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郭躬傳,郭躬字仲孫,穎川陽翟人。家中世代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後漢書白話版

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郭躬、陳一寵一)

◆郭躬傳,郭躬字仲孫,穎川陽翟人。

家中世代做官。

父郭弘,學習《小杜律》(註:杜延年明法律,宣帝時做御史大夫。

其父杜周,武帝時為廷尉、御史大夫。

故稱杜延年為小杜。

)太守寇恂用郭弘做決曹掾,斷獄至三十年,用法公平。

凡是被郭弘所判案子,退後沒有怨恨之情,郡內將弘比為東海於公(註:於公,東海人,丞相於定國之父,決獄極公平)。

郭弘九十五歲死去。

郭躬年少時即繼承父業,講授徒眾常數百人。

後來做了郡吏,召入公府。

永平年間,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打匈奴,騎兵都尉秦彭做副帥。

秦彭在別處駐紮而常按法殺人,竇固奏稱秦彭專權,請求殺掉他。

顯宗於是引公卿朝臣評定秦彭的罪科。

郭躬因為明白法律,召入朝參加評議。

議論的人都同意竇固所奏,郭躬獨自說:「在法律上,彭該斬首。」

帝說:「軍隊出征,校尉一統於都督。

彭既無斧戊,可以專權殺人嗎?」

郭躬答道:「一統於督,是講部曲(註:大將軍行有五部,部有曲)。

今彭專軍別將,和這有些不同。

兵事很緊迫如人之呼吸一般,不允許事先關照督帥。

況且漢朝的制度,螷卓戈就是斧戊,在法律上不算有罪。」

皇帝聽從郭躬的意見。

又有兄弟一起殺人的,而罪行不好歸在誰身上。

皇帝認為兄不管教弟,所以報稱兄宜重判而弟減死罪。

中常侍孫章宣讀詔書,誤言兩報重,尚書奏稱孫章假傳旨意,罪當腰斬。

帝又召郭躬來問,郭躬答道:「孫章應罰金。」

皇上說「:孫章假傳詔書殺人,怎麼說只罰金?」

郭躬說「:法律上有故意殺人和誤殺人之分,孫章傳達命令的錯誤,屬於誤殺,誤殺人在條文上就輕些。」

皇上說:「孫章與囚犯同縣,疑他是故意。」

郭躬說「:『大道如砥之平,其直如矢』『,君子不逆詐』,君王以天為法,刑不可以委曲生意。」

皇上說:「好。」

授躬為廷尉正,後因犯法免職。

後來三次陞遷,元和三年(86),拜為廷尉。

郭躬家世代掌法,務在寬平,當典理官時,決獄斷刑,多依矜恕的原則辦事,於是依照重刑可從輕發落的四十一件事奏之皇上,事都施行,著於法令。

章和元年(87),赦天下在獄囚犯在四月丙子以前減死罪一等,不用笞刑,到金城,而文中沒涉及逃亡未發覺的。

郭躬上封事道「:聖恩減死罪使戍邊的原因,是重在人命。

今死罪亡命的大概有萬人,又自赦以來,捕得罪犯甚多,而詔令沒有涉及,都應重罪論處。

想到天恩沒有不寬厚,死罪以下都得到再生,而逃亡後被捕的卻不沾恩澤。

臣以為赦免以前犯死罪而囚繫在赦後的,可以都不用笞刑到金城,以保全人命,也有益於邊疆。」

肅宗認為很好,立刻下詔赦免。

郭躬奏讞法科,多所保全一性一命。

永元六年(94),死在官府。

中子郭日至,也明法律,官做到南陽太守,政有名跡。

◆陳一寵一傳,陳一寵一字昭公,沛國交人。

曾祖父陳鹹,成帝、哀帝時代以律令做尚書。

平帝時,王莽輔政,多改動漢朝制度,陳鹹心裡不滿。

等到王莽因呂寬事殺掉不附自己的何武、鮑宣等,陳鹹就歎息道:「《易經》上說『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吾可以逝矣!」(譯:君子看到細微的苗頭就要行動,不要等待一整天。

)立即請求離職而去。

等到王莽篡位,召陳鹹以為掌寇大夫,陳以病為由不肯就職。

這時三個兒子參、豐、欽都在官位,於是全部叫他們解除官職,父子一道回到鄉里,閉門不出入,還是用漢家的習俗在臘月舉行祭禮。

人家問他的緣故,陳鹹說:「我的先人難道知道王氏的臘祭嗎?」

後來王莽又召陳鹹,就稱病重,於是就收斂家中的律令書文,都藏在牆壁裡面。

陳鹹一性一格仁恕,常告誡子孫道:「替一人議法,當依於輕,即使有百金的好處,切莫與人重比。」

建武初年,陳欽子陳躬做廷尉左監,早死。

陳躬生了陳一寵一,明習家業,一寵一年輕時做過州郡吏,被召到司徒鮑昱府。

這時三府掾屬專好交遊,以不肯幹事為高尚。

陳一寵一常不以為然,獨自勤心事務,幾次對鮑昱陳述當代政治。

鮑昱肯定一寵一的能耐,轉為辭曹,掌天下的官司。

他所判決很公平,沒有不滿足大家的心願。

當時司徒處理官司,久的拖延幾十年,事情複雜,易為輕重,不一良的官吏得依附以生輕重。

陳一寵一替鮑昱撰寫《辭訟比》七卷,處理案情的科條,都用事類相從。

鮑昱奏上這個,後來公府奉之以為榜樣。

三次陞遷,肅宗初年,做了尚書。

這時繼承永平年間的舊例,吏政提倡嚴厲,尚書處理案件一般偏於重判,陳一寵一認為皇上剛即位,應改變前代的苛刻政治。

於是上疏道:「臣下聽說先王之政,賞不僭越,刑不濫用,與其不得已,寧可僭而不濫。

所以唐堯著有《堯典》,主張『眚災肆赦』(譯:過誤有害,應帶緩赦)。

周公作戒『,勿誤庶獄」(譯:不可錯判眾獄,應以正道理方。

)伯夷之典,(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這樣看來,聖賢之政,以刑罰為首。

過去斷獄嚴明,所以從嚴處置壞人,壞人既平,必須以寬大為好。

陛下即位,大都照此辦理,多次號召群僚,大肆弘揚溫和之政。

而有司辦事,沒有全部照辦,典刑用法,還提倡苛刻。

審理案件急於嚴刑拷打,執法的煩於詆毀欺詐放濫之文字,有的還假公行私,作威作福。

為政等於彈琴,大弦急了小弦就會斷絕。

所以子貢否定臧孫的猛法,而讚美鄭之喬的仁政。

《詩經》上說:『不剛不柔,布政優優』(譯:不剛不柔,政治溫和)。

當今聖德充塞天地,應遵照先王之道,清除煩苛之法。

輕用刑罰,以濟百姓,推廣至德,以奉天心。」

皇上恭敬採納一寵一的話,每事提倡寬厚。

後來號召有司,杜絕慘酷之刑罰,解除妖惡之禁令,革除前人無罪,文飾致於法中的五十多件事,定著在法令之上。

從此以後,民俗和平,屢有好兆出現。

漢朝慣例斷案處死刑,常在三冬之月,這時皇帝才改用冬初十月而已。

元和二年(85),旱災,長水校尉賈宗等上言,認為斷獄不盡三冬,所以陰氣微弱,陽氣發洩,招致旱災,事情的根源在此。

皇上把他的話交給公卿議論,陳一寵一奏道:「冬至這個節氣,陽氣才萌芽,所以十一月有蘭花、射干(即烏扇)、芸、荔等物發生。

《時令》說『:諸生蕩,安形體』(譯:各種生物動盪,君子宜齋戒以安形體)。

天以為正,而周朝用為歲首。

十二月陽氣上通,家雞野雞孵化,地以為正,商代把它作為歲首。

十三月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都出,蟄蟲開始振動,人以為正,夏朝把它作為歲首。

三微成著,以通三統。

(意譯:夏、商、週三代採用正朔,統一歲事。

)周以天之始,商以地之始,夏以人之始。

如果在這時行刑,那麼商、週歲首都該流血,不合人心,不合天意。

《月令》說:『孟冬之月,趣獄刑,無留罪。

』說明大刑完畢應在立冬哩。

《月令》又說:『仲冬之月,身欲寧,事欲靜。

』如果以降威怒,不能說是寧;如果行大刑,不能說是靜。

議論的人都說:『旱災的由來,歸咎於改律。

』臣以為商、周斷獄不以三微,而化成康平之世,沒有災害。

自元和年間以前,都用三冬,而水旱的災異,往往為患。

由此說來,災害自為它應,不是因為改動律法。

秦朝為虐政,四季都行刑,漢朝剛興起,改從簡易。

蕭何草創刑律,定在季秋論囚,都是避免立春之月,而不考慮天地之正,及殷、週二王之春,實在有些違背正道。

陛下探幽析微,信執中正之道,革除百年的錯失,建立永年之大功,上有迎承之教,下有奉承三微之惠,查《春秋》之文字,合《月令》的意思,聖功美業,不應懷疑。」

書奏上,帝採納了,便不再改動了。

陳一寵一性一周密,常說人臣的意義,苦不畏慎。

自從在樞密機關後,謝遣門人,拒絕知心朋友,只在公家罷了,朝廷十分器重他。

皇后的弟弟待中竇憲,推薦真定令張林做尚書,皇帝把這事問陳一寵一。

一寵一答道「:張林雖有才能,而平日行為有貪一污。」

竇憲因這深恨陳一寵一。

張林終於被用了,而以臧於抵罪。

皇帝死後,竇憲等掌權,常常對陳一寵一銜恨在心。

於是報告太后,使一寵一主管喪事,想找過失中傷他。

黃門侍郎鮑德素來敬重陳一寵一,勸說竇憲之弟夏陽侯竇..道:「陳一寵一侍奉先帝時,很被信任,所以久留在台閣,賞賜有些特殊。

今不受忠能的賞賜,而計較他細微的錯失,的確有傷害輔政容貸之德。」

竇..也是好士之人,很以為對,所以陳一寵一得到出為太山太守的機會。

後來轉為廣漢太守。

西州豪紳搞並兼,官吏多一奸一邪貪一污,訴訟案每天百數件。

陳一寵一到任,用了良吏王渙、鐔顯等作為心腹,打官司的日漸減少,郡中清靜嚴肅。

行旬雒(洛)縣城南,每逢陰雨天氣,常有哭聲在府中聽到,已經幾十年了。

陳一寵一聽說而疑其必有緣故,派官吏查察案情。

吏回來報告說:「世道衰亂之時,這下面多有死亡之人,而骸鼻不得埋葬,可能原因就在這裡麼?」

陳一寵一淒愴地歎惜,即命令縣府全部收殮埋葬起來。

從此哭聲就沒有了。

後來竇憲做大將軍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國沒有人不派官吏子弟饋贈財物的,而陳一寵一與中山相汝南張郴、東平相應順守正道不阿諛。

後來和帝聽說了,提升陳一寵一做大司農,張郴做太僕,應順做左馮翊。

永元六年(94),陳一寵一代郭躬做廷尉。

一性一格仁慈矜特。

後來做了審判官,多次議論疑案,常親自上奏,每附經典,務從寬恕,皇帝常聽從他,救活的犯人很多。

那些深文刻敝的案件,這時才減少許多。

陳一寵一又清理律令條法,出於《甫刑》的除掉。

並且說:「臣聽說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所以《甫刑》殺頭的大辟罪二百,五刑之類三千。

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就入刑,相互為表裡。

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出於《甫刑》的一千九百八十九,其中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贖罪。

《春秋保乾圖》說「:王者三百年一蠲法。」

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

又律有三家,其說各不相同。

應該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合義的,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並為三千,全部刪除其餘令,與禮相應,來改變萬人的視聽,以致得到刑措不用之美譽,傳之無窮的後代。」

來不及施行,碰上詔獄吏與囚犯交往抵罪。

朝廷下詔免刑,拜為尚書。

升為大鴻臚。

陳一寵一經歷二郡三卿,所在都有事跡被稱於當時。

十六年(104),代徐防作司空。

陳一寵一雖專法律,而兼通經書,奏議溫粹,號為任職相。

在位三年死去。

以太常南陽尹勤代為司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