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伏湛傳伏湛字惠公,琅王牙東武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後漢書白話版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伏湛、侯霸、宋弘、蔡茂、馮勤、趙喜、牟融、韋彪)

◆伏湛傳

伏湛字惠公,琅王牙東武人。

九世祖伏勝,字子賤,就是所謂的濟南伏生。

伏湛高祖父伏孺,武帝時,在東武為客座教授,因以東武為家。

父伏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教授成帝,為高密太傅,別成一家自成名學。

伏湛孝敬父母友一愛一兄弟,從小傳授父業,教授數百人。

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子。

五次遷官,到王莽時為繡衣執法,使督察大一奸一,遷後隊屬正。

更始立,以伏湛為平原太守。

當時倉卒之間兵起,天下驚擾,而伏湛卻很安靜,仍然教授不廢。

對妻子兒女說:「年谷不登,國君應撤席;今百姓都挨餓,怎麼能獨飽呢?」

於是共吃粗糧,把俸祿所得拿來賑濟鄉里,來客達百多家。

時門下督素有氣力,謀欲為伏湛起兵,伏湛惡其惑眾生事,即將他收斬,懸首城郭,以示百姓,於是官吏百姓信服嚮往,郡內以此安定。

平原一郡,是伏湛所保全的。

光武即位,知伏湛是名儒舊臣,想令其主持內職,征拜尚書,由他審定舊的典章制度。

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帝以伏湛才任宰相,拜為司直,行使大司徒職事。

光武每出征伐,常留他鎮守京師,總攝群司。

建武三年(27),代鄧禹為大司徒,封為陽都侯。

當時彭一寵一謀反於漁陽,光武想親征,伏湛上疏勸諫道「:臣聽說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國,必先徵詢同姓的意見,然後謀於群臣,再佔蓍龜,以定行一事,所以謀則成,卜則吉,戰則勝。

其《詩》說:『上帝對文王說:要取得友邦的支持,要一團一結兄弟友國,要準備攻城雲梯,要準備臨車和沖車,以討伐兇惡的崇國。

』崇國城守堅固,三旬不下,退而修政復伐,所以重人一性一命,俟時而動,所以能三分天下有其二。

陛下承大亂之極,受命為帝,復興光大祖宗,出入四年,滅檀鄉,制五校,降銅馬,破赤眉,誅鄧奉之屬,不為無功。

今京師空匱,資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征邊外;且漁陽之地,一逼一近北狄,彭一寵一困迫,必求其助。

又今所過縣邑,尤為困乏。

種麥的人家,多在城郭,聽說官兵將到,必事先將麥收割回去了。

大軍遠涉二千多里,士馬睏倦,糧食轉運艱阻。

今兗州、豫州、青州、冀州,都是中國版圖城邑,而盜賊縱橫,還沒有歸化。

漁陽以東,本屬邊塞,地接外虜,貢稅微薄。

即使在和平時期,尚且還要內郡資助,何況現在荒耗,難道值得先討伐嗎?而陛下捨近務遠,棄易求難,四方懷疑驚怪,百姓恐懼不安,這是臣非常疑惑的。

希望你遠覽文王的重視兵力博采眾謀,近思征伐前後的各種事宜,顧問有司,使他們極盡愚誠,采其所長,以聖慮而選擇之,以中土為憂念。」

帝覽其奏,就決定不親征了。

這時賊徐異卿等萬餘人佔據富平,官兵連攻不下,賊只說:「願向司徒伏公投降。」

帝知伏湛為青州、徐州所信仰嚮往,派他到平原去,徐異卿等即日歸降伏湛,護送到洛陽。

伏湛雖在倉卒緊迫時,急遽必本於文德,認為禮樂是政化之首,雖跌倒傾覆也不可有違。

這年奏請舉行鄉飲酒禮,得到批准實施。

這年冬,光武征討張步,留伏湛居守。

當時在高廟舉行冬祭,而河南尹、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伏湛沒有舉奏,被策書免職。

六年,遷封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戶,遣就國。

後南陽太守杜詩上疏薦舉伏湛說:「臣聽說唐堯、虞舜親如股肱因此社稷康盛,周文王以人才鼎盛而得安寧,所以《詩》稱『濟濟多士』,《書》曰『股肱良哉』。

臣杜詩見故大司徒陽都侯伏湛,自十五歲而志於學,未嘗有所毀缺,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經學堪為人師,論行為堪為儀表。

前在河內朝歌及居平原,官吏百姓畏一愛一,以他為楷模而倣傚他。

遇到時局反覆,兵凶連年,而伏湛能秉節義持一操一守,有不可奪的志氣。

陛下深知其能,授以宰相重任,眾賢百姓,仰望德義。

後以微小餅失免退,久不復用,有識之士感到痛惜,儒生士子感到傷心,臣私下為之惋惜。

伏湛容貌堂堂,智略謀慮,朝廷的集大成者。

從童子立志,至白首而矢志不衰。

行動足以嚮導王室,名氣足以光示遠人。

古時選拔諸侯以為公卿,所以四方回首,仰望京師。

柱石之臣,應居輔弼之位,出入宮廷以補救缺漏糾正過失。

臣杜詩愚戇,不足以知宰相之才,我只懷有區區小才,敢不盡忠竭力。

臣前為侍御史,呈上密封奏章,講伏湛公正廉明一愛一護部下,好惡分明,世代儒學,素持聲名信譽,能曉經術,修養德行,通達國家大政,尤其應該作為近臣,納言於左右,按舊制九州共選五人以任尚書,令則一郡有二人,可以伏湛代一人。

頗引來執事們的非議。

但臣杜詩蒙恩深厚,所言只要有利於國,雖死無恨,所以再次越職觸冒上奏。」

建武十三年(37)夏,徵召還朝,令尚書選擇日期以封拜官職,還沒有就位,因召見賜宴中暑,病逝。

賜棺材,帝親往弔唁,派遣使者送喪修築墓室。

◆侯霸傳

侯霸字君房,河南郡密縣人。

族父侯淵,以作官有才辯,在元帝時任職,佐石顯等領中書,稱大常侍。

成帝時,任侯霸為太子舍人。

侯霸矜持嚴肅而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

篤志好學,以九江太守房元為師,治《谷梁春秋》,為房元都講。

王莽初,五威司命陳崇薦舉侯霸德行,遷隨縣宰。

縣界曠遠,濱帶江湖,而亡命之徒多為寇盜。

侯霸到,立即立案誅殺豪猾,分捕山賊,縣中清清靜靜。

再遷為執法刺一奸一,檢舉揭發有權勢的人,無所疑懼。

後來為淮平大尹,政治治理有能幹之名。

到王莽失敗,侯霸保固自守,使一郡得到安全。

更始元年(23),派使者徵召侯霸,百姓老弱相攜號哭,遮攔使者車輛,或當道而臥。

都說「:願乞留侯君再任一年。」

百姓甚至互相告誡年青婦女不要生孩子,侯君如走,將來孩子必難保全。

使者害怕侯霸應徵走了,臨淮必亂,不敢將璽書授予侯霸,就將情況寫成奏狀以報朝廷。

恰逢更始失敗,道路不通。

建武四年(28),光武徵召侯霸與他在壽春相會,拜他為尚書令。

當時沒有故典,朝廷又少舊臣,侯霸明習以前朝廷的事務,收錄遺文,將前世善政法度有益於當時的都條奏上去,都得到施行。

每年春所下寬大的詔書,奉四時的政令,都是侯霸一手建立的。

第二年,代伏湛為大司徒,封關內侯。

在位明察守正,奉公無私。

建武十三年(37),侯霸去世,光武帝深感傷惜,親自臨吊。

下詔書說:「侯霸積善清潔,在朝視事九年,漢家舊制,封拜丞相之日,同時封為列侯。

朕常年因軍旅暴露於外,功臣還沒有封賞,忠臣之義,是不想逾越的,但還沒有來得及封爵,侯霸就離開了人世。

嗚呼哀哉!」於是追封謚侯霸為則鄉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戶。

子侯昱嗣位。

臨淮官吏民眾共同為其立祠,四時祭祀。

◆宋弘傳

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人。

父宋尚,成帝時官至少府;哀帝立,因不附董賢,違命抵罪。

宋弘年少而溫順,哀帝平帝時作侍中,王莽時為共工。

赤眉入長安,派遣使者徵召宋弘,一逼一迫不得已,行到渭橋時,自投於水,家人將他救起,他裝死獲免。

光武即位,征拜為太中大夫。

建武二年(26),代王梁為大司空,封..邑侯。

所得租俸分養九族,家裡沒有資產,以清廉著稱。

徙封為宣平侯。

帝曾經問宋弘誰為通博之士,宋弘於是薦舉沛國桓譚才學豐富見聞廣博,差不多能與揚雄、劉向父子相比。

於是召桓譚拜為議郎,給事中。

帝每次宴會,就令他鼓琴,喜一愛一其繁聲。

宋弘聽到不高興,後悔薦舉了他,等桓譚從內出來,宋弘穿著整齊的朝服坐在府上,派人召桓譚。

桓譚到,沒等他就席就批評說:「我之所以薦舉你,是想你輔國家以道德哩,現在你幾次進鄭聲以亂《雅》、《頌》,這不是忠正的表現。

能自己改正嗎?抑或是要以法相舉呢?」

桓譚頓首辭謝,好久才讓他走。

後大會群臣,帝讓桓譚鼓琴,桓譚見到宋弘,失其常態。

帝奇怪而問。

宋弘就離席脫帽而謝道「:臣所以薦舉桓譚,是希望他能以忠心正直來引導陛下,而現在朝廷沉醉於鄭聲,這是臣的過錯啊。」

帝正色改容感謝,使反服,其後不再令桓譚為給事中。

宋弘進賢士馮翊、桓梁三十多人,有的繼任為公卿。

宋弘宴見,御坐新屏風,圖畫女人像,帝多次顧視。

宋弘正色說:「沒見到好德如好色一樣的人。」

帝即令撤去圖像。

笑著對宋弘說:「聽到義就服從,可以了嗎?」

宋弘答道:「陛下能進德,臣不勝欣喜。」

當時帝的姊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她一起評論朝臣,悄悄地觀察她的心向。

公主說:「宋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說「:我將找他。」

後宋弘被引見,帝令公主坐在屏風後面,對宋弘說:「俗話說,貴了便改變朋友,富了便再娶新婦,這是人之常情嗎?」

宋弘說「:臣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哩。」

帝回頭對公主說「:事情不成了。」

宋弘在位五年,因考查上一黨一太守無罪可據,免歸府第。

數年後去世,無子,封國廢除。

史官評論說:中興以後居宰相台輔握國家大權的人很多啊。

那些因任職就得功名的,難道不是先講德禮,後重名法嗎?所以惠公在倉卒之際,首講鄉射之禮;君房入朝,先奏寬大之令。

大凡器識情大的沒有近用,道長的,功出就遠大,這大抵是志士仁人用心的根本。

君子行道義而得,謂之得;行道義而失,也可說是得。

宋弘禁止繁聲,戒一婬一色,有《關睢》進賢之意哩。

◆蔡茂傳

蔡茂字子禮,河內懷人。

哀帝平帝年間以儒學聞名,徵召試為博士,對策陳述災異,以優異被擢拜為議郎,遷侍中。

逢王莽居攝,蔡茂以有病自動免職,不肯在王莽下面做官。

恰逢天下擾亂,蔡茂素來與竇融友善,因而避難到竇融處,竇融想以他為張掖太守,蔡茂固辭不就職;每次的餉給,取足口糧而已。

後來與竇融都被徵召,再拜議郎,又遷廣漢太守,有良好政績。

當時陰氏賓客在郡界多犯官禁,蔡茂每次審理糾紛案件,無所迴避。

恰逢洛陽令董宣舉糾湖陽公主,帝開始發怒逮捕了董宣,後來赦免了。

蔡茂喜董宣剛正,想讓朝廷禁止制約貴戚的非法行為,就上書說「:臣聞興化致教,必由進善開始;康國寧人,最重要的是處理惡人。

陛下聖德隆興,再承大命,即位以來,四海晏然。

應當早起遲睡,該休息時也不休息。

然而近來貴戚妃後之家,多次倚仗恩勢,干犯吏禁,殺了人不處死刑,傷了人不予論處。

臣恐法律章程棄而不用,刑戮廢而不一舉。

最近湖陽公主奴僕在西市殺了人,而與公主共乘馬車,出入宮闈,逃罪多日,冤魂不報。

洛陽令董宣,按正道辦案不顧權貴,向公主討伐殺人犯。

陛下不先調查,而欲加鞭笞。

當董宣受怒於陛下時,京師為之側耳;等到陛下赦宥了他,天下人都拭目以望。

現在外戚驕逸,賓客氾濫,應命令有司案理一奸一罪,使公正之吏永遠得到信用,以抑制遠近非法之行。」

光武採納了。

建武二十年(44),代戴涉為司徒,在職清明儉樸毫無懈怠。

二十三年(47)在職位上去世,時年七十二歲。

賜東園梓棺,喪金贈賜很厚。

◆馮勤傳

馮勤字偉伯,魏郡繁陽人。

曾祖父馮揚,宣帝時為弘農太守。

有八個兒子,都是二千石,趙魏之間引以為榮,稱為「萬石君」。

兄弟身一體都很強壯,只有馮勤的祖父馮偃,身長不滿七尺,常常以身矮為恥,恐以後子孫也會身矮,於是為兒子馮伉娶身材很高的妻子。

馮伉生馮勤,身長八尺三寸。

八歲就會算術。

起初為太守銚期功曹,有能人稱號。

銚期常從光武征伐,政事一概委託馮勤。

馮勤同縣人馮巡等舉兵響應光武,計謀未成而被豪右焦廉等所反對,馮勤於是率領老母兄弟及宗族親屬歸附銚期,銚期把他們都當作心腹,薦舉給光武。

起初未被任用,後來就任用為郎中,供職尚書。

以圖議軍糧,處事一精一明勤勉,於是被光武親信重視。

每次引進,帝總是對左右說「:是一位好官啊!」由此令馮勤考校諸侯的晉封事宜。

馮勤衡量功次輕重,國土遠近,地勢豐薄,使封賞與功勞相一致而不逾越,使人莫不心服。

自此封爵之制,非馮勤審定不可。

帝更以他能幹,尚書的各種事務,都令他總錄。

司徒侯霸薦舉以前梁令閻楊。

閻楊這個人一向被人譏議,帝很討厭他,見到侯霸奏章,懷疑他有一奸一,大怒,以璽書賜侯霸說「:你以為崇山、幽都有什麼地方可以安身的嗎?黃鉞一下就沒有處所了。

想以身試法呢,還是殺身以成仁呢?」

使馮勤奉策書到司徒府。

馮勤回來,陳述侯霸的本意,為之申明解釋事理,帝意稍寬解,拜馮勤為尚書僕射。

在職十五年,以勤勞賜爵關內侯。

遷尚書令,拜大司農,

三年後遷為司徒。

先是三公多以罪退,帝以馮勤為賢,想讓他善始善終,於是在宴見中從容儆戒他說「:朱浮對上不忠於君,對下欺壓同僚,竟以中傷到現在,死生吉凶不可知,豈不可惜!人臣放逐受誅,雖然復追加賞賜祭祀,仍不足以償無量之身。

忠臣孝子覽照前世,以為鑒戒。

能盡忠於國,侍君無二心,那麼爵賞光榮於當世,功名垂於不朽,難道不要勉勵嗎?」

馮勤更加恭敬約束盡忠報國,被號稱為任職。

馮勤母年八十,每次會見,命令不要她拜,令侍從扶上殿,面對諸王及公主說「:使馮勤貴一寵一的,是這位老母啊。」

其受到親重如此。

中元元年(56)去世,帝悼惜他,派使者前去弔唁,賜東園棺材,賻贈很優厚。

◆趙喜傳

趙喜字伯陽,南陽郡宛人。

年輕時就有節一操一。

堂兄被人所殺,無子,趙喜只有十五歲,常想報仇。

於是一操一練兵器結納賓客,後來就去復仇。

而仇家都病了,無人相抵抗。

趙喜以為因病報仇把人殺死,不是仁者所為,暫且釋之而去。

回頭對仇者說:「你們如果病癒,應遠遠避開我。」

仇者都臥著叩頭謝罪。

後病癒,都自縛來見趙喜,趙喜不與他們見面,後來竟把他們殺了。

更始即位,舞城大姓李氏擁城不降,更始派遣柱天將軍李寶去招降,李氏不肯,說:「聽說宛人趙氏有孤孫趙喜,信義著名,願向他投降。」

更始就征趙喜,趙喜還不到二十歲,既引見,更始笑著說「:還是個小孩,豈能挑著重擔走很遠嗎?」

即任為郎中,代理偏將軍事,讓他到舞陰,李氏就向他投降。

趙喜因此進入穎川,攻擊那些不肯投降的,到達汝南界,回宛。

更始大喜,對趙喜說;「你真是名家的千里寶駒,努力勉勵吧。」

恰逢王莽派遣王尋、王邑率兵出關,更始就拜趙喜為五威偏將軍,讓他協助諸將抵拒王尋、王邑於昆陽。

光武破了王尋、王邑,趙喜負了傷,有戰功,回後拜為中郎將,封勇功侯。

更始失敗,趙喜被赤眉兵圍困急迫,於是爬上屋逃走,與好友韓仲伯等數十人,攜帶小孩及體弱者,爬山越阻,直出武關。

韓仲伯以妻子色美,擔心有人強一暴她,而自己受其害,想將妻子遺棄於道途。

趙喜責怒不聽,就以泥塗在韓仲伯妻子的臉上,把她載在小車上,自己以身推著小車。

每次遇到賊,或欲一逼一迫,趙喜就說她得了重病,因而得免於難。

既到了丹水縣,遇到了更始的家屬,都赤身露體滿身泥污,飢餓困頓不能再前進了。

趙喜見了悲感交集,所裝衣帛資糧,全部給了他們,將他們護送回鄉里。

這時鄧奉在南陽造**,趙喜平素與鄧奉友善,幾次寫信給他加以切責,而造謠的人就誣告趙喜與鄧奉合謀,帝以此為疑。

等到鄧奉失敗,帝搜查到趙喜寫給鄧奉的書信,就大驚道:「趙喜真是一位長者啊。」

即徵召趙喜,接見他,賜鞍馬,待詔於公車。

當時江南還沒有賓服,道路不通,帝以趙喜暫為簡陽侯相。

趙喜不肯帶兵前往,單車駛往簡陽。

官吏民眾不想讓他進城,趙喜就宣告曉諭,呼喚城中大人,示以國家威信,其統帥即開門面縛歸順,由此各營壘都投降了。

荊州牧奏明趙喜才能出眾極善治理,詔令他為平林侯相。

攻擊群賊,安集降眾,縣邑由是平定。

後來拜為懷令。

大姓李子春先為琅笽相,豪強不守法度掠奪兼併,為人所患。

趙喜下車,聽說他的兩個孫子殺了人未發覺,就窮加追問其一奸一,把李子春逮捕拷問,兩個孫子自一殺。

京師為他說情的達數十人,終於不聽。

當時趙王劉良病篤將終,帝親臨看望,問他有什麼要說。

劉良說:「我平素與李子春相好,今犯罪,懷令趙喜想殺他,願乞留其一性一命。」

帝說「:官吏奉法,法律不可歪曲,你再說還有什麼要求。」

劉良再沒有說話。

劉良死後,帝追感趙王,就赦免了李子春。

這年,遷趙喜為平原太守。

當時平原多盜賊,趙喜與諸郡討伐捕捉,斬其大帥,余一黨一株連者數千人。

趙喜上書說:「惡人做了惡事罰及其身就行了,可將他們徙往京師近郡。」

帝聽從,將他們移置穎川、陳留。

於是提拔薦舉有義行的人,誅殺一奸一惡之徒。

後來青州發生大蝗災,一侵入到平原郡界就隨即死掉,平原境內豐收多年,百姓歌頌。

建武二十六年(50),帝延集內戚宴會,甚歡暢,諸夫人各各往前陳述「趙喜篤義多恩,往年遭赤眉之禍逃出長安,都是趙喜救濟才得活下來。」

帝很嘉獎趙喜。

後來徵召趙喜入為太僕,接見時對人說「:你不但為英雄所保薦,連婦人也懷你的恩德呢。」

於是厚加賞賜。

二十七年(51),拜為太尉,賜爵關內侯。

當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都來入朝修好,帝令趙喜主持邊塞事務,思為長久規劃。

趙喜令過去由雲中、五原徙於常山、居庸的移民回雲中、五原去,幽州、并州由此就安定了。

三十年(54),趙喜上言宜封禪,正三雍之禮。

中元元年(56),跟從封禪泰山。

後來帝崩駕,趙喜接受遺詔,主持喪禮。

當時藩王都在京師,自從王莽篡亂,舊的典章制度不復存在,皇太子與東海王等雜坐同席,憲章沒有秩序。

趙喜就正色,橫劍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

當時藩國官屬出入宮省,與百官無所分別,趙喜就表奏由近侍護送,分止他縣,諸王各歸就邸,只有早晚入臨。

整禮儀,嚴門衛,內外肅然。

永平元年(58),封節鄉侯。

三年春,因考究中山相薛..事不實被免職。

這年冬,代竇融為衛尉。

八年(64),代虞延行太尉事,居府如真。

後遭母喪,上疏請求回家行喪禮,顯宗不許,派遣使者為其脫一下喪服,賞賜恩一寵一甚厚。

趙喜內主持宿衛,外擔任宰職,正身立朝,未嘗懈惰。

等到帝崩,又主持喪事,再奉大行,禮事圓滿。

肅宗即位,進為太傅,領尚書事。

拔擢他諸子為郎吏的七人,長子趙代,供職黃門。

建初五年(80),趙喜疾病,帝親臨探視。

病逝之後,帝親往臨吊。

年八十四歲,謚曰正侯。

◆牟融傳

牟融字子優,北海郡安丘人。

年少時即博學,為大夏侯尚書教授,門徒數百人,名稱州里。

以司徒茂才為豐縣縣令,視事三年,縣裡無獄訟,為州郡之最。

司徒范遷薦舉牟融忠義正直,行為純正,宜在本朝,並上奏其治理情狀。

永平五年(62),入代鮑昱為司隸校尉,多有舉措匡正,百官敬畏。

八年(65),代包鹹為大鴻臚。

十一年(68),代鮭陽鴻為大司農。

這時顯宗正日勤萬機,公卿一日幾次朝會,每與延謀政事,判折獄訟。

牟融明於經而才高,善論議,朝廷都佩服他的才能;帝多次嗟歎,以為牟融有宰相之才。

第二年,代伏恭為司空,舉動正直持重,甚得大臣節一操一。

肅宗即位,以牟融是先朝名臣,代趙喜為太尉,與趙喜參與總領尚書事務。

建初四年(79)去世,帝親臨其喪。

當時牟融長子牟麟歸到鄉下去了,帝以其他兒子幼弱,令太尉掾史教以威儀進止之禮訓,贈..恩一寵一很隆厚。

又賜墓地於顯節陵下,任牟麟為郎。

◆韋彪傳

韋彪字孟達,扶風平陵人。

高祖韋賢,宣帝時為丞相。

祖韋賞,哀帝時為大司馬。

韋彪孝行純正,父母去世,哀毀三年,守墓不出廬寢。

服畢,消瘦得皮包骨,形貌也變了,醫療數年才起。

好學博聞,被雅稱儒宗。

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退,復歸教授。

安貧樂道,淡於進取,三輔諸儒莫不慕仰。

顯宗聽說韋彪名聲,

永平六年(63),召拜為謁者,賜給車馬衣服,三遷魏郡太守。

肅宗即位,以病免太守職。

征為左中郎將、長樂衛尉,數陳政術,每每歸政於寬厚。

幾次上疏請退職,拜為奉車都尉,秩中二千石,賞賜恩一寵一,與親戚相等。

建初七年(82),皇上西巡狩,以韋彪代太常從,幾次召入,問以三輔舊事,禮儀風俗。

韋彪因而建議:「今西巡舊都,應追錄高祖、中宗功臣,褒揚榮顯先帝功臣,紀其子孫。」

帝接受。

行到長安,就詔令京兆尹、右扶風求蕭何、霍光後代。

當時霍光無苗裔,只封了蕭何後代蕭熊為贊侯。

建初二年(77)已封曹參後裔曹湛為平陽侯,所以不再封曹參後代。

於是厚賜韋彪錢珍饈食物,讓他回平陵掃墓上塚。

回來後,拜他為大鴻臚。

這時上書言事的,多言郡國貢舉大多不按功名次序,以致職守日益懈怠而吏事荒疏,咎在州郡。

帝下詔令公卿朝臣討論。

韋彪呈上建議說:「陛下明詔,憂勞百姓,垂恩選舉,務得其人。

國家以選拔賢才為要務,賢才應以孝行為首。

孔子說過:『事親孝則忠可移之於君,所以要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人的才力與行為很少能兼備的,是以孟公綽優於趙、魏老,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因滕、薛國小政繁他們吃不消。

忠孝之人,持心近於寬厚;鍛煉成熟之吏,持心近於刻薄。

三代之所以能以直道而行,在於古代用賢都經過磨礪選練。

士應以才行為先,不可純以功次相論。

然其關鍵,在於選二千石,二千石賢,那麼貢舉就都得其人了。」

帝深以為然而採納。

韋彪以當時是繼承了光武、明帝二代吏化之後,多以苛刻為能,又設置官吏選任職務,不必以才為條件,因盛夏多寒,就上疏諫道:「臣聞政化的根本,必順陰陽。

現在立夏以來,當熱而寒,這是刑罰刻急,下面郡國不奉時節所造成的。

農夫急於務農而苛吏卻奪其農時,交納賦稅本已達到常規而貪吏們卻強奪其財,這是巨大的禍患。

要急人所務,必先除其所患。

天下的中樞要害,在於尚書。

尚書之選,豈可不慎重?而過去是多從郎官越級擢升為尚書,雖知曉文法,長於應對,然只有一般區區小慧,並無治國安民的大才。

應當從歷任州宰素有能名的官員中簡拔,雖進退緩慢,有時來不及,然而他們是忠心向公,奉職周密可靠的。

文帝因嗇夫善對要拜他為上林令的教訓,周勃木訥少文而能安劉氏的大功都是應當引以為鑒的。

以前楚獄大起,所以設置令史以助郎職,而這些人小人很多,好為一奸一利。

現在務必一精一簡,把他們停省。

又諫議之職,應用公正之士,能看出問題匡正時務,對朝廷政務有所補益的人。

又御史外遷,動不動據有州郡。

應清理選擇其任,以政績來責成他們。

有些二千石視事已久,且能為官吏民眾創造便利平安的,應增秩祿重賞,不要隨便遷徙。

希聖上留心。」

書奏上去,帝接納了。

元和二年(85),春,帝東巡狩,以韋彪代司徒事從行。

回來後,韋彪因病求退職,帝遣小黃門、太醫問病,賜以食物。

韋彪說疲睏已極。

章和二年(88)夏,使近侍策詔書說:「韋彪以將相的後裔,勤勉謹慎,出自州里,在位很久。

因患篤疾,連上書求退。

君年已老,不可以再加重任,恐職事煩瑣,以加重損耗。

著其上大鴻臚印綬。

遣太子舍人到中臧府,受賜錢二十萬。」

永元元年(89)卒,詔尚書:「故大鴻臚韋彪,在位無過失,正準備錄用,奄忽而卒。

特賜錢二十萬,布百匹,谷三千斛。」

韋彪清儉好施捨,所得祿賜分與宗族,家無餘財。

著書十二篇,號為《韋卿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