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潘·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有關潘姓起源的說法很多。
其中以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三》:「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
之說最為普遍。
相傳,顓頊後裔陸終生有6個兒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
周成王時,封其後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國國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
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公族子弟潘崇氏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從此潘姓在楚國的名門望族。
《中國名人一大辭典》將潘崇列為潘姓人物。
由於《史記》載有潘崇事跡,因此現在的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
【全國的分佈】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
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發展繁衍於洛一陽一、內蒙、陝西、甘肅等地;宋至元明清時,潘姓已分佈於全國各地。
如今,潘姓人主要分佈在一江一蘇、廣東、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一江一等省。
【姓氏名人】
潘岳:字安仁,滎一陽一中牟人(今河南中牟),西晉著名文學家、名臣。
其《悼亡詩》為世人傳誦,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一江一省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嘉靖年間進士,曾四任總理河道,先後達27年,他一習一知地形險易,成績顯著。
著有《河防一覽》、《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等。
潘之恆:字景升,一字庚生,歙縣(今屬安徽省)人,明代文學家,撰有《吳劇》、《敘曲》等劇評,另著有詩集《涉一江一集》。
潘天壽:原名天授,字太頤,號壽者,浙一江一省寧海人,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
他擅長寫意花鳥及山水畫,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融詩、書、畫、印於一體。
他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
其代表作有《梅花芭蕉》、《耕罷》、《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
【姓氏文化】
花樣繁多的號
古人最常用的是以地望為號。
比如,文學家韓愈以家族的郡望為號,叫「韓昌黎」;另一位文學家柳宗元則用故鄉的名字河東為號,稱「柳河東」。
所以他們的文集,也分別稱《昌黎先生集》與《河東先生集》。
這種代號,到民國時依然很盛行。
民國初年,那些換來換去的總統、執政,都有一些這樣的代號,譬如,「項城」代表袁世凱,「東海」代表徐世昌,「合肥」代表段祺瑞,「河間」代表馮國璋,「黃陂」代表黎元洪等。
除了以地望為號之外,古人們還喜歡用一個人在家族中的排行,來作為他名字的一個代號。
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叫做「白二十二」,李白又叫做「李十二」,元稹叫做「元九」等等。
古人的號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以官爵名為號。
三國時期的音樂家嵇康曾做過宮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東漢的史學家班固做過蘭台令史的官,所以人稱「班蘭台」。
他的弟弟班超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立過很多功勞,後來被朝廷封為定遠侯,因此人們就稱班超為「班定遠」。
可見,古人為自己起「號」真可謂花樣繁多。
【名人事跡】
滿城風雨
「滿城風雨」一詞最早出自宋代潘大臨的《題壁》詩中:「滿城風雨近重一陽一。」
原意是形容重一陽一節前的雨景,後來比喻某一事件傳播很廣,到處議論紛紛。
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北宋時期的潘大臨,是一江一西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能文善畫,並擅長於書法,與其弟潘大觀都以詩聞名。
潘大臨從小家裡很窮,沒有做過官,但寫的詩卻優美動人,受到當時很多名家的稱讚。
據說,有一年的重一陽一節,窗外下著綿綿細雨,樹葉被秋風吹動發出了沙沙聲,面對此情此景,正在家中研詩的潘大臨忽然詩興大發,構思了一首好詩。
於是他拿筆寫了起來,可他剛寫到第一句「滿城風雨近重一陽一」時,突然門外響起「砰砰」的敲門聲,原來是來收租稅的。
等他打發收租稅的人走後,自己卻再也想不起後面的詩句怎麼寫了,後來他就把這一句詩送給了朋友,以後就有了「滿城風雨」這個成語。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