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白話版》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孝明八王傳,孝明皇帝有九個兒子:賈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後漢書白話版》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後漢書白話版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劉建、劉羨、劉恭、劉一黨一、劉衍、劉暢、劉日丙、劉長)

◆孝明八王傳,孝明皇帝有九個兒子:賈貴人生章帝;陰貴人生梁節王劉暢;其餘七王本書沒有記載母氏。

千乘哀王劉建,永平三年(60)封。

第二年死去。

年少沒有兒子,國除。

陳敬王劉羨,永平三年(60)封為廣平王。

建初三年(78),有司奏遣劉羨與巨鹿王劉恭、樂成王劉一黨一都到封地去。

肅宗一性一厚一愛一,不忍心與諸王分開,於是都留在京師。

第二年,按地圖,使諸國戶口都均等,租入每年八千萬。

劉羨博涉經書,有威嚴,與諸儒講論在白虎觀。

七年(82),皇上認為廣平在北邊,多有邊費,於是改為西平王,分汝南八縣為封地。

等到皇帝死後,遺詔改封為陳王,食淮陽郡,那年往封地去。

立三十七年死去。

兒子思王劉鈞為嗣。

彭城靖王劉恭,永平九年(66)賜號靈壽王。

十五年(72),封為巨鹿王。

建初三年(78),改封江陵王,改南郡為封地。

元和二年(85),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於是改為六安王,以廬江郡為封地。

肅宗死後,遺詔改封彭城王,食楚郡,同年往封地。

劉恭敦厚威重,舉動有節度,官民敬一愛一他。

永初六年(112),封劉恭之子阿奴為竹邑侯。

元初三年(116),劉恭因事對兒子劉酉甫發怒,劉酉甫自一殺。

國相趙牧把情況上告,因誣奏劉恭祠祀時出惡言,大逆不道。

有司奏請殺掉他。

劉恭上書為自己辯解。

朝廷認為他素著行義,下令考實,沒有證據,趙牧因此下獄,碰著大赦免去死罪。

劉恭立四十六年死去,兒子考王劉道嗣。

樂成靖王劉一黨一,永平九年(66)賜號重熹王,十五年(72)封樂成王。

劉一黨一很聰明,會《史書》,喜正文字。

與肅宗同年,特別親一愛一。

建初四年(79),把清河的游、觀津,勃海之東光、成平,涿郡之中水、饒陽、安平、南深澤八縣加進樂成國。

等到皇帝死去,同年到封地去。

劉一黨一急刻不遵守法度。

按舊例禁止宮人出嫁,不得到封地去。

有舊掖庭技人哀置,嫁給男子章初為妻,劉一黨一召哀置進宮和他通一奸一,章初想上書告他,劉一黨一害怕,於是秘密收買哀置的姐焦使她殺掉章初,事情發覺了,劉一黨一便縊殺太監三人,以滅口實。

又娶了舊中山簡王傅婢李羽生做小老婆。

永元七年(95),國相舉報這事。

和帝詔削去東光、梟二縣。

劉一黨一立二十五年死去,兒子哀王劉崇嗣。

下邳惠王劉衍,永平十五年(72)封。

劉衍有容貌,肅宗即位,常在左右。

建初年間,劉衍剛行冠禮,詔賜劉衍師傅以下官屬金帛等物,各有區別。

建初三年(78),將臨淮郡及九江之鍾離、當塗、東城、歷陰、全椒共十七縣加入下邳國。

帝死後,當年去封地。

劉衍後來有心病,而太子劉..有罪被廢,諸姬爭著想立子為嗣,連上書相告言。

和帝可憐她們,派彭城靖王劉恭到下邳正其嫡庶,立兒子劉成為太子。

劉衍立五十四年死去,兒子貞王劉成嗣。

梁節王劉暢,永平十五年(72)封為汝南王。

母陰貴人有一寵一於帝,劉暢尤其被一寵一愛一,國土租入比其他國封地加一倍。

肅宗即位,順著先帝的意思,賞賜恩一寵一很厚。

建初二年(77),封劉暢舅父陰棠為西陵侯。

四年(79),徙為梁王,將陳留之郾、寧陵,濟陰之薄、單父,己氏、成武等六縣加入梁國封地。

帝死後,當年去封地。

劉暢一性一聰惠,然而少年貴驕,不大遵守法度。

到封地後,多次有惡夢,從官卞忌自己說能使六丁(註:六甲申丁神),會占夢,劉暢數次使他占卜筮。

又劉暢之一乳一母王禮等,借此自言能見鬼神事,於是一道占氣,祠祭求福。

卞忌等諂媚劉暢,說神言王應當做天子。

劉暢心喜,和他們應答。

永元九年(97),豫州刺史梁相舉奏劉暢大逆不道,考問,辭不服。

有司請求召劉暢到廷尉那裡坐牢,和帝不同意。

有司又奏免除劉暢的封地,遷到九真,帝不忍心,只削去成武、單父兩縣。

劉暢慚愧害怕,上疏辭謝道:「臣天一性一狂愚,生在深宮之中,長於傅母一之手,信惑左右的話。

等到歸國,不知防禁。

從官侍史為了謀取財物,熒惑我的心。

臣暢沒有覺察,和他們互相然諾,不知自陷死罪,以至犯了罪。

內心害怕,自悔也來不及。

自以為當被殺掉,魂魄離身,分歸黃泉。

不意陛下聖德,枉法曲平,不聽有司之言,赦免了我。

戰栗連月,不敢自安。

上念有負先帝之恩,使陛下替臣收惡天下,的確使臣無氣以息,筋骨不相連。

臣暢知道寬大不可再得,自己發誓要束身約妻子,不敢再出入不講規矩,不敢再有一浪一費。

租入有剩餘,請求裁減睢陽、谷熟、虞、蒙、寧陵五縣,還剩下四縣。

臣有小妻三十七人,那些無子的願回本家。

自選擇謹數束力奴婢二百人,其餘所受虎賁、官騎和諸工技、鼓吹、倉頭、奴婢、兵一弩一、廄馬都上還本署。

臣暢以骨肉至親,亂聖化,於清流,既得生活,的確無面目以兇惡居大宮,食大國,張官屬,藏什物。

願陛下加大恩,開臣自悔之門,假臣小善之路,使天下知臣蒙恩,能去死就生,頗能自悔。

臣將公卿所奏罪惡詔書常置於前,晝夜誦讀。

臣本小人,貪見明時,不能即肘自引,望陛下哀臣,使得喘一息漏刻。

如不聽許,臣實無顏以久生,下入黃泉,無以見先帝。

這的確是臣一片至心。

臣想多還所受,恐天恩不聽許,節量所留,於臣暢已足夠了。」

皇上詔書回報道:「朕惟王至親之屬,淳淑之美,傅相不一良,不能防止邪惡,至使有司紛紛有言。

今王深思悔過,端自克責,朕很難過。

志非由王,過在那班小子。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王其安心靜意,茂率休德。

《易經》不是說過嗎:『一謙而四益。

小有言,絕吉。

』強食自一愛一。」

劉暢堅決退讓,奏章數上,終不同意。

劉暢立二十七年死去,子恭王劉堅嗣。

淮陽頃王劉日丙,永平十五年(72)封常山王。

建初四年(79),徙為淮陽王,將汝南之新安、西華加入淮陰國。

立十六年死去,未及立嗣。

濟陰悼王劉長,永平十五年(72)封。

建初四年(79),將東郡之離狐,陳留之長垣加入濟陰國。

立十三年,死在京師,無子,封地廢除。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後漢書白話版
《後漢書》簡介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卷三十九 劉趙淳於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卷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卷六十二 荀韓鍾陳列傳第五十二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志第一 律歷上(原文)志第二 律歷中(原文)志第三 律歷下(原文)志第五 禮儀中(原文)志第六 禮儀下(原文)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志第十九 郡國一(原文)志第二十 郡國二(原文)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原文)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原文)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原文)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志第二十九輿服上(原文)志第三十輿服下(原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