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班固傳,班固字孟堅。九歲時,能連句作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後漢書白話版

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班固)

◆班固傳,班固字孟堅。

九歲時,能連句作文,誦讀詩賦,長大後,就廣泛通曉典籍,九流百家的言論,沒有不深入探討的。

他沒有固定的老師,不在章句上下功夫,只是掌握大義罷了。

一性一格寬厚和藹,和眾人相容,不因自己有才勝就高人一等,一些儒生因此羨慕他。

永平初年,東平王蒼用了至戚替驃騎將軍輔政,打開東閣,接納英雄,這時班固才二十歲,寫了報告給蒼說:「將軍憑著周公、召公的美德,立足於本朝,秉承休明的政策,建立威靈的尊號。

從前的周公,現在的將軍,《詩》《書》所記載,沒有你們三人這樣的了。

古書說『: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班固幸而生在清明之世,參與視聽之末,憑著螻蟲豈的小,私觀國政之大,的確讚美將軍擁有千載之重任,步先聖之後塵,體弘美之資質,據高明之地位,廣采眾事,遵循六經,若白黑之別於目,求善永無止境,采擇狂夫的言語,不逆負薪的議論。

我私下見到幕府新開,廣延英俊,四方之士,踴躍上前,不顧衣裳顛倒。

將軍應該詳考唐、商的舉措,體察伊尹、皋陶之薦賢,使遠近沒有偏私,每個角落的人才都能知曉,目的在於總覽賢才,收集明智之士,替國家找到能人,使本朝得到安寧。

那麼將軍才會養志和神,優遊於廟堂之上,光名宣揚於當代,遺烈永垂於無窮的後世。

「我見到故司空椽桓梁,早有宿儒的大名,品德冠於州里,七十歲從心所欲,行為不越規矩是清廟的光輝,當代的英才。

京兆祭酒晉馮,年少時即修身,白了頭還不違初志,好古樂道,玄默自守,古人的美好品德,當代人沒有能趕上的。

扶風椽李育,明經書,行為好,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屋土階。

京兆、扶風兩郡都去邀請,因為家貧,幾次因病辭去。

溫故知新,論議通明,廉清修..,行能純備,雖前世名儒,國家之所器重,韋、平、孔、翟,(韋賢、平當、孔光、翟方進),沒有再好的了。

應叫人考核實績,來參與萬事。

京兆督郵郭基,孝行州里聞名,經學被師門稱讚,政務的功績,有特別的功效。

如果碰上明時,在下僚作事,進能像鴻鳥高飛,退能像杞梁那樣以身殉國。

京州從事王雍,親身有卞嚴的節一操一,加上術藝文章,京州的頭面人物,沒有在王雍之前的了。

古時周公舉一方之才則其他三方埋怨,說『怎麼把我放在後邊呢』。

應該及時打開府門,使遠方之人得到安慰。

弘農功曹使殷肅,學問通達,見聞很廣,才能超人,誦《詩》三百篇,能接待外賓。

這六個人,都有特殊品行才幹,品德高於當世,如蒙接納,以輔佐高明,這正是山梁之秋,孔夫子所歎息的呀!從前卞和獻寶,被截斷腳趾,屈原進獻忠言,終於沉於汩羅,可是和氏之璧,千載留下光彩,屈子的遺著,萬世稱讚。

希將軍明察秋毫,廣伸視聽,少降身份,多聽下問,使塵埃之中,永遠沒有荊山、汩羅的遺恨。」

東平王蒼採納了班固的意見。

父親班彪死了,回到鄉里。

班固認為班彪所續寫的前史不夠詳細,於是深入鑽研,想完成父親的遺業。

不久有人上書顯宗,告班固私自改動國史,朝廷有詔書到郡,將班固關在京兆獄,全部抄走他家的書籍。

先有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之事,被下獄而死。

班固之弟班超害怕班固被郡裡所核考,不能自己辯明是非,於是到朝廷上書,被皇上召見,全部講述班固著述的本意,而郡裡也將他的書呈上,顯宗感到很奇異,召班固作校書郎,授職蘭台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寫成《世祖本紀》。

後來,升為郎,典校秘書。

班固又撰寫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人的事跡,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給皇上。

皇上又使他完成以前所著的史書。

班固認為漢朝繼承唐堯的天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代,史臣才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冊於秦漢之列,太初以後,缺而不錄,所以探撰前面記載,綴集耳之所聞,寫成《漢書》。

從高祖開始,到孝平王莽被殺,十有二代,共二百三十年,綜合他們的行一事,傍貫《五經》,上下洽通,寫成《春秋》考紀、表、志、傳共百篇。

班固從永平中年開始受詔,絞盡腦汁,深思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間才寫成。

當代很重視其書,學者沒有不誦讀的。

班固後因母喪離開官職。

永元初年,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用班固作中護軍,與參議。

北單于聽說漢軍出來,派使者到居延塞,想繼續來一次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派大使。

竇憲上書派班固行中郎將事,率領數百騎兵與虜使者從居延塞出來迎接。

正逢南匈奴掩破北庭,班固到了私渠海,聽說虜中亂,就帶兵回來。

等到竇憲失敗,班固先被免官。

班固不曾教育自己的兒子,兒子們多半不遵守法度,吏人很傷腦筋。

起初,洛陽令種兢出來巡視,班固的家奴干擾他的車騎,官吏椎呼之,家奴醉後罵人,種兢大怒,害怕竇憲不敢發洩,內心記恨。

等到竇氏的賓客都被捕考查,種兢因此捕系班固,於是死在獄中。

時年六十一歲。

朝廷下詔譴責種兢,抵主者吏罪。

班固所著《典引》、《賓戲》、《應譏》、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六言,存在的共四十一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