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史》79回 四欽差奉令承教 七先生立異標奇:御史殷兆鏞、侍郎匡源、內閣學士文樣、尚書柏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清朝秘史》79回 四欽差奉令承教 七先生立異標奇

清朝秘史

79回 四欽差奉令承教 七先生立異標奇

卻說眾廷臣上折之後,靜候朱批,候了多日,不見動靜。

御史殷兆鏞、侍郎匡源、內閣學士文樣、尚書柏俊、尚書翁心存,會議聯銜力爭。

殷兆鏞道:「這一回的和戰,關係著中國存亡,怎麼上頭倒把洋人瞧的很輕?」

柏俊道:「大家全副一精一神,注在長一毛一身上,自然不把洋人放在心上了。」

翁心存道:

「我看長一毛一的禍小,洋人的患大。

想到國初龍興,其時北部之尼堪外蘭及扈倫四部,方二於明,世為仇敵。

太祖、太宗,迭次征討,才得無患。

到聖祖平定噶爾丹,於是從黑龍江以西,盡喀爾喀四部之地,東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凡蒙古遊牧之區,皆歸一統。

又派大臣與俄羅斯勘定邊界,歸我昔年侵地,黑龍江南岸,盡屬中國,定市於喀爾喀東部之庫倫。

江石勒會議七條,刑牲為誓,於是東北數千里化外不一毛一之地,悉隸版圖。

高宗蕩平准部,戢定回疆,西北窮塞之域,極於天山、蔥嶺,都變成中國疆土。

總計前後大小用兵數百戰,餉需萬萬,拓地之廣,超軼前代。

這就是所謂刷數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呢。

現在主張撫局的,不道說是息兵安民,漢高祖白登一蹶,遽議和親,撫之不為不速,怎麼高後、惠、文、景四世,都受匈奴莫大之患呢?」

相俊道:「這就是了。

和親之議,倡自婁敬。

彼時樊噲請得十萬人,橫行匈奴,大臣以為可斬。

乃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徒習騎,擇將命師,先後而昌誄之。

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數百單于窮遁漠北,究竟用了樊噲之計,才得一勞永逸。」

文祥道:「諸位通今博古,議諭風生。

據我的糊塗主見,咱們旗人,都是軍籍,打仗原本職。

洋人在中國地方上耀武揚威,咱們旗人的臉,已經是丟盡了。」

當下眾人斟酌盡善,聯銜上了個公折,石沉大海,依舊杳無音信。

你道為何?原來文宗初時,原要以撫為剿,拊髀擇將,意在僧王。

後見耆英抵津,洋人不禮,才憮然失望。

又因炮台未經修好,海防猝難整頓,一切戰守機宜,諸形棘手,不得不忍痛屈從。

所以廷臣奏折,悉行留中。

過不多幾天,准和的旨意,已經降下,並飭令洋艘,起碇回上海,一面派遣欽使,馳驛至江蘇,商定稅則事宜。

於是四國洋人歡忭歌舞,先後起碇南下。

不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兩廣總督接到欽差咨會,知道撫局已定,趕忙曉諭軍民,戢兵俟命。

廣東的百姓,不比別地方,勇悍善鬥,沒事猶且尋事,現在見和事已定,省城不返,那股憤怒之氣,真是指發抉□。

在駐粵城的領事,偏又不知趣,把天津和議款子,大張曉諭,揭示人民,派了四五名洋人,各地各城,分頭趕去張貼。

貼到新安鄉,卻被眾鄉勇鳴鑼聚眾,一團一團一圍住,告示撕得稀碎。

貼示的洋人,斫了三刀,也早送掉一性一命。

從人奔回省城,報知領事,領事大怒,立即起兵,攻撲新安。

一面是節制之師,一面是合烏之眾;一面是火炮洋槍,一面是竹矛石塊。

何消半日,新安早已攻陷,佛山大震。

在籍侍郎羅惇衍,見番禍未艾,遂借巡緝土匪為名,聲請緩撤佛山一團一練局。

銅山西傾,洛鍾東應。

廣東這麼一鬧,上海洋人也頓時掀起波一浪一來。

原來大學土桂良、尚書花沙納、侍郎基溥、武備院卿明善,奉旨到江蘇會議稅則。

此時南京、蘇州,太平軍世界,只有上海租界,還算是一片乾淨土。

四位欽差,便都趕到上海來。

一換碼頭,就行文照會,與四國訂期商議。

不意照復前來,聲稱「兩廣總督黃宗漢暨紳士羅龍蘇二人,辦事欠妥,於天津定和之後,仍行招勇。

且遍出賞帖,謂為能送到領事巴某之首者,賞銀三萬兩,甚至開炮傷斃我國兵丁,以致不得已攻陷新安,請問是何意見」等語。

桂良皺眉道:「事情這麼難辦,偏還要生出這麼的波一浪一,那不艱死了人嗎?」

花沙納默然不答。

基溥見兩正使愁眉鎖眼,自己名位卑下,更不敢多所議論。

倒是明善謀多足智,獻計道:「這一個照會,論理倒不能不復。

」桂良道:「如何措辭呢?」

明善道:「只消推說粵中因江西、兩贛等處,均有賊蹤,道途梗阻,以致天津知會沒有達利,也未可知。

這麼照復前去,自然沒有話講了。」

桂良道:「此計甚妙。」

如法泡製行了去。

不過一日工夫,洋人又來照會,聲言必欲刻期商定稅則,須先奏請撤回黃制台,及罷掉粵中紳士一團一練之兵。

桂良搖頭道:「洋人真難相與,他們辦的事,都是根牢果實,截鐵斬釘,一點子不肯通融的。」

花沙納道:「中堂高見,如何辦理?」

桂良道:「有甚如何?洋人的事不依他總不得成功。」

隨即行文照復,內中措辭,無非是「謹遵台命」一句話。

於是兩面定期會議,英國所開條款,大半是哩國呔的意思,共是十條,名叫《通商稅則》。

其餘三國,大略相同。

議了一個多月,諸事妥當,英使臣額羅金才來上海。

欽差大臣與四國使臣畫過押,四國使臣各把英約繼回,守候國書,但等國書頒到,就至天津,呈請換約。

桂良、花沙納等,隨把辦管情形,據實奏聞。

上諭下來,無非是「照所請欽此」五個字。

這時光,英人為約內有增設長江海口一條,要先到沿江一帶察看形勢,以定貿易口岸,立遣水師統領,駛駕火輪、兵船,由海入江,溯流直上,隨處游弋,隨處測量,直到湖北漢口鎮,往返一個多月。

法國的傳教人員,也紛紛駛赴各省,測地建堂,談經傳道,悉賃內地民舶,悉由內河行走,地方官哪裡還敢詰問一字半語。

幾個識時俊傑,像浙江撫院胡興仁等,聞報洋教士來謁,趕忙鼓吹升炮,迎入署中,設了盛筵款待呢。

比了乾隆時光,洋官謁見關吏,例須伏地叩頭,真有不勝今昔盛衰之慨。

桂良見諸事都已妥洽,隨叫花尚書等,北行回京覆命,自己留居上海,督辦善後事宜。

此時江路阻梗,遍地伏莽,花沙納等雖是赫奕欽憲,頗難馳驅如意。

沒奈何,埋名隱姓,易服改裝,雜在商民隊裡趕路。

行入山東地界,就見許多異言異服的人,往來行走,心裡不免奇詫。

一落客店,店主人詢問客官可是往黃崖山張聖人那裡去的?花沙納含糊答應,店主人頓時大獻慇勤,問茶問水,送菜送酒,忙一個不了。

並道:「本店資本,也是山上的。

凡是投奔張聖人張七先生的,食宿一切,概不取資。」

明善智機靈動,隨笑道:「我們也不過是聞風鄉慕,七先生究竟如何,倒也不很仔細。」

店主人道:「原來客官沒有知道,這張聖人張七先生,真是我們這裡的活神仙!」當下就把張聖人的始末緣由,備細講述了一遍。

花沙納等聽得目瞪口呆。

原來這張聖人,名積中,字石琴,江南儀徵人氏。

他的哥哥積功,官至臨清州知州。

咸豐三年,奧匪之亂,合門殉難,積中就把兒子紹陵字道生的,嗣與乃兄為後。

積中少時,也曾讀過詩書,應過科舉,怎奈命途多舛,時運不濟,考去考來,終是不售。

道光時候,揚州風物繁盛,買貿帶粥。

有一個術士周星垣,號稱太谷先生,善能練氣辟榖,明於一陰一陽一奇賅之數,符圖罡咒,役鬼隱形。

又教人取一精一元一牝一,容成秘戲,遨遊士商大夫間。

士商大夫多心樂而口諱之。

積中於是折節受業,悉心聽講,五六年工夫,盡得其術。

太谷門徒寢盛,大江南北,無不有其徒足跡。

兩江督院百齡,最是嫉惡如仇,聽到太谷左道惑人,怒得要不的,立飭府縣,拿捕到衙,問成死罪,正法示眾。

此時太谷門徒,盡都避匿,只有積中益修師術,力行不倦,寢饋於《參同契》、《道藏大全》、《仙靈寶錄》、《雲霄指掌》諸書,向眾倡言:「太谷先生因濁俗相嬲求仙,所以自觸法網,受了兵解。

惟有堅持願力,可以證道。」

人家問他堅持願力,究竟如何?積中道:「不必絕人逃世,不廢飲食男一女,現身住世,自能與天地同壽。」

眾人聽了,無不歡喜。

積中也很有點子小本領,風角占候,賜雨頗驗,被惑的人,很是不少。

他卻偏會拿腔做勢,住在城市中,不很跟人家交際。

慕道的人,踵門伏地,叩顙流血,依舊堅拒不納,只說來人沒有善根,非造福濟世不可。

先叫那人放生施食,造作種種善事,卻領門徒暗中偵察。

待那人再來時,就說他某事吝財,某事惜力,道心不堅,太谷不願收錄,所講的話,纖細必符,毫釐不爽。

那人一大懼求錄,忌請益誠,積中堅執不許。

又恐那人果然回去,一陰一令徒一黨一恫嚇慫恿,總令那人死心塌地才已。

有時暗令一黨一徒,扮作求道的人,輦金累千,獻送到門。

積中偏說他沒有道根,不肯接受。

再把絕色女奴,裝扮得天人一般,珠翠輝煌,麝蘭馥郁,送入膜拜。

又說他塵障未除,偏令引出,卻偏把市上的丐夫陋婦,積惡不過的人,招到裡頭,與之美食,一室趺坐。

有時招入虯髯傖父,鍵戶促膝,傾談竟日。

因此高門甲族的秀男美一女,師事積中,錯處房闥,沒一個引為嫌疑的。

道光末年,淮南鹽務變法,天下奇詭之士,都聚在揚州一地,如一陽一州周韜甫、長洲馬遠林、武進闕恭季之屬。

韜甫口如懸河,詞倒三峽,公卿屣履到門,聲勢頗盛。

積中慮為所毀,與遊客棧。

東平楊蕉隱、吳雪江等,懷刺往拜,曲意結納。

不意韜甫、恭季,依舊直言詆訶,斥積中為旁門左道。

積中並不爭論,發篋陳論《孟子》、《大學衍義》、《近思錄》諸書,與門徒誦習講貫。

以媚韜甫。

韜甫果然上他的當,逢人說項,到處游揚積中了。

積中乃取《參同契》,附入聖賢緒論,從者益眾。

咸豐六年,江表大亂,積中徙家北行,卜居於山東之博山縣。

知縣吳某,恰是他的中表弟兄,相得益彰。

於是積中勢力,漸入山東地界。

肥城縣西北六十里,有一座山,名叫黃崖山。

山麓有莊,名叫南黃崖,迤北里許名叫北黃崖,恰與長清接界。

山形三面環拱,南北兩峰對峙,凌霄插漢,怪險不可名狀。

中間平一陽一一片,約有百畝廣闊,積中往測形勢,隨向眾人道:「北方將亂,惟此間可以避兵。」

遂在:山上築室建屋,率領徒眾居之。

事有湊巧,東省南境,捻冠屢警,避難的人,稍稍遷往,黃崖日就興盛。

他的表兄吳某,恰又調了歷城縣知縣,上台企重,驟升首府,吹枯噓生,咳睡可怖。

偏生的推崇積中,譽不容口,從此官僚中也漸有信從積中的了。

積中託言防備捻匪,壘石為寨,引水環山,創設武備房,購辦兵火弓一弩一甲仗,發號施令,儼然敵國。

積中以神自詡,輕易不肯見人。

凡自遠方初來的人,安頓在文學房裡,叫高弟吳某、趙偉堂、劉耀東等,轉相授受。

授讀所判指南箴,五日一聽講,鄉農不能誦習,任其去留。

從歸的人,悉袒右臂,比屋不准相過。

每逢朝晡,餐饋豐腆,知賓執禮,端恭異常。

而終日語默,不發一言。

積中有兩個女弟子,一名素馨,一名蓉裳,專屋列居,莊嚴得要不的,進謁的人,頓首九拜。

如見積中,二女高坐不答。

吳某等雖一般是弟子,也不敢跟二女分庭抗禮。

據說素馨原是太谷孫婦,蓉裳嫁過姓吳的,都是少年寡一婦。

積中在山中建一所祭祀堂,以禮神明,每祭總在深夜,參拜升降,禮節繁縟。

素馨、蓉裳,盛裝挾劍而侍。

旃檀燎燭,蕉赫霄漢,數十里外,光亮照耀如火。

鄉人都稱為張聖人夜祭,不是教中人,不能入窺也。

黃崖地方,原很荒僻,近因從教的人,日增月盛,竟然變成大市,置田築室,棟宇鱗次。

積中資計日溫,自肥城之孝裡鋪起,濟南會城內外,東阿之滑口,利津之鐵門關,海豐之埕子口,直到安邸、濰縣諸處,都開有市肆,字號的名兒,都冠有「泰」字,如泰運、通泰來、祥泰亨之類。

千里間指麾使令,奉若神明,遠近都稱張七先生。

如吳某耀東等,並不一舉其姓,相說以七先生而已。

這張積中有一樣驚人本領,懲你怎麼水火的人一見面,一接談,自會使你心悅誠服,從他的教。

從了教後,如吃了蠱藥似的,恁有如何禍患,竟會至死不悟。

後來張積中約會捻一黨一,豎旗起事,被官兵殺入巖中,合寨死鬥,無一生降。

官兵雖扯著協從罔治、投降免死旗號,教中人竟如沒有瞧見一般。

撫院奏牘中,稱他素乏才名,只以偽托詩書,高談一性一命,乃至縉紳為之延譽,愚氓受其欺蒙。

其家本無厚資,來東不過十載,遂能跨郡連鄉,遍列市肆,挾術誆騙。

為收集亡命之資,從其教者,傾產蕩家,挾資往赴。

入山依處,不下百數十家,生為傾資,死為盡命,實未解所一操一何術,所習何教。

而能惑人如是之深,他的本領,也就可想而知。

當官兵入山搜捕之前,先行遣使招撫。

積中復函與他的表弟吳太守,文辭也頗斐然可觀,其辭道:

來函責我不肯出山辯白,甚合我心。

但近日苦衷,有急欲為吾弟告者。

兄平日淡於榮利,肆志讀書,以世亂未平,隱居求志。

無如韜光未久,而處士虛聲動人聞聽,相從執贄者不絕於門。

其間雖多善良,亦有悍鷙。

兄既未能慎之於始,遂欲以德化之,使胥歸於正,此兄實有交不擇人之過也。

然來東十載,何敢一事妄為,乃去歲以濰縣之王小花,橫加牽累,今年之冀宗華,妄被誣攀。

然此事之來,若椒園伯平以一函相告,兄必挺身投案,絕無留難。

兩君猝以兵來,幸適出遊,未遭毒手,不然,已陷於縲紲久矣。

伯平雨亭,夤夜進兵,,示人莫測,以致莊眾格鬥,傷損弁兵。

兄自知大禍臨門,一身不免,亟欲束身同敗,不望雪我沉冤。

奈及門桀驁之士,遂邀不逞之後,劫我主盟,苟全一性一命。

兄禁之不得,逆之不能。

數日以來,躑蹋山隅,悶損無似。

及大兵臨境,兄欲出而剖白,無如伊等洶洶,不肯束手待斃。

禍已至此,無可言說。

本欲引劍自決,無如如門在外者甚多,聞予冤死,定不甘心,一旦逞彼凶頑,則各處生靈,俱遭塗炭。

兄亟思乘機解散,但人數眾多,虎豹豺狼之一性一者不少,須寬我一日期。

請暫將大兵撤出山外,俾得反覆陳詞,婆言解散。

若一面進攻,一面招納,則上憲不能示人以信,困獸猶鬥,兄又何辭能勸諭諸同人耶?特約略陳其大概。

這都是後話。

當下花沙納等,聽了店主人的話,嚇得目瞪口呆。

花沙納向明善道:「這老頭兒如此作怪,定然鬧出亂於來。」

明善道:「幸撞在我們手裡,可惜要緊覆命,不得耽擱。

不然辦完了這件事,再走也不遲。」

花沙納道:「那是撫院的職任,咱們犯不著替一人家幹事,給他一封書信,知照他一聲就完了。」

明善見花沙納這麼說了,事不幹己,誰願插身干預?不過臨走時光,發了一封信給東撫。

東撫接到欽差手函,不敢怠慢,立派幹員人山密查。

那委員到了山中,瞧見張七先生,鬚眉髯髯,言論娓娓,比戶耕讀相安,宛然世外桃源。

據實稟覆,撫院只當欽差是無中生有,毫不放在心上。

卻說花沙納、基溥、明善,行抵京師,已是冬月初旬。

入朝面聖,一進朝房,眾同寅都來問詢。

大學土柏俊、宗室尚書端華、肅順、漢大學士翁心存,最為慇勤,執手問好,異常親一熱。

花沙納道:「我在路上,聽到三河口湘軍失力,李迪也殉了難,不知是虛是實?」

翁心存道:「怎麼不確,曾滌生奏報也到了。

他那介弟溫甫名叫國華的,也死在這一役呢。

這李續賓是羅山高弟,湘軍名將,為人含容淵默,作事審慎一精一詳。

他所選的將士,都是知恥近勇,樸誠敢戰的。

每逢遇敵,人當其脆,己當其堅。

每領糧仗,人取其良,己取其窳。

屯軍所在,百姓耕種不輟,萬慕無嘩。

血戰六年,克城四十,而口不言功。

所以一聽到他失事的消息,無遠無近,無知無愚,無不失聲痛哭。

上頭也十分震悼,特命總督照例賜恤,予謚忠武。

他原官不過是布政使呢,這就瞧見恩眷之隆了。」

花沙納道:「這麼的好將,怎麼又會吃敗仗呢?」

翁心存道:「官文胡林翼會籌東征之策,陸師渡江,先皖而後及江南,水師先安慶而後及江寧,卻把圖皖的事情,交給了李續賓,請旨加他巡撫銜,專折奏事。

不意安徽的賊酋陳玉成,爵封英王,綽號四眼狗,也是賊中驍將。

兩雄對壘,旗鼓相當,倒也辨不出雌雄,分不出勝負。

不意陳酋又糾合了兩員健將,一個是侍王李世賢,一個是捻酋張洛行,三條猛虎,撲一個英雄,如何能夠倖免?這一役,陳、李、張三酋,從廬州殺出,抄襲官軍後路,四面圍剿,愈集愈厚。

七營先陷,續賓知道不免,乘夜躍馬入敵陣戰死,湘軍一精一銳,全都喪掉。」

說著,忽聽景一陽一鐘鳴,轟傳皇上升殿了,眾人忙著入朝。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清朝秘史
01回 清太祖志吞華夏 吉特妃出獵春郊02回 祭堂子七恨告天 殂清帝三軍皆墨03回 鄧褲子命喪遼陽 袁撫台書斥滿帝04回 清太宗怒斬王皋 袁督師智收毛帥05回 虎躍龍驤遼天動戰鼓 風淒雨冷燕市哭忠魂06回 炮盡矢窮盧督師殉難 花明柳暗洪經略降清07回 風馳雨驟大將征南 電掣雷轟睿王攝政08回 泣秦庭三桂乞師 伸大義睿王討賊09回 酒綠燈紅雙心互印 鶯亡燕去一怒衝冠10回 吳三桂大戰一片石 攝政王安抵北京城11回 羽檄傳來南都立主 彩雲飛去北國迎鑾12回 史閣部丹忱報國 攝政王壯志吞明13回 爭舊制使臣抗節 定新儀太后大婚14回 清君側左帥稱兵 紹大統唐王監國15回 平江南豫王獲美婦 題郵壁宮女感黍離16回 賜金冠艷孀成大禮 頒朱諭皇叔用機心17回 平四川獻忠伏天誅 破兩粵雙忠完大節18回 李定國力扶明室 鄭成功智拒清封19回 鄭延平再復父書 張蒼水一拒清將20回 破雲南輿圖成一統 殂順治清史暫收場21回 萬眾高呼戴真主 三藩跋扈隱禍伏22回 薩郎中星馳告變 清聖祖銳意用兵23回 清聖祖狐綏衛女 鄭延平虎據台灣24回 威揚海外異國來朝 釁起宮中同懷結怨25回 消寒社詠史積微嫌 暢春園疑案成千古26回 伸大義八俠志中興 編密碼九王思靖難27回 風摧荊樹慘賦豆箕 春滿上林喜詠鶉鵲28回 雍親王以女換子 年將軍當筵嚙臂29回 一陣風引起十年話 新總兵斷送故將軍30回 倪庶常奉旨賣字 張茂才入陝投書31回 究主使制府運奇謀 醒群迷聖君頒特諭32回 坤寧宮虢姨承恩 龍神祠堯母祈雨33回 清高宗一平西域 博學士再定伊犁34回 思傾城聖君側席 平回紇大將凱旋35回 玉碎香消貞妃殉主 花淒月慘聖主悼姬36回 批通鑒獨抒卓見 巡江南遍閱名花37回 傅經略宣威南服 溫將軍耀武金川38回 謝振定赫怒燒車 管韞山諤言賈禍39回 林爽文起發天地會 柴大紀方守諸羅城40回 嘉慶帝受禪繼大統 太上皇訓政宣重光41回 地黑天昏白蓮倡亂 花嬌柳媚女將請纓42回 數奇命將軍空百戰 多情種紅粉自千秋43回 獲賊首懦臣得意 見上諭權相驚心44回 整紀綱和相被查抄 布德教小民蒙矜恤45回 銜恩命勳臣充蝶使 憐才士縣令作冰人46回 起海盜朝士驚心 入鹺衙黃金失色47回 情海生波狂且受賺 大君有命宿將專征48回 台灣島海賊受困 黑水洋良將喪身49回 殲巨寇海波不揚 運奇謀覆盆得雪50回 李文成潛身滑縣 天理教大鬧皇城51回 建奇勳帝子獲榮封 捍大患書生殲巨匪52回 曹振庸巧意逢君 張格爾甘心謀逆53回 張格爾縱橫西域 宣宗帝宵旰深宮54回 河清海晏乍慶昇平 美雨歐風傳來警信55回 著偉論儒士挽狂瀾 弄小巧大臣窘番使56回 定新律黃爵滋上書 查鴉片林則徐赴粵57回 燒鴉片大揚國威 派欽差重翻舊案58回 琦中堂因循誤國 清宣宗慷慨誓師59回 陷虎門關提督殉難 割香港山貝子和戎60回 王相國一死報君 裕欽差刑牲誓眾61回 對月舉杯將軍起舞 登城痛哭提督多情62回 規寧郡智士獻奇謀 支危局將軍拼血戰63回 劉韻珂附片保伊相 舒垕庵妙策用偷兒64回 戰吳淞八忠殉國難 盟白下五口啟通商65回 劉巡撫遺書責三帥 怡制台辦案渡台灣67回 徐廣縉坐鎮廣州府 洪秀全起事金田村68回 莽英雄慷慨題詩 真名士從容破敵69回 一曲清歌新承恩澤 三更蕉夢快似登仙70回 笞燕鞭鶯氣凜霜雪 降龍伏虎威比雷霆71回 惡風潮儒臣遭厄運 申軍法名士進良言72回 長風破浪儒將請纓 煙雨滿江元戎投水73回 陳輝龍殉命城陵磯 彭玉麟大破田家鎮74回 圓明園四春爭殊寵 勤政殿一女進讜言75回 杏花春奉詔宴群芳 葉相國高談驚四座76回 廣州城洋人耀武 長春館相國扶鸞77回 長春館仙人遭劫 鎮海樓蘇武狂吟78回 從容定難釋俘囚 慷慨陳辭爭和議79回 四欽差奉令承教 七先生立異標奇80回 科場有弊柏相遭刑 劫數難違園神辭職81回 烽火連天乘輿北狩 旌旗蔽野敵騎西來82回 應妖夢圓明園遭劫 頒哀詔文宗帝大行83回 太后垂簾新翻政局 親王議政重振朝綱84回 林夫人巧計保南昌 恭親王忠心籌西域85回 剿捻軍僧王殉難 游都市天子微行86回 丁撫台智斬安太監 慈安後妙選窈窕娘87回 浴日補天片言格主 移花接木一語立君88回 辭爵祿親王乞骸骨 爭統緒主事效史魚89回 張之洞上書論繼統 崇皇帝奉旨鎮熱河90回 崇星使蹣跚誤國 張洗馬慷慨談兵91回 廢俄約曾使才長 談球案左侯氣憤92回 清韓難生俘大院君 喪越疆罷斥恭內閣93回 諒山踴躍鏖兵 學士他皇夜遁94回 蘇元春力摧勁敵 馮子材夜闖法營95回 顧和局特詔棄越南 拒通商片言誤自主96回 袁項城輕騎赴宴 開化黨露刃入宮97回 彈內監盛世發危言 建御園聖朝彰孝治98回 東學黨倡亂全羅道 葉志超振旅牙山城99回 陷平壤左寶貴殉節 戰遼海鄧世昌成仁100回 丁汝昌孤舟拒大敵 徐邦道弱卒挫強軍101回 章高元力守蓋平縣 吳大澄失陷田莊台102回 劉公島丁軍門殉難 春帆樓李伯相議和103回 德宗帝變法圖強 康有為上書論治104回 頤和園舊臣群告變 寧壽宮太后再垂簾105回 皇太后詔立大阿哥 毓巡撫信奉義和團106回 徐學士一語喪家邦 剛中堂片言靖大難107回 義和團大鬧天津衛 聶提督殉難八里台108回 救國難慷慨劾群凶 戰列強涕淚告先廟109回 玉隕香消珍妃墜井 素衣豆粥車駕西巡110回 瓦統帥入居儀彎殿 懷尚書清道北京城111回 李伯相北上議和 唐才常南中起事112回 太后憶舊淚橫流 少年澆花交好運113回 高道士踵門謁管學 裕小姐奉詔覲慈宮114回 親香頰慈宮寵慧女 頒珍饌聖後念勳臣115回 仁壽殿勃夫人入覲 慈寧宮裕小姐辭差116回 祈甘霖太后禱后土 宴外賓公主作主人117回 繪御容德菱代太后 爭東北日本挑強俄118回 旅順口俄將喪師 東京城日皇宣戰119回 大清國頒詔守中立 小朝廷忍恥訂同盟120回 蔣式瑆上疏劾慶王 唐紹儀奉詔議藏約121回 安重根暗殺伊籐公 李完用手定合邦約122回 擲炸彈驚走五大臣 議立憲氣倒老中堂123回 頒明詔聖君籌憲政 定官制賢相話滄桑124回 張尚書反對新宮制 南昌令身戕天主堂125回 改藏約星使得優差 剿發匪女子明大義126回 爭路約制府運機謀 辦衛生警員鬧笑柄127回 振貝子私娶楊翠喜 趙啟霖疏劾慶親王128回 瞿鴻璣多言遭嚴譴 譚鑫培奉旨吸烏煙129回 徐錫麟暗殺恩巡撫 陸征祥抗議海牙城130回 鎮南關小動干戈 二辰丸大啟交涉131回 變出非常親王監國 入承大統兩帝兼祧132回 患足疾項城歸隱 依憲法皇帝親戎133回 汪兆銘行刺被捕 孫洪伊請願未成134回 攝政王爺借外債 革命黨人爭救國135回 廣塵留柬招靖庵 意洞回閩糾同志136回 溫生才孤行誤事 黃克強冒險蹈危140回 降懿旨清帝卸政 定優待權歸民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