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蔡·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蔡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
周初,周武王伐商成功後,封商紂王之子為殷侯,又將胞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在殷的周圍以監視,史稱「三監」。
武王去世後,「三監」乘成王年幼,勾結封王之子武庚發動了叛亂。
最後周公率兵東征,經三年苦戰,終於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放逐於郭鄰,霍叔越降為庶人。
其中蔡叔放逐後因而鬱鬱寡歡,不久就死去。
蔡叔的兒子仲,認識到父親的過錯,並沒因父親放逐而死有怨恨,安份守己,學會了放牧馴馬的技術。
周公知道後,又建議成王,把仲封回蔡國(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戰國後期,蔡國被楚國吞併,失國後的蔡侯子孫就以國為姓,就是蔡氏,奉仲為蔡姓始祖。
【全國的分佈】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的河南省境。
秦漢時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區發展,且以河南、山東等地為其繁衍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迫使蔡姓族人一大舉南遷,輾轉定居於一江一浙各地;唐宋時期,社會逐步安定,經濟逐漸發展,蔡姓宗族逐漸發展成望族;到了明清時期,蔡姓遠播於海外地區。
如今,蔡姓在尤以廣東、浙一江一、四川等地居多。
【姓氏名人】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他擅長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擅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倫:桂一陽一(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漁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
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襄:字君謨,興化(今福建仙遊)人,北宋書法家。
其正楷端重沉著,行書淳淡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謂「散草」、「飛草」自成一體。
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郊燔帖》、《蒙惠帖》等,書法傑作有《茶錄》。
蔡元培:浙一江一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一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一主、科學。
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姓氏文化】
蔡倫與造紙術
在造紙術沒有發明以前,人們就用石刀把字刻在烏龜殼或獸的大骨頭上面,叫做「甲骨文」。
後來,人們又改用來源廣泛的竹片、木板作為刻字的材料。
發明了一毛一筆後,人們就在竹簡、木簡上寫字,然後把這些竹簡、木簡用繩子穿起來,但卻顯得太笨重。
周代末年,有人開始用絲織的白絹代替竹簡、木簡來寫字,這雖然簡便、輕巧,但卻價格昂貴,一般人用不起。
到了東漢,太監蔡倫總結了西漢以來造紙的經驗,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
在原料上,除採用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類材料外,同時還採用了樹皮,從而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原料領域。
在技術工藝上,也較以前更加完備和一精一細。
除淘洗、碎切、泡漚原料之外,還開始用石灰進行鹼液烹煮。
這項重要的工藝革新,既加快了纖維的離解速度,又使植物纖維分解得更細更散,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紙張的質量。
到了唐朝時期,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日本,不久又傳到阿拉伯、歐洲和非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分類:未分類項