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王國 宋衛國 列侯 關內侯 四夷國 百官奉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

州郡 縣鄉 亭裡 匈奴中郎將 烏桓校尉 護羌 校尉

王國 宋衛國 列侯 關內侯 四夷國 百官奉

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

本注曰:秦有監御史,監諸郡,漢興省之,但遣丞相史分刺諸州,無常官。

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

成帝更為牧,秩二千石。

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

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

初歲盡詣京都奏事,中興但因計吏。

皆有從事史、假佐。

本注曰:員職略與司隸同,無都官從事,其功曹從事為治中從事。

豫州部郡國六,冀州部九,兗州部八,徐州部五,青州部六,荊州部七,揚州部六,益州部十二,涼州部十二,并州部九,幽州部十一,交州部七,凡九十八。

其二十七王國相,其七十一郡太守。

其屬國都尉。

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

世祖並省郡縣四百餘所,後世稍復增之。

凡州所監都為京都,置尹一人,二千石,丞一人,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

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

王國之相亦如之。

每屬國置都尉一人,比二千石,丞一人。

本注曰:凡郡國皆掌治民,進賢勸功,決訟檢一奸一。

常以春行所主縣,勸民農桑,振救乏絕。

秋冬遣無害吏案訊諸囚,平其罪法,論課殿最。

歲盡遣吏上計。

並舉孝廉,郡口二十萬舉一人。

尉一人,典兵禁,備盜賊,景帝更名都尉。

武帝又置三輔都尉各一人,譏出入。

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

又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

中興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無都試之役。

省必都尉,唯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

安帝以羌犯法,三輔有陵園之守,乃復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

皆置諸曹掾史。

本注曰:諸曹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

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

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諸曹事。

其監屬縣,有五部督郵,曹掾一人。

正門有亭長一人。

主記室史,主錄記書,催期會。

無令史。

閣下及諸曹各有書佐,干主文書。

屬官,每縣、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侯國之相,秩次亦如之。

本注曰: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一奸一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

凡縣主蠻夷曰道。

公主所食湯沐曰邑。

縣萬戶以上為令,不滿為長。

侯國為相。

皆秦制也。

丞各一人。

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

本注曰:丞署文書。

典知倉獄。

尉主盜賊。

凡有賊發,主名不立,則推索行尋,案察一奸一宄,以起端緒。

各署諸曹掾史。

本注曰:諸曹略如郡員,五官為廷掾,監鄉五部,春夏為勸農掾,秋冬為制度掾。

鄉置有秩、三老、游徼。

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鄉人;其鄉小者,縣置嗇夫一人。

皆主知民善惡,為役先後,知民貧富,為賦多少,平其差品。

三老掌教化。

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

游徼掌徼循,禁司一奸一盜。

又有鄉佐,屬鄉,主民收賦稅。

亭有亭長,以禁盜賊。

本注曰:亭長,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

裡有裡魁,民有什伍,善惡以告。

本注曰:裡魁掌一里百家。

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檢察。

民有善事惡事,以告監官。

邊縣有障塞尉。

本注曰:掌禁備羌夷犯塞。

其郡有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者,隨事廣狹置令、長及丞,秩次皆如縣、道,無分士,給均本吏。

本注曰:凡郡縣出鹽多者置鹽官,主鹽稅。

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

有工多者置工官,主工稅物。

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

在所諸縣均差吏更給之。

置吏隨事,不具縣員。

使匈奴中郎將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護南單于。

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增之,掾隨事為員。

護羌、烏桓校尉所置亦然。

護烏桓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烏桓胡。

護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西羌。

皇子封王,其郡為國,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

本注曰:傅主導王以善,禮如師,不臣也。

相如太守。

其長史,如郡丞。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

又其官職,傅為太傅,相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

國家唯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

至景帝時,吳、楚七國恃其國大,遂以作亂,幾危漢室。

及其誅滅,景帝懲之,遂令諸王不得治民,令內史主治民,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

武帝改漢內史、中尉、郎中令之名,而王國如故,員職皆朝廷為署,不得自置。

至成帝省內史治民,更令相治民,太傅但曰傅。

中尉一人,比二千石。

本注曰:職如郡都尉,主盜賊。

郎中令一人,僕一人,皆千石。

本注曰:郎中令掌王大夫、郎中宿衛,官如光祿勳。

自省少府,職皆並焉。

僕主車及馭,如太僕。

本曰太僕,比二千石,武帝改,但曰僕,又皆減其秩。

治書,比六百石。

本注曰:治書本尚書更名。

大夫,比六百石。

本注曰:無員。

掌奉王使至京都,奉璧賀正月,及使諸國。

本皆持節,後去節。

謁者,比四百石。

本注曰:掌冠長冠。

本員十六人,後減。

禮樂長。

本注曰:主樂人。

衛士長。

本注曰:主衛士。

醫工長。

本注曰:主醫藥。

永巷長。

本注曰:宦者,主宮中婢使。

祠祀長。

本注曰:主祠祀。

皆比四百石。

郎中,二百石。

本注曰:無員。

衛公、宋公。

本注曰: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後孔安為殷紹嘉公。

十三年,改常為衛公,安為宋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上。

列侯,所食縣為侯國。

本注曰: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印紫綬,以賞有功。

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

後避武帝諱,為列侯。

武帝元朔二年,令諸王得推恩分眾子土,國家為封,亦為列侯。

舊列侯奉朝請在長安者,位次三公。

中興以來,唯以功德賜位特進者,次軍騎將軍;賜位朝侯,次五校尉;賜位侍祠侯,次大夫。

其餘以胏附及公主子孫奉墳墓於京都者,亦隨時見會,位在博士、議郎下。

諸王封者受茅土,歸以立社稷,禮也。

列土、特進、朝侯賀正月執璧雲。

每國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縣。

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長,不臣也。

但納租於侯,以戶數為限。

其家臣,置家丞、庶子各一人。

本注曰:主侍侯,使理家事。

列侯舊有行人、洗馬、門大夫,凡五官。

中興以來,食邑千戶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馬、門大夫。

關內侯,承秦賜爵十九等,為關內侯,無土,寄食在所縣,民租多少,各有戶數為限。

四夷國王,率眾王,歸義侯,邑君,邑長,皆有丞,比郡、縣。

百官受奉例:大將軍、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

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

二千石奉,月百二十斛。

比二千石奉,月百斛。

千石奉,月八十斛。

六百石奉,月七十斛。

比六百石奉,月五十斛。

四百石奉,月四十五斛。

比四百石奉,月四十斛。

三百石奉,月四十斛。

比三百石奉,月三十七斛。

二百石奉,月三十斛。

比二百石奉,月二十七斛。

一百石奉,月十六斛。

斗食奉,月十一斛。

佐史奉,月八斛。

凡諸受奉,皆半錢半谷。

贊曰:帝道淵默,塚帥修德。

寡以御眾,分職乃克。

不置不監,無驕無忒。

程是師徒,寧民康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