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鄧禹傳鄧禹字仲華,南陽郡新野縣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後漢書白話版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鄧禹、寇恂)

◆鄧禹傳

鄧禹字仲華,南陽郡新野縣人。

十三歲時,就能朗誦詩篇,在長安從師學習,當時光武也遊學京師,鄧禹雖年幼,但見到光武後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與他親近交往。

數年後回家。

等到漢兵起,更始即位,豪傑們多薦舉鄧禹,鄧禹不肯相從。

後來聽說光武安定河北,鄧禹就驅馬北渡黃河,追光武到鄴縣。

光武見到鄧禹很喜歡,對鄧禹說「: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權,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做官嗎?」

鄧禹說「:不願做官。」

光武說:「即便這樣,想幹什麼呢?」

鄧禹說「: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我得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於史冊哩。」

光武大笑,就留他睡覺閒聊。

鄧禹進言說:「更始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劫輒以萬數,三輔一帶,往往群聚假借名號。

更始既沒有挫敗過他們,而他們也不聽指揮裁決,各將領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發財,爭用威力,早晚圖快樂罷了,並沒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真想尊重主上安一撫百姓的。

四方分崩離析,形勢清楚可見。

明公雖然建立了輔佐王室的功勞,恐怕也難成大業。

為今之計,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務必取一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偉業,拯救百姓萬民的生命。

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

光武帝大悅,因此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

讓他住宿在帳中,共同商定策略計劃。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從薊到信都,派鄧禹征發各郡國的「快速部隊」,得數千人,令他親自率領,另去攻拔樂陽縣,又跟光武到廣阿,光武住在城樓上,打開地圖,指示鄧禹說:「天下的郡國這樣多,如今僅得了一個,你以前說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為什麼呢?」

鄧禹說:「現在海內混亂,人們思念明君,就像嬰兒思慕慈母一樣。

古代興大業得天下的,在於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

光武高興。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於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光武認為鄧禹知人。

派他另率騎兵,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蓋延等先到,戰不利,退回保城,被賊所困,鄧禹進兵與賊戰,把賊兵打敗,活捉了他們的大將。

從光武追賊到蒲陽,連戰連勝,北州大致平定。

等到赤眉西入關,更始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別據守河東、弘農郡以相抵抗。

赤眉部眾大集,王匡等抵擋不住,光武預計赤眉軍必破長安,想乘隙吞併關中,而他自己剛好忙於山東,不知把西征的事寄托誰好,以鄧禹深沉有大將風度,所以授以西討的戰略。

就拜鄧禹為前將軍持節,平分麾下一精一兵二萬人,派遣他西入關,令鄧禹自己挑選將佐以下可跟他一起西征的人選。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音為積一弩一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斤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軍師將軍,引軍西去。

建武元年(25)正月,鄧禹自箕關將入河東郡,河東郡都尉守關不開,鄧禹連攻十天,破關,繳獲輜重一千多車。

進圍安邑,幾個月沒能攻下。

更始大將軍樊參率領數萬人,渡過大陽準備進攻鄧禹,鄧禹派遣諸將迎擊於解縣南面,大破樊參軍,斬樊參首。

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多萬,再共同擊鄧禹,鄧禹軍不利,樊崇戰死。

正好日暮,戰事已罷,軍師韓歆及諸將看到兵勢已受到摧一殘,都勸鄧禹乘夜離去,鄧禹不聽。

第二天癸亥,王匡等認為,癸亥屬於六甲凶日,整天沒有出兵,鄧禹因此得以停整兵器,重新調整部隊。

第二天早晨,匡全軍出攻鄧禹,鄧禹下令軍中不得妄動;王匡軍既到營下,鄧禹傳令諸將鼓噪並進,大破王匡軍。

王匡等都棄軍逃走,鄧禹率輕騎急追,俘獲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瞗,都殺了,收繳符節六個,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於是平定了河東郡。

當月,光武在高即位,派遣使者持節拜鄧禹為大司徒。

封官的命令說「:詔令前將軍鄧禹:深執忠孝,與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孔子說過:『自從我有了顏回,弟子們日益親密。

』斬將破軍,平定山西,功勳尤著。

如果百姓不親,缺少五常的訓導,你作為司徒,應對百姓施行五常的教化,五常的教化在於寬厚。

今派遣奉車都尉授你印綬,封為贊侯,食邑萬戶。」

鄧禹這時只有二十四歲。

於是鄧禹渡過汾陰河,進入夏陽縣。

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帶其部眾十萬,與左馮翊兵共同拒鄧禹於衙縣,鄧禹再次將其攻破趕走,而赤眉軍就進入長安。

這時三輔的軍隊接連覆敗,赤眉軍所過之處殘暴掠奪,百姓不知所歸。

聽說鄧禹每每乘勝獨克而部隊紀律嚴明,於是都望風攜老扶幼迎接鄧禹軍隊,歸從的日以千數,人眾號稱百萬。

鄧禹每到之處,常停車住節,慰勞問好,父老童稚,白髮垂髻,擠滿在他車下,莫不感激歡樂,於是鄧禹名震關西。

帝讚揚他,幾次寫信讚美他。

諸將豪傑都勸鄧禹直接攻長安。

鄧禹說「:不然,現在我部眾雖多,但能打仗的卻少,前面沒有可依賴的積蓄,後面也沒有可供轉運的資財。

赤眉軍剛剛攻取長安,財富充實,士氣銳不可擋。

然而盜賊群居,無整天的打算,財谷雖多,變故萬端,哪能堅守下去呢?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廣人稀,谷米牲畜多,我們暫時整軍北道,就糧養士,以觀察赤眉軍的弱點,才可以設法進攻他們哩!」於是引軍北至縌邑縣。

鄧禹所到之處,擊破赤眉軍別將諸營保,郡縣都開門歸附。

西河太守宗育遣兒子手奉鄧禹曉諭各地的文書歸降,鄧禹派遣他到國都去。

帝以關中未定,而鄧禹又久不進兵,就下達命令說「:司徒,是堯;亡賊,是桀。

長安的官吏民眾,惶惶無所依歸。

應掌握時機進討,安定撫一慰西京,以維繫百姓的心。」

鄧禹還是堅持前面的意見,就分遣將軍另行攻打上郡諸縣,更徵集兵力引進糧食,回到大要縣。

派遣馮音、宗歆守縌邑。

二人爭權互相攻打,馮音殺了宗歆,並反擊鄧禹,鄧禹派使者報告光武帝。

帝問使者「:音最親一愛一的是誰?」

使者說「:是護軍黃防。」

帝猜度馮音和黃防不能久和,勢必發生對抗。

因此告訴鄧禹說:「逮捕馮音的,必是黃防。」

於是派遣尚書宗廣拿著符節招降黃防。

後月餘,黃防果然逮捕馮音,率領其部眾歸罪。

更始諸將王匡、胡殷等都到宗廣處投降,與宗廣一起東歸。

到了安邑,王匡等想中途逃跑,宗廣把他們都殺了。

馮音到洛陽,赦免不殺。

建武二年(26)春,遣使者改封鄧禹為梁侯,食邑四縣。

這時赤眉軍西走扶風,鄧禹才往南至長安,駐軍昆明池,用酒食大宴士卒。

率領諸將軍沐浴包衣齋戒,選擇吉日,演習禮儀祭祀高祖廟,收了十一帝的神主,派使者捧到洛陽,因而巡視園陵,特安置官吏士卒奉祀守陵。

鄧禹率兵與延岑戰於藍田,不勝,再就食雲陽。

漢中王劉嘉到鄧禹處投降。

劉嘉相李寶傲慢無禮,鄧禹把他殺了。

李寶的弟弟收集李寶部眾擊鄧禹,殺了將軍耿斤。

自從馮音反鄧禹以後,鄧禹的威望受到損害。

這時赤眉軍再次還入長安,鄧禹與之戰,敗走,到了高陵,軍士飢餓,都吃棗菜度日。

帝於是召鄧禹回來,詔令說:「赤眉缺糧,自然會向東而來,我只要折斷策馬的杖去鞭打他就可把他打敗。

不是諸將值得憂慮的,不要再妄動進兵。」

鄧禹以受任而功不成為慚愧,幾次驅飢餓之兵去征戰,常不利。

三年(27)春,與車騎將軍鄧弘擊赤眉,被赤眉打敗,部眾死的死散的散,獨與二十四騎還歸宜陽,歸還大司徒、梁侯印綬以謝罪。

詔命還侯印綬。

數月,拜右將軍。

延岑自敗於東陽,就與秦豐合作。

四年(28)春,再侵犯順陽一帶。

派鄧禹保護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於匡,擊破延岑於鄧;追到武當,再次破延岑。

岑逃奔漢中,余一黨一都投降了。

建武十三年(37),天下平定,各功臣都增加了戶邑,定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的賦稅。

帝以鄧禹功高,封鄧禹弟鄧寬為明親侯。

後來左右將軍的職銜撤銷了,按特進朝見皇帝。

鄧禹內尚文明,行為忠厚淳樸而且周密,服事母親非常孝順。

天下已經平定,常常想疏遠名勢。

有子女十三人,讓他們各掌握一門技藝。

整飭家規,教養子孫,都可以成為後世的楷模。

一切用度都取之於封地賦稅,不修私產不謀私利。

因此帝更加尊重他。

中元元年(56),再代理司徒職務。

從帝巡視山東,到泰山築壇祭天。

顯宗即位,因鄧禹是先帝元勳,拜為太傅,朝見時令他東向站立尊如賓客,甚見尊一寵一。

居歲余,臥病,帝幾次親臨問候。

永平元年(58),鄧禹年五十七歲逝世。

謚曰元侯。

史官評論道:在變動的年代,君臣互相選擇,這是作事最初謀劃時的關鍵。

鄧公挑著糧食徒步奔走,在紛亂中獨奔光武,可以說是知其所從明其所會的了,於是中分一半的軍隊,以擊山西的空隙,至使河東關西震動,投奔到他麾下來的人如回到了家裡一樣。

功業雖沒有完成,道義德行卻得到了弘揚。

後來雖威損..邑,兵散宜陽,上交了司徒的印綬,但仍以侯爵卒其歲月,光榮憔悴而在下始終無二色,封官進爵,失意回朝光武對他始終沒有猜疑,使君臣之美,後世看不到一點瑕疵和隔閡,這難道不是仁人君子的最完美的作為嗎?

◆寇恂傳

寇恂字子翼,上谷郡昌平縣人,世代都是顯姓。

寇恂起初為郡功曹,太守耿況很器重他。

王莽失敗,更始即位,派遣使者向各郡國宣示「:先歸降的恢復爵位。」

寇恂跟從耿況在界上迎接使者,耿況呈上印綬,使者接受了,一一夜也沒有退還印綬的意思。

寇恂帶著兵器入見使者,請退還印綬。

使者不肯給,說:「我是天王使者,功曹想脅迫我嗎?」

寇恂說「:不是敢脅迫使君,我私下裡是為使君計謀之不周而悲傷哩。

現在天下初定,國家的信譽沒有得到宣示,使君建符節銜使命,以臨四方,郡國上下莫不伸著頸子傾著耳朵,望風歸命。

現在你初到上谷而毀了大信,沮喪了全郡歸向順化之心,產生了離心背叛的隙縫。

你將怎樣再號令其他的郡呢?而且耿府君在上谷,久為官吏人民所親信,現在將他更易,如繼任的是個賢者則耿介不安,如是不賢之人則只能更生離亂。

為使君計議,莫如復耿況太守之職以安百姓。」

使者不答應,寇恂怒叱左右的人以使者命召耿況,耿況至,寇恂進取印綬給耿況。

使者不得已,就秉承皇帝旨意恢復耿況職務。

耿況受職而歸。

等到王郎起兵,派遣將領攻取上谷,急令耿況發兵。

寇恂與門下掾閔業共同對耿況說:「邯鄲突然興起,難於信賴歸向。

以前王莽時,只有劉伯升最難得。

現在聽說大司馬劉公,是劉伯升的同母弟,尊賢下士,士多歸附於他,可以攀附。」

耿況說:「邯鄲現在很強盛,我們力不能獨拒,怎麼辦?」

寇恂說:「現在上谷完整充實,有士卒萬騎,具備大郡的條件,可以詳細選擇去就取捨。

我請求東約漁陽太守,齊心合眾,邯鄲不值得考慮。」

耿況同意,就派寇恂到漁陽,結謀彭一寵一。

寇恂回來,到昌平,襲擊邯鄲派來的使者,把他殺了,奪了他的軍隊,於是與耿況的兒子耿..等都到南追及光武於廣阿。

光武拜寇恂為偏將軍,號承義侯,跟從擊破群賊。

多次與鄧禹謀議,鄧禹奇其才,因而奉上牛酒與他共飲交一歡。

光武南定了河內,而更始大司馬朱鮪等以大兵佔據洛陽。

又并州未得安定,光武對河內交誰把守頗感為難。

問鄧禹說「:諸將中有誰可使守河內的呢?」

鄧禹說「:以前高祖任命蕭何於關中,再也沒有西顧之憂,所以得以專門一精一心策劃山東,終成大業。

今河內傍臨黃河,十分牢固,戶口殷實,北面通上一黨一,南面迫近洛陽。

寇恂文武備足,有治理百姓駕御眾人的才能,非他不可使哩。」

光武於是拜寇恂為河內太守,代理大將軍事。

光武對寇恂說:「河內完好富裕,我將因此而興起。

以前高祖留蕭何鎮守關中,我今把河內委託給你,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率領鼓勵士卒,防守遏制其他兵馬,不讓他們北渡就行了。」

光武於是再北上征伐燕、代。

寇恂移書各屬縣,論述軍事練習騎射,砍伐淇園的竹子,製成箭矢百餘萬,養馬二千匹,收租四百萬斛,都轉運到前線。

朱鮪聽到光武北上而河內勢孤,就使討難將軍蘇茂、副將賈強率兵三萬多人,渡過鞏河向溫進攻。

檄書到,寇恂即率軍奔出,並轉告各屬縣,發兵會師於溫下。

軍吏們都勸諫說:「現在洛陽兵渡河,前後不絕,應等到各處兵馬集齊後,才可以出擊。」

寇恂說:「溫,是郡的藩籬屏一蔽,如溫失守,則郡就不可守住。」

於是馳赴到溫。

天明時合戰,而偏將軍馮異派遣救兵以及各屬縣兵恰好都到了,兵馬四集,幡旗蔽野。

寇恂於是命令士卒乘城擊鼓呼叫,大呼:「劉公兵到!」蘇茂軍聽到,陣角鬆動,寇恂率軍衝擊,大破蘇茂軍,追到洛陽,斬了賈強。

蘇茂兵士自己投黃河而死的達數千,活捉萬餘人。

寇恂與馮異過黃河而回。

自此洛陽震動恐懼,白天都緊閉城門。

這時光武傳聞朱鮪破了河內,沒多久寇恂的檄書到了,光武大喜說「:我知道寇子翼是可以勝任的哩!」諸將軍慶賀,因而為光武呈上尊號,光武於是即帝位。

當時軍糧急缺,寇恂以人力車馬車轉運軍糧,前後不絕,尚書僅以升斗之糧以稟百官。

光武帝幾次以簡策書牘慰勞寇恂,同門生茂陵人董崇對寇恂說:「皇上新即位,四方尚未平定,而君侯在這個時候佔據著大郡,內得人心,外破蘇茂,威震鄰敵,功名顯赫,這是一奸一讒之徒側目窺視產生怨禍的時候哩!以前蕭何守關中,明悟採納了鮑生的建議而高祖大喜。

現在你率領的,都是劉氏宗族昆弟,只怕是要以前人為鑒戒哩!」寇恂以為然,假稱有病不視事。

帝將攻洛陽,先到河內,寇恂請求從軍。

帝說「:河內不可離開你哩!」幾次堅決要求,帝不聽,於是派遣兄的兒子寇張、姐姐的兒子谷崇率領突擊隊願為軍先鋒。

帝稱讚,都以為偏將軍。

建武二年(26),寇恂由於牽涉到考查上書的案子而被免職。

這時穎川人嚴終、趙敦聚合部眾萬餘人,與密人賈期連兵為盜寇。

寇恂免官數月,又被拜為穎川太守,與破一奸一將軍侯進共同攻擊。

數月,斬賈期首,穎川郡全部平定。

封寇恂雍奴侯,食邑萬戶。

執金吾賈復在汝南,他的部將在穎川殺了人,寇恂將他逮捕入獄。

當時法制草創,軍營犯了法,多半是寬恕容忍,而寇恂卻將他斬首於市。

賈復以此為羞恥歎息。

他回來路過穎川,對左右說:「我與寇恂並列將帥,現在被他所陷害,大丈夫豈有蒙受侵怨而不決鬥的?今見寇恂,我必親手殺了他!」寇恂知道他的計謀,不想與他相見。

谷崇說:「我是將軍,可帶劍在側侍候,突然有變,可以抵擋得住。」

寇恂說「:不然。

以前藺相如不害怕秦王而屈讓廉頗,是為了國家哩!區區趙國,尚且有這種義舉,我難道可以忘記嗎?」

於是命令各屬縣大張供具,儲足酒醪,執金吾軍隊入界,每人都可以得到兩個人的酒食。

寇恂於是出迎於道,然後假稱有病而回。

賈復想率兵追趕,而官吏兵卒們都喝醉了,於是過去。

寇恂派谷崇向帝說明情況,帝於是召見寇恂。

寇恂到洛陽被引見帝,當時賈復先在座,準備起身迴避。

帝說:「天下還沒有平定,兩虎怎能夠私鬥呢?今天我為你們和解。」

於是共坐在一起,極為歡快,就共乘車出城,結成好友而別。

寇恂回到穎川。

建武三年(27),帝遣使者就拜寇恂為汝南太守,又使驃騎將軍杜茂率兵助寇恂討伐盜賊。

盜賊被肅清,郡中安靜無事。

寇恂向來好學,於是修建鄉校,教學生徒弟,聘請能講授《左氏春秋》的人,他自己也親聽老師講學。

建武七年(31),代朱浮為執金吾。

第二年,跟隨光武擊隗囂,而穎川盜賊群起,帝於是引軍退還,對寇恂說「:穎川迫近京師,當早日平定。

想起來只有你能平定群賊哩,從九卿的高位上復出,以憂慮國家著想好了。」

寇恂回答說「:穎川剽悍輕捷,聽說陛下遠征險阻,去對付隴、蜀,所以狂悖狡猾之徒乘機作亂罷了。

如果聽說陛下南向,盜賊們必定惶懼歸降。

我願率一精一銳以為前驅。」

即日車駕南征,寇恂跟從到穎川,盜賊全部歸降,而竟沒有拜他為郡守。

百姓群集夾道而說道「:希望從陛下那兒再借寇君一年。」

於是把寇恂留在長社,以鎮撫官吏人民,接受其餘的歸降者。

起初,隗囂部將安定人高峻,擁兵萬人,佔據高平縣第一城,帝派遣待詔馬援去招降高峻,由此打開了河西通道。

中郎將來歙承帝命拜高峻為通路將軍,封關內侯,後來歸屬大司馬吳漢,共圍隗囂於冀。

等到漢軍退,高峻逃回故營,再助隗囂拒守隴氐。

隗囂死後,高峻佔據高平縣,畏誅堅守。

建威大將軍耿..率太中大夫竇士、武威太守梁統等圍高平,一年也未能攻下。

建武十年(34),帝入關,準備親自征討,寇恂當時跟從光武,勸諫說「:長安處在洛陽高平之間,應接方便,安定、隴西必定感到震動畏懼,這是安逸於一處可以制一服四方哩。

現在兵馬疲倦,剛剛從險阻中走出來,這不是陛下安國之良策,前年穎川發生的歷史事件,可為至戒。」

帝不聽從。

進軍到了..縣,高峻還是攻不下,帝商議派遣使者去說服高峻投降,就對寇恂說:「你以前制止我這次行動,現在為我走一趟。

如高峻不立即投降,我將率耿..等五營發起攻擊。」

寇恂奉璽書來到第一城,高峻派遣軍師皇甫文出來謁見,言詞禮節都不屈從。

寇恂怒,準備殺皇甫文。

諸將勸諫說「:高峻一精一兵萬人,有著許多強一弩一,遮住了西部的隴道,連年都沒有攻下。

現在要他投降而反殺其來使,只怕是不行吧?」

寇恂不答應,就殺了皇甫文。

讓其副使回去告訴高峻說:「軍師無禮,已被殺了。

要投降,請趕快;不想投降,就固守好了。」

高峻惶恐,即日開城門投降。

諸將都慶賀,因而說:「請問殺了他的來使而高峻以全城投降,這是什麼原因?」

寇恂說「: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高峻的計謀都取之於他。

現在他來了,言詞不屈,必無歸降之心。

放他回去則高峻得了他的計謀,把他殺了則高峻嚇破了膽,所以來投降了。」

諸將都說「:我們沒有想到哩。」

於是逮捕高峻回到洛陽。

寇恂通曉經術修養德行,名望重於朝廷,所得的俸祿,都拿來厚施給朋友、故舊及跟從他的吏士。

常說「:我依靠士大夫的幫助才有今天,怎麼能夠獨享富貴呢?」

當時的人把他視為長者,以為他有宰相的器才。

建武十二年(36)去世,謚為威侯。

子寇損嗣位。

寇恂的同母弟及兄之子、姐之子以軍功被封為列侯者共八人,都終身為侯但不傳於後代。

起初與寇恂一起謀事的閔業,寇恂多次向帝說明他的忠心,帝賜爵他為關內侯,官至遼西太守。

建武十三年(37),再封寇損庶兄壽為交侯。

後來徙封寇損為挾柳侯。

寇損死後,子寇厘嗣位,徙封為商鄉侯。

寇厘死後,子寇襲嗣位。

寇恂的孫女兒是大將軍鄧騭的夫人,因此寇氏在安帝永初年間很得志。

寇恂的曾孫寇榮。

史官評論道:《左傳》上稱「喜怒有節的很少,而喜怒無常的就多了」。

喜而不朋比,見怒而想到別人的難處的,只有君子吧?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念人家欺侮過他的舊事,所以人家也不積怨於他。」

在寇公身上我們可以見到這種品德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