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史
85回 剿捻軍僧王殉難 游都市天子微行
話說僧格林沁驍悍善戰,當時滿蒙漢各將沒一個比賽得上。
他那雄心壯志,銳氣英風,直堪涵蓋千秋,推倒一世。
力攻智取,虎步龍驤。
鐵騎所經,風雲色變,金戈所指,山嶽形潛。
捻軍首領張洛行、一團一民首領苗沛霖都是混世魔王,吞人惡煞。
跳蕩了不知幾多年數,擾亂了不知幾多地方。
說也奇怪,經他老人家旌旗一指,竟似風捲殘雲,收拾了個淨盡。
殺人如草,用兵如神,楚豫捻一黨一聽到僧格林沁名字,無不魂飛魄散,心駭神驚。
僧王逾益自負,不把捻軍放在心上。
得機得勢,作福作威,獲到捻一黨一,不問首從,一概凌遲處死。
忍心害理,峻法嚴刑,殘酷到個要不得。
苗沛霖被擒時光,沛霖有一班義兒,都是十四五歲的俊童。
目秀眉清,粉裝玉容,無愧人其女口玉,直堪我見猶憐。
碰著這位僧王一爺,偏是心狠手辣,專喜煮鶴焚琴。
審問明白,批下來總是「依例處死」四個字。
僧王更有一個特異一性一,,每逢犯人綁赴法場,便令當差的燙上很好的酒,坐看行刑,酌酒玩賞。
那凌遲刑是寸割分碎的,受刑的人慘痛呼號,他老人家愈是快活,酒下的愈快。
彼時苗氏義兒捆縛定當,押到法場,劊子手開刀,跪呈樣肉,僧王見那樣肉,竟有一寸左右闊狹,頓時大怒,喝把劊子手棍責五十。
下令每剮犯肉,不得闊逾五分。
受刑的人宛轉哀啼,求恩速死。
僧王賞心樂意,置若罔聞。
自辰至午,才割得半條腿子。
午牌過後,僧王一爺酒興闌珊,不無少有厭倦,特下恩命:「受刑各逆犯,能夠破口大罵苗逆,本王開恩,賞他拳大的一刀。」
武健嚴酷,慘無人理,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捻一黨一恨極,聚集同一黨一,商議報仇之計。
此時捻一黨一首領姓張,名宗禹,就是悍酋張洛行的兒子。
眾多頭目,齊聽號令。
當下張宗禹道:「遵王賴汶光,是太平天國遺臣,天國雖亡,雄心未已,兀在直魯一帶縱橫馳突,此人真是個英雄。
先生當時,原也受過太平朝思典,現在要報仇,莫如與遵王聯兵一處。
遵王久一戰沙場,深通將略,跟他聯了兵,咱們總不會吃虧呢!」眾頭目連聲稱妙。
張宗禹隨即修書一封,備了一盤珠寶,四色食品,特派心腹幹員,馳往遵王那裡通聘。
賴汶光接信大喜,親統大軍,風馳而來。
猩猩惜猩猩,好漢識好漢,兩雄握手,相見恨晚。
張宗禹請教用兵方略,賴汶光道:「僧格林沁蠻橫粗一暴,竟是一頭野牛,是宜智取,不宜力敵。
他手下東三盟鐵騎去來驃疾,馳突如風。
咱們弟兄大半都是步隊,在平一陽一曠野裡跟他交戰,自然要受虧了。
現在莫如用我之長,攻敵之短。
引他到山谷沮洳地方,山路屈曲,水道縈迴,騎不得逞,馬不得馳。
那時節,一聲炮響,伏兵齊起,不怕他飛了天上去。」
張宗禹大喜,依計行一事。
從此設伏埋兵,用謀暗算,神出鬼沒,聲東擊西。
只檢崇山峻嶺,淺澤深溪所在,跟官兵廝殺。
謀果然無遺策,計不虛行,僧營良將恆齡、舒通額、蘇克金等都是勇冠三軍、力敵萬夫的,卻都蹶掉在這裡頭。
怒得僧王切齒咬牙,統率一精一騎,親自趕來,誓與群敵拼一個死活。
那霸王瞋目大呼,人馬辟易,「魏武帝輕兵躡敵,騎步倉皇」,那一股猛厲無前的氣概,直令人望而卻步。
當下張宗禹、賴汶光計議道:「僧賊積忿已深,勢將拚命,萬萬不能邀擊。
咱們不如分軍兩路,各統一支,僧賊如果擊我,你快快起兵,攻打他後面,僧賊回兵,你馬上逃避,我就播旗喊吶的救你。
總之咱們兩支兵牽制僧賊,使他疲於奔命,接應不遑。
等他氣竭力弱,再用誘敵法子,誘他到祟山峻嶺、曲徑羊腸地方,四面圍住,合力奮擊,甕中捉鱉,池內搜魚,恁他掀波鼓一浪一,咱們也不怕了。」
此計行後,可憐蓋世無雙的僧親王東奔西逐,不得一戰。
總兵何建鰲、陳國瑞、內閣學士全順叩馬諫阻,都說:「王一爺萬金貴體,捻匪山野蠻牛,馳突奔逐,很是犯不著!」
僧王哪裡肯聽。
這日,接到軍報:「張、賴兩賊,聯兵一路,逃向山東去了。」
僧王怒極,統率親兵,飛馬就追。
傳令大軍跟隨繼進,晝夜兼程,趕了二百多里路。
每到城鄉,詢問當地百姓,都說賊軍過得沒有幾時。
盡力追趕,卻又不見蹤跡。
這日,行到曹州以西,天色傍晚,山路崎嶇,岡巒起伏,地勢很是幽峻。
落日奄奄,微風習習,僧王心疑,傳令前軍探路。
霎時,前軍統領擒了兩個樵夫,速送到馬前,聽候王一爺發落。
僧王喝問賊蹤,那樵夫道:「才見五七千人馬,在前面山中,紮營散隊,埋鍋灶飯,我們不識字,不知是官是賊?」
僧王道:「那一定是賊隊了。」
隨令加鞭催馬,趕緊前進。
所說「天子三宜,將軍一令,三軍之眾,誰敢不遵。」
斯時,暮霾橫空,余霞散彩,饑疲的軍士,被霾影霞光一映射,饑容菜色,愈顯得真切。
僧王志在克敵,軍容饑飽,倒也毫不在意。
行了一陣,忽見前軍發起喊來,立遣裨將飛馬探問。
霎時回報,前面山路被樹枝疊斷了。
僧王知道中計,立傳將令:「前鋒作後隊,後隊作前鋒,班馬千軍,立時回馬!」此令方才傳下,就聽得山腰裡雷轟似的一聲怪響。
前山後嶺,左岡右坡,頓時擁出無數敵兵,搖旗吶喊,齊呼:「僧格林沁,快快投降!快快投降!」萬口齊聲,山鳴谷應,宛似天搖地動,聲倒江翻,正是: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僧王怒得口中出火,鼻內生煙,喝令衝殺出去。
英雄末路,壯士窮途,恁你力可拔山,氣能蓋世,也難履險如夷,逢凶化吉!「蜀主奔回白帝,項王一逼一到烏江」,還有甚指望呢?當下僧格林沁被張宗禹、賴汶光圍困數重,衝突不出。
不意一到黎明,降兵盡變,「漏屋偏遭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
敵人乘機殺入,僧格林沁與總兵何建鰲、內閣學士全順盡都戰死。
陳國瑞僅以身免,僧營全軍敗沒。
噩耗到京,兩宮太后異常震撼,降旨以親王飾終典禮,從優議恤。
予謚忠字,又加恩命配饗太廟,繪像紫光閣,命他的兒子伯彥訥謨祜承襲親王世爵,並賞博多勒噶台王號。
隨詢問:「誰堪繼任剿辦捻匪?」
廷臣眾口同辭:「此事非曾侯不能辦理!」於是降旨:
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侯曾國藩,著即前赴山東一帶郡兵剿賊,兩江總督著李鴻章暫行署理,江蘇巡撫一著劉郇膏暫行護理。
欽此。
旬日之間,連下三旨,無非催促曾侯迅速啟程的話。
偏是一性一急,偏是遲慢,碰著這位曾侯,按部就班慣了的。
復奏到京,聲言:「遵旨前赴山東剿賊,歷陳萬難迅速情形,金陵楚勇,裁撤殆盡,僅存三千人,作為護衛親兵,此外惟調剩松山寧國一軍,如楚勇不願遠征,臣亦不復相強。
淮勇如劉銘傳等軍,人數尚少,不敷分撥。
當酌帶將弁,另募徐州勇丁,以楚軍之規制,開齊兗之風氣,期以數月訓練成軍,此其不能迅速者一。
捻匪續年擄掠,戰馬極多,馳驟平原,其鋒甚銳。
臣不能強驅步兵,以當騎賊,亦擬在徐州添練馬隊,派員前赴古北口,採買戰馬,加以訓練。
此其不能迅速者二。
扼賊竄北,惟恃黃河天險,若興辦黃河水師,亦須數月乃能就緒,此不能迅速者三。
直隸一省,宜另籌防兵,分守河岸,不宜令河南之兵兼顧河北。
僧格林沁剿辦此賊,一年以來,周歷安徽、河南、江蘇、山東五省。
臣接辦此賊,斷不能兼顧五省,不特不能至湖北也。
即齊、豫、蘇、皖四省,亦不能處處兼顧。
如以徐州為老營,則山東只能辦兗、沂、曹、濟四郡;河南只能辦歸、陳兩郡;江蘇只能辦能、徐、海三郡;安徽只能辦廬、鳳、穎、泗四郡。
此十一府州者,縱橫千里,捻匪出沒最熟之區,以此責臣督辦,而以其餘責成本省督撫,則泛地各有專屬,軍務漸有歸宿。
此賊已成深寇,飄忽一靡一常,宜各練有定之兵,乃可制無定之賊。
方今賢帥新隕,劇寇方張,臣不能速援山東,不能兼顧畿輔。
為謀迂緩,駭人聽聞,殆不免物議紛騰,交章責備。
然籌思累日,計必出此,謹直陳跅蕘蕘,以備采擇。」
等語。
又附片奏稱:
一精一方日衰,不任艱巨,更事愈久,心膽愈小。
折中所陳專力十三府州者,自問能言而不能行。
懇恩另簡知兵大員,督辦北路軍務,稍寬臣之責任。
臣仍當以閒散人員,效力行間。
兩宮太后瞧見了這種奏章,簡直奈何他不得。
只有疊下恩旨,命他節制直隸、山東、河南三省,旗綠各營,文武官吏,悉歸調遣。
稠疊施恩,無非要博他一個感恩圖報。
又命醇郡王奕讓籌辦京城防範事宜。
此時捻軍酋長共有四人,小闔王張宗禹、平王牛洪統轄的是西捻;魯王任柱、遵王賴汶光統轄的是東捻。
東西兩捻,此擾彼竄,弄得清朝將帥腳亂手忙,倉皇奔命。
直到曾國藩任事之後,老謀深算,定出一個辦捻的綱紀來,就四省十三府州地,設起四鎮重兵:安徽以臨淮為老營。
山東以濟寧為老營;河南以周家口為老營;江蘇以徐州為老營;各駐大營,為四省之重鎮;一省有急,三省往援。
以劉銘傳駐防周家口;張樹聲駐防徐州;潘鼎新駐防濟寧;劉松山駐防臨淮。
以李昭慶馬隊一支為游擊之師,從此各人各有了泛地。
敵兵到來,各泛各負責任,不至像頭前互相觀望,互相推委。
游擊的人,逐北迫奔,到處有人接應,也不至官隨敵走,飄忽無定,累月窮年,一靡一所底止了。
李鴻章接著辦捻,蕭規曹隨,並沒曾有所增損。
所以數年之間,東西兩捻,漸次蕩平。
魯王任柱,於同冶五年十月,被劉銘傳誅掉。
遵王賴汶光,於六年十二月,被官兵在揚州地方生生獲住。
張宗禹、牛洪,直至七年六月,方始滅掉。
賴汶光被擒受審,書有供狀一篇,語氣很是倔強,其辭道:蓋聞英雄易稱,忠良難得,是亙古一理,豈今不然?憶餘生長粵西,得伴我主天王聖駕,於清道光庚戌年秋,倡義金田,定鼎金陵,今已十有八載矣。
但其中軍國成敗,事機得失,形勢轉移,予之學淺才疏,萬難盡述。
惟有略書數語,以表余之衷腸耳。
憶余於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始沐國恩,職司文務,任居朝班。
於丙辰六年,值國家多故之際,正君臣嘗膽之時,是以棄文而就武,奉命出師江右,招軍以期後用。
荷蒙主恩廣大,賞罰由余所出,遇事先行後奏,其任不為不重矣。
丁巳七年秋,詔命回朝,以顧畿輔。
戊午八年一春一,我主聖明,用臣不疑,且知余志向,故命往攻江北,協同成天安、陳玉成佐理戰守事宜,永固京都門戶。
受命之下,兢業自矢,誠恐有負委命之重,安敢妄怨有司之不從!且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誠哉是言也。
於辛酉十一年秋,安省失守。
斯時余有諫議云:「當茲安省既失,務宜北連張苗,以顧京左。
須出奇兵,取進荊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將廣之時,可圖恢復皖省,俾京門鞏固,此為上策。」
奈英王等畏曾國藩如神明,視楚軍為霸虎。
是以英王不從余議,遂亂師渡廬,請命自守,復行奏加封余為遵王。
遵命與扶王、啟王等遠征,廣招兵馬,早復皖省等情。
此乃英王自取禍亡,累國之根也。
又有忠王李秀成者,絕不知機,違君命而妄攻上海。
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國和約之大義,敗國亡家,生死皆由此舉。
至辛酉歲底,余偕扶王、啟王,勉強遵照,由廬渡淮。
那時予知有渡淮之日,終無轉淮之期,是以過五關,越秦嶺,出潼關,於壬戍十二年冬,由鄖一陽一而進抵漢中,一路滔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於甲子十四年一春一,由漢中而還師東征,圖解京都重困。
未果,以致京都失守,人心散離。
其時江北所剩無所依歸者數萬,皆是蒙毫之眾。
其頭目任化邦、牛宏升、張宗禹、李蘊泰等誓同生死,萬苦不辭,請予領帶,以致報效等情,此乃僧帥好戮無仁之所致也。
誠可謂行一不義,死一不辜。
如此思之,真千古不易之良言也。
予視此情狀,君辱、國亡、家敗之後,不得已勉強從事,竭盡人臣之忱,而聽天命。
不料獨立此間數載,戰無不捷,踏雪披霜,以期復都於指日。
孰意李鴻章者,智足謀多,兵一精一將廣,且能仰體聖化,是以人人沾感仁風不巳。
余維才微識淺,久知獨立難持,孤擎難久,是以於丙寅十六年秋,特命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懷王邱遠才前過甘陝,往連回眾,以為犄角之勢。
當茲大勢至此,無奈天數有定,夫復何言?古之君子,國敗家亡,君辱臣死,大義昭然。
今余軍心自亂,實天敗於予,予何惜哉!惟一死以報邦家,以全臣節。
惟析鑒核,早為裁奪是荷。
捻軍既平,論功行賞。
李鴻章以下,盡得加賞謀職。
不意這麼一來,竟會激起一個好大喜功的英雄來。
你道是誰?原來就是陝甘總督左宗棠。
左宗棠見獵心喜,慷慨上書,自請五年工夫,平掉甘陝之亂。
兩宮太后再無不許之理,立即批准,派他為欽差大臣。
左宗棠欣然受命,調齊兵馬,戈矛耀日,旗幟迎風,星馳電掣似的去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且說北京朝廷,大小政事都由兩宮太后裁決後,當今天子,倒做了天下第一個清閒自在人了。
這位皇帝,雖在沖齡,英明得要不得。
此時慈禧宮裡,最一寵一幸不過,就是太監安得海,闔宮人都稱他做「小安子」,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差不多就是慈禧後。
宮廷裡除了兩太后,誰也不敢得罪他。
穆宗卻已知道他一奸一惡,戲嬉時光,常把小刀子斫斷泥人首級。
小太監問他緣故,穆宗道:「我殺小安子呢!」穆宗很喜歡便衣出遊,安得海當了面並不諫阻,總密密的奏知太后,使他受一頓教訓。
穆宗探知原委,恨得牙癢癢地,卻又奈何他不得。
一日,穆宗在宮裡,忽又不自在起來,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走去走來,總是悶悶的。
心裡一昏悶,便懶在宮裡,只想外頭去鬼混,又怕太后知道,要受教訓。
近侍四名小太監偏又影兒似的寸步不離,到東隨到東,到西隨到西。
私心默計,要溜出宮門,總先要這四個兒不阻擋。
但是跟他們商量,定然不會應允,最好避掉他們眼珠子,不被他們瞧見。
心生一計,隨取案頭瓶中供的兩枝新貢進來絹扎花,向小太監道:「你們替一我走一趟去,這一枝送到東宮裡,這一枝送到西宮裡,說是我獻給太后的。」
小太監道:「爺不用獻得,太后一般也有著呢!
」穆宗道:「我怕不知道,我獻上去,盡我自己一點子誠心,快去快去!」小太監道:「我們都去了,誰伺候爺?還是到了東宮,再到西宮吧,留兩人在這裡。」
穆宗道:「不用,我橫豎不要什麼,你們去了就回來是了。」
小太監道:「爺可別走呢!記得上月,爺把我們支使開了,私自出宮,玩了一鎮日,小安子知道,回過太后,害我們都挨了一頓好打!」穆宗道:
「誰又走呢?你們放心去就是了。」
小太監還不肯去,穆宗道:
「蠢奴!載澄約著今兒打球,朕走了,豈不失掉他興致?」
小太監一想不錯,恭親王的兒子澄貝勒,原約今兒來宮打球呢。
兩個一班,接了絹花,分頭去了。
穆宗支使開了小太監,覷人不備,溜出宮門,逕向鬧市走來。
候館雞鳴,旗亭酒熟,此間景象,自覺別饒風趣,聖心很為欣悅。
信步行去,不知不覺,早到了一所僧寺,步入山門,逐殿隨喜。
隨喜到羅漢殿,忽見一個漢子,全副苦相,滿面窮腔,站在那裡哭泣。
心裡很為詫異。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