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顧·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顧姓是以邑為姓。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他有六個兒子,其長子樊繼父為帝。
樊的子孫中有一支封於顧國(今河南范縣東南),稱顧伯。
到了夏朝末期,顧國被商湯攻滅,散居到各地的顧伯子孫便以國為姓。
另據《元和姓纂》所載,顧姓以封地為姓,源於姒姓。
戰國末期,越王勾踐的七世孫瑤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西漢建立後,高祖劉邦封瑤繼祖業為越王,瑤的兒子余被封於顧,人稱顧余侯。
漢武帝時,越國又被滅,顧余候的子孫留居會稽(在今浙一江一省紹興市),以顧為姓。
【全國的分佈】
顧姓分為兩支,一為北顧,發源於河南省范縣的顧伯後裔;另一為南顧,發源於浙一江一省紹興的顧搖後裔;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一江一東四大姓之一;明初,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山東、安徽、一江一蘇等地;到了清代,在福建及廣東居住的顧姓有遷居到台灣及海外。
如今,顧姓尤以一江一蘇、浙一江一等省為多。
【姓氏名人】
顧愷之:字長康,晉陵(今一江一蘇無錫)人,晉代著名畫家。
其工詩賦、書法,尤一精一繪畫,著有《論畫》、《鳧雁水鳥圖》、《列女仁智圖》、《魏晉勝流畫贊》等,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顧野王:字希馮,南朝陳吳(今一江一蘇蘇州市)人,是當時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
著有《通史要略》、《南史》等。
所著有的《玉篇》,為我國文字訓詁學重要著作,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楷書字典。
顧璘:字華玉,號東橋,長洲(今一江一蘇省吳縣)人,明朝著名官吏、文學家。
少有才名,以詩風調勝,與同裡陳沂、王韋號為「金陵三俊」。
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園詩文稿》等。
另著有的《顧尚書書目》今已遺失。
顧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學識淵博,對音韻訓詁有很多的研究。
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是我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
顧貞觀:字華峰,亦作華封,又字遠平,號梁汾,初名華文。
一江一蘇無錫人,清朝著名詞人。
著有《彈指詞》等。
【姓氏文化】
東林書院
東林書院位於一江一蘇省的無錫。
北宋時楊時曾在此講學,當時叫「龜山書院」,元至正年間廢為東林庵。
到了明代,顧憲成和弟弟顧允成重建書院,院內設有中和、麗澤、依庸三堂。
中和堂祀孔子。
院左修道南祠,祀楊時及宋明諸賢。
東林書院重建後,顧憲成同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在此講學。
該書院公開批評朝政,反對當時太監魏忠賢,被人稱為「東林一一黨一一」。
後來,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東林書院名列第一。
崇禎六年,雖有修葺,但「未能一反其舊」。
後來,直到明末才開始修復。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