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史
32回 坤寧宮虢姨承恩 龍神祠堯母祈雨
話說這一日,是皇后富察一娘一娘一生辰。
隔一日掌院太監請示高宗,高宗道:「悄悄兒過了就完了,國孝還沒有滿呢。」
太監回了皇后,皇后笑道:「國孝期內做生日,自然沒有這個理。
皇太后、皇帝跟前兩個頭,總要磕的。」
所以,這日絕早起身,淡裝素服,到皇太后宮裡叩過頭,回來又向高宗叩頭。
忽報皇太后差人下懿旨,高宗忙著跪接。
那人宜諭道:「奉懿旨,今兒是皇后好日子,總要好好樂一天,難為她一竟孝順,正了位不曾顯輝過一遭兒,叫皇帝休太簡省了。
欽此。」
高宗隨到太后宮中謝恩,乘便奏道:「太后疼皇后,替她做生日,子臣原不該說什麼。
但世宗國孝,一年還沒有過,官署民間尚且禁止宴樂,大內裡倒反慶賀生辰,怕於理上講不過去。」
太后道:
「我看是不妨的,究竟二十七天已過。
況咱們並不傳班子唱戲,不過一娘一兒們擁在一塊兒樂一天罷咧。」
高宗見太后這麼高興,也不便駁回,談了幾句,也就退出。
回到皇后宮裡笑道:「偏你有這樣的福氣,太后會這麼疼你。」
皇后道:「誰願做什生日,她老人家這麼高興,無非哄哄她老人家罷了。」
一語未了,慈寧宮太監又來傳旨,說「廟裡壽佛前頭兒是要叩的,叫一奶一媽一子抱了璉哥兒去罷。」
高宗接過旨,立即遵行去訖。
皇后道:
「皇太后這麼費心,怎不叫人涕零感激。」
忽小太監人奏:「富侯爺傅尚書都差人在宮門候旨,說一娘一娘一千秋,擬遣眷屬人宮叩祝。
怕礙著國服,不敢擅行進來。
請爺、一娘一娘一的旨。」
高宗道:「難為他們想得周到。
傳旨他們,皇太后很高興,叫他們進宮來是了。」
小太監領去旨訖。
一時富太君富夫人,傅夫人等一眾椒房眷屬,都坐轎人宮。
卻一個個都按品大裝,見了帝后,都要按照儀注行禮。
高宗忙傳旨叫免,又都賜了坐。
太監泡上茶,大家品著閒話。
高宗道:「嫂子妹妹快都卸了裝,似這麼冠服披風,拘拘牽牽,不是叫你們來作樂,倒是叫你們來受苦了。」
皇后道:「正是呢,大家換了衣服,疏散疏散,正不必拘禮。
拘了禮,倒沒趣味了。」
高宗傳旨擺宴。
傅夫人笑道:「我們壽禮都沒有貢呈,倒先蒙恩賜宴。
這不是我們來祝壽,倒像我們自己來過生日了。」
高宗道:「皇后跟妹妹原是同胞一體,就替皇后過生日,也是應當的。」
當下筵開玳瑁,褥設芙蓉,淺笑輕頻,心甜意洽。
一時高宗高興行起令來,呼三喝四,挨著位兒拇戰。
傅夫人自命為拇戰老手,這一晚的拳,偏偏是她輸的多,不勝酒力,便先逃席而去。
眾人都不在意,依舊珠搖玉動,翠舞紅飛。
高宗趁她們不備,也偷偷的起身跟了去,直到席散,連影兒都不見。
皇后道:「他們兩個聚不得一塊兒,聚了一塊就有事故鬧出來。
不知又在哪裡做什麼了。」
富夫人忙把別的話岔開,於是大家坐下抹骨牌兒,鬧了一整天,才都散去。
這日的骨牌,賭的原是東道,恰恰皇后贏的。
次日富察太后等,備了盛席酒筵送進宮來,玩笑談話依舊十分熱鬧。
只傅夫人不曾來,高宗很是牽掛,便要叫太監去召。
富察太后道:「罷了!罷了!我們那三丫頭,淘氣得很,沒事如何肯不來。
昨日回去,不知怎樣就頭暈起來,今兒懶怠行動,我們才去瞧她,兀睡在一床一上呢。」
高宗道:「了不得!快傳太醫瞧瞧去。」
富察太后道:「傅恆已請了兩個大夫了。」
高宗見說,方才罷了。
卻說傅夫人,從那日祝壽回去,就得了一個懶怠之症,喜酸思食,作惡嘔吐,懶怠動作,經也就此停住。
高宗初時限著急,天天飭太醫診治,開了方要進呈過才許煎服。
後來太醫奏報是喜,才安了心。
卻還時時派太監到傅尚書家看視。
傅夫人要吃什麼,立傳御膳房做了賜去。
後來分娩下來,倒是個男孩子,題名叫福康安,高宗非常憐一愛一。
傅恆共有四個兒子,那三個都尚著公主,封為額駙,君臣相得,倒不及福康安。
福康安雖沒有尚主,聖主隆恩,倒封為忠銳嘉勇貝子。
高宗還不愜意,要封他王爵,無奈福公沒福,早早的就死了,高宗究竟追封了他一個郡王銜。
後人有詩道:
家人燕見重椒房,龍種無端降下方。
丹闡幾曾封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
這都是後話。
當下皇后見高宗待到傅夫人,仁至義盡,心裡未免不自在,侍宴承歡,未免不肯隨人宛轉。
高宗心下明白,也不跟她計較。
這日,不知又為了什麼事,帝后二人又有些言語不和,皇后又在宮中獨自垂淚。
高宗事後追悔,又去溫言撫一慰,皇后才漸漸回過意來。
高宗道:「咱們二人,不是今兒才認識起你,一竟很隨和的。
怎麼這會子倒一性一氣大了,每為了沒要緊的事,就與我過不去。
記得從前我有了什麼,你倒肯讓我一點半點。」
皇后道:「還提起從前呢,從前是貧賤夫妻,爺把我當個人,凡事與我商量,現在爺是皇帝了,水漲船高,哪裡還把我放在眼裡。
只是我自己想,雖然不濟,究竟也替爺生了兩個兒子。
就是妃嬪宮女生了兒子,總也要耽待一二呢。
其實我自己也不知趣,不道黜辱,已經天恩高厚,還要跟爺爭非論是,那不是自討沒趣麼。」
說著,小太監帶永璉、永琮進來請安。
高宗舉目,見琮、璉兩個,粉面朱一唇,眉清目秀,真是雙株玉樹,一對璧人,再看看皇后,只有這兩個親生兒子,素一愛一如珍,又想夫妻素本恩一愛一,近來做事,自己實有對不過她的地方,因一愛一生愧,因愧生憐,就發出一個念頭來,笑向皇后道:「你放心,我總將叫你享大福就是了。
那些沒要緊的事,都不要存在心上。
懲她是誰,總不能夠比及你呢。」
皇后道:「那是爺的天恩,只怕我母子沒福消受。」
說著又滴下淚來。
高宗道:「這種頹喪的話,講它怎的,我們到園子裡散散罷。」
於是帶了皇后,並永璉、永琮兩皇子,到暢一春一園玩了一天。
這夜高宗就宿在皇后宮裡。
次日朝罷,叫近侍內監都迴避了,一個兒走入正大光明殿,親提御筆,在龍紋黃紙上,寫了永璉的名兒,封固定當,叫人安入匾額裡頭,這便是大清國建儲大典。
偏是這麼人不知鬼不覺的秘密勾當,偏要貯放在正大光明殿裡頭,你道奇怪不奇怪。
卻說高宗即位以來,五穀豐登,四方平靜,把朝中這一班盛世良臣,閒的要不得。
靜極思動,便都上封奏談時事,有主張文字的,奏請開館修史,有主張武功的,奏請拓土開疆,也有奏興土木,奏行巡狩的。
瞧他們章奏,詳徵博引,典麗聿皇,都是絕大的大經濟。
遇著高宗這樣曠代令主,自然君明臣良,相見恨晚了。
當下下旨,先修圓明園。
這圓明園,原是前明懿戚徐偉的別墅,距平則門約有二十多里路,亭台竹木,風景非凡。
聖祖賜名暢一春一園。
世宗在潛邸,聖祖命於園之北隅,闢地築屋,賜名圓明,為世宗讀書之所。
世宗登了位,就大加開拓,築起琳宮復殿,建成傑閣崇墉,巍峨宏敞。
幾駕二一春一而上。
這會子高宗繼述先志,竟把三園歸一併建,工程浩大,創建非常,把銀子花得像流水一般。
裡頭景致,離宮別館,月榭風亭,這種人力辦得到的,不用說了,就是奇卉異草,巧獸珍禽,各種數千里外的東西,也責成地方官採辦。
將來一草之細,一石之微,無不饒有勝趣,窮奢極侈。
別說文王之囿,齊宣之囿,萬萬不能比擬,就秦始皇阿房宮、隋煬帝迷樓,怕也沒這麼一精一雅別緻。
這一年園工告成,高宗命駕往游。
赤日當頭,天氣異常炎熱。
掌蓋的忘記攜了一一柄一九曲杏黃傘,偏偏高宗傳旨叫張傘,侍從人等嚇得目瞪口呆,一聲兒不敢回奏。
高宗道:「寶蓋都會忘記,你們吃了飯,都在管點子什麼?」
忽聽侍從中有人朗聲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應該問掌蓋的。」
高宗舉目看時,只見此人長身玉立,粉面朱一唇,約有二十來年紀,不覺大吃一驚道:「好生奇怪,到像在哪裡見過的,何等眼熟,只是想不起來。」
隨問道:「你叫什麼名字?當的什麼差使?」
那人跪下奏道:「微臣和坤,是滿洲官學生,蒙恩賞在駕前當差。
」高宗道:「怎麼我不很看見你?」
和珅道:「皇上看不見的多著呢,豈止微臣一個。
微臣成年家只在宮門外伺候,近身差使,一件也當不著,自然皇上不認識了。」
高宗見和珅人物漂亮,語言流利,心下很是歡喜,叫他抬起頭來。
和砷遵旨抬頭,高宗把他估量一番,見他項間有指尖兒大大一塊硃砂記,不覺大驚失色,脫口道:「你竟來了麼!你竟來了麼!」當下就帶他到新園子裡,陪伺游賞,賜衣賜飯,恩眷十分隆重。
次日又下特旨,授他侍衛之職,朝中文武,無不納罕。
且住,和珅不過是個官學生,一言稱旨,也斷不會一寵一幸得這麼迅速。
原來這裡頭,卻有一段很古怪的事故兒。
高宗在潛邸時,有一日人宮請安,路經某妃臥室,恰值某妃對鏡梳妝。
高宗見她發長委地,不禁動了羨慕的念頭,偷偷步到她背後,用兩手掩住她兩個眼珠子。
某妃不知是高宗,順手兒用牙梳向後打了一下,不料竟打起一個青紫紋塊兒。
後來皇太后看見了,查問根由,高宗不能隱瞞,奏說是某妃打的。
皇太后大怒,把高宗狠狠痛斥一番,又把某妃立行賜死。
在皇太后當日,只道高宗與某妃總有什麼暗昧勾當,又誰知這一段公案都是冤枉的呢!等到高宗知道,某妃已經氣絕。
高宗大大感悼,奔到靈前撫一屍一大哭,自己咬破舌一尖,用指蘸著血,向某妃項間點了個記識,祝道:「你的一性一命,是我害了你,須知我也不能夠自主。
魂如有靈,快快投生人世。
我們兩人,如果再能夠會面,我總不負你也。」
現在瞧見和珅面貌,與某妃一模一樣,又見他項間有這麼一塊硃砂記兒,不禁動了呆想,把和珅當作某妃轉世,只管憐惜起來。
朝中文武,如何懂得。
和珅自受高宗知遇,一年之中,連升六次,從官學生,直躍到侍郎,並賞在軍機處行走,言聽計從,思遇之隆,莫與倫比。
闔朝人士,誰不羨慕!這日諸臣召見,上頭又獨叫起了和珅足問有一個時辰的話。
退朝下來,大家爭著探問消息。
和珅道:「沒有什麼事,皇上為了二皇於的病愁悶,我解勸了好一回。」
眾人道:「提附二皇子,太醫院老秦天天進去請脈,難道還沒有愈麼?」
和珅道:「哪裡就會愈,能夠減輕點子,已經萬幸了。」
眾人都問到底什麼病症。
和珅道:「起初是瘧疾,現在變了傷寒,這幾天病勢很是利害。」
眾人道:「瘧變疾,是病勢不輕的。」
閒談一回,也就散去。
卻說二皇子永璉,病得十分利害。
高宗嫌太醫院醫官不濟事,下旨徵求民間醫士人京診治。
還沒有征齊,璉皇子早嗚呼哀哉,歸天去了。
高宗十分悼痛,賜謚為端慧太子,喪葬一切,無不格外從豐。
皇后富察氏悲傷慘痛,哭得死去活來,高宗溫言勸解一時,如何勸解得轉。
直到後來,高宗許了她書寫永琮名字,貯放殿額,才漸漸減了幾分悲痛。
誰料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七皇子永琮,忽又得著暴病薨了。
富察皇后傷悼過甚,也就染病身亡。
後人有詩歎道:
星霓蒼龍失國儲,巫一陽一忽有叫倉舒。
長秋從此傷盡落,雲黯纖阿返桂輿。
皇后薨逝之後,高宗感傷思念,淒楚異常。
特命內監,凡是皇后平日所御奩具衣物,一律不准移動,以備自己不時游幸,留做個紀念兒。
後族十四個侯伯,格外加恩待遇。
又撰了一篇御祭文,親行祭奠。
後人有詩歎道:
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澤古無倫。
君王親誄河洲德,檢點禕笄倍愴神。
皇太后見高宗悲傷不已,怕他因此悶出病來,特把高宗傳到慈寧宮,著實開導一番,並要替他立刻選立皇后。
高宗碰頭道:「太后雖有恩命,子臣不敢領旨。」
太后道:「人已去世,念也無益,再者你待到她仁至義盡,也總算交代的過。
難道為了她一個兒連國家社稷都丟掉不要了麼?」
高宗無語。
皇太后道:「那拉貴妃,我看她倒很穩重,扶了正,省得再到外邊去選人,不知你意思裡頭怎樣?」
高宗道:「太后選中的人,諒來總不會錯的。」
太后道:「你答應了就好了。」
過了幾時,果然特下懿旨,升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
高宗見是太后意思,不敢說什麼,心裡頭終不很為然。
卻叫畫工畫成宮訓圖十二幅,暗寓教訓的意思,每逢除夕,叫東西六宮懸掛瞧視,以資觀感,平日收藏在景一陽一宮後面學詩堂內。
這一番舉動,雖沒有說為是皇后,明眼的人,卻一望就能知道。
後人有七絕一首,詠此事道:
瑤星坤極藹樣光,宮訓圖成十二章。
歲歲一春一朝重展視,雲縑深護學詩堂。
這一年京師忽地大旱,從五月到七月兩個多月,一滴雨都沒有下過。
圓明園裡頭各種花木,乾枯了大半。
高宗下旨修省,一面徵求直言極諫,一面派遣大臣到龍神官拈香祈禱,哪裡有一點兒效驗!和珅此時已做到工部尚書,便特上一折封奏,奏請設壇建醮,並禁止官民宰殺牲口。
高宗大喜,立即批准。
和珅退朝回家,與家人闊論高談,非常高興。
和珅之妻榮氏聽了,開言道:「天旱又不旱你一個兒,要你著急做什麼。」
和珅道:
「主子憂得這個樣子,做臣子的不應替他分分憂麼?」
榮氏道:「難為你這麼盡忠報國,只是苦了我呢。」
和珅道:「怎麼倒又苦了你呢?」
榮田氏道:「我才點了一樣菜,現在要齋戒,可就不能吃了。」
和珅道:「什麼菜,巴巴的隔日就要點定?」
榮氏道:「是小炒肉。」
和珅笑道:「虧你不慚愧,一樣小炒肉,也值得這麼鄭重。」
榮氏道:「這一樣萊,是我新得來的法兒。
從前只有年大將軍家有這個烹調方法。」
和珅道:
「什麼方法?左不過肉裡頭,多加點子雞汁罷了。」
榮氏道:「加了雞汁,就不是完全肉味了,並且雞汁也沒有這麼鮮味。
這一樣萊是要早一日吩咐廚房裡,廚子便到豬圈中,挑選一頭肥豬,就這頭豬身上揀了一處最一精一的肉,活生生割下,切片油炒,其味之美,比了什麼都要好吃。
大約一頭豬,總好割三五回,隨割過隨把刀傷藥,替它敷上。」
和珅道:「年大將軍家烹調法兒,你怎麼又會曉得的呢?」
榮氏道:「李福家的,原是年府小丫頭子,跟著十二一娘一姨學會了的。
那一年大將軍壞了事,姬妾們風一流雲散。
十三姨一娘一嫁了一個秀才,這秀才聽到小炒肉風味,就要十三姨一娘一做。
姨一娘一笑道:『談何容易!這也是酸秀才配吃的?拈斤估兩,通只買一二斤肉,如何好做?』隨把做法說了出來。
秀才沒法,只得罷了。
後來逢著神社,秀才恰輪著當社長,就把社豬抬回家裡,叫姨一娘一做。
姨一娘一詫道:『我在府中,治的都是活豬,這殺死的豬兒,有甚鮮味呢?』秀才道:『這一頭已經費事得很,哪裡還找活的呢?就這麼將就點子罷。
』姨一娘一道:『那也沒有法子想了,你先煮酒,待我做來。
』一時做好,這秀才鮮得連舌頭都吞下肚去。
你想這麼美味菜兒,才點了,偏你又禁起屠來了。」
和珅道:「那也不值什麼,你盡寇做,做好了,我也嘗嘗。」
榮氏道:「你不是說已經奉旨齋戒了麼?」
和珅道:「又不請客,咱們自己人吃點子,誰又知道呢?」
當夜無話。
次日果然做了一味小炒肉,兩口兒正吃得香甜,忽報乾清宮掌院太監金國安進來降旨也。
和珅大驚,忙要茶漱了口,穿齊袍褂,迎出廳前。
金太監宣旨道:「奉上諭,今日朕陪侍皇太后御園龍神祠拈香禱雨,著和珅隨班伺候。
欽此。」
接過旨,和珅留金太監坐下問道:「怎麼上頭發出此念,昨兒召見,還沒有提及呢?」
金太監道:「原是太監起的意,虔誠得要不的。
今兒爺傳旨叫備輦,還受了一場教訓,她老人家主張步行呢。」
禱雨的木闌祠,是瑢哥兒恭擬了,爺親筆改正的。」
金太監去後,和珅就朝服入宮。
見各王大臣、滿漢大學士尚書人等都已齊集。
一時高宗扶著太后,步行而出。
和珅隨班見過駕,就跟隨兩宮,到御園龍神祠虔心叩禱。
果然至誠格天,這一晚就濃雲密佈,大沛甘霖。
京師人民無不大悅。
後人有詩道:鐵牌請到自邯鄲,齋醮連旬詔設壇。
步禱深宮家法在,木闌詞付近臣看。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