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任光傳任光字伯卿,南陽郡宛縣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後漢書白話版

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任光、李忠、萬脩、邳彤、劉植,耿純)

◆任光傳

任光字伯卿,南陽郡宛縣人。

年輕時忠厚,為鄉里所一愛一。

起初為鄉嗇夫,郡縣吏。

漢兵到宛,軍人見任光冠服鮮明,令他解下衣服,準備把他殺掉而奪其衣服。

剛好光祿勳劉賜到了,看任光容貌像個長者模樣,就把他救了。

任光就率領一黨一徒跟從劉賜,為安集掾,拜為偏將軍,與世祖破王尋、王邑。

更始到洛陽,以任光為信都太守。

王郎興起,郡國都投降了王郎,任光獨不肯,就與都尉李忠、令萬修、功曹阮況、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

廷掾拿著王郎的檄文到任光家去說服任光,任光把廷掾斬之於市,以宣示於百姓,發一精一兵四千人加強城守。

更始二年(24)春,世祖自薊回來,狼狽得不知往何處去,聽說信都獨為漢拒王郎,就奔赴信都。

任光等獨守孤城,恐不能保全,聽說世祖到了,大喜,官吏民眾都稱萬歲,即時開門,與李忠、萬修率領官屬歡迎晉謁。

世祖到住所,對任光說「:伯卿,今勢單力薄,想與你一起到城頭子路、力子都兵中去,你看怎樣呢?」

任光說:「不可。」

世祖說:「你兵少,怎麼辦呢?」

任光說:「可招募快速部隊,出攻旁縣,如不投降的,就任其掠奪。

人貪財物,這樣兵就可以招到了。」

世祖聽從了。

拜任光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留南陽宗廣領信都太守職務,使任光帶兵跟從自己。

任光就多作檄文說「:大司馬劉公率領城頭子路、力子都兵百萬之眾從東方到來,征討各部反賊。」

遣騎奔馳到巨鹿界中。

官吏民眾得到檄文,互相傳告。

世祖於是與任光等在日暮時進入堂陽界,令騎兵各持火炬,使火光瀰漫於澤中,火光照耀天地,舉城莫不震驚恐怖,當夜就投降了。

旬日之間,兵力大盛,因而轉攻城邑,攻克邯鄲,於是遣任光回郡。

城頭子路,是東平人,姓爰,名曾,字子路,與肥城劉詡起兵盧城頭,所以稱他的兵是「城頭子路。」

子路自稱「都從事」,劉詡稱「校三老」,在黃河、濟水之間侵略掠奪,部眾達二十多萬。

更始立,爰曾遣使歸降,更始拜爰曾為東萊郡太守,劉詡為濟南太守,都行使大將軍事。

這年,爰曾被他的部將所殺,眾推劉詡為主,更始封劉詡為助國侯,令他罷兵回到自己郡裡去。

力子都,是東海人,在鄉里起兵,劫掠攻擊在徐州,兗州一帶,有部眾六七萬人。

更始立,遣使投降,拜力子都為徐州牧。

被其部下所殺,其餘一黨一再聚集起來,與諸賊相會檀鄉,因此號為檀鄉。

檀鄉大帥董次仲開始時起於茌平縣,於是渡河入魏郡清河,與五校會合,有眾十多萬。

建武元年(25),世祖入洛陽,派遣大司馬吳漢軍襲擊檀鄉,第二年春,檀鄉失敗投降。

這年,更封任光為阿陵侯,食邑萬戶。

建武五年(29),徵召到京師,奉朝請。

其年冬去世。

子任隗嗣位。

◆李忠傳

李忠字仲都,東萊郡黃縣人。

父親為高密都尉。

李忠平帝時以父任為郎,署中數十人,而李忠獨以好禮修飾整齊著稱。

王莽時為新博屬長,郡中都尊敬信任他。

更始即位,派遣使者巡行郡國,即拜李忠為都尉官。

李忠就與任光共同奉世祖,以為右大將軍,封武固侯。

當時世祖自己解下所佩帶的綬帶替李忠帶上,因而從世祖攻下屬縣,到達苦脛縣,世祖會合諸將,問他們得到了哪些財物,只有李忠沒有掠奪。

世祖說「:我想特別賞賜李忠,你們不會有什麼怨恨吧?」

就以所乘的大馬麗馬及繡被衣物賜給李忠。

進而圍攻巨鹿,沒有攻下,王郎遣將攻信都,信都大姓馬一寵一等開門將其放入,將太守宗廣及李忠的母親妻子劫持起來,而令親屬去招呼李忠。

當時馬一寵一的弟弟跟從李忠為校尉,李忠即時召見,斥責馬一寵一等背恩反城,因而把他殺了。

諸將都驚恐說:「你母親妻子還在人家手中,殺了他的弟弟,不是過分了嗎!」李忠說「:如反賊不誅,那就是二心了。」

世祖聽到後讚美李忠說:「現在我的兵已成了,將軍可以回去救你的老母妻子,要招募吏民中能救得家屬的,賞賜千萬,到我這裡來領取。」

李忠說:「蒙明公大恩,我只想到為公效命,實在不敢顧及自己家屬。」

世祖就使任光率兵救信都,任光的兵在路上分散投降了王郎,任光無功而還。

恰逢更始派遣將領攻破了信都,李忠家屬才得到安全。

世祖因而使李忠回信都,行太守事,李忠就把郡中那些歸附王郎的大姓,誅殺數百人。

等到任光回到郡裡,李忠就復原為都尉。

建武二年(126),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戶。

這年,征拜為五官中郎將,跟從平定龐萌、董憲等。

建武六年(30),遷丹陽太守。

這時海內剛剛平定,南方海濱江淮一帶,很多人擁兵割據。

李忠到郡,招使歸附,其不服從的全部誅滅,旬日之內都平定了。

李忠以丹陽越俗不喜學習,嫁娶儀禮,不如中原隆重,就為之起學校,習禮儀,春秋舉行禮會,選用通曉經術,在郡中為人嚮慕的人主持。

由此墾田增多,三年之中流民成為當地土著者達五萬餘口。

建武十四年(38),三公考核評定為天下第一,遷豫章太守。

因病免官,徵召到京師。

建武十九年(43)去世。

◆萬脩傳

萬脩字君游,扶風郡茂陵人。

更始時,為信都令,與太守任光、都尉李忠共同守城,迎接世祖,拜為偏將軍,封造義侯。

等到破了邯鄲,拜為右將軍,跟從平定河北。

建武二年(26),更封槐裡侯。

與揚化將軍堅鐔共攻南陽,沒攻下而得了病,在軍中去世。

子萬普嗣位,徙封泫氏侯。

萬普卒,子萬親嗣位,徙封扶柳侯。

萬親卒,無子,封國廢除。

永初七年(113),鄧太后續封萬脩曾孫萬豐為曲平亭侯。

萬豐卒,子萬熾嗣位。

永建元年(26),萬熾卒,無子,封國廢除。

延熹二年(159),桓帝續封萬脩玄孫萬恭為門德亭侯。

◆邳彤傳

邳彤字偉君,信都人。

父邳吉,為遼西太守。

邳彤起初為王莽和成卒正。

世祖攻取河北,到下曲陽。

邳彤舉城投降,世祖便以邳彤為太守,居留數日。

世祖北到薊,恰逢王郎兵起,使將領攻略土地,所到之縣莫不奉迎,惟有和成、信都堅守不下。

邳彤聽說世祖從薊回來,失了軍隊,準備到信都,就先派五官掾張萬、督郵尹綏選一精一騎二千餘匹,沿路迎世祖軍。

邳彤不久就與世祖相會於信都。

世祖雖然得到了二郡的幫助,但兵眾沒有集合,部下多說可用信都兵送他西歸長安。

邳彤當即回答說「:議者之言都錯了。

吏民歌頌思念漢朝已久了,所以更始即位天下群起響應,三輔清宮掃榻除道以表歡迎。

一個人舉戟大呼,則千里之將無不獻城而逃遁,賊虜匍匐請降。

自從上古以來,也沒有感物動民達到這種程度的。

那王郎只是一個卜卦之士,假借劉氏宗室之名乘天下混亂之勢,驅使集合烏合之眾,竟震懾燕、趙之地;何況明公奮起二郡之兵,宣揚響應之威,要攻則何城不可克,要戰則何軍不可降!現在棄此而歸,不但空失河北,而且更驚動三輔,使威風重名一旦墜損,這就不是有利的良計。

假若明公沒有再次征伐的意圖,那麼雖有信都之兵也難以相會哩。

為什麼呢?明公既已西歸,那麼邯鄲的城民是不肯捐棄父母,背棄城主,而千里送公西歸的,他們的離散逃亡是必然的了。」

世祖以其言為善而停止西歸。

即日拜邳彤為後大將軍,和成太守一如過去,使他率兵在前面。

等到達堂陽,堂陽已反屬王郎,邳彤派遣張萬、尹綏先去曉諭官吏民眾,世祖夜間到達,堂陽就開門出迎。

又引兵擊破白奢賊於中山。

自此邳彤常從世祖攻戰。

信都復造**歸順王郎,王郎所設置的信都王拘捕囚縛邳彤的叔父及妻子兒女,使他們以手書呼喚邳彤說:「投降就封爵,不投降就滅族。」

邳彤流淚哭泣回報說「:事君王的不得顧家。

邳彤親屬所以至今得以安身於信都,是劉公的恩德。

劉公現在正忙於國事,我邳彤不得以私事為念。」

恰好更始派去的將領攻下了信都,王郎兵敗走,因此邳彤家屬得免於難。

攻拔邯鄲後,封邳彤為武義侯。

建武元年(25),更封靈壽侯,代理大司空事。

帝入洛陽,拜邳彤為太常,月餘之間日轉少府,這年免太常職事。

再為左曹侍中,常從征伐。

建武六年(30)回到封國。

邳彤去世,子邳湯嗣位,

建武九年(33),徙封為樂陵侯。

建武十九年(43),邳湯去世,子邳某嗣位,無子,封國被廢。

元初元年(114),鄧太后續封邳彤孫邳音為平亭侯。

邳音去世,子邳柴嗣位。

起初,張萬、尹綏與邳彤同迎世祖,都拜為偏將軍,也跟從征伐。

張萬封重平侯,尹綏封平台侯。

史官評論道:凡是說到成事的,都是因功勞卓著而容易顯聲揚名;預謀事的先見的,因事理隱晦而難以昭著。

這當然是按照實情比較而言的,是應當推理考察的。

至於世祖雖得二郡之眾,仍想西還長安,棄成業,臨不測之境,而世祖並未覺悟,出謀劃策者都附和跟從,在這種情況下,邳彤的話,難道不是先見之明嗎!論語上面說「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隆」,邳彤的話,是很接近的了。

◆劉植傳

劉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人。

王郎起事後,劉植與弟劉喜、從兄劉歆率領宗族賓客數千人據昌城。

聽說世祖從薊回來,就開城門迎世祖,世祖以劉植為驍騎將軍,以劉喜,劉歆為偏將軍,都封為列侯。

這時真定王劉揚起兵以歸附王郎,有眾十多萬人,世祖派遣劉植去勸說劉揚,劉揚就降了。

世祖因而留在真定,納了郭後,郭後就是劉揚的外甥女,所以以此厚結。

就與劉揚及諸將在郭氏漆裡的家中擺酒慶賀,劉揚為之擊築以為歡,因此得進兵攻拔邯鄲,跟從平定河北。

建武二年(26),更封劉植為昌城侯。

討伐密縣賊,死於戰事。

子劉向嗣位。

帝使劉喜代為率領劉植的軍隊,復封為驍騎將軍,封為觀津侯。

劉喜去世,又以劉歆為驍騎將軍,封為浮陽侯。

劉喜、劉歆跟從征伐,都傳封國於後代。

劉向徙封為東武陽侯,死後,子劉述嗣位。

永平十五年(72),因與楚王劉英謀反有牽連,封國被廢除。

◆耿純傳

耿純字伯山,巨鹿宋子人。

父親耿艾,是王莽濟平尹。

耿純就學於長安,所以授官為納言士。

王莽敗,更始即位,使舞陽王李軼向各郡國招降,耿純父親耿艾投降,回去任濟南太守。

當時李軼兄弟掌權,獨斷行於一方,賓客遊說的很多。

耿純連續多次求見不得通報,過了很久才得見。

因而對李軼說:「大王以龍一虎之雄姿,逢風雲之際會,迅速拔地而起,一月之間兄弟稱王,但士民們並不知道你有什麼德行,你也沒有對百姓宣揚有什麼功勞,恩一寵一與官位暴興,這是聰明人所忌諱的。

兢兢業業警惕自持,還恐怕沒有好下場,何況是驟然暴發而自足,難道可以成功嗎?」

李軼很奇異,而且以耿純是巨鹿的大姓,就以帝旨拜耿純為騎都尉,授以符節,令他安集趙。

恰逢世祖渡河到了邯鄲,耿純即往謁見,世祖高興地接待了他。

耿純退,看到官屬們統帥軍隊的法度與別的將領不同,就要求自行結交採納,貢獻馬匹及縑帛數百匹。

世祖北上到中山,留耿純在邯鄲。

恰逢王郎造**,世祖自薊向東南奔馳,耿純與從弟耿斤、耿宿、耿植共同率領宗族賓客二千餘人,老者病者都載棺木相隨,迎世祖於育縣。

拜耿純為前將軍,封耿鄉侯,耿斤、耿宿、耿植都拜為偏將軍,使他們與耿純居前隊,降下宋子,又跟從攻下曲陽及中山。

這時很多郡國都向邯鄲投降,耿純惟恐宗室心懷二心,就使耿斤、耿宿回去把宗室的廬舍都燒掉。

世祖問耿純為什麼這樣做,耿純說:「我看到明公單車來到河北,並無府藏之積蓄,可為重賞之甘餌,可以聚集眾人的,只不過以恩德為懷,是以士眾樂于歸附。

現在邯鄲自立尊號,北州疑惑,我雖舉族歸命於明公,老弱同行,還害怕宗人賓客不同心的人,所以燒其廬舍,以絕其反顧的希望。」

世祖歎息。

到了高,世祖止於旅舍,高大姓蘇公造**開城門放王郎將李惲入內。

耿純先發覺,率兵與李惲激戰,大破並斬了李惲。

跟從平定邯鄲,又破銅馬。

這時赤眉、青犢、上江、大彤、鐵脛、五幡十多萬部眾都在射犬,世祖引兵準備進擊。

耿純軍在前,離眾營數里,賊忽然乘夜攻耿純,箭矢如雨點射進營中,士卒多有死傷。

耿純勒令部眾,堅守不動。

選出敢死隊二千人,都手持強一弩一,各著三矢,令他們輕騎潛行,繞入賊兵背後,齊聲呼叫,強一弩一併發,賊眾驚走,耿純追擊,大破賊兵。

耿純派遣快馬去稟報世祖。

第二天一早世祖與諸將都到營,慰勞耿純說「:昨夜很困嗎?」

耿純說「:仰賴明公威德,幸而得到安全。」

世祖說:「大兵不可夜間行動,所以沒有相救。

軍營進退沒有常規,你的宗族不可全居軍中哩。」

就以耿純同族人耿及為蒲吾長,令耿純將親屬都住在蒲吾縣。

世祖即位,封耿純為高陽侯。

擊劉永於濟陰,攻下定陶。

起初,耿純跟從攻擊王郎,墜馬肩部折傷,時常肩傷病發,於是回到懷宮。

帝問:「你兄弟誰可以使?」

耿純推舉從弟耿植,於是使耿植率耿純軍馬,耿純還是以前將軍職務相從。

這時真定王劉揚又造作讖記說「:赤九之後,癭揚為主。」

劉揚有癭病,想惑亂群眾,與綿曼賊相往來。

建武二年(26)春,光武派遣騎都尉陳副、游擊將軍鄧隆徵召劉揚,劉揚關閉城門,不讓陳副等進城。

於是再派遣耿純持符節,頒行赦令於幽州、冀州,所過之處並使其慰勞王侯。

秘密命令耿純說:「劉揚如果見你,你就把他收捕起來。」

耿純帶領吏士百餘騎與陳副、鄧隆相會於元氏,同到真定,在旅舍住下。

劉揚稱有病不肯謁見,以耿純是真定宗室姊妹之子,就派遣使者送書信給耿純,準備與他相見。

耿純回報說「:我奉使見王侯牧守,不得先去見你,你如要晤面,應到館舍。」

這時劉揚弟臨邑侯劉讓及從兄劉細各擁兵萬餘人,劉揚自恃兵多勢強而耿純意在安靜,就帶著官屬去見他,兄弟各帶輕兵在門外。

劉揚進去見到耿純,耿純以禮相敬,因而請劉讓、劉細都進屋內,於是關門把劉揚兄弟全部殺了,再帶兵而出。

真定震驚恐怖,沒有人敢異動。

帝憐憫劉揚、劉讓陰謀尚未發動,就封了他們的兒子,恢復了他們的故國。

耿純回到京師,因而請求說:「臣本是官吏家子孫,有幸逢大漢復興,聖主即位,我備位列將,被爵為通侯。

現在天下略已平定,臣無處施展才志,願意試治一個郡,盡力報效。」

帝笑著說:「你既治武事,又想修文治嗎?」

就拜耿純為東郡太守。

當時東郡還沒有平定,耿純視事數月,盜賊都清靜安寧了。

建武四年(28),詔令耿純率兵擊更始東平太守范荊,范荊投降。

又進擊太山濟南及平原賊,都平定了。

居東郡四年,這時發乾縣長有罪,耿純案奏,將縣長圍守,奏沒有下來,發乾縣長自一殺了。

耿純被牽連免職,以列侯奉朝請。

跟從攻擊董憲,路過東郡,百姓老小數千人跟著世祖車駕流淚哭泣,說「願再得耿君。」

帝對公卿們說「:耿純從小身披甲冑為軍吏罷了,作為東郡太守竟然能這樣為百姓所思念嗎?」

建武六年(30),定封為東光侯。

耿純告辭就國,帝說:「文帝對周勃說過丞相是我所敬重的,你現在為我率諸侯到封國去』,現在也是這樣啊。」

耿純接受詔命而去。

到了鄴,賜谷萬斛。

到了封國,耿純弔唁死者慰問病人,民眾很敬一愛一他。

建武八年(32),東郡、濟陰盜賊群起,帝派遣大司空李通、橫野大將軍王常去討伐。

帝以耿純在衛地有很高的威信,遣使拜耿純為太中大夫,讓他與大軍會於東郡。

東郡聽說耿純到了,盜賊九千餘人都到耿純處投降,大軍不戰而回。

璽書再以耿純為東郡太守,官吏百姓都心悅誠服。

建武十三年(37),卒於官,謚封為成侯。

子耿阜嗣位。

耿植後來為輔威將軍,封武邑侯。

耿宿為代郡太守,封遂鄉侯。

耿斤為赤眉將軍,封著武侯,跟從鄧禹西征,戰死於雲陽。

宗族中被封為列侯的有四人,關內侯的三人,為二千石的共九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