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樊宏傳,樊宏字一靡一卿,南陽郡湖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後漢書白話版

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樊宏、陰識)

◆樊宏傳,樊宏字一靡一卿,南陽郡湖陽人,世祖的舅舅。

其先祖周仲山甫,封於樊,因以為氏,為鄉里顯姓。

父樊重,字君雲,善農稼,好貨殖。

樊重一性一溫厚,有法度,三世共同生活,子孫朝夕禮敬,常像公家。

其經營產業,物無所棄,課童役隸,各得其宜,所以能上下同心戮力,財利每年倍增,於是開廣田土三百餘頃。

其所起廬舍,都有重堂高閣,塘渠灌注。

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

曾想作器物,先種梓漆,當時人都譏笑,然而積以歲月,都得到利用,過去譏笑他的人都向他租借。

資至巨萬,而賑濟贍養宗族,恩加鄉閭。

外孫何氏兄弟爭奪財產,樊重感到羞恥,以田二頃解決他們的忿訟。

縣中讚美,推為三老。

年八十多歲而終。

其平時向他假貸的人債累數百萬,樊重遺令焚燒文契。

債家聽說都很慚愧,爭著向他家還債,諸子從父命,不肯接受。

樊宏少有志行。

王莽末年,義兵興起,劉伯升與族兄劉賜都率兵攻湖陽,沒有攻下。

劉賜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陽因此逮捕樊宏妻子,令她曉諭伯升,樊宏因留不返。

湖陽軍帥欲殺其妻子,長吏以下都說:「樊重父子,禮義恩德行於鄉里,雖有罪,且待以後再說。」

恰好漢兵到,陽軍惶恐著急,不敢殺樊妻,於是得以脫離危險。

更始立,想以樊宏為將,樊宏叩頭推辭說:「書生不懂兵事。」

竟得免歸,與宗家親戚作營壘自守,老弱跟隨者千餘家。

當時赤眉賊掠唐子鄉,殘殺百姓甚多,還想前去攻打樊宏營,樊宏遣人帶著牛酒米谷,送給赤眉。

赤眉長老先聽說樊宏仁厚,都說:「樊君素來和善,而且現在這樣優待我們,何必攻他呢。」

於是引兵而去,樊宏得免於難。

世祖即位,拜光祿大夫,位特進,僅次三公。

建武五年(29),封長羅侯。

十三年,封其弟樊丹為射陽侯,兄子尋為玄鄉侯,族兄樊忠為更父侯。

十五年,定封樊宏為壽張侯。

十八年,帝南祠章陵祭祀,過湖陽,祭祀樊重墓,追諡樊重為壽張敬侯,立廟於湖陽。

帝每次南巡,常祀其墓,舉行賞賜大會。

樊宏為人謙柔小心謹慎,不求僥倖。

常戒其子說:「富貴過了頭,沒有能得到善終的。

我不是不喜榮耀和權勢,但天道厭惡盈一滿而好謙,前世貴戚的下場都是明戒哩。

保身全己,豈不快樂嗎?」

每當朝會,常按期先到,俯伏一在宮殿靜待,到了時間才起來。

帝聽到,常令主駕車馬的從騎臨朝才告他,不讓他事先趕到。

樊宏所上對國家有利應辦的奏章及討論利害得失的發言,常親手書寫,銷毀草本。

公朝訪逮,不敢眾對。

宗族感染其教化,未嘗犯法。

帝很重視他。

等到病困,帝親自看視,留宿,問他有何話要說。

樊宏頓首自說:「我無功享食大國,誠恐子孫不能保全厚恩,使我的魂神慚愧於九泉之下,願還壽張,食小鄉亭。」

帝其言,而不准所請。

二十七年(51),去世。

遺命薄葬,一無所用,只用棺柩埋葬,不宜厚殮,如有腐敗,傷孝子之心,使與夫人同墳異臧。

帝讚美其遺囑,以書示百官,因而說「:今如果不順壽張侯意,無以表彰其德行。

而且我死以後,也要以此為模一式。」

賻錢千萬,布萬匹,謚為恭侯,贈以印綬,帝親自為送葬。

子樊矹嗣位。

帝悼宏不已,復封小兒子樊茂為平望侯。

樊氏封侯者共五國。

第二年,賜樊矹弟樊鮪及從昆弟七人合錢五千萬。

史官評論道:以前楚頃襄王問陽陵君道:「君子的富如何呢?」

陽陵君回答:「假貸給人的不自以為德,不責其報償,給別人東西吃而不役使他,所以親戚相一愛一,眾人稱善。」

樊重的焚契止訟,也許可以說是君子的富吧!分地以用天道,實廩以崇禮節,以此理推之教化,也是可以推之於施政哩。

與那些一愛一而敬畏的,有什麼不同呢?

◆陰識傳,陰識字次伯,南陽郡新野人。

光烈皇后前母的哥哥。

其祖先出自管仲,管仲的七世孫管修,自齊國到了楚國,為陰大夫,因而改為陰姓。

秦漢時,開始定居新野。

劉伯升起義兵,陰識這時遊學在長安,聽到了,棄學而歸,率領子弟、宗族、賓客千餘人前往會見伯升。

伯升就以陰識為校尉。

更始元年(23),遷偏將軍,跟從攻宛,分別降服新野、育陽、杜衍、冠軍、湖陽五縣。

二年,更始封陰識為陰德侯,行大將軍事。

建武元年(25),光武派遣使者迎陰貴人於新野,並徵召陰識。

陰識隨陰貴人到,拜為騎都尉,更封陰鄉侯。

建武二年,以征伐軍功增封,陰識叩頭謙讓說:「天下剛定,將帥中有功勞的很多,臣托屬陰貴人之親,仍加爵邑,不可以公示天下。」

帝很讚美,以他為關都尉,鎮守函谷。

後遷侍中,以母喪辭歸。

建武十五年,定封原鹿侯。

顯宗立為皇太子後,以陰識守執金吾,輔導東宮。

帝每巡郡國,陰識常留鎮守京師,委以禁兵。

入宮雖極言正議,但等到與賓客講話,未嘗言及國事。

帝敬重他,常指陰識以令戒貴戚,激勵左右。

陰識所用掾史都是簡明賢達之士,如虞廷、傅寬、薛音等,多做到公卿校尉。

顯宗即位,拜為執金吾,位特進。

永平二年(59),去世,贈以本官印綬,謚稱貞侯。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