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呂·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呂姓主要源於姜姓,以國名為姓。
據《呂氏世系表》記載,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住在姜水流域,並以之為姓,稱為姜姓。
後來,炎帝的世孫伯夷因代替堯持撐四岳(指堯舜時的四方部族首領)有功,又因他是聖君大舜的重要臣子,所以他就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今河南省南一陽一市)。
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滅掉,其後子孫就以國名為呂姓。
【全國的分佈】
呂姓發源地在今河南南一陽一西一帶。
秦時,呂姓遷播方向主要為陝西、甘肅一帶;漢時,呂姓分佈於河南、陝西、內蒙、甘肅、安徽等地;唐代,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這一時期呂姓的郡望規模、人口數量也逐漸上升;明清之際,呂姓發展再度出現新特點,除全國大部分地區廣佈呂姓外,還有移民到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美國、加拿大等海外一些國家。
現在,呂姓主要居住山東、河南、浙一江一、福建、陝西、一江一西等省。
【姓氏名人】
呂不韋:原籍一陽一翟(今河南禹州)人,戰國時秦丞相,被封為文信侯,稱為「仲父」。
居相位時,門下曾有三千賓客,並讓他們編著《呂氏春秋》一書。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人,東漢末年名將,武藝超群,有「飛將」之稱,為一代梟雄。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一陽一東南)人,三國時吳國著名軍事家。
呂蒙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在東吳堪稱戰功赫赫,後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姓氏文化】
呂氏祠堂
呂氏宗祠是由明清之際一江一南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呂留良的後人所建。
位於黑龍一江一省齊齊哈爾市今建華區西二道街北段路西。
呂氏宗祠,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清代建築。
雍正年間受文字獄之株連,呂氏全家遭難。
免死的呂氏12戶111人被流放到寧古塔(今寧安縣);乾隆四十年,呂氏家族的一部分又被發遣到黑龍一江一的卜奎古城,也就是今天的齊齊哈爾。
卜奎的呂氏族人或經商,或教書,或行醫,漸成望族大戶。
其中呂留良第四世孫尊師重教,懸壺濟世,深得人心。
為了緬懷先人,呂氏後人在院內修建了呂氏宗祠。
民國元年,國學大師章太炎來到黑龍一江一視察教育,曾拜謁該祠,並就此撰文道:「齊齊哈爾人知書,由用晦(呂留良)後裔謫戍者開之。」
這是近代學者對卜奎古城呂氏一族的高度評價。
呂氏宗祠因其家族人物在歷史上的影響以及作為唯一保留至今的家祠古建築,被稱為「卜奎第一家廟」。
【名人事跡】
一字千金
春秋戰國末期,秦王羸政封呂不韋為相國。
呂不韋做了相國後,曾招攬三千門客。
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和心得。
後來,呂不韋讓這些人把自己的所聞所見和各種見解寫成文字,並把它們彙集起來,起名為《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在當時稱得上是一部巨著。
全書大約有20多萬字,有160篇文章,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包括了古今中外之事,天地萬物之化。
書剛一寫成,呂不韋就把它懸掛在秦國首都鹹一陽一的城門上公佈:如果各方人士看後能增加或減少字的話,就賞給他一千兩金子。
可是,過了十多天了並沒有人來。
這並不是說明這本書好得連一點錯誤也沒有,而是人們害怕呂不韋的權勢,畢竟他是秦國有權勢的人,所以沒有一個人對這本書能增減字。
後來,人們將這個故事引申為「一字千金」,用為形容一篇文章寫得特別出色,具有極高的價值。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