慰問和賞賜。

假如多次受到皇帝一寵一幸,往往得到隆斑的待遇。

明帝永平三年(60)春,大臣們奏請冊立皇后,明帝沒有說什麼。

皇太后說:「馬貴人的懿德為後宮之首,立為皇后是合適的人選。」

於是被立為皇后。

馬皇后在立為皇后前幾天,夢見無數小蟲飛撲附著在她身上,又入皮膚中而再飛出。

既立為皇后,正位宮闈,她就更加謙恭肅敬。

她身長七尺二寸,方口,頭髮秀美。

她能誦《易經》,好讀《春秋》、《楚辭》,尤善於《周禮》、《董仲舒書》。

她常穿著白色的厚繒,裙子不加邊。

初一及十五諸妃嬪參加春秋時節的朝見,望見馬皇后袍衣稀疏粗糙,反以為是質地細密的綺羅皺鄃,走攏去仔細一看,不禁發笑。

馬皇后告訴她們說「:這種素繒特別適合染色,所以我才用它。」

六宮妃嬪沒有不歎息的。

明帝常到苑囿離宮,馬皇后往往以不要冒風犯邪沾露淋霧為告誡,辭意款洽美好,大多被採納。

明帝到北宮的濯龍園遊玩,並召集眾多的妃嬪,下邳王以下親屬都在左右,要求把馬皇后也請來。

明帝笑著說「:她志趣不好遊樂,即使來了也不會歡快的。」

因此遊覽娛樂方面的事,馬皇后很少與明帝一同參加。

永平十五年(72),明帝查看地圖,打算分封皇子,將眾封國領地都減少一半。

馬皇后見到便說:「諸子裁減食邑數縣,對於法制不是已經儉省了嗎?」

明帝說:「我們的兒子怎麼能與先帝之子相等同呢?一年供給二千萬就足夠了。」

這個時候,因楚王劉英謀反案,連年不斷,獄囚互相證引,株連被關押的達數千人。

馬皇后憂慮動用刑法,氾濫過度,便乘合適的機會委婉談及,明帝受到感動而醒悟,夜起彷徨,思考馬皇后所進納的言辭。

終於有很多獄囚,得到寬宥赦免。

當時,諸將奏報的問題及公卿考校評議難得平衡穩妥的,明帝多次拿來試告皇后。

馬皇后屢次分析解釋,都合於道理,合乎人情。

馬皇后每每於陪侍明帝兩情綢繆之際,就言及政事,多所補益,但從沒有以家族私事求官求福。

所以明帝對她的一寵一愛一敬重越來越隆,始終沒有衰退。

及明帝去世,肅宗即位,尊馬皇后為皇太后。

諸貴人應當搬到南宮去住,皇太后感於惜別的情懷,各賞賜等於諸王享用的赤綬,加安車駟馬,白色的越布三千端,雜帛二千匹,黃金十斤。

自撰《顯宗起居注》,削去她哥哥馬防參與御醫為皇帝診病暴藥諸事。

肅宗請稟?皇太后說「:黃門舅父日夜為父皇服務達一年之久,既沒有褒揚突出,又不把他的勤勞記錄下來,未免太過意不去吧!」皇太后說:「我不想讓後世知道先帝曾經屢屢親近皇后的家屬,所以不予著錄。」

建初元年(76),章帝想分封幾位舅舅的爵位,馬太后不允許。

第二年夏天,大旱,分析這件災事的人以為是由於不封外戚的緣故,管事的人因此上書奏請,應依漢制舊典,對外戚封侯。

馬太后詔令說:「凡是講到旱災應對外戚封侯的,都是想討好於我以獲得福祿。

從前成帝時,同日俱封王太后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五個關內侯,那時黃霧充塞於東南西北四方,卻不見及時雨下降。

文帝時,竇皇后堂兄子竇嬰,封魏其侯,為丞相,因與犯不敬罪而族誅的灌夫為朋一黨一,遭到棄市。

景帝時王皇后同母弟田蟲分,封武安侯,為丞相,病死。

死前曾與淮南王霸上私語,差一點被武帝族誅。

這都是因為受一寵一顯貴,驕橫任一性一,而遭傾覆的禍患,是世人盡知而引以為戒的。

所以先帝(明帝)在世時,謹慎地防備他的舅舅,不讓充任朝廷宰輔及近要樞機官員。

諸皇子的封邑,只令有楚、淮陽諸國封地的一半。

常說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同,現在管事的人為何以我馬氏比陰氏呢?我身為國母,服用大白繒,飲食不求甘美,左右的人只著帛布,沒有胭脂水粉薰香之類的修飾打扮,是為了以身作則為天下的表率。

認為外親見之,當傷心,自我約束沒想到他們只笑說太后素來一愛一好儉樸。

前經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的人,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奴僕戴著綠色的袖套,領和袖是純一的白色,但一看為我駕車的,和他們相比就相差很遠了。

我不加譴責和生氣,只斷絕他們的用費而已,希望他們暗暗地私心慚愧,但他們還是懈怠,沒有憂國忘家的思想。

瞭解臣下的莫過於君王,更何況是親屬呢?我難道可以上而有負於先帝的旨意,下而虧損先人的德行,重蹈西京時呂祿、呂產、竇嬰、霍禹等外戚遭到誅戮敗亡的慘禍嗎?」

堅決不讓章帝封爵諸舅。

章帝讀了太后的詔令不勝悲慼感歎,又重新請求太后說:「漢室興,舅氏封侯,猶如皇子封王。

太后確實有謙虛的美德,怎麼能讓我承擔獨不加恩於三個舅父的名聲呢?況且衛尉馬廖舅舅年歲很大,兩校尉馬防、馬光舅舅大病在身,如果一旦不幸,將使我長抱刻骨的遺憾!應趁吉日良辰,封侯舅氏,不可稽延耽擱。」

太后回答說:「我反覆考慮,想做到兩方面都好。

我難道想獲謙讓的美名,而使帝遭受不施舅父恩一寵一的嫌疑嗎?以前,竇太后想封景帝王皇后兄王信,丞相條侯說受高祖的約定,無軍功,不是劉氏子不封侯。

今我馬氏無功於國,怎能與陰氏、郭氏中興時期皇后等同呢?我常常看到富貴之家,祿位重疊,好像結第二次果子的樹木,負荷太重,它的根必定受到傷害。

而且人們之所以希望封侯的根本原因,是想能有豐厚的物品對天地神明祖先進行祭祀,自己和子孫能過溫飽的生活。

現在我馬家的祭祀享受四方的珍饈,衣食就蒙朝廷俸祿而有餘裕,這難道還不夠,而必需封侯得一食邑嗎?我一再深思熟慮過了,沒有半點疑惑了。

啊!最好的孝行,安親為上,現在連遭幾次變異,谷價漲了幾倍,我一日夜憂愁惶恐,坐臥不安,而你卻要先對外戚封侯,這違背了慈母的一片悃悃赤誠啊?我素來剛烈急躁,胸中有氣,是不可不順的呀!如果以後陰陽協調,邊防無事,然後執行你的打算。

我就只含飴弄孫,不能再關心朝政了。」

這時,新平主家車伕失火,燃一燒至北閣後殿。

太后以為是自己的過錯,起居不歡。

當時要去拜謁原陵,自己引咎守備不謹慎,愧對陵園,就沒有去。

起先,安葬太夫人,起墳略高,太后提出意見,太后兄馬廖等即時進行減削。

其外親有謙虛樸素尚義品質的,就給予溫和的言辭,賞以財物提高地位。

如有纖芥不一良之處,就先現出嚴格敬慎的臉色,然後加以譴責。

有把車輛服飾搞得豪華美麗越軌不合乎法度的,便斷絕族籍,遣歸田里。

廣平、巨鹿、樂成王車輛坐騎樸素,沒有金銀的裝飾,章帝告訴了太后,太后馬上賜錢各五百萬。

於是內外翕然影從傚法,衾被衣服表內如一,各家都很謹慎,不敢奢華,儉樸遠遠超過了明帝永平時期。

於是設置紡織房,養蠶於濯龍苑,頻頻前往觀看,以為娛樂。

太后常與章帝日夜談論政事,教授諸小王,評議經書,述敘平生經歷,雍和終日。

建初四年(79),天下豐收,邊陲無事,章帝於是封三個舅舅馬廖、馬防、馬光為列侯。

他們都辭讓,願意就封關內侯。

馬太后聞知,說:「聖人設置教化,不同對像採取不同的方式,深知人們的情趣一性一靈是不能整齊一致的。

我在少壯的時候,只羨慕古人留名竹帛書籍,千載流芳,而不考慮命之長短。

現在雖年紀大了,而仍然告誡自己不要貪婪吝嗇,所以日夜警惕危懼,總想自我壓抑減損,避免閃失。

居不求太安逸,飲食不求太美好。

希望按照這條道路生活下去,而不辜負先帝的期望。

也用以啟發誘導各兄弟,共同抱定這個志向,好在一命歸天的時候,沒有什麼遺憾。

現在你們偏偏願受封爵,萬不料我的宿願還是得不到你們的順從,不能實現啊!我只有永遠含恨於九泉了!」馬廖等不得已,接受封爵後馬上退位回到自己的府第,不問政事。

這年,馬太后病重,她不信巫祝小醫,多次命令不要求神祈禱。

至六月,逝世。

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餘。

合葬顯節陵。

◆賈貴人傳

賈貴人,南陽人。

光武建武末選入太子一宮,光武中元二年(57)生肅宗章帝,顯宗明帝以賈氏為貴人。

章帝既為馬太后撫養,專以馬氏為外家,故賈貴人不登皇后之極位,賈氏親族沒有受到一寵一榮。

等到馬太后逝世,章帝乃策書加賈貴人侯王赤綬,安車一輛,永巷宮官婢二百,御府雜帛二萬匹,大司農黃金千斤,錢二千萬。

各種史書都沒有記賈貴人後事,所以不知道她最後的結果。

◆章德竇皇后紀

章德竇皇后,扶風平陵人,大司空竇融的曾孫。

祖父竇穆,父親竇勳,因事而死,事載《竇融傳》中。

竇勳娶東海恭王劉強女比陽公主為妻,竇皇后就是比陽公主的長女。

竇勳既死,家道廢壞,多次叫相工面相問善惡消息,見到竇皇后的都說她一定大尊大貴,不是一般的官員的妻妾容貌。

竇皇后六歲能讀書識字,姻戚人等都很驚奇。

章帝建初二年(77),竇皇后與她妹妹都送入長樂宮,進止合乎規矩,風度容貌都很出眾。

章帝聽說竇皇后有文才美色,多次向眾姬傅母打聽。

等到見了面,極以為美,馬太后也以為很特異,因而進入妃嬪居住的掖庭,見於北宮章德殿。

竇皇后天一性一敏捷,盡心地承歡應接,上下前後應酬很得體,因而好名聲一天天傳揚開來。

建初三年(78)三月,立為皇后,妹為貴人。

建初七年(82),追封爵謚竇皇后父親竇勳為安成思侯。

竇皇后一寵一幸特殊,獨佔後宮之一愛一。

起先,宋貴人生皇太子劉慶,梁貴人生和帝。

竇皇后無子,妒忌宋貴人和梁貴人,屢屢在章帝面前說她們的壞話,使她們逐漸被章帝疏遠嫌棄。

於是進而誣陷宋貴人搞歪門邪道,宋貴人自一殺,廢皇太子劉慶為清河王,記在《劉慶傳》中。

梁貴人,褒親愍侯梁竦之女。

少失母,為伯母光武女梁松妻舞陽長公主所撫養。

年十六歲,建武二年(26)與中姐都選入掖庭為貴人。

建武四年(28)生和帝。

竇皇后養為己子,想以竇氏為外家而忌恨梁氏。

建武八年(32),竇皇后以匿名書誣陷梁竦,梁竦獲罪被誅,梁貴人姐妹憂憤而死。

從此宮房因畏懼而屏息,竇皇后的一寵一愛一日隆。

到章帝去世,和帝即位,尊竇皇后為皇太后,皇太后臨朝,尊母比陽公主為長公主,增益湯沐邑三千戶。

兄竇憲,弟竇篤、竇景,都地位顯貴,專擅威權,後來以緻密謀不軌。

和帝永元四年(92),發覺被誅。

永元九年(97),竇太后去世,還沒有來得及埋葬,梁貴人姐姐梁..上書陳述貴人枉死的緣由。

太尉張酉甫、司徒劉方、司空張奮上奏,依照光武黜降呂太后的先例,貶竇太后尊號,認為不宜和章帝合葬。

朝野百官,也有很多這樣的奏報。

和帝詔令說:「竇氏雖不遵守法度,而太后常自減損。

我奉事十年,深深地考慮大的原則,在禮方面,臣子沒有貶低尊上的記載。

有恩德不忍離析,有仁義不忍虧待。

前世上官太后的父親和燕王謀反被誅,太后年少,又是霍光外孫,也沒有受到降黜,大家不要再議論了。」

於是竇太皇和章帝合葬於敬陵。

在位十八年。

和帝以梁貴人殘酷地死去,殯殮埋葬之禮都簡單欠缺,於是改殯於承光宮,上尊謚為恭懷皇后,追補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都葬西陵,儀式與敬園葬竇太后相同。

◆和帝陰皇后紀

和帝陰皇后,光烈皇后兄執金吾陰識的曾孫。

陰皇后少年時很聰明穎慧,善於書法藝術。

和帝永元四年(92),選入掖庭,因為她是光烈皇后的曾侄孫女,所以成了貴人。

有特殊的一寵一幸。

永元八年(96),立為皇后。

自和熹鄧後入宮,陰皇后的一愛一寵一,漸漸衰落,常有恚恨的情緒。

陰皇后外祖母鄧朱出入宮掖。

永元十四年(102)夏天,有人說陰皇后與鄧朱挾巫術以蠱惑人心,事被發覺,和帝便叫中常侍張慎與尚書陳褒於掖庭獄中考問檢查。

結果,鄧朱及其二子鄧奉、鄧毅與陰後弟陰軼、陰輔、陰敞供詞互相連及,認為祭祀詛咒,大逆不道。

鄧奉、鄧毅、陰輔拷死獄中。

和帝派司徒魯恭持節賜陰後策書,繳上皇后璽綬,遷於桐宮,憂憤而死。

立七年,葬臨平亭部。

陰後父親特進陰綱自一殺,陰軼、陰敞及鄧朱家屬,流放日南比景縣,宗親外內昆弟都免官回原籍。

安帝永初四年(110),鄧太后詔令赦陰氏所有流放的一律還歸故郡,歸還資財五百餘萬。

◆和熹鄧皇后紀

和熹鄧皇后鄧綏,是太傅鄧禹之孫女。

父親鄧訓,護羌校尉;母陰氏,光烈皇后堂弟之女。

鄧綏五歲,太傅夫人很一愛一她,親自為她剪髮。

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誤傷鄧綏前額,鄧綏忍痛不吭聲。

左右看到的感覺奇怪就問鄧綏,鄧綏說:「不是不痛,太夫人憐一愛一我為我斷髮,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

鄧綏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

她哥哥們每讀經傳,往往注意提出問題。

她的志趣在研究詩書典籍,而不問居家事務。

她一媽一媽一常常批評她,說:「你不習女工以供服飾之用,卻另外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

鄧綏聽母親的話,白天一操一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典,家人叫她為「諸生」。

她父親鄧訓認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大小事,往往和她詳細計議。

和帝永元四年(92)鄧綏本當選入宮中,恰好鄧訓去世,鄧綏日夜號哭,整整三年不吃葷菜,面容憔悴,連家裡親人都不認識她了。

鄧綏曾經夢見伸手摸天,浩浩蕩蕩,一色碧青,好像有鍾一乳一一樣的東西,她便抬起頭一吮一吸吞飲。

問解夢的人,回答說唐堯夢見攀天而上,商湯夢見天而一舔一天,這都是聖王成事之前的徵兆,吉不可言。

又有看相的見了鄧綏,詫異地說「:她的骨相和商湯的一樣,多奇多貴。」

家裡的人暗暗高興而不敢聲張。

鄧綏的叔叔鄧陔說「:平常聽說存活一千人的人,他的子孫一定受到封爵。

我哥哥鄧訓為(河堤)謁者,使修石臼河,每年存活數千人。

天道可信,家裡一定會得到福蔭。」

以前太傅鄧禹曾感歎地說「:我統帥百萬之眾,從來沒有亂殺過一個人,我的後代必定有發達的。」

和帝永元七年(95),鄧綏與諸家女子一同選入宮中。

她身長七尺二寸,姿色十分美麗,出類拔萃,左右都很驚訝。

永元八年(96)冬,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

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

奉侍陰皇后日夜戰戰兢兢。

與同列的妃嬪應接慰藉,常常克己體下,即使是宮人僕役,都加恩施惠。

和帝深深地嘉許而喜一愛一她,鄧貴人有病,特許她一媽一媽一和兄弟入宮服侍醫藥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宮的日數。

鄧貴人對和帝說「: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上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下來說使我獲得不知足的誹謗。

上下兩相受損,我實在不情願啊!」和帝說「:別人都以經常能到禁宮走走為光榮,而你卻反以為憂慮,深深地自我抑制寧願吃虧,真是難能可貴而為人們所做不到的啊!」每有宴會,眾妃嬪貴人爭著打扮修飾,金釵..珥光采奪目,裳衣羅綺鮮明照人,而鄧貴人獨著素裝,沒有修飾,樸質無華。

她的衣服有與陰皇后同顏色的,即刻變易它裝。

假使與陰皇后同時進見和帝,則不敢正坐而離位站立,走的時候也是弓著身軀以示卑猥。

和帝每有所垂問,常表現遲疑而後對答,不敢在陰皇后之前爭著發言。

和帝瞭解鄧貴人用心良苦而曲體人情,感歎地說:「修身進德之費心勞力,竟是這樣的艱難嗎?」

後來皇上對陰皇后日漸疏遠,每當鄧貴人被召,往往稱疾不應。

這個時候和帝多次失去皇子,鄧貴人擔心繼嗣無人,常垂淚歎息,廣為選進才人,以應帝之一愛一心並企獲得子嗣。

陰皇后見鄧貴人德望稱譽一天比一天高漲,不知怎麼辦,就造祝詛,求鬼神加害於鄧貴人。

和帝有一次臥病很危險,陰皇后曾秘密地說:「我一旦得志,決不讓鄧氏再有什麼人留下,一定絕根。」

鄧貴人聽到,對左右流涕說:「我用盡誠意侍奉皇后,不料竟得不到她的庇佑,而將獲罪於天。

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武王有疾,周公以身為武王請命;楚昭王病,越姬實現昔日心誓,自一殺從死。

我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的恩一寵一,中以解除我鄧氏宗族的災禍,下不讓陰皇后蒙受把我弄成一人彘的譏諷。」

鄧貴人立即要飲藥自一殺,宮人趙玉堅決進行阻止,並謊稱適才有使者來,說皇上的病己經好了。

鄧貴人信以為真,便打消了自一殺的念頭。

第二天,和帝病丙然好了。

永元十四年(102)夏,陰皇后因搞巫蠱活動而廢除,鄧貴人請求挽救沒有成功,和帝便更屬意於鄧貴人。

鄧貴人更加說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戶以絕和帝之召幸。

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后,和帝說:「皇后之尊,與我皇帝位同一體,同等貴重,承祀宗廟社稷,為天下母,不容易啊!只有鄧貴人品德為後宮之首,才可以當得起。」

到冬天,立鄧貴人為皇后。

再三推辭謙讓,然後登皇后位。

親手寫好謝恩的奏書,深深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君王妻室的人選。

這時,四方諸侯之國,貢獻方物,爭求得珍貴華麗之物,自鄧皇后即位,一律禁絕,歲時季節只要供給紙墨就行了。

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皇后家族,鄧皇后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皇后的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

和帝元興元年(105),和帝去世,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諸皇子夭沒,前後以十數,後生的往往隱秘地養於人間。

殤帝生下只百餘日,鄧皇后迎立即皇帝位。

尊鄧皇后為太后,太后臨朝。

和帝安葬後,宮人都歸園,鄧太后賜周、馮貴人策書說:「我與貴人托皇上的福蔭都配於後一庭,一同享受歡樂,十有餘年。

沒有更多的獲得幸福和庇佑,而先帝早棄天下,煢煢孤獨,失去了依靠,日夜悲傷,不能自已,現在應當照老規矩分別歸於外園,慘郁凝結,徒增哀歎,以前衛國莊姜送歸妾《燕燕》之詩,泣涕長訣,分飛慘歎的情景也是不能比擬的啊!今賜貴人王青蓋車,采飾輅,驂馬各一駟,黃金三十斤,雜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

又賜馮貴人王赤綬,因沒有頭上步搖、環珮,加賜各一具。

這時剛剛遭到大的憂患,法規禁條沒有完備。

宮中大珠一篋不見了,鄧太后想來,如果加以拷問,必定傷及無辜。

於是親自檢閱所有宮人。

冷靜仔細地察顏觀色,偷竊者馬上就自首服罪。

又和帝一寵一幸者吉成,駕車的一起冤枉吉成有挾邪弄巫蠱惑的壞事,於是下掖庭獄拷問審訊,供辭證言明白無誤。

但鄧太后認為吉成常在先帝左右,平日待之有恩,尚無惡言,今竟反而如此,不合人情,便自己叫有關人等進行核實,結果,是駕車人自己所為。

宮中沒有不歎服的,認為鄧太后聖英明哲。

鄧太后常以鬼神難於徵信,太多的祭祀沒有好處。

於是詔令管事人罷去不合典禮的諸祠官。

又詔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來所犯妖言巫惡,及馬、竇家屬所被禁錮永不得仕者,都免為平民。

減去大官、導官、尚方、內者所管膳饈、擇米、刀劍、帷帳等一切服御珍膳一靡一麗難成的物件,如非供祀陵廟,稻粱米不得選擇,早晚一肉飯就行了。

舊太官湯官常年要用二萬萬,鄧太后敕令停止,每日減少節省用費,自此裁去數千萬。

郡國所貢納的物品,都減去半數以上。

上林苑的鷹犬,一律賣掉。

蜀郡、廣漢郡供進的金銀緣器以及九帶佩刀,一並不再上調。

停止畫工三十九種。

又御府、尚方、織室錦繡、冰紈、綺鄃、金銀、珠玉、犀象、王毒瑁、周鏤玩一弄之物,都停止不作。

離宮別館蓄積的米糧薪炭,一律省去。

又詔令諸園貴人、宮人有宗室同族若體弱年高、不堪使用的,叫園監核實上報名冊,親自到北宮增喜觀檢閱詢問,聽他們自己決定去留,當日免除遣散了五六百人。

殤帝去世,鄧太后決定立安帝,仍臨朝聽政。

因接連遭受和帝殤帝去世,老百姓苦於差役,殤帝康陵秘藏,諸喪葬工作,事事減省節約,只有常規的十分之一。

鄧太后詔令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說「:往往看到前代外戚賓客,假借皇親權威,輕薄虛浮,以至濁亂奉公,為民惡患。

一毛一病就在於執法怠惰鬆懈,不即時執行懲罰的緣故。

今車騎將軍鄧騭雖胸懷敬順之志,而宗族廣大,姻戚不少,賓客一奸一詐狡猾,多數干犯禁令憲章。

應明白加以檢查整飭,不要相與寬容庇護。」

從此親屬犯罪,沒有任何原宥赦免。

鄧太后憐愍陰皇后因罪而廢,敕免因她而流放的親屬回原籍,赦令歸還資財五百餘萬。

安帝永初元年(107),封鄧太后母陰氏爵號太夫人為新野君,供湯沐邑萬戶。

永初二年(108)夏,京師旱災,鄧太后親到洛陽官舍,審視記錄有否冤獄情況。

有一囚徒實在沒有殺人被嚴刑拷問被迫認罪,瘦弱困頓被抬著來見鄧太后,他畏於官吏不敢申言,將要離去的時候,抬起頭像要訴說什麼。

鄧太后察覺了,馬上叫轉來問他的情況,完全瞭解了他受冤枉的一切事實,立刻逮捕洛陽令下獄抵罪。

鄧太后此行還沒有回到宮裡,天就下了及時雨。

永初三年(109)秋,鄧太后身一體不舒服,左右的人憂慮惶恐,禱告神靈虔誠祝辭,希望能代命。

鄧太后聽到,馬上譴責發怒,懇切地敕令掖庭令以下,只能向神靈謝過祈福,不得狂妄地生出一些不吉祥的言語。

照過去的舊例,到歲末主上要對遣歸的衛士進行犒賞酒食,舉行驅陰導陽驅除疫鬼的大儺儀式。

鄧太后認為陰陽不和,戎馬干戈迭起,詔令饗宴不要設戲作樂,舉行大儺逐疫,減去辰子半數,一律不用象、駱駝等。

豐年則恢復原來老樣子。

太后自進入宮掖,跟著大家學習經書,兼習天文、算數。

白天勤理王政,晚上就誦讀詩書,只怕發生謬誤,有乖典章制度,便博引廣選很多儒者如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聚詣東觀校對審核傳記。

事畢上奏御座,分別賜與葛布各不等。

又詔令中官近臣在東觀受讀經傳,從而教授宮人,左右學習誦讀,早晚濟濟一堂。

鄧太后母陰氏新野君去世之時,鄧太后親自服侍疾病,至於最後一息,哀毀憂損,超過一般情況。

贈予長公主赤綬、東園秘器、玉衣繡衾,又賜布三萬匹,錢三千萬。

鄧騭等堅決謙讓不受錢布。

派司空持節維護喪事,一切儀式比照東海恭王的樣子,謚為敬君。

鄧太后憂愁緘默居喪完了,久旱不雨,鄧太后接連三日到洛陽,審視記錄囚徒罪狀,清理出死罪三十六人,剃去頰須的二歲刑八十人,其餘減罪從死刑、刖右趾以下至司寇的不等。

安帝永初七年(113)正月,開始入太廟,齋戒七日,賞賜公卿百僚各不等。

十二日,參謁宗廟。

率領命婦及群妾相助舉行禮儀,與皇帝交替親薦九獻,成禮而還。

下詔令說:「大抵供薦新味,多半不適應節候,有的積養強行催化成熟,有的在萌芽狀態就採摘挖掘,味道還沒有形成就夭折而不得遂其生長,這難道是順應天時而培育萬物嗎?有的書上說『:不到時候還沒有成熟的食物,有傷於人,不宜奉供養。

』自今以往,奉祠陵廟及供御一用之物,都要到了時節才貢上。」

這樣,共省卻二十三種食物。

自鄧太后臨朝,有十年水旱之災,四夷外侵,盜賊內起。

太后每聽到老百姓饑荒,就通宵不能入睡,生活供給,親自減少或撤除,用以救濟災難困苦,所以天下恢復平靜,年歲還得到豐收。

安帝元初五年(118),平望侯劉毅,以鄧太后在政治上做了很多好事,想趁早讓他們有所記載,便上書安帝說:「我聽說《易經》上記載伏羲神農的事跡,而皇德昭著;《書經》上記述唐堯虞舜的事跡,而帝道崇高,所以,一定要把功業書之於竹帛,把德音留之於管弦。

我考慮皇太后秉賦大聖的英姿,體現天地的厚德,蹤齊舜妻娥皇、女英,跡比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

孝悌仁慈,允恭節約,杜絕奢侈溢一浪一的根源,防止抑制逸樂貪慾的苗頭。

正位於內宮,流風化被四海。

到和帝元興、殤帝延平之際,國無太子皇儲之副,太后仰觀天象,參照人譽,迎立陛下為天下主,漢室永安,四海平靜。

又遭水災,廩賑饑荒。

施恩元元百姓,冠蓋交路。

菲薄衣食,為群下表率。

減少膳事,解除車馬,以贍養黎民大眾。

惻隱存心,若保赤子。

克己引咎,顯揚卑微。

崇尚安和之政,佈施寬恕之教。

封國除滅了的把它復興起來,世系斷絕了的把它繼續起來,錄用功,恢復宗室。

流放了的追赦還原籍,禁錮了的復為平民。

施政不屬惠和的,思想上不加考慮;制度不合舊典的,朝廷內不與商議。

大德洋溢,充塞於六一合;洪澤豐沛,漫衍於八方。

華夏和樂向化,戎狄混同歸並。

大功著稱於大漢,碩惠厚加於生民。

高高的功業,可以聞而不可以攀;蕩蕩的勳績,可以歌而不可以名。

古代的帝王,設左史以記事,置右史以記言;漢室的舊制,每世都有史事的記載。

道有低有崇,治績有進有退。

假使善政不記述,細小災異卻總把它寫下來,這便是唐堯商湯有洪水大旱的責任,而無各種事功都興盛吉祥嘉天之美德;殷高宗祭成湯雉飛鼎耳而句隹,成王疑周公而有雷電大風的變異;卻無視高宗修德而殷中興,成王改過幾致刑措的康寧之功。

上考《詩經》、《書經》,虞舜嬪娥皇、女英二妃,周室有後稷母姜女原、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三母,修行佐德,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過門限。

從來沒有內遭家難,外一遇災害,總攬萬機,規劃營造天地萬物,功德高大像今皇太后。

應當命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廣佈宣揚炫耀,把她的勳德勒金刻石,高懸如日月之明,垂之永遠,以表示陛下淳厚的孝心。」

安帝採納了劉毅的建議。

安帝元初六年(119),鄧太后詔令徵召和帝弟弟濟北王、河間王子女年齡在五歲以上的四十餘人,又鄧太后近親三十餘人,都為他們開設邸捨,教學經書,並親自監督考試。

年齡幼小的,使設置保育人員,朝晚入宮,撫育勉勵告誡誘導,恩一愛一很是濃厚。

於是詔令堂兄河南尹鄧豹、越騎校尉鄧康等說:「我之所以引進接納這些孩子們,設置學官進行教育,實在是因為現在繼承了過去一切弊端,時尚世俗淺薄,一婬一巧虛偽普遍存在,《五經》之義衰落缺乏,沒有教化開導,將會一天一天衰微下去,所以我想褒揚崇尚聖人的道義,用以匡救挽回失去了的淳樸世俗。

孔子不是說過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措心於大義,末了是沒有出息的,很危險啊!』處在衰亡時期的皇親貴戚,為享受優厚俸祿的家族,穿好的吃好的,乘坐好車驅策良馬,而面牆向學,分不清善惡得失,不曉得品評褒貶,這就是一切禍害失敗的由來。

明帝永平中,外戚樊、郭、陰、馬四姓子弟小侯都叫入學,就是用以矯正砥礪淺薄的風俗,反還到忠孝的軌道。

我先祖既以武功書之竹帛,又以禮樂教化子孫,所以能約束修整自己,不觸犯法律陷身羅網。

應讓兒孫輩上要繼承先祖父親的美德和武功,下要體會詔書的根本意義,那就很滿足了。

大家勉勵啊!」鄧康因鄧太后長期臨朝聽政,心裡很是害怕,假托有病不入宮朝拜。

鄧太后派宮婢去查問原委。

當時宮裡的婢女出入,多說好說歹,有毀有譽,其中年紀大的在宮裡時間長的都稱中大人。

鄧太后所派遣的是鄧康家以前的婢女,她也自己通報自己為中大人。

鄧康知道後,責罵她說:「你是我們家出去的婢女,你敢於這樣嗎?」

婢女發怒,還說鄧康詐言稱病出言不遜。

鄧太后便免去鄧康的官職,遣送歸國,且除去他的宗籍。

安帝永寧二年(121)二月,鄧太后臥病日漸嚴重,便乘輦到前殿,見侍中、尚書,並北至太子新近所修繕的宮室。

返還,大赦天下,賞賜諸園貴人、王、主、群僚錢布各不等。

詔令說:「我以無德,母儀天下,而天不..我,早遭大憂。

殤帝延平之際,海內無主,平民厄運,國家危於累一卵一。

我勤勤懇懇,一片苦心,不敢以萬乘之國為兒戲,上求不欺天愧對先帝,下求不違背民意有負本心,至誠在於賑濟安度眾生,安定劉氏天下。

自己覺得應當徹底感動天地,蒙受福祚,而和帝、殤帝、新野君相繼去世,內外喪禍,傷痛不絕。

近來老病沉重糾纏,長久不能侍祠宗廟,自奮力上原陵,加上咳塞唾血,以至不起。

生死存亡,壽命大限,是無可奈何的。

公卿百官,應勉力盡忠恪慎,輔助朝廷。」

鄧太后三月去世,在位二十年,享年四十一。

與和帝合葬順陵。

史家評論說:鄧太后臨朝行使皇帝權力到終年,號令自出,術智拒采周公之良,身缺攝位還政於君的大義。

至使嗣主怒恨不敢正視,收斂衣襟空擁著帝位,杜根等上書請太后還政,心懷憤懣,懸治象之法於闕門。

以此為傚法,不也近於迷惑嗎?然而建光之後,安帝王一柄一在握,竟信讒戮辱楊震、鄧騭等賢良,便嬖妖孽結伙而進,衰敗之來,日趨嚴重有明顯的徵兆。

所以知道把持朝廷特權容易招來誹謗,所幸者不是為了己身;焦心憫惜憂患,自強者只知有國。

因此鄧太后兄鄧騭因母死請求退職,太后問班昭後才准許,闔門辭事;鄧太后的侄兒鄧鳳,因受遺事洩,其父將鄧鳳髡剔向天下謝罪。

將杜根殺掉,是不相信他的誠意吧?這像牽牛踩人之田而田主奪人之牛一樣,懲罰得太重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