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王制》說:「東方稱為夷。」夷是根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後漢書白話版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夫余國、高句驪、北沃沮、南沃沮、女兒國、倭國、州胡國、倭奴國等)

《王制》說:「東方稱為夷。」

夷是根的意思,是說上天仁一愛一併且一愛一惜生靈,萬物頂著泥土長出地面。

所以東方的人生一性一柔順,容易用道義駕馭,以至於有君子國、不死國出現。

夷分為九支,他們是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所以孔子想住在九夷地區。

從前堯命令羲仲住在蝸夷,那兒有個地方叫做暘谷,是太陽出來的地方。

夏朝的皇帝太康失去德政,夷人開始背叛。

自少康以後,夷人世代欽服朝廷的教化,於是到天子門前歸順,進獻他們的音樂舞蹈。

桀統治暴虐,各部落的夷入侵犯內地,殷朝的成湯變革天命,攻打並平定了夏。

到仲丁時,藍夷進犯內地。

自這以後的三百多年,夷人有時歸順,有時背叛。

武乙衰敗時,東夷逐漸強盛,於是他們分別遷移到淮河、泰山一帶,漸漸在中原地區生活。

到周武王滅紂時,肅慎國前來貢獻石製箭鏃和楛木製作的箭矢。

管叔、蔡叔背叛周朝廷,於是招攬引一誘夷狄,周公征討管叔、蔡叔,終於平定了束夷。

周康王的時候,肅慎再次前來。

後來徐夷僭稱天子名號,竟然率領九夷攻打宗周,向西攻到黃河岸邊。

周穆王害怕徐夷正處強盛,就將東方的諸侯分出來,要徐偃王統領。

徐偃王住在潢池束面,土地方圓五百里,偃王推行仁義,陸地上前來朝拜的就有三十六個國家。

周穆王后來得到駿馬赤驥、騌耳,於是派造父駕駿馬告知楚國,命令楚國攻打徐國,一天就到了。

於是楚文王大規模興兵攻打徐國並且滅掉了徐國。

徐偃王仁慈但不知權術,不忍心讓國人打仗,所以導致失敗。

徐偃王最後敗走彭城武原縣束山腳下,跟隨他的百姓數以萬計,因而稱束山為徐山。

周厲王殘暴無道,淮夷進犯,天子派虢仲攻打淮夷,不能獲勝,周宣王又命令召公前去征討,平定了淮夷。

到周幽王荒一婬一暴亂,四面的夷人交替入侵,直到齊桓公修霸業,才打退了夷人。

到楚靈王在申國會盟時,淮夷也來參加盟會。

後來越國搬到琅邪,與淮夷一同征戰,自此侵凌為害中原各國,侵犯滅掉小一柄一家。

秦國吞併六國,淮夷、泗夷都分散為普通民家。

陳涉起兵,天下崩潰,燕國人衛滿在朝鮮避難,因此統治了朝鮮國。

一百多年後,漢武帝滅掉了朝鮮,自此束夷才和京都來往。

王莽篡位時,貊入侵犯邊境,建武初年,貊人又來朝貢。

當時遼東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聲望在海外很大,於是減、貊、倭、韓從萬里之外入朝貢獻,所以章帝、和帝以後,使者互相往來。

到永初多難之時,束夷開始入侵抄掠;桓帝、靈帝朝政混亂,束夷逐步蔓延開來。

自中興以後,四境的夷人前來歸順,雖然時常出現反叛,但使者沒有中斷,所以這些國家的風俗人情及地理環境,能夠粗略地記述。

東夷一般都在一地世代定居,喜歡喝酒、唱歌和跳舞,有時頭戴冠弁,身穿絲帛衣服,器物用俎、豆。

造就是華夏喪失禮儀而在四夷那裹可以找到的原因。

蠻、夷、戎、狄總稱為四夷,就好像公、侯、伯、子、男都稱為諸侯一樣。

夫余國,在玄菟以北有一千里地。

南面同高句驪,束面同挹婁,西面同鮮卑接壤,北面有弱水。

地域方圓二千里,本是減人的地盤。

起初,北夷索離國國王外出巡行,他的侍女在這之後懷孕,國王回來以後,打算殺了她。

侍女說:「之前見到天上有個氣一團一,有雞蛋那麼大,降到我的身上,就這樣有了身孕。」

國王將她囚禁,後來生下一個男孩。

國王下令將這男孩丟到豬圈裹,豬用嘴對他呵氣,不死。

又將他丟到馬棚裹面,馬也像豬那樣對他呵氣。

國王認為他是神,就聽任孩子的母親收養他,取名叫束明。

束明長大以後善於射箭,國王憎惡他的勇一猛,又想殺掉他。

東明逃走,向南到掩灑水,用弓拍打水面,結果魚鱉都聚集起來浮到水面上,束明乘魚鱉得以過河,就這樣到夫余當了那兒的國王。

夫余國在東夷地域中,土地最為平坦開闊,土壤適合種植五穀。

那裹出產名馬、紅色的玉、貂鈾,玉珠大如酸棗。

他們用柵欄圍成城牆,城內有宮室、倉庫和監獄。

那兒的人生得粗一大勇一猛但謹慎敦厚,不做入侵抄掠的事情。

他們用弓箭和刀矛作為武器。

他們用六畜作為官名,有馬加、牛加、狗加,城邑村落都歸各加官管轄。

他們吃飯喝水都使用俎、豆,朝會時實行拜爵洗爵和揖讓升降的禮儀。

他們在臘月祭天,連續許多天舉行盛大聚會,在一起吃喝、唱歌跳舞,稱為「迎鼓」。

在這時候要停止用刑和抓人入獄,釋放囚犯。

發生戰爭,他們也祭天,把牛殺掉,用牛蹄占卜其吉凶。

路上行人不管白天黑夜,喜歡唱歌叫喊,歌聲不問斷。

那裹的習俗是用刑嚴刻,凡被處死的人其家人全都被收為奴婢。

偷一件東西被處罰出十二倍的東西。

男一女通一奸一都被處死,尤其對兇惡妒忌的婦女治罪,殺掉以後,還將一屍一體陳放在山上。

兄死則弟娶嫂為妻。

死後有外棺而沒有內棺。

他們殺活人殉葬,殉葬人數多的數以百計。

國王下葬用玉匣,漢朝廷經常預先將玉匣交給玄菟郡,國王死時就派人來迎取玉匣埋葬國王。

建武年間,東夷各國都來貢獻和朝見。

二十五年,夫余王派使者奉獻貢品,光武給他們的回報很豐厚,自此使者每年互相往來。

到安帝永初五年,夫余王第一次率領七八千人的步兵和騎兵進犯抄掠樂一浪一,殺死殺傷官吏百姓,後來重又歸順。

永寧元年,夫余王派王儲尉仇台到朝廷進貢,天子賜給尉仇台印綬、黃金及絲織品。

順帝永和元年,夫余王來京師朝拜,天子為夫余王演出黃門鼓吹和角抵戲為他送行。

桓帝延熹四年,夫余王派使者來朝賀和進貢。

永康元年,國王夫台率領兩萬多入侵犯玄菟,玄菟太守公孫域打敗了去台,殺死去盒一千多人。

到璽童晝堊三年,夫余王再次奉上奏章,貢獻物品。

圭籃原先隸屬直菟,麩童時,去宣逛要求歸屬遼墓。

挹婁,就是古代的蠱垣璽。

挹璽在圭筮東北方向有一千多里遠,東面靠著大海,南面與坦左沮接壤,不知道挹婁北面邊界到什麼地方。

那地方有許多山嶺和險要之處。

人的長相像夫餘人,但語言各不相同。

那裹有五穀、麻布,出產紅色的玉和上等的貂。

他們沒有國君長吏,每個部落各有頭領。

他們生活在山林裹面,當地氣候極為寒冷,他們一般住在洞一穴一裹面,以洞一穴一深為尊貴,大產人家有深到需要用九部梯子相接的地步。

他們喜歡養豬,吃豬肉,穿豬皮製成的衣服。

冬天用豬油塗在身上,有幾分厚,用來抵禦風寒。

夏天他們就一裸一體,用一尺布遮住前後。

那兒的人臭穢不乾淨,廁所建在正中,圍著廁所居住。

自齟e興起以後,遣婁歸屬去齟。

坦婁部族人口雖少,但人勇一猛有力,他們生活在險要山地,而且擅長射箭,射則中人眼睛。

弓長四尺,力量和機一弩一相當。

箭用楛木製作,長一尺八寸,箭鏃用青石製作,箭鏃上都抹上毒一藥,人被射中立刻就死。

他們善於弄船,喜好掠奪,相鄰的國家都很害怕憂慮,但始終不能制一服他們。

塞婁夫余的飲食器一具一般都用俎豆,惟獨挹婁不用俎豆,這是法律習俗最沒有秩序綱常的國家。

高句驪,在遼東的束面有一千里遠,南面與朝鮮、減貊,束面與沃沮,北面與夫縫接壤。

地域方圓二千里,有許多大山和深谷,人們就依隨山谷生活。

高句驪缺少田地農業,努力勞作不能滿足自己需要,所以那裹的習俗是在飲食方面節省,但喜歡修建宮室。

在塞夷相傳產包驪是去縫的另一支,所以他的語言和法度很多都相同,但跪拜時拖著一隻腳,走路總是奔跑。

高句驪總共有五個部族,有逍拯塑,絕奴部,嶇扭塑,進絲部,桂婁部。

原先消奴部稱王,後來漸漸衰弱,後來桂婁部取代為王。

高句驪設置的官職,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主簿、優台、使者、帛衣先人。

漠武帝滅掉朝鮮,將高句驪作為縣,屬玄菟管轄,賜給高句驪鼓吹樂工。

那裹的習俗一婬一蕩,都喜歡潔淨,一到夜晚就男一女聚在一起歌舞。

高句驪人喜歡祭祀鬼神、社稷和零星,在十月祭天並大規模聚會,稱為「東盟」。

高句驪束部有一個大洞一穴一,稱做燧神,他們也在十月迎接祭祀褳神。

參加聚會的人都身穿色彩花紋一精一美鮮艷的絲織衣服,用金銀飾品打扮自己。

大加、主簿都頭戴幅巾,像冠和頭巾但沒有後邊;小加則頭戴折風冠,形狀像弁。

他們沒有監獄,但有罪罰,眾加官商量後就殺掉有罪的人,將罪犯的妻子兒女收為奴婢。

他們的婚姻都是男人到婦女家中,生下孩子,待孩子長大,然後帶回去,接著就漸漸準備送終用的器一具。

金銀財物錢幣全花在厚葬上面,他們用石頭堆積成墳,墳上也種植松柏。

那裹的人一性一情兇猛急躁,有力氣,善於打仗格鬥,喜歡為寇抄掠,沃沮、束減都屬於高句驪統治。

句驪又稱為貊,另外有一支種族,他們傍靠小河生活,因此被稱為「小水貊」。

句驪出產良弓,就是所謂的「貊弓」。

王莽初年,微調句驪的軍隊攻打匈奴,那裹的人不肯出征,王莽強迫他們上路,這些人都逃出邊關當了強盜。

遼西大尹田譚追擊句驪人,戰死了。

王莽命令部將嚴尤攻打句驪,嚴尤誘騙句驪侯縐進入邊關,殺了他,將他的首級送到長安。

王莽大為高興,將高句驪王改名為下句驪侯,結果貊人入侵邊境愈益嚴重。

建武八年,高句驪派使者來朝拜進貢,光武恢復了高句驪的王號。

二十三年冬天,句驪蠶支落大加戴升等一萬多人到樂一浪一歸屬國內。

二十五年春,句驪侵犯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但遼東太守祭肜用恩德信義招引句驪人,他們又都開塞通好。

後來句驪王宮生下來睜開眼睛就能看束西,國人歸附他。

等到他長大後非常勇一猛壯健,多次侵犯邊界。

和帝元興元年春天,句驪王宮又入侵遼東,抄掠六縣,太守耿夔擊敗了句驪軍,殺了他們的主帥。

安帝永初五年,句驪王宮派使者進貢,要求歸玄菟管轄。

元初五年,句驪又與減貊入侵玄菟,攻打華麗城。

建光元年春天,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遼東太守蔡諷等人率領軍隊出邊關攻打句驪和滋貊,捕殺了濺貊主帥,獲得許多武器、馬匹和財物。

宮於是派王儲遂成率領二千多人迎接姚光等人,派使者假裝投降;姚光等人相信了句驪王宮,遂成趁機佔據險要地形攔阻大軍,同時悄悄派了三千人攻打玄菟、遼東,焚燬城郭,殺死殺傷了兩千多人。

朝廷於是徵調廣陽、漁陽、右北平、涿郡屬國的三千多騎兵一同援救,但貊人已經撤離。

夏天,貊人又與在遼東的鮮卑八千多人進攻遼隊,殺害抄掠官吏百姓。

蔡諷等人追擊敵人到新昌,蔡諷戰死,功曹耿耗、兵曹掾龍端、兵馬掾公孫醋用身一體保護蔡諷,一同死於戰陣,戰死的有一百多人。

秋天,宮就率領馬韓、減貊幾千騎兵包圍玄菟。

夫余王派兒子尉仇台率領二萬多人,與州郡一道合力攻打,打敗了句驪王,殺死敵人五百多。

這一年宮死了,他的兒子遂成繼位。

姚光上書說想趁句驪喪事攻打句驪,參加商議的人都認為可以。

尚書陳忠說:「宮以前兇猛狡詐,姚光不能討伐,趁宮死而去攻打句驪,不合道義。

應當派使者去弔唁慰問,順便責備句驪以前的罪行,赦免前罪而不加誅伐,爭取將來得到好處。」

安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第二年,遂成將擄掠去的漢人歸還漢,到玄菟歸降。

天子下詔書說:「遂成等人凶暴悖逆,不可言狀,應當殺掉截斷肢一體剁成肉醬,以告示百姓,幸而遇到赦免的詔令,請罪歸降。

鮮卑、穢貊連年入侵抄掠,驅趕擄掠的百姓,動輒以千計算,然而送回的人數才幾十人、幾百人,不是嚮往德化的作法。

自今以後,不同朝廷打仗並且自己歸順朝廷,送還被擄掠去的人口的,都給他們贖金,送給每人四十匹細絹,送回小孩給一半。」

遂成死後,他的兒子伯固繼位。

自此以後減貊歸順,束部邊境很少發生戰事。

順帝陽嘉元年,在玄菟郡設立六部屯田。

質帝、桓帝年間,減貊再次侵犯遼東西安平,殺害了帶方令,擄掠去樂一浪一太守的妻子孩子。

建寧二年,玄菟太守疊困攻打2趟,殺了幾百人,值晝歸降,請求屬玄菟管轄。

束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的束面,東邊靠著大海;北面同挹婁、夫余接壤,南部同穢貊接壤。

束沃沮東西方向狹窄,南北方向長,可折合千里見方。

那裹土地肥一美,背靠山嶺面向大海,適合五穀生長,人們擅長農業耕作,有村落頭領。

那裹的人天一性一質樸剛直,勇一猛頑強,長於手拿長矛步行作戰。

言語、飲食、住所、衣服和句驪有相似之處。

他們的葬禮,造一個大木棺。

長十幾丈,把木棺的一頭挖開作為門,剛死的人先暫且埋掉,讓皮肉爛盡,然後取出骨頭放進棺內。

一家人都放進一個棺子裹。

他們用木頭刻成死者生前的形象,所刻人像的數目隨著死去人的數目增加。

武帝減掉朝鮮,以沃沮地域為玄菟郡。

後來遭夷貊侵犯,將玄菟郡遷到高句驪的西北方向,而將沃沮改為縣,屬樂一浪一東部都尉管轄。

到光武時撤去都尉官,後來將這些地方都封沃沮的大頭領沃沮侯。

沃沮土地狹小,夾在大國之間,所以臣屬句驪。

句驪又任命其中首領為使者,用來監管沃沮,要沃沮上交租稅,貂、布、魚、鹽,以及海中的食物,徵調沃沮的美一女作為婢女和妾。

又有北沃沮,又名置溝婁,距南沃沮有八百多里。

北沃沮的習俗與南沃沮都相同。

邊界南部與挹婁相接。

挹婁人喜歡乘船隻入侵抄掠,北沃沮的人害怕,每到夏天他們經常藏在山巖洞一穴一裹面,到冬天船水路不通,這才下山住進村落。

那裹的老人說,曾經在海中得到一件粗布衣服,衣服的形狀像中等個頭的人穿的,但兩隻袖子有三丈長。

又在岸邊見到一人乘一隻破船,頭頂上還長有面孔,跟他說話互相言語不通。

他不吃東西而死。

又說海中有個女兒國,沒有男人。

有的傳說女兒國有個神井,在神井上看一下就能生下孩子.遠北面與高句驪、送回,南面與厘韓接壤,束面直通大海,西面到樂一浪一。

滋和沃沮、句驪,原先都是朝鮮的地方。

從前周武王將朝鮮封給箕子,箕子教給百姓禮制和種田養蠶的技術,又制訂八條禁令。

那裹的人始終不相互偷盜,用不著關門閉戶。

婦女貞節守信。

吃飯喝酒用禮器篷、豆。

四十多代以後,到朝鮮侯准,自稱王號。

漢初大亂,燕國、齊國、趙國的人到朝鮮避難的有幾萬人,燕國人衛滿打敗了准而自己統治朝鮮,傳國到孫子右渠。

元朔元年,穢的頭領南閭等人背叛右渠,率領二十八萬人到遼東歸屬內地,武帝將滅的地盤設立為蒼海郡,幾年以後才撤銷。

到元封三年,武帝滅掉朝鮮,分別設立樂一浪一、臨屯、玄菟、真番四個郡。

到昭帝始元五年,撤銷臨屯、真番,合併給樂一浪一、玄菟。

玄菟郡治又移到句驪。

從單單大嶺以東,沃沮、減貊都屬於樂一浪一。

後來由於境內土地廣闊遼遠,又將嶺束的七個縣分出來,設置樂一浪一東部都尉。

減自屬於國內以後,風俗逐漸衰退,法律禁令也逐漸增加,多達六十多條。

建武六年,減去都尉官,因而放棄了嶺東的地方,將這些地方全部封給減的大頭領並封他們為縣侯,每年四季他們都來朝拜慶賀。

減人沒有國君長吏,他們的官職有侯、邑君、三老。

那裹的老人說自己同句驪是同一種族,語言、法度、習俗大體相似。

那裹的人生一性一愚昧樸實,沒什麼欲一望,不向別人乞求。

男一女都穿衣領彎曲的衣服。

他們的習俗是看重山,對山 各自劃有地域邊界,相互不得妄白干涉。

同姓的人不通婚。

他們有很多忌諱,有人生病死亡,他們經常拋棄原先的住宅,重新建造新居。

他們知道種麻,養蠶,做絲綿布。

他們懂得觀測星宿,事先知道年成是豐收還是歉收。

他們一般在十月份祭天,晝夜喝酒、唱歌、跳舞,稱之為「舞天」。

又把虎作為神來祭祀。

村落之間發生互相侵犯,總是罰對方用人口和牛馬償還,稱之為「責禍」。

殺人的人償命。

他們很少入侵別國和偷盜。

穢人能夠步行作戰,他們製造的矛有三丈長,有時幾個人一起拿一根矛。

樂一浪一的檀弓就出產於減。

那裹有許多身有花紋的豹子,有一種矮小的乘之可在果樹下走的馬,海裹出產班魚。

使者來的時候都要貢獻這些東西。

韓分三個種族:一叫馬韓,二叫辰韓,三叫弁辰。

馬韓在西面,有五十四個國家,馬韓的北面同樂一浪一,南面同倭相鄰。

辰韓在東面,有十二個國家,辰韓的北邊同減貊接境。

弁辰在辰韓的南面,也有十二個國家,弁辰的南部也同倭相鄰。

韓總共有七十八個國家,伯濟是其中的一國。

大國有一萬多戶,小一柄一有的幾千戶,各自生活在山嶺和海之間,土地折合四千多里見方。

東西方向以大海為邊境,都是古代的辰國。

馬韓最大,大家一同立馬韓的人為辰王,在目支國建都,統治三韓的全部地盤。

各國的國王原先都是馬韓種族的人。

馬韓人懂得種田養蠶,製作絲綿布。

那裹出產栗子,有梨那麼大。

有一種長尾鶸,尾巴有五尺長。

馬韓的村落都混雜在一塊居住,也沒有城郭。

他們用土造房屋,形狀像墳塚,他們在土屋的頂上開門。

他們不知道跪拜,沒有男一女老少的分別。

他們不看重金銀珍寶和錦帛一毛一織品,不知道乘牛騎馬,惟獨看重玉珠,把玉珠聯綴在衣服上作為裝飾品,以及做項鏈耳墜。

他們一般不戴冠帽,露出髮髻,身穿布袍,腳穿草鞋。

那裹的人強壯勇一猛,年輕人在建築房屋時有賣弄力氣的,經常用繩子將後背光一溜一溜地穿連起來,吊上大木頭,歡呼跳躍,以為強壯。

他們經常在五月份耕種完畢祭祀鬼神,晝夜喝酒聚會,大家聚到一起唱歌跳舞,跳舞時經常是幾十個人跟著用腳踏地拍打節奏。

十月份農事結束,也是如此。

各國的村落各有一個人負責祭祀天神,稱之為「天君」。

又造蘇塗塔,豎一起大木頭,在上面懸掛鈴和鼓,用來事奉鬼神。

馬韓的南部邊界靠近倭,也有文身的人。

辰韓,那裹的老人說自己原是秦朝時逃亡的人,為躲避苦役,來到韓國,馬韓割出東部地區給他們居住。

他們稱「國」為「邦」,稱「弓」為「弧」,稱「賊」為「寇」,稱「行酒」為「行觴」,彼此稱對方叫「徒」,有點像秦朝的語言,所以有人稱他們為秦韓。

辰韓有圍牆、柵欄和房屋。

一些小的城邑,各自有首領,大的首領叫臣智,其次叫儉側,又其次叫樊祇,又其次叫殺奚,再次叫邑借。

辰韓土地肥一美,適合種植五穀。

他們懂得養蠶種桑,織絲帛。

他們知道駕車騎牛馬,嫁娶按照禮規去做。

在路上人們相互讓道。

辰韓出產鐵,穢、倭、馬韓都向他們買鐵。

他們的所有貿易,都用鐵作為貨幣。

那裹的習俗喜歡唱歌跳舞、喝酒敲鼓彈瑟。

生出孩子希望孩子頭扁,都用石頭壓在孩子腦袋上。

弁辰同辰韓混雜居住,城郭和衣服都一樣,語言和風俗有差異。

人的長相都很高大,頭髮漂亮,衣服清潔。

但刑法嚴峻。

弁辰的國家靠近倭國,所以有不少人文身。

起初,朝鮮王準被衛滿打敗,就率領剩下的幾千人逃到海上,攻打馬韓,打敗了馬韓,自立為韓王。

准的後代滅絕,馬韓人又立自己人為辰王。

建武二十年,韓國廉斯人蘇馬諼等人到樂一浪一進貢。

光武封蘇馬提為漢廉斯邑君,要他歸樂一浪一郡管轄,四季朝見。

靈帝末年,韓、減一併強盛,郡縣沒能力制一服他們,百姓苦於禍亂,不少人流亡到韓國。

屋壟的西面,有一個海島,上面有州胡國。

那裹的人生得矮小,剃去頭髮,身穿皮革製成的衣服,僅有上衣而沒有下衣。

他們喜歡養牛、養豬,乘船往來到韓國做生意。

倭在韓東南方向的大海中,依海島居住,共有一百多個國家。

自從武帝滅掉朝鮮,倭人派使者和翻譯和漢來往的有三十個左右的國家,每個國家都自稱國王,世代相傳。

大倭王住在邪馬台國。

樂一浪一郡的邊界,距邪馬台國有一萬二千里,距倭的西北邊界拘邪韓國有七千多里。

倭地大致在會稽束冶的束面,與朱崖、儋耳相近,所以他們的法度習俗大多相同。

那裹的土壤適合種植稻穀、麻,適合養蠶種桑,倭人懂得將絲麻織為布帛。

那裹出產白玉珠和青玉。

山上有紅土。

氣候溫暖,冬夏都生長蔬菜.沒有牛、馬、虎、豹、羊、鵲。

他們的兵器有矛、盾、木弓,箭用竹製作或用骨頭製成箭鏃。

男人都在臉上刺字和文身,以身上花紋的左右、大小分別尊卑貴賤。

那裹男子穿的衣服都是用整幅布帛橫過來,結紮相連。

女人披著頭髮,髮髻盤曲,衣服像薄被,從頭向下套在身上;而且用硃砂粉敷在身上,類似中原人用粉。

他們有圍牆、柵欄和房屋。

父母和兄弟都分開居住,惟獨聚會時沒有男一女分別。

吃喝用手,並且使用禮器篷、豆。

他們習慣上都赤腳,認為蹲著和坐著是對人恭敬。

人們生一性一嗜酒。

很多人長壽,活到一百多歲的人非常多。

國內女一性一較多,首領們都有四五個妻子,其他人有的有兩個妻子,有的有三個妻子。

女人不一婬一亂,不妒忌。

並且那裹的習俗不偷盜,很少有爭執訴訟的事情。

犯法人的妻子兒女要被沒收,嚴重的要殺掉滿門全族。

人死了要停一屍一十多天,家裹人哭泣,不吃飯不喝酒,但別的人到死者家中唱歌跳舞,以此為樂。

他們燒烤骨頭進行占卜,用來判斷吉凶。

他們渡海往來,讓一個人不梳妝,不洗沐,不吃肉,不近女色,稱之為「持衰」。

如果在途中吉利,就給持衰的人財物;如果在外生病或是遇害,就認為是持衰的人不嚴謹,就一同將他殺掉。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派人帶了貢品前來朝拜慶賀,使者自稱大夫,倭奴國在倭國的最南端。

光武賜給倭奴國印綬。

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人獻來一百六十個人,希望能夠朝見。

桓帝、靈帝年間,倭國大亂,互相攻打,許多年沒有國君。

有一個叫卑彌呼的女子,年長以後不出嫁,從事鬼神之術,能夠用妖術迷惑大家,於是大家一同立她為國王。

她的侍者婢女上千人,很少有人見到她,衹有一個男子供給她飲食,傳她的話。

她居住的宮室樓觀和柵欄城牆,都有人手拿兵器守衛。

法律習俗非常嚴峻。

從女王國向東渡海一千多里,到達拘奴國,雖然都是倭人,但不屬於女王管轄。

從女王國向南四千多里到達侏儒國,人有三四尺高。

從侏儒國向東南方向乘船走一年,可到一裸一國、黑齒國,使者能到的地方,就到此為止了。

會稽海外有束緹人,分為二十多個國家。

又有夷洲和澶洲。

傳說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帶領幾千童一男童女渡海,尋找蓬萊神仙,沒找到神仙,徐福害怕被殺頭不敢回來,就居住在夷洲上,世代相繼,有幾萬家。

百姓經常到會稽買賣。

會稽束冶縣有人在海上航行遭遇大風,被漂流到澶洲。

澶洲所在的地方非常遙遠,沒辦法往來。

論曰:從前箕子遠離衰敗的殷商的命運,到朝鮮避難。

朝鮮最初的習俗沒有聽說過,到箕子實行八條禁令以後,使人們知道法禁,因而城邑沒有一奸一婬一和偷盜,夜不閉戶,改變了愚昧淺薄的習俗,接近寬大簡略的法律,實行了幾百幾千年,所以束夷普遍形成溫和謹慎的風氣,和另外三方的夷人不同。

衹要政治通達,那麼就會存有道義。

仲尼心懷感憤,認為九夷可以居住。

有人懷疑九夷鄙陋。

孔子說:「有才德的人在那裹居住,有什麼鄙陋的呢廠也僅有這種想法罷了。

白這以後朝鮮商賈往來做生意,逐漸和中原來往。

然而燕國人衛滿擾亂了朝鮮的風尚,自此風氣變得淺薄不同了。

《老子》說:「法令愈益昭明,盜賊就有很多。」

像箕子這樣省簡法律條文而用信義治理的,這是得到聖賢制訂法律的根本了!

贊曰:居住在蝸夷,被稱作暘谷的地方。

入山裹棲息,藏海上生活,由此和中原的宗族相區別。

秦朝末年發生禍亂,燕國人逃離災難。

糅雜進華夏人的習俗,原有的風尚澆薄,於是同漢國往來。

地處遙遠通過翻譯,有時歸順有時背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