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馬融傳,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將作大匠馬嚴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馬融)

◆馬融傳,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

將作大匠馬嚴的兒子。

人長得漂亮,有才華,善於言辭。

以前,京兆摯恂隱居南山,用儒術教授生徒,不應徵聘,名聞關西。

馬融從他遊學,博通經書。

摯恂讚賞馬融的才華,把女兒嫁給了他。

永初二年(108),大將軍鄧騭聞馬融有名,召為舍人,他不喜歡這個,不應命。

客居涼州武都、漢陽間。

這時羌虜突起,擾亂邊境。

米谷價格飛漲,自關以西,道上餓死的一個接一個。

馬融饑困,就後悔起來,對他的朋友說:「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割其喉,這種以名害生的事,愚夫也不幹。

』為什麼呢?生是最可貴的。

現在為了怕鄉曲之士恥笑,使無價的身一體受到摧一殘,這不符合老莊的道理。」

就去應了鄧騭的徵召。

四年(110),拜為校書郎中,至東觀典校秘藏書籍。

這時,鄧太后掌權,鄧騭兄弟輔政。

一般淺見的儒生學士,認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停止了練武的制度,不講戰陣之法。

因此猾賊蜂起,乘國家無備。

馬融大為不滿,認為文武之道,聖賢所重,金、木、水、火、土,人並用之,廢一不可,哪能不講武功呢。

元初二年(115),上《廣成頌》以諷諫之。

序言說:「我聞孔子講過:『奢侈一浪一費就不謙讓,太樸素節約就是鄙陋。

』奢、儉,以禮為標準。

所以《蟋蟀》、《山樞》都是諷刺國君不要太享樂,也不要放著車馬不用。

文武之道,折衷行一事。

要樂而不過度,憂而不疲乏,先王所以平和五臟六腑,怡養一精一神,永遠行之。

所以如何用樂,記載在《虞謨》之中,吉日田獵,《周詩》也有敘述。

這是聖王賢君,為了讚美盛世,難道是為了奢侈一婬一樂嗎?安帝即位以來,遇上地震,皇上警惕災異,自己刻苦,禁苑荒蕪,樂器廢棄,勤勞憂思,十有餘年,超過禮制。

加之,皇太后體現了唐堯親九族,篤和睦之情;皇上實踐了有虞淳厚的孝道,外戚諸家,有什麼疾病,派人慰問,很少疏忽。

時時寧息,又沒有什麼娛樂,這大概不是迎接太和,有助萬福之道吧。

我認為現在雖有蝗災,今年五月以來,雨露及時,好兆頭來了。

進入冬節,農事間隙,應該去廣成,觀察川原,看宿麥,獎勵收藏,從而講武狩獵,使官吏百姓,再看到旌旗之美,聽到鐘鼓之音,歡嬉喜樂,鼓舞於田野之間,迎和氣,召休慶。

螻蟻小人,不盡思念。

職在校書,根據舊文,敘說田獵的事情。

寫了《廣成頌》一篇作為諷刺。」

《頌》送上,觸犯了鄧氏,呆在東觀,十年不得陞遷。

因為兄長之子死了,自己請罪歸家。

太后聽說了,大怒,說馬融不尊重朝廷命令,想去州郡做官。

於是下令禁止馬融為官。

太后死,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回到講部。

出為河間王廄長史。

這時皇帝東巡泰山,馬融上《東巡頌》,帝讚賞他的文章,召拜郎中。

北鄉侯即位,融作書稱病,離郎中,為郡功曹。

陽嘉二年(133),朝廷推舉敦樸之士。

城門校尉岑起舉馬融,徵召赴公車,經過考試,拜議郎,大將軍梁商薦為從事中郎,升武都太守。

這時西羌反叛,征西將軍馬賢與護羌校尉胡疇征討,而拖延不進。

馬融知將敗,上疏要求效命:「現在雜種各羌到處抄盜,應該趁他沒有集中之前,趕快派兵深入,消滅他的一黨一羽,而馬賢等處處留滯。

羌胡消息靈通,望塵聽聲,現在雖躲藏迴避,一旦乘虛而來,一定要侵掠三輔,為民大害。

我願請馬賢所不可用的關東兵五千,假借部隊的番號令,盡力統率奮厲,扎根一部隊前列,身先士卒,三十天內,一定能擊敗羌胡。

我年輕學習藝文,不懂軍事,冒昧上言,不實之辭,應受罪責。

從前一毛一遂是下賤之人,大家都嘲笑他。

終於用一句話使楚與趙定合縱盟約。

我恐怕馬賢等專守一城,說打西,而羌在東出現,且其將士必然會發生像高克那樣潰敗逃叛的事情。」

朝廷不能用。

又上疏說:「『參』、『畢』變色,『參』西方之宿,「畢」為邊兵,至於分野『,參』在申,為晉分,并州之地。

西戎北狄,可能來侵擾了,應該做好準備。」

不久,隴西羌反,烏桓侵掠上郡,都如馬融所說的。

經三次遷官,桓帝時為南郡太守。

先是,馬融有事觸犯了大將軍梁冀的意旨,梁冀暗示官吏告馬融在郡貪一污,免官,剃一掉頭髮,遷徙朔方。

自一殺不死,得免罪還。

再拜議郎,又在東觀著述。

因病去官。

馬融才高,學問淵博,是當世的通家。

教授輔導學生,常以千計。

涿郡盧植,北海鄭玄,都是他的學生。

會鼓琴,好吹笛。

放達任一性一,不為儒者的小節所拘。

房屋器用衣物,崇尚奢侈,常坐高堂,掛紅紗帳,前面教生,後有女樂。

弟子按次傳授,很少有進入室內的。

曾經想註解《左氏春秋》,見了賈逵、鄭眾的註解,就說:「賈君一精一而不博,鄭君博而不一精一。

有一精一有博,我沒有什麼說的了。」

只著《三傳異同說》。

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共二十一篇。

起先,馬融被鄧氏懲辦,不敢再觸犯權勢之家,為梁冀起草陷害李固的奏折,又作大將軍《西第頌》。

因此頗被一般正直之士恥笑。

年八十八,延熹九年(166),死在家裡。

遺囑薄葬。

族孫馬日石單,獻帝時官至太傅。

史官評論說:馬融辭去鄧氏之命,徘徊隴漢之間,或者是在要求自己言行一致。

然而,不久就以鄉曲之士的拘謹小節為羞,一愛一惜他的千金之軀,終於因為奢侈一婬一樂,一黨一附被譏。

本來知一性一能正的就太少啊!堡作艱苦一愛一惜保全之情就稀薄了,生的可貴,所以安全求存的思想就多。

登高不害怕的,是那些相隨受刑的人,因為已置死生不顧了。

不在屋簷下坐,怕瓦片掉下來打著自己,這是千金之子啊!考其主要的原因,求其所安而已。

對事物的看法不同,也彼此不免相笑呢。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