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五行傳》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眊,厥罰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後漢書白話版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射妖 龍蛇孽 馬禍 人痾 人化 死復生 疫 投蜺

《五行傳》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

厥咎眊,厥罰恆陰,厥極弱,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時則有馬禍,時則有下人伐上之痾,則時有日月亂行,星辰逆行。」

皇,君也。

極,中也。

眊,不明也。

說云:「此沴天也。

不言沴天者,至尊之辭也。

《春秋》「王師敗績」,以自敗為文。

恆陰,中興以來無錄者。

靈帝光和中,雒陽男子夜龍以弓箭射北闕,吏收考問,辭「居貧負責,無所聊生,因買弓箭以射」。

近射妖也。

其後車騎將軍何苗,與兄大將軍進部兵還相猜疑,對相攻擊,戰於闕下。

苗死兵敗,殺數千人,雒陽宮室內人燒盡。

安帝延光三年,濟南言黃龍見歷城,琅邪言黃龍見諸。

是時安帝聽讒,免太尉楊震,震自一殺。

又帝獨有一子,以為太子,信讒廢之。

是皇不中,故有龍孽,是時多用佞媚,故以為瑞應。

明年正月,東郡又言黃龍二見濮陽。

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內野王山上有龍死,長可數十丈。

襄楷以為夫龍者為帝王瑞,《易》論大人。

天鳳中,黃山宮有死龍,漢兵誅莽而世祖復興,此易代之征也。

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代漢。

永康元年八月,巴郡言黃龍見。

時,吏傅堅以郡欲上言,內白事以為走卒戲語,不可。

太守不聽,嘗見堅語云:「時,民以天熱,欲就池浴,見池水濁,因戲相恐,『此中有黃龍』,語遂行人間。

聞郡欲以為美,故言。」

時,史以書帝紀。

桓帝時政治衰缺,而在所多言瑞應,皆此類也。

又先儒言:瑞興非時,則為妖孽。

而民訛言生龍語,皆龍薛也。

熹平元年四月甲午,青蛇見御坐上。

是時,靈帝委任宦者,王室微弱。

更始二年二月,發雒陽,欲入長安,司直李松奉引,車奔,觸北宮鐵柱門,三馬皆死。

馬禍也。

時,更始失道,將亡。

桓帝延熹五年四月,驚馬與逸象突人宮殿。

近馬禍也。

是時,桓帝政衰缺。

靈帝光和元年,司徒長史馮巡馬生人。

京房《易傳》曰:「上亡天子,諸侯相伐,厥妖馬生人。」

後馮巡遷甘陵相,黃巾初起,為所殘殺,而國家亦四面受敵。

其後關東州郡各舉義兵,卒相攻伐,天子西移,王政隔塞。

其占與京房同。

光和中,雒陽水西橋民馬逸走,遂嚙殺人。

是時,公卿大臣及左右數有被誅者。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戊子,民轉相驚走,棄什物,去廬舍。

靈帝建寧三年春,河內婦食夫,河南夫食婦。

熹平二年六月,雒陽民訛言虎賁寺東壁中有黃人,形容鬚眉良是,觀者數萬,省內悉出,道路斷絕。

到中平元年二月,張角兄弟起兵冀州,自號黃天。

三十六萬,四面出和,將帥星布,吏士外屬,因其疲餧,牽而勝之。

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陽門,辭「我梁伯夏,教我上殿為天子」。

中黃門桓賢等呼門吏僕射,欲收縛何人。

吏未到,須臾還走,求索不得,不知姓名。

時,蔡邕以成帝時男子王褒絳衣入宮,上前殿非常室,曰「天帝令我居此」,後王莽篡位。

今此與成帝時相似而有異,被服不同,又未入雲龍門而覺,稱梁伯夏,皆輕於言。

以往況今,將有狂狡之人,欲為王氏之謀,其事不成。

其後張角稱黃天作亂,竟破壞。

二年,雒陽上西門外女子生兒,兩頭,異肩共胸,俱前向,以為不祥,墮地棄之。

自此之後,朝廷霿亂,政在私門,上下無別,二頭之象。

後董卓戮太后,被以不孝之名,放廢天子,後復害之。

漢元以來,禍莫逾此。

四年,魏郡男子張博送鐵盧詣太官,博上書室殿山居屋後宮禁,落屋歡呼。

上收縛考問,辭「忽不自覺知。」

中平元年六月壬申,雒陽男子劉倉居上西門外,妻生男,兩頭共身。

靈帝時,江夏黃氏之母,浴而化為黿,入於深淵,其後時出見。

初浴簪一銀釵,及見,猶在其首。

獻帝初平中,長沙有人姓桓氏,死,棺斂月餘,其母聞棺中聲,發之,遂生。

占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其後曹公由庶士起。

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縣女子李娥,年六十餘,物故,以其家杉木槥斂,瘞於城外數里上。

已十四日,有行聞其塚中有聲,便語其家。

家往視聞聲,便發出,遂活。

七年,越巂有男化為女子。

時,周群上言,哀帝時亦有此異,將有易代之事。

至二十五年,獻帝封於山陽。

建安中,女子生男,兩頭共身。

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會稽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

二月,九江、廬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靈帝建寧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訊,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上問蔡邕,對曰:所謂天投蜺者也。

不見足尾,不得稱龍。

《易龍》曰:『蜺之比無德,以色親也。

』《潛潭巴》曰:『虹出,后妃陰脅王者。

』又曰:『五色迭至,照於宮殿,有兵革之事。

』《演孔圖》曰:『天子外苦兵,威內奪,臣無忠,則天投蜺。

』變不空生,占不空言。」

先是,立皇后何氏。

皇后每齋,常謁祖廟,輒有變異,不得謁。

中平元年,黃巾賊張角等立三十六方,起兵燒郡國,山東七州,處處應角。

遣兵外討角等,內使皇后二兄為大將統兵。

其年,宮車晏駕,皇后攝政,二兄秉權。

譴讓帝母永樂後,令自一殺。

陰呼并州牧董卓,欲共誅中官。

中官逆殺大將軍進,兵相攻討,京都戰者塞道。

皇太后母子遂為太尉卓等所廢黜,皆死。

天下之敗,兵先興於宮省,外延海內。

二三十歲,其殃禍起自何氏。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