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史
113回 高道士踵門謁管學 裕小姐奉詔覲慈宮
話說知縣見突然駕到,傳旨備飯,慌得沒做道理處。
此時鑾駕已到,就在縣署駐了蹕,一疊連聲傳擺飯。
瘠地貧區,這幾席御膳,五六日前,派了干役,到鄰縣去採辦成功的,好容易整治了,被太監一陣亂掀騰,鏟了個一精一光。
這會子,急就章,哪裡做的出好菜蔬?太后本已餓了,原想一到就有得吃的,不意候了許久,才送入兩桌菜來。
雖不是粗魚大一肉,一精一致的菜卻一味都沒有,簡直不能夠下箸。
皺了皺眉,叫太監傳旨,問知縣,有可口的菜,取三四樣來,我也不用這許多。
太監領旨出來,叫到知縣,狠狠罵了一頓,隨道:「老佛爺惱的了不得,這種菜蔬,怎麼送進來?別說人吃,咱們宮裡頭連餵狗的,還好的多呢。」
知縣唬得作揖央告,甚至磕頭哀求。
太監道:「我不知道,你有本領自己向老佛爺說去。
我奉了旨出來,沒有菜蔬,如何回老佛爺?」
知縣道:「委實地方貧瘠,沒處採辦。
懇求婉轉上奏,求太后原諒,將就點子,小臣感激不盡!」太監聽說,頓時板了臉道:「好好,多大的知縣,敢叫老佛爺將就?我就這麼復奏,你聽候旨意罷!」說著,大踏步入內,便添了一篇話,告訴太后道:「這知縣好大的架子!奴婢傳老佛爺旨意,說老佛爺有了年紀的人,這些粗魚大一肉,很是嚼不爛,煩你換幾樣一精一致菜蔬去。」
他倒火刺刺的道:『勸她省事點子罷,別盡挑這樣那樣了。
問她逃難時光,為什麼不帶著一精一致菜蔬走路,要吃那綠豆粥兒?現在有了肥魚大一肉,偏又嫌膩了。
』還有好些不中聽的話,奴婢不敢奏聞。」
太后氣得臉色都變青了,喝道:「有這麼的事?快叉出去斫了。
把這沒王法混帳羔子的家屬,全都拿下,聽候旨意。」
太監應了一聲「是」,忙要出去傳旨,德宗攔住道:「且慢。」
隨奏太后道:「老祖宗明鑒,諒一個小小知縣,哪裡敢這麼放肆?再者咱們為了飲食之微,就斬知縣,傳到外國去,也要叫洋人笑話呢!」央懇了好一會,太后的氣,漸漸平過來,才把這知縣革職完結。
次日啟蹕,駕幸開封。
這年太后萬壽典禮,就在開封舉行。
在開封住上二十多天。
十一月初四日,自開封啟鑾,行抵順德府,直隸總督袁公迎駕。
十六日啟行,袁公扈蹕,恭親王溥偉等,自京赴正定府接駕。
二十四日,兩宮乘火車回京。
西人數百,都高登城牆,瞻仰儀衛。
文武官僚,軍隊人等,皆肅跪道旁。
英奧兩國馬隊,都肅隊出迎。
各國公使暨夫人,都出來觀看。
太后遙與為禮,西人都脫帽答禮,太后復行一揖,才乘輿回宮。
貝闕依然,珠宮無恙,只不過儀鸞殿因被聯軍統帥僭居,失了火,燒成一堆瓦礫。
太后見了,不免感歎一番。
進了宮,忙入密室,瞧視所藏珍寶。
這是西狩臨行時節密藏的,虧得沒有失掉,大喜過望。
忽太監進報,退居在別宮的先朝嬪御,聽得老佛爺回宮,都來叩賀。
太后道:「難為她們大遠的誠心,說我知道,不必進來了。
每人賞給十兩銀子,回宮去罷。」
一時歡聲雷動,老嬪御都領了賞去了。
原來這班老嬪御,每月分例至薄,不足自給,往往作針黹,令太監鬻於市肆以自給,所以《清宮詞》有道:
分例無多月賜緡,何如乞巧問針神。
楷奴攜向前門賣,刺繡盤龍一色新。
太后回京後第一新政,是賞奕劻親王雙俸,榮祿、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有賞雙眼花翎的,有賞官銜的,為他們議和及共保東南疆土的功勞。
總理衙門已經改建了外務部,又因外交事情繁不過,特地添設左右丞左右參議等缺。
又飭定學堂選舉鼓勵章程,凡由學堂畢業考取合格者,給予貢生舉人進土等名稱。
這幾樁事情在路上早巳算定,所以一進宮就傳出旨意去。
此時留京太監總管崔某率領各執事太監,前來叩見。
太后見了崔總管,忽地心有所感,隨道:「上年出狩時光,我說珍妃遭亂,不如死了乾淨。
原不過是一句話,何嘗真要她死?崔某遂把她推入井中。
現在我瞧見了崔某,心裡還怦怦動呢。」
崔總管叩頭求恩,太后道:「我惦著你那樁事,很是寒心,如何還敢叫你伺候?」
崔某知道不能挽回,只得退出宮去聽候旨意。
太后下旨追贈珍妃貴妃位號,並以「隨扈不及,殉難宮中」宣告天下,一面命把崔總管攆出宮門。
太后自西狩回宮,日與軍機大臣商議要政。
舉行的新政,如派王文韶充督辦路礦大臣;瞿鴻璣充會辦大臣,張翼幫同辦理。
關內外鐵路,改派袁世凱接收督辦,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特准滿漢通姻;命各出使大臣查取訣國通行律例,責成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慎選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來京,聽候簡派;兩館編纂;將詹事府歸並翰林院並裁撤河東河道總督缺等,不一而足。
如今且說管學大臣張百熙,時兩宮西狩長安,召見行在,慷慨陳時事,即力請興學。
這會子受了管學大臣的恩命,就與門人沈兆祉商議興學事宜。
沈兆祉道:「老師的意思要怎麼樣?中國的學務還是鹹同季年開始的,彼時曾文正李文忠知道西法必當慕效,奏設了製造局,隨設立船政水師學堂。
當時的士論,謂西國之長,在兵強器利,故設學僅止於此。
就是光緒初年設立的同文館,也不過培植些翻譯人才。
從同文館出身的,就是翻譯,也從不曾有過上等人才。
中日戰後,士大夫漸漸奮發言自強,康有為上書請變法,遂及興學。
梁啟超為侍郎李端棻草奏,請立大學堂於京師,御史王鵬運也上疏,請立大學堂,奉旨允行。
其時恭親王與剛中堂不喜新政,緩著沒有辦。
戊戌年,朝廷舉行新政,促擬大學堂章程。
樞臣不知所措,遣人叫梁啟超屬草。
擬了八十多條章程,大致取法日本。
那時管學大臣是孫中堂,就以景山下馬神廟四公主府為大學堂,請張元濟做總辦,元濟不肯,改延黃紹箕。
紹箕又放了試差,於是請念誠格做總辦,朱祖謀、李家駒做提調,劉可毅、駱成驤等為教員,美國教土丁題良為總教習,實權都在丁韙良手裡。
教學課程,管學大臣不能過問。
此刻老師被了恩命,總要大大整頓一番才是。
老師究竟持何宗旨?」
張百熙道:「丁韙良原是個教士,辦學究竟不是傳教。
我想第一辦法,先辭掉丁教十。」
沈兆祉異常欽佩,師徒兩個斟酌了一會子,定出個辦法來,把華俄道勝銀行積存的東清鐵路息銀作為大學經費,奏請撥充;借虎坊橋官書局為籌備所,且待校址修好,再行開辦。
當下張百熙就把丁韙良辭退,不意美國公使不肯答應,交涉了許久,卒被索了一大注款子去。
張百熙因桐城吳汝綸是當世人望,遂以直隸州奏請加五品卿銜,充大學堂總教習,汝綸堅辭不起。
百熙具衣冠詣汝綸,伏拜地下道:「吾為全國求人師,當為全國生徒拜請也。
先生不出,如中國何?」
汝綸感他誠摯,勉起應詔。
於是奏派於式枚為總辦,李家駒、趙從番為副,汪詒書、蔣式理瑆、三多、榮勳、紹英等,分任提調,張鶴齡為副總教習。
又設編譯書局,以李希聖為編局總篡,王式通、孫寶瑄、羅惇曧、韓樸存、桂填等為副。
嚴復為譯局總辦,林紓、嚴璩、曾宗鞏、魏易等為副。
這時光,張百熙大權在握,揮霍指示,無不如意。
雖然費盡一精一神,卻籌畫得十分整齊,一般守舊人物,見了他這麼行為,未免妒羨交加,遂致蜚語紛起。
榮祿、鹿傳霖、瞿鴻璣,都竭力地阻止。
百熙方在豐台地方,購地一千三百畝,備建七科大學。
經這阻力,不得不因陋就簡,葺了馬神廟大學,僅立師範、仕學兩館。
又因總教習吳汝綸為學務體大,先到日本去考察。
偏偏榮祿不放心,派了榮勳、紹英與他作伴;偏偏榮勳與汝綸,又齟齬起來。
到了日本,留日學生,偏又傾仰汝綸。
駐日公使蔡鈞,未免懷妒意了。
偏偏吳敬恆、孫揆均等為送學生入成城學校事,與蔡鈞大起衝突,相率罷學。
汝綸偏偏喜事,竭力地調停。
蔡鈞就把過失,盡諉在汝綸身上。
榮祿大惱,慶親王當眾宣言,說吳汝綸該明正典刑。
虧得肅親王耆善力持反對,才得沒事。
然而張百熙卻很沒有面子,異常鬱鬱。
這日,沈兆祉來謁,談及人才,不勝撫膺歎息。
兆祉道:
「好叫老師得知,昨天有一友人來拜,談及中俄交涉,痛心疾首,喟然而歎道:『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
現在咱們的外交,適成了個下喬入幽景象,如何還會勝利?』門生問他緣故,友人道:『不記得道、鹹年間,京師設有撫夷局,泰西各國,咱們概把他當夷人看待,居高臨下,這不是遷於喬木麼?等到圓明園被焚,撫夷局消滅了,設了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雖然不敢夷視各國,猶有居中馭外的雄心。
拳匪亂後,總理衙門變了外務部,於是,從前居高臨下居中馭外的餘威,掃地盡了,不是下喬木麼?現在索一性一喧賓奪主,真是入幽谷了,可歎不可歎?』門生告訴他,從前的撫夷局、總理衙門,乃是自大之過。
現在的外務部,主賓數體,才是正當辦法,他還不信呢。
老師,這一個友人,還在軍機處當差,卻這麼的見識。
人才如此,國事怎麼會有起色?」
百熙正欲答話,忽門房遞進一個名帖,報說白雲觀高道士來拜。
百熙皺眉道:「這高道士竟然找到我這裡來了,誰有暇跟他麻煩?」
隨向門房道:「回過他我不在家,以後他來,不必報我知道,回掉了就是。」
沈兆祉道:「這高道士是誰?」
張百熙道:「這高道士就是白雲觀的老道,也算神仙中人,也算政治中人。
白雲觀供的是長一春一真一人,正月十九日,真一人誕辰,都中達官貴人,命婦閨嬡,都趕去拈香。
禮拜真一人的,必然參拜高道士。
講究應酬的人,遂以是日為高道士生辰。
拜時或答或不答,答拜的交情總不過如此。
或是名位不甚顯著的,如果直受他拜,不答一禮,頂禮的人,倒引為榮耀。」
沈兆祉道:
「一個老道,如何有這麼的勢力?」
張百熙道:「聽說他與太監李蓮英,拜過把子的。
前天有一個人,在白雲觀裡頭跟高道士談天,恰巧有一個道士的熟人,來探消息,道士向他道:『昨有某君囑托我,叫我替他設法,謀一個海關道。
我向他說,且慢,現在上頭方征捐於官,海關缺太肥,監司秩太貴,囑望過奢,恐怕所得不足以應上求,很犯不著呢。
』那人道:『敝友客君,以知縣分發山東,聽得師爺跟中丞有舊,意欲懇求一封八行書栽培可以麼?』道士欣然道:『這事很便當,中丞新有書來,懶未及復。
復的時候,附上幾句就是了。
』又有人在南城酒肆,遇見道士,談次,道士語一人道:『某侍郎的女公子,明兒出閣,我幾乎忘記了。
恰巧前兒侍郎夫人來談及,匆匆不及備奩物,只好把篋中所藏李總管給的緞子二端,是大內品物,李總管也是上頭賜給他的,還有兩件珍物,也是御賜給李總管,李總管轉送我的送給她了。
』你想罷,一個老道,為了交通內監,士大夫就這麼夤緣奔競,走他的門路,可恥不可恥?」
沈兆祉道:「門生想起來了,楊梅竹斜街萬福居酒肆,善治雞丁一品。
烹割之術,聽得說是一個什麼高道士所秘授,出名叫做高雞丁,想來就是這個老道了。
怪不得華俄道勝銀行的理事璞科第,常跟這老道在萬福居喝酒,想來是利用他了。」
正在談話,忽僕人入報:「卸任駐法欽使裕庚的兩位小一姐,奉旨入宮朝見太后了。」
百熙笑道:「裕庚的兩位小一姐,久旅外邦,必然周知世界大勢。
此番入宮,或者於新政,不毋稍補。」
原來,裕庚,字朗西,滿州鑲白旗人。
由軍功得封公爵。
出使日本,又使法國。
生有子女五人,三小一姐閨名叫德菱,五小一姐閨名叫龍菱,都生得玲瓏透徹,俊秀非凡。
在法國任上,一行公事,幾位公子小一姐,很幫著忙呢。
當下裕欽差由法京巴黎乘坐安南船回國,先在上海耽擱了幾天,換船到天津,改乘火車抵京,訂好公館,裕欽差因途中勞瘁,請了四個月的假。
這日,慶親王振貝子爺兒兩個來拜,口傳太后旨意,明兒六點鐘召見裕太太並兩位小一姐,著在頤和園陛見。
領了意旨,裕太太就向慶親王道:「在外國住久了,穿慣了西裝,沒有配身的旗服,可怎麼樣呢?」
慶王道:「這一節已經奏明,太后也很願太太小一姐西服巍見,不必拘定旗裝,因為要瞧瞧咱們旗人著西裝,到底怎麼樣。」
慶王父子去後,裕太太一娘一兒三個,滿志躊躇,斟酌著穿什麼衣服,戴什麼帽子。
裕太太道:「你們姊妹同樣打扮慣了的,此番覲見,總也要穿同色的衣服。」
龍菱道:「咱們就穿了那淺藍鵝絨外褂罷。
這顏色我倒很相稱,姊姊總也相稱的。
姊姊,你看如何?」
德菱道:「咱們先別亂定主見,開了箱子挑,什麼顏色相稱,就穿什麼。」
裕太太道:「還是三丫頭的主見是。
」於是一娘一兒三個,開箱子挑選,偏偏德菱挑中了一件紅色鵝絨外褂,龍菱不願意穿,裕太太也說紅衣服不很好看。
德菱笑道:「妹妹年輕,不知道也還罷了,怎麼一媽一也這麼說起來?我又不是圖自己好看。
因念太后有年紀的人,必是喜歡吉利顏色,穿著紅色衣服,無非討她歡喜是了。」
裕太太聽了,很為稱讚,說德菱想的周到。
於是選定兩位小一姐是紅鵝絨外褂,紅帽子,翠羽為飾,紅鞋紅襪,看去宛似兩尊紅觀音。
裕太太是海青色長衣,緣以紫色鵝絨,黑絨帽子,白羽為飾。
挑定了衣服,裕太太道:「咱們早點子歇息罷。
從這裡到頤和園,路有三十六里,坐轎子去,要三個鐘頭才到,早晨六點鐘召見,半夜三點鐘就要動身了。」
當下天沒有黑,就歇息了。
不意睡得早了,姊妹兩人,再也睡不去。
想到太后的尊嚴,不免心存驚惶;想到宮廷景象,見所未見,得以一擴眼界,不覺又歡喜起來。
半夜兩點鐘,閤家子忙著起身,洗臉梳妝。
吃過點心,家人稟稱轎子早已預備了。
於是一娘一兒三個上了轎,四人抬著,左右兩人,各扶著轎槓。
因為路遠,用了兩班轎夫。
三肩轎子,共有二十四名轎夫,每肩轎子前,有頂馬一騎,領班一名,轎後跟馬兩匹,再有騾車三輛,專供轎夫休息的。
一行四十五人,九匹馬,三輛車,取徑出城,直向頤和園進發。
霎時,行抵城門,只見城門洞一開,城門官稟稱:「奉王一爺諭,開著門,專伺候太太小一姐出城。」
出了城,天還沒有亮。
德菱在轎子裡,思潮起伏,心想:太后不知是何等樣人?對於咱們,待情不知怎麼樣?聽得人說,像我們的地位,可以有留居宮中之望。
果然能夠如此,或者盡我們的力,可以勸太后改革政治,裨益中國倒很不淺呢。
想到這裡,愉快異常。
忽睹一縷紅光,遠見天際,知道今日天氣,必然大佳。
天既漸明,百物可辨,漸見紅色宮牆,冰隱目前,隨山上下,牆嶺屋頂,都覆著青黃瓦,映著一陽一光,絢爛宛如畫圖。
正在賞覽,已抵一村,家人稟稱:「這裡是海澱,離宮門只有四里了,太太小一姐,可要歇歇更衣?」
裕太太便命歇歇再走。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