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唐·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據《姓源》所載,唐姓是以國名為姓,是聖君帝堯的後代。
傳說上古時嚳帝有4個孩子。
元妃姜源生神農後稷,次妃慶都生聖帝堯,三妃簡秋生商族始祖契,四妃常儀生摯。
嚳去世後摯繼位,因其荒一婬一無度,九年後被各路諸侯廢掉。
諸侯共舉年僅18歲的堯繼位,據說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後來禪位給舜。
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侯。
此後,這一侯國累世相傳,經歷夏商兩代,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公滅掉。
從此,唐侯的裔孫中開始有人以唐為姓。
【全國的分佈】
唐姓發源於陝西、山西、豫魯(今河南、山東間地)、湖北。
漢時,唐姓分佈於一江一蘇、安徽、甘肅、山西等地;南北朝時期唐姓已相當廣泛地分佈於大一江一南北的許多地方;唐朝時有河南固始唐姓移居福建;宋代有晉昌唐姓隨宋室南渡,定居一江一西、廣東、廣西等地;到了清代,福建、廣東的唐姓移居台灣及海外。
如今,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貴州、山東、安徽、廣西等省區居多。
【姓氏名人】
唐舉:戰國時期梁國(今陝西韓城南)相術家,以善相術著名。
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唐慎微:字審元,蜀州晉一陽一(今四川崇慶)人,宋代著名醫藥學家,編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的藥物學成就,流傳很廣。
唐賽兒:蒲台縣西關(今濱州市蒲城鄉)人,明末山東農民起義軍女首領。
唐英:字雋公、叔子,號蝸寄居士,奉天(今遼寧)人,清代戲曲作家、陶瓷家。
擅作戲曲,能詩工書,善畫山水人物。
著有雜劇《轉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17種,合為《古柏堂傳奇》。
【姓氏文化】
唐姓祠堂為何又叫晉祠
周公滅唐後,又把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封於唐,改封原唐侯的直系子孫於杜(今陝西西安東),這支唐姓人從此又被稱為唐杜氏。
而叔虞封唐後被稱為唐叔虞,他的嫡長子後來又被移封於晉。
而位於山西太原市懸甕山麓的晉祠就是懷念、奉祀第一代晉王唐叔虞的祠堂,它也就是唐姓的起始祠堂,也是中華唐氏的總祠堂。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昔智伯遏晉水灌晉一陽一,其川上朔,後人蓄以為沼。
沼西枕山際水,有唐叔虞祠。」
這是晉祠的最早記載。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
儘管如此,晉祠仍然是萬變不離其宗;它是基於唐叔虞祠文化發展、豐富起來的,包含多種文化內蘊、折射著華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築群。
晉祠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炎黃子孫、特別是唐氏後嗣的驕傲!
【名人事跡】
唐賽兒起義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至北京,大修宮殿,後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徵調數10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怨聲載道。
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秘密往來於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永樂18年二月,唐賽兒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佔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
明成祖朱棣聞訊,派人去誘降唐賽兒,唐賽兒怒斬來使。
明成祖被拒絕之後,任命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與都指揮史劉忠領兵去鎮壓。
唐賽兒足智多謀,夜襲敵營,殺了劉忠,突圍而走。
明政一府再次增重兵鎮壓。
因勢力懸殊,起義最終失敗。
此次起義4000多義軍被俘遇害,唐賽兒等人得以逃脫,後不知所蹤。
後來,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人們還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了「唐賽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立她的戎裝塑像。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