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史
133回 汪兆銘行刺被捕 孫洪伊請願未成
話說這一年新舊政務,忙亂異常。
孝欽後,德宗帝梓宮兩次奉安,神牌兩次升拊。
此外新政中如籌備海陸軍,派遣載洵、薩鎮冰巡視沿江沿海各省武備,旋至歐洲各國考察海軍;頒行資政院章程,各省諮議局開議,降諭詰誡議員及各督撫,江蘇創辦南洋勸業會,特派張人駿為會長;頒行清理財政處各項章程,定出丁憂人員,無論滿漢,一律離任守制的新章;申諭禁煙辦法;欽准地方自治;又命載振往日本,戴鴻慈往俄國,答謝派遣專使來送梓宮的盛意。
在外交上,新訂的條款,就是與日本交涉的五大案。
日本在東三省地方,因安奉鐵路改築的事情,自一由行動,交涉幾至決裂,經外務部費盡心機,才並吉長借款契約等五大案,一齊議結。
又有兩起查辦案子:一起是查辦督辦津浦鐵路大臣呂海寰,為失察局員李德順營私舞弊,開去差使;一起是查辦直隸總督端方,為恭送孝欽後梓宮當兒,令人在隆裕皇太后行宮外攝影,恣意任一性一,不知大體,下部議革職。
那大員裡頭,卻又凋謝了張之洞、孫家鼐兩位,都各贈官賜謚,備極榮哀。
一年易過,又是新一春一。
這一年是宣統二年歲次庚戍,不意正月裡就出了兩件大亂子,監國異常憂悶。
一件是廣東新軍與巡警交鬥,革命一黨一乘機起事事情。
先是軍二標與警兵口解起釁,繼因統帶官不准放假,一標營兵首先鬥鬧,統帶官劉雨沛唬得躲避了開去。
營兵見統帶逃走,膽子更大,哄鬧得更為利害。
革命一黨一倪映典就乘機煽惑各員,希圖起事,當眾昌言,不如下一個根本解決的爽一快辦法,推翻滿清,一勞永逸。
防軍得了信,立時挾槍馳至,開槍轟擊。
戰鬥多時,新軍大受夷傷,被格斃二十八名,捕獲正法十一名。
先後捕去一黨一人四十餘名,官軍方面,也傷掉一標一營隊官胡思深,二營隊官宋殿魁,二標二營隊宮李錚來,並軍士多名。
這一次革命,又遭失敗。
一件是川兵入藏,達賴喇嘛遁入了印度去。
當下監國與眾軍機大臣商議了一會子,命擬旨把廣東新軍各官分別斥革懲辦;一面降旨革去西藏達賴喇嘛名號。
其辭道:
西藏達賴喇嘛阿旺羅布藏吐布丹甲錯濟寨汪曲卻勒朗結,夙荷先朝恩遇,至優極渥!久達賴具有天良,應如何虔修經典,恪守前規,以期傳衍黃教。
乃自執掌商上事務以來,驕奢一婬一佚,暴戾恣睢,為前此所未有!甚且跋扈妄為,擅違朝命,虐用藏眾,輕起釁端。
光緒三十六年六月間,乘亂潛逃,經駐藏大臣以該達賴聲名狼藉,據實糾參,奉旨暫行革去名號,迨達賴行抵庫倫,折回西寧,朝廷念其遠道馳驅,冀其自新悛改,飭由地方官隨時存問照料。
前年來京展覲,賜加封號,錫賚駢藩,並於起程回藏時,派員護送。
該達賴雖沿途逗留,需索一騷一擾,無不量予優容,曲示體恤,寬既往而策將來,用意至為深厚!此次川兵入藏,專為彈壓地方,保護開埠,藏人本無庸疑慮。
詎該達賴回藏後布散流言,借端抗阻,誣詆大臣,停止供給,疊經剴切開導,置若罔聞。
前據聯豫等電奏,川兵甫抵拉薩,該達賴未經報明,即於正月初三日夜內潛出,不知何往,當經諭令該大臣設法追回,妥為安置,迄今尚無下落。
掌理教務,何可迭次擅離?且查該達賴反覆狡詐,自外生成,實屬上負國恩,下辜眾望,不足為各呼圖克圖之領袖!阿旺羅布藏吐布丹甲錯濟寨汪曲卻勒朗結,著即革去達賴喇嘛名號,以示懲處!嗣後無論逃往何處,及是否回藏,均視與齊民無異。
並著駐藏大臣迅即訪尋靈異幼子人,繕寫名箋,照案入於金一瓶掣定,作為前代達賴喇嘛之真正呼畢勒罕,奏請施恩,俾克傳經延世,以重教務。
朝廷彰喜癉惡,一秉大公,凡爾藏中僧俗皆吾赤子,自此次降諭之後,其合遵守法度,共保治安,毋負朕綏靖邊疆維持黃教之至意!欽此。
這兩件事情,方才辦妥,山西湖南兩省的警報又至。
山西是交城、文水兩縣人民為了禁煙的事暴動;湖南是長沙饑民為了米貴的事暴動,焚燬巡撫衙門及教堂、學堂。
山西為的是黑飯;湖南為的是白飯,都不過是口腹細故。
監國覽過電奏,分別降旨辦訖,兩處官吏都受了很大的處分。
在監國辦理庶政,總算憂勤惕厲,對得過國家,對得過人民。
不意,國民中偏還有人跟他大大不答應,定要把他置諸於死地。
此人姓汪,名兆銘,字一精一衛,是革命一黨一中著名人物。
謀建共和,志存暗殺,攜帶炸彈來京,想把攝政王炸為墨粉,借這一炸之威,警醒國人立憲迷夢。
機事不密,被官吏拿捕了去。
這汪一精一衛真也利害,到了法庭,侃侃直供,一字不諱。
究竟預備立憲時代,似這麼政治重犯,只判了個永遠監禁之罪。
人民救國,志願偏是不同;方法也偏是不同。
有用暗殺革命等激烈手段的;也有用伏闕上書等穩健手段的。
不能說用激烈手段是救國,用穩健手段便不是救國,此話從何說起?原來直隸各省諮議局議員孫洪伊等,上年冬季,已經聯名上書,請願速開國會。
彼時監國諭以俟將來九年預備業已完全,國民教育普及,然後毅然降旨,定期召集議院。
孫洪伊因請願未成,未肯就此罷手,馳書各省,再事進行。
到了此刻,聯合了各省旗籍各代表,為第二次的請願。
其辭道:
竊上年冬間,某等伏闕上書,籲請速開國會。
蒙溫旨慰請敦勉,跪讀之下,感激涕零!某等同具天良,苟時勢尚可支持,救國尚有他策,亦安忍瀆於陳君父之前,致重貽宵旰之累?惟是細繹朝旨,於憲政期於必立,國會期在必開。
其所以審慎圖維者,實因籌備之未完全,國民程度之未劃一,且謂資政院可為國會之基礎,故仍期以九年。
然某等之所以謂國會不可不即開者,亦正因籌備之不完全,國民程度之不齊一,資政院之一性一質,尚未明瞭耳。
今謹將其理由,為我皇上縷陳之。
一曰欲憲政籌備之完全,不可不即開國會也。
夫有國會然後可以舉行憲政,無國會則所謂籌備皆空言。
此官驟聞之,似近於激,然證以近兩年來之政治,實不為誣。
內而各部,外而各省,其籌備憲政,大率真誠之意少,敷衍之意多。
觀其報告,燦若一春一華;按其實際,渺如風影。
兩年之情形如此,推之九年可知!所以然者,因無國會以立於其旁,則人民與官僚聲氣隔閡,其始也;則行政官不能借重全國人之研究,以決定其施政方針,其繼也;則因無國會以編訂法律法規,一切政治無所遵守,其終也。
因無國會以為法律上之糾問,則行政官所負之責任,究屬有名而無實,有始而無終。
夫朝廷之所以三令五申,皆促籌備憲政者,豈非出於治國安民之至誠?若如今日官僚之奉行不力,則國家因籌備憲政,而較之前日財力更困,元氣更傷!是吾國日日言籌備,而憲政之利未收,害已先著也。
且考各國憲政之成立,惟英國由於自然之發達;其餘各國,大率模仿英國,並無所謂籌備之時期,而不聞各國以此致敗者。
良由立憲制度,首重機關完備。
去其一而取其一,則運用不靈,反以取禍。
惟模仿其全體,則有百利而無一害。
人之幾經參酌而後得者,而吾國可以頃刻吸收之。
稍涉游一移,即危國本!夫吾國今日為憲政萌芽時代,即今國會組織,未盡適宜,亦應屬有之情實。
而國會一日不成立,即籌備一日不完全,此必然之勢。
然則吾國惟其欲籌備憲政,亦當速開國會也。
一曰欲國民程度之劃一,不可不即開國會也。
夫國會者,所以演進國民之程度。
若不開國會,即人民程度,永無增進之日。
今以歐美人民之程度,衡吾國民,誠見其不及。
若以吾民之程度,參與吾之國會,何遽見其低?夫一國務有特別之歷史政治風化,即各有其肆應之能力。
既不能強彼以就此,更何容抑己以揚人?且國會制度者,非盡人而參與國政之謂也。
世界無行普通,選舉之國家,必有限制之資格。
吾國資政院、諮議局之選舉,即系此種限制制度也。
於千萬人民中,擇其少數有程度者,畀以選舉權;又於千百人民中,擇其少數有程度者,畀以被選權。
國家既限制之於前,而猶謂其程度不足,是矛盾其法令也。
況國會將來被選之議員,其大半必系曾有官職有資望者,並非純係齊民。
不過因其為人民所選出,而混稱之,曰人民而已。
例如現在各省諮議局之議員,以在籍之職員為最多。
其在本籍為士紳為人民;在他省即為官吏。
前既受朝廷之錄用,後更邀鄉議之推崇,其程度豈反遜於泛泛之官吏乎?其次則以其有新智者為多,此種人才,朝廷近來亦常破格錄用,各部院各新政衙署,無不紛紛調用,委以重權,豈一旦置之國會中,即慮其程度之不足耶?故以議員概視為人民,因人民程度不及,而並謂議員程度不足者,吾儕小人,不樂聞也!至各全體議員中,雖不無少數之濫竽,然憲政者多數取決之政治也。
少數人程度不足,於事何傷?即如全國官吏又豈能人人稱職乎?夫專制國之人才,專投身於官吏;立憲國之人才,則分佈於朝野。
歐美各國,無不如此。
若以專制國衡鑒人才之法,施之於立憲國,則所失多矣!且求智識程度之劃一者,為多數國民言之,其收效在於二十年後之教育;求智識程度之較高者,為少數國民言之,其發端在於現在之政治。
謂中國亟宜擇民間之優秀者,許其參政。
其多數之國民,一面普及之以教育,一陶熔之以政治,庶幾並行而不悖。
若待人民程度之劃一,而始開國會,是無其時!然則吾國今日,惟其欲培養國民之程度,亦當速開國會也。
一曰資政院不能代國會之用也。
夫資政院,為上下兩院之基礎,近於各國一院之制。
然細察其一性一質,又與國會迥殊。
君主不負責任為立憲齊擁戴元首之良法,而資政院與大臣有爭執時,則恭候聖裁。
道仍以君主當責任之沖,而大臣逸出於責任以外,行政官不兼議員,亦立憲國之良法。
而資政院議員,則有各部院司員,是仍為行政立法混合之機關。
況總裁副總裁,較之議員品秩特崇,尤與行政部院之常屬無殊。
夫國家頒一法令,立一機關,先視其組織之若何,權限之若何,而後效力,因之而生差異。
今資政院之組織與權限皆不相融洽,既不利於人民,復不利於官吏!竊恐開院後,將釀成朝野兩派之衝突,行政官吏無所適從,冰霜所兆,識者憂之!渴朝廷既欲實行立憲,必自罷資政院而開國會始。
按以上所陳各節,實與去年冬間所頒之諭旨,一精一神隱合,想在聖明洞鑒之中!抑某等更有請者,方今國中輿論混淆,多有不悉朝廷股殷圖治之苦衷,而懷觖望。
或爭路爭礦,或拒借外款,或攻擊官僚,亦恆有走於狂一熱昧於事實之弊。
甚或主持輿論者,亦以偏激挑一撥之慣技,邀譽於社會。
而社會一靡一然從風,而涵濡於澆滴之輿論中,而不能自拔。
眾喙爭鳴,公理湮晦,不獨朝廷熒其聽視,即士大夫亦幾幾不敢與聞國事。
危象至此,亦由於無國會以統一輿論、訓練輿論之故也。
蓋專制國無人民參與政治之機關,故輿論散佈於社會。
立憲國有之,故輿論匯歸於國會。
輿論散佈於社會,故無統一無訓練,其是非淆亂宜也。
輿論匯歸於國會,則主持輿論者,事事受法律之節制,有一定之軌線。
是以定國家之大計,供政一府之採納。
至如國會以外之人民,因有國會聳立於國中,有百千議員參與國政,有確定之責任內閣,彼自不能橫倡浮議,鼓動風波。
觀各國當未立憲之時,輿論披猖。
既立憲之後,民安,職守,即可知此會中之妙用。
夫天下有道,庶人不議者,因盛世無可議之由。
若國會既開,庶人亦可不議,因有議員代表庶人議政也。
吾國近來當道見國中民氣稍激,深恐開國會之後,人民據有機關,更難遏抑。
此種謬見,恰與世界治理相反。
夫英法兩國,前日人民要求立憲之時,革命大起,歲無寧日。
日本人民當明治初年,亦屢次幾成革命。
今日英法日本之人民,其皆各守法令,各盡職務。
何也?國體己定,民心已安,亂機無由生耳。
倘吾國能步趨各國之成規,急以國會範圍民心,則國家安榮,翹一起可待!萬一再因循不決,則民情日郁,恐日後雖欲定立憲二字,收拾民心,已無及矣!某等觀近今來各省兵變民變之事,至十數起。
天下一騷一然,遇事發難,雖一時暫歸於撲滅,終有鋌而走險之時!朝廷若無雷霆之舉動,以昭蘇薄海之生機,恐人心一去不復回,國運已傾而莫挽!大勢滔滔,何堪設想?近來人民竊竊私議,課吾國歷代傾覆之危機,與世界各國滅亡之原因,吾國今日,皆已備具,恐國事從此已矣!某等驟聆之,痛恨此種不祥之言。
而一轉念間,神魂又未免為所攪亂,覺前途一切之慘豫,時懸懸於夢寐中。
故今日不得不妄陳聖聽,伏願我皇上念祖宗付託之重,體先帝求治之懷,祛屏浮言,從速頒布國會之詔,以國家之安危,與四萬萬人共之!則某等冒犯忌諱,身膏斧鉞,亦所甘心!窺家幸甚!宗祖幸甚!
監國覽過之後,也頗動容,因事情重大,隨批交會議政務處會議。
五月十八這一日,各大臣齊集會議政務處,先由軍機大臣那桐開言道:「今兒是議請願國會的事情,須將折子請諸公一閱。
眾人都應了一遍「是」。
候了許久,卻並不見有折子取出,一時慶王奕劻駕到,眾人迎著。
奕劻一進門,就道:「我來遲了一步,你們會議得怎麼樣了?」
那桐道:「本該請諸公閱折子,因王一爺沒有到,未曾交出。」
奕劻即命將折子交閱。
傳閱未半,奕劻道:「我家裡有事,要先走一步。
此事該如何辦理,且俟眾位議過了,再復奏吧!」眾人都應了一遍「是」。
奕劻才待動身,忽見一人越眾而出道:「王一爺且慢,章京還有話告稟!」奕劻住了腳瞧時,見這發言的乃是新派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吳侍郎吳郁生,隨道:「侍郎有何見教?」
吳郁生道:
「立憲之舉,原是朝廷曠蕩洪恩,國會該早開,該遲開,上頭自有權衡,豈容臣民妄瀆?所以章京已把諭旨稿底擬就,呈請王一爺示下」說著,就靴統裡摸出張字兒來,奕劻也不用手來接,笑道:「大見很不錯,請交給肅王一爺等斟酌就是。
恕我家裡有事,不及領教了!」說畢,頭也不回,向外去了。
吳郁生一個沒意思,兩頰上頓時覺得熱一辣辣地,只得把稿底交給肅親王善耆。
眾人見吳郁生這麼沒眼色,不禁都暗暗好笑。
當下善耆接來瞧時,見上寫著:
據都察院奏代遞諮議局議員孫洪伊等,並直省旗籍各代表等,呈請速開國會一折,披覽均悉。
速開議院一事,上年十二月間,據直隸各省諮議局議員等聯名呈請,已經明白宣諭,俟九年預備完全,國民程度普及,必毅然降旨,定期召集。
朝廷慎重圖維之意,無非願我臣民勿騖虛名而隳實效。
本年復經憲政編查館奏派妥員分起前赴各省,按照籌備清單,認真考核,並飭各省將籌備事宜應需之示,詳加預算。
本日復面詢各衙門行政大臣,詢謀僉同,皆奏稱按期次第籌備一切尚未完全等語。
朕仰承先朝付託之重,俯念臣民呼籲之殷,夙夜孜孜,深願憲政早一日成立,即早紓一日憂勞,亦何所靳於議院耶?惟思國家至重,憲政至繁,緩急先後之間,為治亂安危所繫。
論議院之地位,在憲法中只為參預立法之一機關耳。
其與議院相輔相成之事,何一不關重要,非盡漢院所能參預?而謂議院一開,即足竟全功而臻邦治,古今中外,亦無此理。
況以我國幅員之廣,近今財政之艱,屢值地方偏災兼虞,匪徒滋事,皆於憲政前途,不無阻礙。
而朝廷按期責效,並未嘗稍任鬆懈。
宵旰急切圖治之心,當為薄海臣民所共諒!本年九月即屆資政院開院之期,業已降旨選定議員,先期集會。
如能上下一心,共圖治理,不惟立議院之基礎,兼以養議院之一精一神!朕贊述前謨,定以仍俟九年籌備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議院。
爾等忠一愛一之心,朕所深悉,惟茲事體大,宜有秩序,宣諭甚明,毋得再行淒請!茲特通行諭令知之。
欽此。
欲知善耆瞧過之後,有何話道,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