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史
103回 德宗帝變法圖強 康有為上書論治
話說德宗憤於積弱,銳意維新,朝臣中就分了新舊兩一黨一。
維新一黨一里頭,要算戶部尚書翁同和,侍郎張蔭桓,詹事府右中允黃思永,御史宋伯魯、楊深秀,尚書李端棻,侍郎徐致靖,湖南巡撫陳寶箴,湖廣總督張之洞,侍讀楊銳,主事康有為、劉光第,中書林旭,知府譚嗣同,最為有勢。
那康有為的弟子舉人梁啟超,辦理《時務報》,鼓吹變法,尤為利害。
道高一丈,魔高十丈。
那一班守舊老臣,如何肯輕易放過?
偏偏這幾年國家多故,朝廷因索還遼東,俄國很出了一番力,俄皇加冕,特派李伯相前往慶賀。
卻暗地裡訂了一個密約,許俄人在東三省境內建築鐵路,並租借膠州灣為軍港,隨命駐俄欽使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訂立了東三省鐵路公司合同十二條。
又把與緬甸接界江洪界之地,予了法國。
這一塊地,從前與英國議訂《緬甸條約》時光,力爭爭來的。
現在贈給了法國,英人一大大不悅,屢有責言。
沒奈何,只得續訂中英《緬甸條約》,改劃界線,將工隆全地劃歸英國,並把那布喀相近三角地一段,永遠租與英國,又添開梧州等口岸三處。
俄法二國,都有了酬謝,連英國都得了意外的利益。
只有德意志一國,獨獨向隅。
恰巧這一年山東曹州鉅野縣地方,出了教案。
遇害的兩個天主教士,恰恰是德國人。
德人師出有名,藉口曹州教案,遂派兵占踞了膠州灣炮台。
朝廷派了李伯相去交涉,說到個唇焦舌敝,德人說:「不然呢,租借一百年。
既是你伯相請過來,沒奈何,瞧你老人家面上,讓掉一年,就訂了九十九年期限罷。」
於是訂立了膠澳租界條約四款,除九十九年期限外,還把膠濟鐵路建築權,並傍路百里內的礦山,都允許德人開掘。
俄人見德人租了膠澳,就來責問:膠州灣密約所在,如何貿然許給了德人?遂也援呵強租旅順大連灣,訂約二十五年,凡西伯利亞鐵路通過東三省地方,都許俄國派兵保護。
英國人見了,便援了利益均沾之例,前來饒舌。
中國無言可對,只得把廣東九龍地方辟了租借地,又與它訂立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才得沒事。
經了這許多敵國外患,國人的激刺,更進了一層。
維新的熱度,更高起了十倍。
於是貴州學政嚴修,奏請設立經濟專科。
總理衙門跟禮部會議,先行特科,次行歲舉。
共分六個科目,是內政、外交、理財、經武、格物、考工。
特科由三品以上京官及督撫學政各舉所知,咨送總理衙門,會同禮部,奏請試以策論。
歲串每屆鄉試年分,由各省學政調取訣學堂書院高等生,送鄉試分場專考。
中允黃思永奏籌借華款,請造自強股票,命戶部速議。
戶部議印造股票一百萬張,名叫昭信股票,按年五厘行息,二十年本利清償。
令京外王公、將軍、督撫及大小文武官員,均領票繳銀,為商民提倡。
奏入,立即批准。
又命開辦京師大學堂,定制,武科改試槍炮。
各省、府、廳、州、縣、所有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學校。
以省會為高等學,郡城為中等學,州縣為小學,並命民間廟祠不在祀典者,一律改為學堂。
又著各省督撫保舉使才,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廢去時文,改試策論。
停止朝考,定鄉會試隨場去取之法。
下詔定國是,宣示中外。
外省大吏,辦理新政不力者,均傳旨申飭。
似這麼雷厲風行,還不見什麼效驗。
德宗臨朝而歎,向臣下道:「環顧老臣,持重有餘,維新不足。
朕欲厲行新政,竟少輔弼之臣。
內而尚侍,外而督撫,迭經傳旨申飭,依然杳杳洩洩。
一人憂勤,萬眾嬉戲,難道祖宗的天下,中華的國運,就此挽回不轉麼?」
忽一人俯伏殿陛,奏道:「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
臣保舉一人,必能輔佐皇上,成為維新之治。」
德宗瞧時,見是翰林院侍讀學土徐致靖。
德宗問他保薦的是誰?徐致靖道:「是工部主事康有為。
此人是廣東南海縣人,於歐美的政教,世界的大勢,無不研究有素。
才具開展,堪以大用。」
德宗聽了,隨問師傅翁同和,「康有為為人如何?徐致靖保的不差麼?」
翁同和道:「康有為雖系新進,其才勝臣十倍,徐致靖保的不差。」
德宗隨命召見。
這康有為真也了得,騫騫諤諤,慷慨陳辭,差不多范睢之說秦王,賈誼之見文帝,把個德宗聽得一會子變色易容,一會子前席咨詢。
當日就降朱諭,叫康有為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
王一陽一在位,貢禹彈冠。
內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都是康有為的同志,都蒙特擢,加賞四品卿銜,命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舉人梁啟超,賞給六品銜,著辦理譯書局事務。
一班維新志士,遭遇聖明,悉蒙錄用,於是發揚踔厲,任意而行,哪裡還把守舊老臣,放在心上?
康有為感激聖明知遇,迭次上書,議論新政。
德宗下旨嘉納,大有禺拜昌言的氣象。
御史文悌氣不過,上章參劾宋伯魯、楊深秀、康有為,一黨一庇誣罔許多罪款。
偏是德宗信任新一黨一,下旨斥其難保不受人唆使,不勝御史之任,著回原衙門行走。
又下旨申諭變法不得已之苦衷,命諸臣一精一白乃心,力除壅蔽。
又命神機等營,改練洋一操一。
特設礦務鐵路總局於京師,派王文韶、張蔭桓管理。
從徐致靖的奏請,特置三四五品京卿,三四五六品學士。
一面裁併冗官,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大理寺各衙門,湖北、廣東、雲南三省巡撫,並東河總督缺,各省不辦運務的糧道,向無鹽場的鹽道,悉行裁撤。
此外,京外應裁文武各缺,命大學士、六部、各省將軍督撫,分別詳議奏聞。
一面廣開言路,各省藩臬道府,凡有條陳,自行專折具奏。
州縣等官,由督撫原封呈遞。
士民上書,由本省道府隨時代奏。
似此厲行新政,守舊諸臣,早已側目。
不意禮部衙門,恰於此時鬧起一個風潮來。
新舊兩界,為了這一個激刺,生分得愈益利害。
禮部主事王照,條陳變法事宜,呈請堂官代奏。
尚書懷塔布、許應騤,侍郎坤岫、徐會灃、溥頲、曾廣漢都竭力的阻格。
維新一黨一便把此事,密奏了德宗。
德宗大怒,立刻降旨,把懷塔布等六人,悉行革職。
王照不畏強禦,賞給三品頂戴,以四品京堂候補。
這時光,京城裡頭,謠言蜂起,異說朋興,都是守舊諸臣捏造出來的。
有的說,康有為原本是信從洋教的,現在同了一班新政人員,日夜蠱惑皇上,要皇上也信從洋教,皇上懼怕太后,還沒有行。
有的說,康有為因皇上本一性一不昧,已向洋教士購了一丸蠱藥,進獻皇上,皇上服了這蠱藥,就要昧卻本一性一,無所不為,恐怕大清的江山,就此要斷送了呢。
謠言傳入內廷,皇太后聽了,很不為然。
這日,德宗入內請安。
皇太后問了幾句外面的事,隨道:「好孩子,你太能幹了。
祖宗定的法度,有什麼不周到,要你廢這樣,變那樣,忙到這個樣子?康有為等這班妄人,我也沒暇去惱他。
最氣不過,就是翁同和這老頭兒,官到極一品,位到師傅,朝廷哪一樣虧負了他,也這麼的混鬧?照理,皇帝年輕不懂事,你做師傅的竭力諍諫才是。
諍諫不從,也可以進宮回我。
現在非但不諍諫,倒領了頭的鬧。
幾曾見受恩深重的大臣,有這麼行為的?」
德宗稍稍辯護了幾句,皇太后冷笑道:「好好,越發有能耐了!
叫你管了幾年政治,磨練得連我都會挺撞了。
本來呢,你眼珠子裡連祖宗都沒有,哪裡還會有我?再停上幾年,怕不顛倒要管教我了呢!」德宗唬得連忙跪下碰頭。
皇太后喝道:「還不快退出去!你仔細著,停幾天,我再跟你算帳!」德宗唬得諾諾連聲而退,才退到門口,忽又傳旨喊回來。
德宗只得回來,皇太后道:「你跟翁同和、康有為,趕快商議吃教去。」
德宗跪下道:「子臣不敢!」皇太后道:「不敢吃教,還算你不曾忘記祖宗,去罷!」德宗回來宮裡,心中很是不安。
次日降旨,協辦大學土戶部尚書翁同和,著即開缺回籍。
又命二品以上大臣謝恩陛見,並詣皇太后前謝恩,外官一體奏謝。
升了孫家鼐為協辦大學士,孫家鼐謝恩陛見。
德宗就把為難情形,向他略述了幾句。
孫家鼐奏道:「臣有一法,可以上安太后之心,下悅群臣之意,新政不礙進行,富強亦能漸致。」
德宗大喜,忙問何策。
孫家鼐道:「皇太后最惱的,就是康有為一個兒,群臣最忌的,也只康有為一個兒,皇上只消把他遣出了京,太后自然沒什麼話了。
然後再慢慢推行新政,自然會做到富強地步。
現在皇上雷厲風行的辦新政,康有為在朝裡,人家總道是康有為意思,因為忌康有為,連新政都有窒礙了。
依臣愚見,康有為在京,於新政不惟無功,反倒有害呢。」
德宗道:「還是你想的周到。」
隨下旨命康有為督辦上海官報,康有為拜了聖旨,向左右道:「軍機大臣忌我屢有陳奏,變法子攆我出京,他們好圖眼前清淨呢。」
不言康有為暗遭罷斥,卻說朝中那班守舊一黨一,自見禮部六堂官革職,軍機四京卿特擢之後,愈益人人自危。
那班滿洲大臣,沒甚才具,不過相對扼腕,自嗟運蹇而已。
此時漢臣中有一個出類拔群的人才,就是御史楊崇伊。
這楊崇伊當新政厲行之初,就把第一個維新人物翰林院待讀學士文廷式,參了個革職永不敘用,是守舊一黨一中最有幹才的。
當下就向眾滿臣道:「皇上誤信新一黨一,妄變祖制,照這樣子擾下去,祖宗櫛風沐雨的天下,總要擾掉,咱們坐視不救,那就不是受稷之臣?諸位都是勳臣後裔,國家的世撲,難道竟然委心任運,不出來挽救挽救嗎?」
眾滿臣道:「我們何嘗不願挽救!但是這件事無從下手,叫我們也難想法。
第一主子先這麼高興,今兒裁官職,明兒辦學堂,誰要說一句新法不好,不是革職,就是申飭,半句話也說不上。
不知這姓康的用了什麼蠱藥,把好好的聖明天子,蠱惑得發了狂似的。」
正議論時,忽見一個滿洲大臣匆匆入來,氣急敗壞的向眾人道:「大禍到了,你們還不知道麼?」
眾人見了他那個樣子,都吃一驚,忙問何事?那人道:「我適從裡頭得著消息,說康有為勸主子剪辮子,主子已經准了。
你想這件事行了,那不是大禍到了麼?」
眾人聽了,真個像坍天大禍就在目前一般,面面相覷,不作一語。
有幾個愁眉鎖眼,有幾個歎息咨嗟。
楊崇伊憤然道:「事急矣,我們快快想法子挽救罷,可不能夠再緩了!」眾人道:「楊侍御有甚高見?說出來,我們大家斟酌斟酌。」
楊崇伊道:「我這一個法子,不但可以把這一班新一黨一,一網打盡,並且我們大家,都可以安如磐石。
只可惜關礙著一個人,還不十分妥當。」
眾人都道:「不管他關礙的是誰,只圖我們安逸就是了。」
楊崇伊道:「這關礙的倒不是等閒之輩,可怎麼樣?」
眾人忙問到底是誰?欲知楊崇伊說出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